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考试焦虑的含义
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下,考试已成为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牵动着每个学生的心。考试焦虑是伴随着考试产生,受个体认知导向、人格特征及其他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体验。
二、考试焦虑的后果
一般而言,适度的考试焦虑对学生而言是有利的。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对学生起到一种激励作用,而过度的考试焦虑其后果却是相反的。它不但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还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其一:干扰学生正常的智力活动和认知过程。一方面会分散和干扰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影响其对原有知识的回忆和提取。另一方面会阻碍学生正常的思维活动,影响其对已有信息的处理和加工能力;其二: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身体和大脑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出现心律不齐,血压不稳,甚至冠心病的征兆;同时还会影响消化系统疾病,比如胃炎,胃溃疡等;严重的还会引起内分泌紊乱;其三: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过度的考试焦虑如果长时间不能得到缓解和释放,而且反复出现,就会影响到正常的认知和判断能力,而且大脑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也会超负荷。最终会导致焦虑症,甚至妄想症的出现。签于考试焦虑可能诱发的种种严重后果,我们有必要对引起和导致考试焦虑的相关因素进行挖掘和分析。
三、考试焦虑的成因
(一)社会。
目前社会上用人单位和部门过分追求高学历,高文凭。以此作为毕业生入职的必要条件。这种社会价值取向误导学生。使他们认为要想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考上考大学,必须保持优异的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中生的考试焦虑的程度。同时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下,如果学生不能正确的区分读书和成才的关系,盲目的信奉考试成绩在实现各人价值和提升社会地位中的权威作用,长此以往无形中加剧学生的心理负荷,导致极大的心理压力,对考试产生畏惧和担心。
(二)学校。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和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对学生身心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教育正处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期,由于种种原因,学校依旧采取单一以分数为指挥棒的评估体制。考试依旧是学生的主导方式,分数依旧是评价学生的核心标准。学校频繁的考试和考试成绩排名,过分强化考试的竞争性和重要性。长期处于这种氛围的学生,会对考试产生抵触心理,同时伴随着无形的压力和担心。对于部分性格内向,自尊心强而用不会合理宣泄情绪的学生,就会厌恶和恐惧考试。
(三)家庭。
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土壤,家长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对孩子考试的过分期待和关注会引发孩子对考试的焦虑。过高的期待会使孩子对成功的期望值增高,从而惧怕和拒绝失败。甚至没用勇气面对失败。这种考试的附加品,导致学生惧怕和逃避考试;过于严肃的家庭氛围和粗鲁的教育方式也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荷;同时家长的心理心理状态及考前的焦虑和紧张的负面的情绪反应,也会不自觉的传染给孩子,加剧孩子的焦虑。
(四)个人。
高中生自身的心理状态是导致考试焦虑最根本的因素。第一:认知评价不当。高中生的认知评价水平是影响考试焦虑的首要因素。其中包括对考试性质,考试利害关系以及自身知识能力的评估和把握。如果考生考试与自己的自尊,前途,命运等联系在一起,同时又对自身实力信心不足,这样就容易诱发考试焦虑;第二:成就目标过高。成就目标是指一个人做一件事情所要达到的目的。成就目标包括学习目标和成绩目标。前者是以掌握知识提高技能为目标,后者是以他人对自我的评价和赞扬,以他人的认可为目标。过分的关注结果,会加大心理压力,一定情况下会导致考场上紧张;第三:自信心不足。部分考生缺乏对自身的客观估计,盲目的低估和否定自己。这样就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事实证明自信心不足的考试更容易出现考前紧张和焦虑的心理;第四:以往失败的考试经历。考生过去的失败的情绪体验以及对失败的恐惧会使考生惧怕考试。再次面对考试的时候,容易情绪波动,有考不好的心理暗示,这样就会对新的考试情境产生抵触和畏惧;第五:知识贮备和应试技能。考生对知识掌握的全面和牢固程度直接影响着其考试焦虑的程度。同时在知识贮备充分的前提下,应试技能也是影响考试焦虑的一个因素。如果缺乏应有的应试技能和技巧,在时间紧促的严肃考场氛围下,容易出现慌乱。
四、对策
(一)学校纠正单一的学生评估体制,采用多元化的评估体制。
一方面淡化分数的在评估体制中的绝对权威的地位,另一方面通过开设相应的心理素质课程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调节情绪和抵抗挫折的能力。同时注重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沟通。
(二)作为家长应尊重和理解子女的意愿,不要把自己未实现的人生愿望加载在子女的身上。
根据子女的客观实际,制定适合他们自己的成就目标。平日加强与自己的心理的沟通。
(三)加强自信心的训练,形成积极心理暗示的习惯。
掌握一些放松训练的方法,例如深呼吸。同时培养一些宣泄情绪,释压的合理方式。比如运动,下棋,唱歌等。
参考文献:
[1]邬承斌.大学生考试焦虑心理的分析与排解[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2).
[2]朱静.中学生考试焦虑心理防治的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
[3]彭明芳.高考生考试焦虑的形成机制与应对策略[J].教育教学研究,2007,10.
[4]寿业青.孙洪旭,谈考试焦虑成因和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 (编辑郑云东)
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下,考试已成为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牵动着每个学生的心。考试焦虑是伴随着考试产生,受个体认知导向、人格特征及其他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体验。
二、考试焦虑的后果
一般而言,适度的考试焦虑对学生而言是有利的。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对学生起到一种激励作用,而过度的考试焦虑其后果却是相反的。它不但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还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其一:干扰学生正常的智力活动和认知过程。一方面会分散和干扰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影响其对原有知识的回忆和提取。另一方面会阻碍学生正常的思维活动,影响其对已有信息的处理和加工能力;其二: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身体和大脑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出现心律不齐,血压不稳,甚至冠心病的征兆;同时还会影响消化系统疾病,比如胃炎,胃溃疡等;严重的还会引起内分泌紊乱;其三: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过度的考试焦虑如果长时间不能得到缓解和释放,而且反复出现,就会影响到正常的认知和判断能力,而且大脑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也会超负荷。最终会导致焦虑症,甚至妄想症的出现。签于考试焦虑可能诱发的种种严重后果,我们有必要对引起和导致考试焦虑的相关因素进行挖掘和分析。
三、考试焦虑的成因
(一)社会。
目前社会上用人单位和部门过分追求高学历,高文凭。以此作为毕业生入职的必要条件。这种社会价值取向误导学生。使他们认为要想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考上考大学,必须保持优异的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中生的考试焦虑的程度。同时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下,如果学生不能正确的区分读书和成才的关系,盲目的信奉考试成绩在实现各人价值和提升社会地位中的权威作用,长此以往无形中加剧学生的心理负荷,导致极大的心理压力,对考试产生畏惧和担心。
(二)学校。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和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对学生身心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教育正处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期,由于种种原因,学校依旧采取单一以分数为指挥棒的评估体制。考试依旧是学生的主导方式,分数依旧是评价学生的核心标准。学校频繁的考试和考试成绩排名,过分强化考试的竞争性和重要性。长期处于这种氛围的学生,会对考试产生抵触心理,同时伴随着无形的压力和担心。对于部分性格内向,自尊心强而用不会合理宣泄情绪的学生,就会厌恶和恐惧考试。
(三)家庭。
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土壤,家长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对孩子考试的过分期待和关注会引发孩子对考试的焦虑。过高的期待会使孩子对成功的期望值增高,从而惧怕和拒绝失败。甚至没用勇气面对失败。这种考试的附加品,导致学生惧怕和逃避考试;过于严肃的家庭氛围和粗鲁的教育方式也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荷;同时家长的心理心理状态及考前的焦虑和紧张的负面的情绪反应,也会不自觉的传染给孩子,加剧孩子的焦虑。
(四)个人。
高中生自身的心理状态是导致考试焦虑最根本的因素。第一:认知评价不当。高中生的认知评价水平是影响考试焦虑的首要因素。其中包括对考试性质,考试利害关系以及自身知识能力的评估和把握。如果考生考试与自己的自尊,前途,命运等联系在一起,同时又对自身实力信心不足,这样就容易诱发考试焦虑;第二:成就目标过高。成就目标是指一个人做一件事情所要达到的目的。成就目标包括学习目标和成绩目标。前者是以掌握知识提高技能为目标,后者是以他人对自我的评价和赞扬,以他人的认可为目标。过分的关注结果,会加大心理压力,一定情况下会导致考场上紧张;第三:自信心不足。部分考生缺乏对自身的客观估计,盲目的低估和否定自己。这样就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事实证明自信心不足的考试更容易出现考前紧张和焦虑的心理;第四:以往失败的考试经历。考生过去的失败的情绪体验以及对失败的恐惧会使考生惧怕考试。再次面对考试的时候,容易情绪波动,有考不好的心理暗示,这样就会对新的考试情境产生抵触和畏惧;第五:知识贮备和应试技能。考生对知识掌握的全面和牢固程度直接影响着其考试焦虑的程度。同时在知识贮备充分的前提下,应试技能也是影响考试焦虑的一个因素。如果缺乏应有的应试技能和技巧,在时间紧促的严肃考场氛围下,容易出现慌乱。
四、对策
(一)学校纠正单一的学生评估体制,采用多元化的评估体制。
一方面淡化分数的在评估体制中的绝对权威的地位,另一方面通过开设相应的心理素质课程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调节情绪和抵抗挫折的能力。同时注重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沟通。
(二)作为家长应尊重和理解子女的意愿,不要把自己未实现的人生愿望加载在子女的身上。
根据子女的客观实际,制定适合他们自己的成就目标。平日加强与自己的心理的沟通。
(三)加强自信心的训练,形成积极心理暗示的习惯。
掌握一些放松训练的方法,例如深呼吸。同时培养一些宣泄情绪,释压的合理方式。比如运动,下棋,唱歌等。
参考文献:
[1]邬承斌.大学生考试焦虑心理的分析与排解[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2).
[2]朱静.中学生考试焦虑心理防治的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
[3]彭明芳.高考生考试焦虑的形成机制与应对策略[J].教育教学研究,2007,10.
[4]寿业青.孙洪旭,谈考试焦虑成因和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 (编辑郑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