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善良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其内涵包括克己为人、真诚、尊重、理解、 宽容、奉献、正直、勇敢……善良是多种美德的基础和体现。《小学德育纲要》“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的第九条“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中说:“教育学生要诚实、正直、谦虚、宽厚、有同情心、活泼、开朗、勇敢、坚强、有毅力、不怕困难、不任性、惜时守信、认真负责、自尊自爱、积极进取。”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位,可塑性很强,善良品质的培养要从小抓起。教师要将这一品质的培养渗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既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又要掌握德育的规律。
一、故事引领,明理知善
低年级的学生喜欢听故事,故事能够感化学生,使其明理知善。
(一)用传统故事播撒“善”的种子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真善美的脍炙人口的故事流传至今,并成为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人们在向善的道路上前行。如《孔融让梨》是谦让的故事,《子路借米》是尊老爱幼的故事,《黄香温席》是孝敬长辈的故事,《负荆请罪》是宽容的故事……教师可以利用晨会时间,给学生讲这些中华美德故事,通过传统故事,不知不觉地把“善”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间。
(二)用情境冲突引导学会友善
在现实生活中也会出现不“友善”的事件,甚至引发了不可挽回的后果。教师可以用故事冲突情境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学会友善。
例如,一个行人在散步的时候被一条狗吓到,虽然没有被咬到,但卻和狗主人——一名孕妇发生激烈争执并对其进行殴打。孕妇因此而早产。教师讲述了这个故事,让学生评判故事中两个人的行为。有学生说:狗主人没有管好自己的狗,吓到路人,确实不对。但那个行人不该因这样的小事对狗主人进行殴打,造成早产的严重后果。教师又问学生:“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人,会怎么做?”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会告诉狗主人自己被狗吓到了,让她以后要管好自己的狗;有的说,狗主人是孕妇,狗吓到自己并非故意的,不用计较。随即,教师表扬学生宽容有礼的品质,让他们思考:如果故事中的两人按照学生说的那样做,结果会怎么样?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明白了:不一样的做法,所产生的后果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与人为善,遇事三思而后行。
二、榜样示例,引导向善
低年级学生模仿能力强,特别愿意去模仿自己喜爱、崇拜或尊重的身边人物。他们在对这些人物的思想行为进行仿效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认识,激发起内在的上进热情,强化了自我锻炼,成长为自觉行为。
(一)成为榜样好导师
作为教师,理应成为引导学生向善的榜样,用自己的言行树立向善的标杆。教师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个人爱好与专长、生活习惯、心理变化、学习困难甚至家庭情况。以和蔼可亲的态度、以自身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体验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宽容以及公平公正而又无私的爱,从而影响学生向善。有一次,一个调皮的学生在追打别人,没想到跑得太快,摔倒在地。其他学生都笑了,还等着教师去批评他。这时,教师快速地走到他身边,一边询问是否摔疼,一边检查伤情并扶着他慢慢站起来。其他学生看到教师的行为后也不再笑了,也学着老师的样子过来关心。那个调皮的学生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二)树立榜样小伙伴
榜样能给学生提供鲜明、生动、可模仿的形象典型和行为模式。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往往不会与同伴相处。教师可以借助奖励卡对那些在与同学相处中能做到谦让、宽容、乐于助人的学生给予肯定和奖励,经常表扬他们,树立榜样小伙伴,引导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
正是这样的潜移默化,小学生树立了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意识,学会了与他人友好相处的方法,“善”的种子悄然开出绚丽的花朵。
三、融入实践,培养善举
善良不能只挂在嘴上,而要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主动帮助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从中体会做善事的成就感,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善举。
例如,有个一年级的男孩,每天到校后就开始哭,课堂上哭、排队时哭,下课也哭。班主任就拉着他的手安慰,带他熟悉校园环境甚至带着他一起吃午饭。几天后,班主任告诉其他学生:“这个小朋友是想妈妈了。我们现在是一家人了,大家都要帮助他,跟他做朋友。这样,他就不会想妈妈了。”下课后,有学生牵着他的手一起去小花园散步;午餐后,有学生牵着他的手一起回教室;下雨天,有小朋友替他撑伞挡雨……慢慢地,小男孩不哭了,不再一直拉着班主任的手了,而是和同学在一起笑,一起玩,一起学习。其他学生在帮助小男孩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宽容,培养了爱心,体验到了善行的快乐,愿意把“善”变成一种自觉行为。
“德育无小事,事事育人;德育无闲人,人人育人。”教师除了要发挥好自身的主体作用外,还应多引导家长将之落实在日程的点滴生活中,如此,才能发挥好合力的作用。
(浙江省湖州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
一、故事引领,明理知善
低年级的学生喜欢听故事,故事能够感化学生,使其明理知善。
(一)用传统故事播撒“善”的种子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真善美的脍炙人口的故事流传至今,并成为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人们在向善的道路上前行。如《孔融让梨》是谦让的故事,《子路借米》是尊老爱幼的故事,《黄香温席》是孝敬长辈的故事,《负荆请罪》是宽容的故事……教师可以利用晨会时间,给学生讲这些中华美德故事,通过传统故事,不知不觉地把“善”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间。
(二)用情境冲突引导学会友善
在现实生活中也会出现不“友善”的事件,甚至引发了不可挽回的后果。教师可以用故事冲突情境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学会友善。
例如,一个行人在散步的时候被一条狗吓到,虽然没有被咬到,但卻和狗主人——一名孕妇发生激烈争执并对其进行殴打。孕妇因此而早产。教师讲述了这个故事,让学生评判故事中两个人的行为。有学生说:狗主人没有管好自己的狗,吓到路人,确实不对。但那个行人不该因这样的小事对狗主人进行殴打,造成早产的严重后果。教师又问学生:“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人,会怎么做?”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会告诉狗主人自己被狗吓到了,让她以后要管好自己的狗;有的说,狗主人是孕妇,狗吓到自己并非故意的,不用计较。随即,教师表扬学生宽容有礼的品质,让他们思考:如果故事中的两人按照学生说的那样做,结果会怎么样?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明白了:不一样的做法,所产生的后果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与人为善,遇事三思而后行。
二、榜样示例,引导向善
低年级学生模仿能力强,特别愿意去模仿自己喜爱、崇拜或尊重的身边人物。他们在对这些人物的思想行为进行仿效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认识,激发起内在的上进热情,强化了自我锻炼,成长为自觉行为。
(一)成为榜样好导师
作为教师,理应成为引导学生向善的榜样,用自己的言行树立向善的标杆。教师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个人爱好与专长、生活习惯、心理变化、学习困难甚至家庭情况。以和蔼可亲的态度、以自身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体验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宽容以及公平公正而又无私的爱,从而影响学生向善。有一次,一个调皮的学生在追打别人,没想到跑得太快,摔倒在地。其他学生都笑了,还等着教师去批评他。这时,教师快速地走到他身边,一边询问是否摔疼,一边检查伤情并扶着他慢慢站起来。其他学生看到教师的行为后也不再笑了,也学着老师的样子过来关心。那个调皮的学生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二)树立榜样小伙伴
榜样能给学生提供鲜明、生动、可模仿的形象典型和行为模式。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往往不会与同伴相处。教师可以借助奖励卡对那些在与同学相处中能做到谦让、宽容、乐于助人的学生给予肯定和奖励,经常表扬他们,树立榜样小伙伴,引导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
正是这样的潜移默化,小学生树立了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意识,学会了与他人友好相处的方法,“善”的种子悄然开出绚丽的花朵。
三、融入实践,培养善举
善良不能只挂在嘴上,而要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主动帮助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从中体会做善事的成就感,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善举。
例如,有个一年级的男孩,每天到校后就开始哭,课堂上哭、排队时哭,下课也哭。班主任就拉着他的手安慰,带他熟悉校园环境甚至带着他一起吃午饭。几天后,班主任告诉其他学生:“这个小朋友是想妈妈了。我们现在是一家人了,大家都要帮助他,跟他做朋友。这样,他就不会想妈妈了。”下课后,有学生牵着他的手一起去小花园散步;午餐后,有学生牵着他的手一起回教室;下雨天,有小朋友替他撑伞挡雨……慢慢地,小男孩不哭了,不再一直拉着班主任的手了,而是和同学在一起笑,一起玩,一起学习。其他学生在帮助小男孩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宽容,培养了爱心,体验到了善行的快乐,愿意把“善”变成一种自觉行为。
“德育无小事,事事育人;德育无闲人,人人育人。”教师除了要发挥好自身的主体作用外,还应多引导家长将之落实在日程的点滴生活中,如此,才能发挥好合力的作用。
(浙江省湖州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