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开放性试题在中考中大量出现,学生解答时没有固定的思维模式和现成的书本表述可以套用,必须对材料、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提炼,综合加工,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来回答。这就要求我们在政治课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用好教材,发挥课本的阵地作用
政治教材中设置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小栏目”,蕴藏着让学生获得知识幅射或知识延伸的契机。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阵地。比如讲授《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时,“想一想”小栏目里有这样一个问题:年龄结构老龄化速度快,会产生什么社会问题?通过组织讨论,学生从家庭、社会、国家等各个方面,从经济、生活、工作等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说明年龄结构老龄化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这样,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又促使学生养成动脑、动手的习惯;既避免了老师讲,学生背的现象,又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能使学生对问题有较全面的认识。用好“小栏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注意以下几点:⑴、要求学生联系实际;⑵、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⑶、要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观点和补充学生遗漏的要点。
二、改进教法,营造课堂的活泼气氛
1、创设情景
创设民主、平等、活泼的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以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开放性试题的答案是科学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试题允许倡导和鼓励答案多元化而非惟一性,其实质是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民主和平等的意识尤为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废止“满堂灌”、“注入式”的传统教法,千方百计营造民主、平等、活泼的课堂气氛,师生平等互动,学生无拘无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按不同思路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得出可能不同却都正确合理的答案。例如:让学生讨论“当你看见小偷时,你该怎么办?”时,学生就有几种答案:一是躲避,二是拨打110报警,三是记住小偷的面貌,四是与之斗争,五是依靠社会力量等多种多样的答案。使学生知道答案的多样化,培养自己的思维发散性。
2、提供范例
提供多种范例,从模仿中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使其形成发散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结合实际适时加强对思维方法的渗透,经常使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系统化与具体化等思维方法,给学生示范、指导。其次,要根据不同情况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再通过揭示引导学生对其进行不同角度的回答,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其发散思维。这样,经过无数次的模仿和训练,学生的智力就会有所发展,思考问题的能力就会逐渐增强,发散性思维就会日渐形成。应当指出,“模仿”是模仿别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模仿别人看问题的思维方向。“模仿”必须要有模仿对象。
三、指导学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1、一题多问
从不同的角度设问,创设一种宽松和自由的环境,让学生的思维任意驰聘。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关键所在。为了帮助学生轻松自如地学习新知,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我采取一题多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认识问题,避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比如在讲授《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的基础》时,提出:“为什么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的基础?”师问:这一问题还可以有几种问法?生答:为什么地主能剥削农民?为什么农民要受地主剥削?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基础是什么?为什么在封建社会地主和农民过着天壤之别的生活?等。可见,一题多问,能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空间,发展发散性思维能力。
2、启发联想
通过联想,形成知识网络,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方法。为了帮助学生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我利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建立旧知识联系,培育新知识的生长点,达到教学的目的。比如在讲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时,引导学生联想检验改革成败的根本判断标准是“三个是否有利于”;再联想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最后得出结论。可见,通过联想,使学生把几个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发散性思维能力。
总之,为了适应新课改,应对新题型,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努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解答问题,从而实现学生的课堂真实效果,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222300江苏省东海县教育局)
一、用好教材,发挥课本的阵地作用
政治教材中设置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小栏目”,蕴藏着让学生获得知识幅射或知识延伸的契机。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阵地。比如讲授《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时,“想一想”小栏目里有这样一个问题:年龄结构老龄化速度快,会产生什么社会问题?通过组织讨论,学生从家庭、社会、国家等各个方面,从经济、生活、工作等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说明年龄结构老龄化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这样,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又促使学生养成动脑、动手的习惯;既避免了老师讲,学生背的现象,又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能使学生对问题有较全面的认识。用好“小栏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注意以下几点:⑴、要求学生联系实际;⑵、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⑶、要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观点和补充学生遗漏的要点。
二、改进教法,营造课堂的活泼气氛
1、创设情景
创设民主、平等、活泼的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以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开放性试题的答案是科学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试题允许倡导和鼓励答案多元化而非惟一性,其实质是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民主和平等的意识尤为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废止“满堂灌”、“注入式”的传统教法,千方百计营造民主、平等、活泼的课堂气氛,师生平等互动,学生无拘无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按不同思路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得出可能不同却都正确合理的答案。例如:让学生讨论“当你看见小偷时,你该怎么办?”时,学生就有几种答案:一是躲避,二是拨打110报警,三是记住小偷的面貌,四是与之斗争,五是依靠社会力量等多种多样的答案。使学生知道答案的多样化,培养自己的思维发散性。
2、提供范例
提供多种范例,从模仿中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使其形成发散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结合实际适时加强对思维方法的渗透,经常使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系统化与具体化等思维方法,给学生示范、指导。其次,要根据不同情况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再通过揭示引导学生对其进行不同角度的回答,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其发散思维。这样,经过无数次的模仿和训练,学生的智力就会有所发展,思考问题的能力就会逐渐增强,发散性思维就会日渐形成。应当指出,“模仿”是模仿别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模仿别人看问题的思维方向。“模仿”必须要有模仿对象。
三、指导学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1、一题多问
从不同的角度设问,创设一种宽松和自由的环境,让学生的思维任意驰聘。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关键所在。为了帮助学生轻松自如地学习新知,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我采取一题多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认识问题,避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比如在讲授《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的基础》时,提出:“为什么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的基础?”师问:这一问题还可以有几种问法?生答:为什么地主能剥削农民?为什么农民要受地主剥削?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基础是什么?为什么在封建社会地主和农民过着天壤之别的生活?等。可见,一题多问,能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空间,发展发散性思维能力。
2、启发联想
通过联想,形成知识网络,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方法。为了帮助学生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我利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建立旧知识联系,培育新知识的生长点,达到教学的目的。比如在讲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时,引导学生联想检验改革成败的根本判断标准是“三个是否有利于”;再联想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最后得出结论。可见,通过联想,使学生把几个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发散性思维能力。
总之,为了适应新课改,应对新题型,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努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解答问题,从而实现学生的课堂真实效果,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222300江苏省东海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