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灵守秘

来源 :华夏地理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dx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之链:地球上隐形的脐带
  人世是一条无尽头的路,是一部看不完的书,但源头却在这里,但它没有诉说。几万个世纪的繁衍和生息,多少重艰难曲折的演化,都变成了土地的年轮,没有丝毫的声张,于是,我们只能从无言的土地叩问一重重古老的往事。我们没有听到远古生命的呼吸,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岁月之风抽打着你,在元谋,一切都是缄默的,真实而漫长的历史往往不说话。我们面对熟悉的泥土,只能想象陌生而熟悉的身影和脚步。但是,作为后人的我们,总喜欢发掘前人的起源、行踪和动机,但我们所知道的知识无法解开那许多谜底,我们还只能想象。但有一点我们似乎找到了:这里曾经是人类童年发芽的地方!
  2006年9月20日的黄昏,我独自一人在灿然如炽的夕光中,置身于元谋的土林中,凝望着千百年来守望这片土地的雕像,一座座千年的风景,似乎在展示一段无法忘却的过去;在光与影的交错中,只有风声在我耳畔回响。是风,使我顿时有了一份想象:人们都熟悉风,对于那些已经过去的,人们都说是风化的历史,对于消失了只留下残存的,也叫风化。在这里,风不是无形的,风是有形的。是风切割出那么多土林的景像,有的如佛,伫立千年,还在默祷;有的如鬼,还在风中凄厉的哀怨;有的如鹰,在风口上尖叫;有的如龙,盘在悬崖边,至死不屈;有的如龟,在岁月的深处,沉潜不移;有的如虎,依然在吼,却没有回声。是谁最先发现了它们,并与一段遥远的往事相连,又是什么人开启了此地,从此,在这荒原般的山地守望岁月?因为,这里曾经演绎过一段鲜活的人类童年。


  一波又一波生命的演化,曾经在元谋这个盆地上演和谢幕。如今,面对这片苍茫而破碎的土地,我们的想象难以企及那个无法到达的岁月之渊,可是,学者们却告诉我们曾经发生的那一场悲壮:“印度板块同欧亚板块碰撞,特别是喜玛拉雅运动第二幕,导致青藏高原自中新世以来逐步快速的抬升,进而产生断裂,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以及由此引起气候的垂直分带及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使青藏高原成为地球上一个独特的自然地理区域。这种地理环境的持续演变以及由天文因素引起的周期性全球变化(气候、磁场等),是促使青藏高原及邻区动植物演化的主要动力。动植物为适应这种变化而进行生存斗争,使旧种得以保存,新种得以发生和演化。这种低纬度、高海拔的环境,使地处青藏高原南缘的云南、自新生代以来一直是哺乳动物新属种及古猿、古人类发生、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不难想象,由于奇特的地质造山运动,那时的元谋形成一个肥沃的平原,那里有连绵起伏的群山和层层相连的丘陵,茫茫的原始森林,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地,终年不绝的流水,以及翠绿的草地,动物在狂欢,飞禽在徜徉,于是,我们的祖先也学会了站立,特别是火的使用,从此,暗暗沉沉的地球上,第一次有了人类自己的亮光。别小看了这一簇亮光,从此以后,人类的每一个进步,都与火有了直接的联系,到如今,汽车、飞机,甚至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哪一个离得了火呢?
  请看诗人席勒对过去的追问:
  “是什么这样奇妙?
  我们乞讨泉水以供饮用,但是
  大地啊,你的怀里流出的却是什么?
  你的地表以下还深藏着生命吗?
  那熔岩层下覆盖着
  一个陌生的民族吗?
  早已逝去的人们
  难道会回来吗?”
  我想那些消逝的人们也许不会回来了,但是面对那数不尽的历史,我们是孤立的吗?在我们生命的每一个基因里,其实都有过去的影子,不是轮回,是生命重重叠叠的延续。我们的身上就有过去的人们留下的许多火种,有形体、有语言、有习惯、有血统,所以,在生命不断演进的链条中,我们不过是一个个细胞,每一个细胞的背后却有隐形的链条。
  在风化层里,我们解读历史
  黄昏,如一道幕帘久久的垂挂在土林的上空,没有行人,没有鸟鸣,只有光是这里的主角,我站在土林的边上,犹如站在历史刚刚掀开的一页边上,没能走进深处,也不是悬在边缘。思绪却如那远山顶上的云彩,浮浮沉沉,在许多文明深重走过的地方,大地为何都像分娩后的母亲那么憔悴。比如:楼兰,一个充满了诗意,却已经消失在沙漠深处的古国。“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志耳”。在1600年前,东晋高僧法显以这种近乎招魂词般的语句,把他所见的楼兰写在《佛国记》中。谁能想到,曾经是一条贯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就从楼兰穿过,那时的楼兰可是“葡萄美酒夜光杯”,谁能想她会成为沙漠中心的一个“死者殿堂”,除了风沙,一切都悠然消失了呢?在多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许多“小河公主、楼兰美女”遗体,并且这些干尸经检测还是欧罗巴人种。人们不禁会问,这些欧罗巴人为何出现在中亚的沙漠腹地?而这位“小河公主”、“楼兰美女”在这里沉睡了多少年呢?一个个历史的谜团扑面而来,也为我们的想象插上飞翔的翅膀。那一个个驼铃落日的商旅中,也有贵族在同行?或者,在当年的楼兰,已经有不同种族的居民?那么,她该是一个多么繁华的都市,如今,除了风和沙是这里的主人外,什么踪影都没有了!
  我们在历史的缝隙中找到一些有意味的声音。上世纪30年代,一个著名的考古学家斯文赫定来到了楼兰故城,他在追踪和记述伟大的“丝绸之路”时,也记下了在甘州的一段奇特的见闻。“那一声声惨叫,在衙门里一个个有围墙的庭院内回荡着,听起来那么逼真,那么恐怖,简直不像是人的声音,更像是受宰割畜生的哀嚎。在一声声惨叫中还可以听到刑吏发出的命令‘再重一点!’接着又是拷打声,又是一连串含糊不清的招供声。”“这伙强盗甚至给各种挖空心思想出来的刑具起了时髦的西方名字,诸如‘坐汽车’、‘打电话’、‘坐飞机’等”,这难道就是文明的两面性,收获麦粒的同时也要收获麦草?   考古学家告诉我们,在5000年以前甚至更早的时期,塔里木盆地包括罗布泊地区在内就已经是干旱型的环境气候了。但是在4000年前,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下游一带的沙漠绿洲中,却有着较充沛的水资源和高达40%的植被覆盖率。那时水中有鱼,林中有动物,草地上有牧群,耕地上有庄稼,甚至是,中国境内种植小麦最早就在这里。因为,在小河墓地上发现了麦粒。根据考古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小麦出自西亚,那么,这中亚的小麦是否由西亚传入?并且在楼兰落地生根。由此,一粒小麦开启了一段历史。那么,楼兰怎么会消失呢?据考古证明,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水资源的紧缺,威胁到了人的生存,楼兰故城的人们最终自己选择了放弃。这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那么,这个梦的主人到哪里去了,他们后来的命运如何?谁也无法回答。苍天也无语,只有风在我耳畔尖啸。
  同样也是一个这样的黄昏,那是1996年8月20日的一个黄昏,我站在西藏阿里札达县的象泉河边,凝望那一片片土林。那里曾经是一个城市,札达的托林寺,曾经有十万僧侣(号称)能够养那么多僧侣的城市,应该是不算小了吧,可是,那片大地上,只留下了土林。但是,札达的土林与我现在站立的元谋土林不同的是,那里到处是寺庙的断壁残檐和偶像、雕塑的痕迹,曾经的辉煌人文,在如今残破的大地上,成为了谜一样的点缀,总有一些文化的符号,强烈的把你的思绪引向过去的某一个点。但是,今天的人们已经无法回复到过去,只能在一扇扇半掩的门前徘徊,而那些古格王朝留下的残破寺庙,还有坍倒在尘土中的佛像,依然不愿与落尘为伍,还在试图着说明什么。古格王朝,曾经被称为“土林环绕的地方”,一千多年前,古格王朝在那里崛起,七百年后雪崩似的瓦解了,只留下一个奇异的城堡、洞窟和成百上千的土塔,让人去体悟时间和空间的神妙。关于古格的消失,有种种猜测,有人说是生态恶化,人们迁徒了;有人说是瘟疫流行,死的死,逃的逃;有的人说是拉达克人的战争。只有札达的土林,默默无言,这个曾经被称为“世界中心”的地方,留下的是一片空阔和寂寥。怪不得那里留存的居民如今还有这样的民谣:
  “黑色的大地是我用身体量过来的
  白色的云彩是我用手指数过来的
  陡峭的山崖我像爬梯子一样攀上
  平坦的草原我像经书一样翻过”
  经历过大山大河、大风大浪的民族,显得豁达了,平静了。
  在那个美得令人窒息的阿里大地上,苍茫天地间,也留有许多时间之海中浸渍太久的谜团。
  黄昏,我在土林,身边是弥漫的时间。
  在酒神的土林,感悟历史情结
  黄昏,依然是充满诗意的时光,土林静静。
  在那个峡口,出现了一人一驼。骆驼出现在这里,不知是谁的主意,但这是一个恰当的映象。古道、商旅、驿站、火光,顿时,把人抽出现实的泥塘,扯回到那个恍若隔世的空间。五千年飞云播雨,五千度皇天厚土,中华民族从历史的峡谷走来。


  多少历史的风云弥天漫地;多少沧桑的岁月记入史册;多少帝王将相走马灯般闪过,只有这古老的土地依然托载着中华的文明,托载着后来者的梦想。于是,中华文化把土地作为根脉,成了流淌在血液中的情结。这土地也就集文明于一身,系荣辱于一身,负苦难于一身。于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也像这土地一样厚道,远走千里,终不忘落叶归根;无论走遍天涯,终要告老还乡,热土难离;所以,才产生了那么多歌咏土地、吟咏故园的诗词歌赋。这是一个离不开土地的族群。
  独自面对这土林的奇观,我也曾想到这片土地上凝结的历史:早在蜀汉时期,诸葛亮的部队就走出成都,过西昌、会理入滇,从龙街过金沙江,最终莫辨“苦水”、“甜水”,士兵发病,使“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蜀军伤兵满营,失败告终。那时的土林一带,自然已经够严酷,已经过了金黄岁月,已入荒漠的境地。
  大唐帝国时,元谋是云南37部之一的华部。1279年,元朝在云南灭了南宋余部,更改华部为元谋县,版图上出现了“元谋”二字。1524年,杨升庵谪戍云南永昌,回四川探亲,多从元谋龙街渡江,多次穿越历史的土林。100多年后,中国伟大的旅行家徐霞客来到元谋,记下了这里的山川河流。这是中国文人笔下第一次出现了土林的文字:“涉枯涧,乃蹑坡上。其坡突石,皆金沙烨烨,如云母堆叠,而黄映有光。时日色渐开,蹑其上,如身在祥云金粟中也”。
  1965年初,为配合四川攀枝花地区的建设和成昆铁路的勘察设计,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26岁的青年学者钱方来到了元谋。


  1965年5月1日,对于元谋是个特殊的日子。那天下午5点左右,钱方在距上蚌村西北800米一个高4米的褐色土包下部,发现了几颗半露出地表的云南马化石,在云南马化石旁边还有一些类似牙齿的化石。他用地质锤的尖端小心挖掘。其中一枚化石半露出地表,他挖出后发现像颗人牙,在它旁边十几厘米处,又挖出一颗。这似乎是两枚上两侧门齿,一左一右,齿冠保存完整,齿根末稍残缺,表面有细小裂纹,裂纹中填有褐色粘土。这两枚牙齿很粗壮,具有明显的原始性质。第二天,他们又在小土包周围进行搜索,只找到几颗马牙、牛牙、鹿角和一些化石碎片,没有找到人类化石。从此,这两枚牙齿化石跟随他们到了北京。后来经过中国地质博物馆胡承志先生的初步研究鉴定,认为基本形态可与北京人同类牙齿相比较,故被定为直立人种中的一个亚种,并以发现这一化石产地的元谋县城命名,定为“直立人?元谋亚种”,简称“元谋人”。1972年2月22日,就是钱方把化石揣回北京的6年零7个月后,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新闻单位报道了发现元谋人的重大消息。1976年,钱方和李普、马醒华等人首次用古地磁法测出元谋人生活的年代为距今170万年,比蓝田人和北京人早50万-100万年。从此,这里成了人类历史的开篇。一个偶然的发现,开启了一个窖封百万年的历史,一次不经意中的细心又窥见了一个历史的秘密,大自然在沉默中贮藏了多少令人惊奇不已的举动。如果,那两颗牙不是落在钱方手里,在一个农夫的锄下,可能留在了田埂上;或者,遭遇了一场滑坡,或者……历史就这么神奇,但没有如果,也无法猜测,只能是命定。有些可能就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安排。就像一只蝴蝶振动翅膀可能引起万里之外的一场风暴,或许一场风暴也能打湿一只蝴蝶的翅膀,这中间有多少偶然的巧合。通过这两颗牙齿的发现,继而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元谋人用火的痕迹和运用细石器的蛛丝马迹,历史就这样抽茧剥丝般的一点点扯出来。今天,已有大胆而富有想象力的开发者,要把那里建为“东方人类祭祖坛”。的确,在茫茫宇宙中,这里第一次亮起火光,这是多么令人惊心动魄的时刻,又是多么令人心寒的微光啊。在历史的深处,祖先们用毛茸茸的手捧起火种的时候,到底是什么心情呢?或许,他们什么也不觉得,往往许多伟大都是后人追加上去的,他们发现了、运用了,如此而已。他们犹如在子宫中的人,对于岁月和时间还在蒙然不知。历史的在场者,往往对事情的意义不作过多的解释,反来复去阐释的都是后来人。


  在元谋土林,你的目光所及都是鬼斧神工的大自然杰作,好像是酒神在醉梦中不经意间捏出的艺术珍品,不可重复,不可模仿,于是,你更多会靠向诗歌和宗教。就像诗人兰波所说:“如果我还有什么可说,那便是属于泥土和石头的,”在这个以泥土和风为主角的舞台上:
  我在记忆中牧游
  为寻找一个祖先的足迹
  我在岁月之海泅渡
  却找不到那片丰茂的水草
  不求拨开历史的迷雾
  也无法弄清命运的密码
  我只想把沉吟和祝愿


  留在这片孕育种子的土地上
  在生命不断流淌的河流中,人们总在寻找着那一点欠缺的东西,无论惶惑还是恐惧,无论是焦急还是忧虑,可是,尊崇轮回的宗教却告诉我们:
  当肉体与心灵分离
  灿烂奇异的清净法身会闪现眼前
  仿佛划过颤动的河流
  越过大地之上的一片幻影
  那即是你真性的光焰
  快与它相认相汇吧
  可我们总觉得背后拖曳着一条沉埋的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是这片根缠绵太深,铺展太开,谁也无法解析和挣脱,仿佛是一种混血,你能辨清那血脉的根系么?这历史的混血,文化的混血,我们只能如此而已,也终将如此而去。在元谋的土林,我似乎明白了什么,释然了什么,最终,也没明白什么,只有风,在不断的赶着云彩,不知要飘向何方?

其他文献
摘 要:战略思维能力是每个领导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提高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能力是每个领导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提高我党执政能力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固然有多种途径,但根本在于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所谓战略思维,就是自觉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工作中能够高瞻远瞩,对带全局
期刊
赵家店唐代称藏傍馆,是大姚县的一个乡。公元四世纪就开通的“西南丝绸之路”——“蜀身毒道”从这里穿过,是南诏通往四川的重要驿站。传说有位叫赵揩的当地人看到古道过往客商很多,于是在今天乡政府驻地杀牛坪附近开设了一家客栈,因为生意兴隆,远近有名,“赵家店”一名就叫开了。  蜻蛉河源于姚安,途径大姚金碧镇,往北流入赵家店,过永仁、元谋、最后注入金沙江。蜻蛉河流入赵家店后,一改上游温柔曼妙的风格,陡然变脸,
期刊
摘 要:近几年,汽车行业飞速的发展,汽车的维修保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提高维修效率成了汽保行业最迫切的需求,文章通过汽车轮胎快修车产品的介绍,简单说明一下新型轮胎快修车的特点及优势。轮胎快修车作为一种专业的维修保养工具广泛的应用于汽保行业,以其使用的灵活性、方便性博得广大维修技师的喜爱。传统快修车一般由两套结构组成——维修升降车与运输车。维修升降车的作用是在汽车被举升之后放置在车下,轮胎被拆卸后放
期刊
墓穴中,一具硕大的棺材,由一段完整的大树刳空,又在上面加盖而成。无情的岁月把棺木啃啮得参差嶙峋,宛若豺狼虎豹撕扯啃噬过的猎物残躯。四面巨大的铜鼓口朝上、面向地,把灵榇悬空撑起,组成为当时当地最为昂贵、最为显赫的金属棺木台架。铜鼓倒置,正好就是烹煮牛羊的大镬。墓室的主人似乎还躺在那里,躺在他的宫殿里,享受着他的饕餮盛筵,享受着他的权利与财富,沉醉于他的光荣与梦想。  时空并没有倒错,我也没有走入另一
期刊
“德行闻垣”作为闻垣高速正在着力打造的一块文化品牌,是山西省高速公路“畅享三晋”行业文化品牌的地域化注解,是闻垣高速核心价值观“德载道,心相融”的集中体现,是其共同愿景“提供优质服务,助力‘畅享三晋一的高度凝炼,也是其自身成长发展的形象引领。  德——这个简简单单的方块字,自诞生之时,左边的“彳”部便显示了它与“行走”意义剪切不断的关联。“德”最初有登高、攀登之意,经历过漫长的时光洗礼,渐渐衍生出
期刊
摘 要:文章以开放式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为研究核心,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对传统社区养老服务情况进行采样分析,发现传统社区养老模式下存在的问题,并对此问题进行症结分析。从而再以开放式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核心思想——精细的数据化管理思路融入到传统社区养老工作中,通过将传统社区养老工作各个环节中可管理的信息提取出并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精细管理,从而解决目前社区养老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关键词:开放式
期刊
彝族毕摩又有“西波”、“溪婆”、“阿闭”、“布慕”、“拉摩”等多种异称异写,是彝族社会的祭司和民间知识分子。  普顺发是禄丰县高峰乡大花箐村人,生于1936年,出生毕摩世家。他幼年读私塾,习《大学》、《中庸》、《孟子》、《百家姓》等古汉文,同时又跟从堂伯父学习彝经和祭司知识,所以,他既懂汉文,又通彝族传统文化。  普顺发曾经担任过公社党委书记、农场总指挥等职务,1956年因主持火把节祭祀活动,受到
期刊
楚雄城西南二十公里外,丘陵绵延起伏,草木葳蕤,一派葱茏。林木掩映中,一条美丽的山涧淙淙流淌,名曰紫溪,诗情画意跃然。山因水而得名,这一片丘陵也有了诗一般的名字,紫溪山。清朝宣统年间的《楚雄县志》寥寥数语,把紫溪山的无论人文景观还是自然景观都写绝了,后人再难狗尾续貂:“山高数十仞,绵亘数十里。岩壑清幽,峰峦层叠,石壁有政德功名之迹,龙潭有兴云作雨之灵。翠柏苍松,浓阴馥郁,山猿水鸟,咿呀琐碎。梵刹林宫
期刊
中条山横亘在山西南端,西起华山黄河、东接太行王屋,北连运城盆地、南临黄河与河南省相对。宋代诗人王禹偁的《中条山》诗云:“崛起巨流边,奔腾欲上天。远临沧海近,高与太行连。”(见图1,中条山的位置)在古代,中条山“随地异名”,山脉不同位置自西向东有首阳山、雷首山、薄山、条山、中条山、历山等名称。此处所说中条山是指蒲州(今永济市)南部一带山峰,以1993米的雪花山为主峰。(见图2,清乾隆《蒲州府志》(1
期刊
镜头一  1.8亿年前。一群群恐龙漫步在今天楚雄州禄丰、元谋、武定、双柏和牟定各县的大地上。这里水草丰茂,气候宜“龙”。高原还没有形成,恐龙们最多能看到一些矮小的山丘。海洋不远,甚至能听到大海传来的波涛声。高大的银杏、蕨类植物生长在湖边,素食的蜥脚类恐龙在这样的环境中快乐地生活着。它们成群结队地到水边嬉戏,泉边喝水,有时还会跳到浅水中洗个澡。这儿更是年幼恐龙们最钟爱的乐园。  这里是恐龙的世界,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