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所有的思维活动都是围绕建模展开的,即:学生一方面立足课堂知识建立生活模型,另一方面也将生活实例引入课堂,建立起知识模型。因此,建模是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重要手段。然而,每一个学科都有其不同特性,受此影响,课堂建模的方法也存在较大差异。仅就地理学科来看,地理建模的主要模式包括地理系统分析和地理系统综合。而地理建模的基本流程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二是模型假设和建立模型,三是模型求解和分析,四是模型检验和应用。由此可见,问题是让学生开展地理建模的先决条件。在课堂实践中,问题的提出应致力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模型,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笔者在本文立足高中地理教学实践,进行了探讨。
一、基于时空视角开展问题建模
时空是地理学科研究的重点目标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教材中的时空要素,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时空综合分析,并建立起思维模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地理学科的时空特性,以及高中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堂问题,将师生问答的过程转换为学生建模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例如,在教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教师需从整体性视角出发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由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建立起空间概念,进而开展思维建模。
在课堂开篇,笔者先播放一段关于自然环境的短视频,设问:在视频中出现了哪些地理要素?
学生回答:气候、水文、土壤、生物、地形等。
教师接着展示我国北方、南方、西北和西南等不同地区的图片,并设问:观察这四张图片,他们与刚才短视频中展示的自然环境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学生讨论交流:自然环境中都包含了气候、水文、土壤、生物和地形等地理要素。
设问:这些地理要素的组合是偶然形成的吗?
在问题情境下,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并建模。
思维建模·地理系统分析时空影响某个特定区域的气候,而气候影响水文,水文影响土壤、生物和地形,但自然界的生物循环又对水文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区域的气候。因此,地理环境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关系。
设问:刚才的视频和图片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局部的地理环境,如果将这些局部的地理环境视作一个整体,那么,局部的地理环境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与时空之间存在哪些联系?
带着问题,让学生首先阅读教材,然后开展合作探究并建模。
思维建模·地理系统综合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生的,而总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生变化着,在宏观上它们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但又受到地理时空的制约。
这样,通过以问题作为导引,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维建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二、基于区域视角开展问题建模
区域综合分析是立足于特定区域开展地理环境要素的分析方法,同时,区域也是地理学科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基于区域视角,在课堂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思维建模,是培养学科素养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教学《人口的空间变化》时,笔者在课堂开篇首先用课件展示深圳市30年来的人口数量变化,然后设问: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深圳人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讨论交流并建模。
思维建模·区域典型特征定位①深圳的地理位置优势;②建立特区后深圳的政策优势;③深圳的经济發展优势。
分别播放课件①冷战后期美国人口变化;②改革开放后我国沿海地区人口变化;③近代以来非洲人口迁移。
设问:观察不同地区的人口变化,从区域视角来看,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人口空间变化?
带着问题,再次让学生运用区域典型特征定位的方法进行建模,最后归纳总结,即:影响人口空间变化的因素包括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等。
总之,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通过问题,学生可建立起思维模型,针对问题展开探究,从理论知识到实际,最后再到理论,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相互印证,相互渗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加大课堂提问的设计力度,实现师生课堂的有效问答,对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于时空视角开展问题建模
时空是地理学科研究的重点目标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教材中的时空要素,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时空综合分析,并建立起思维模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地理学科的时空特性,以及高中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堂问题,将师生问答的过程转换为学生建模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例如,在教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教师需从整体性视角出发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由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建立起空间概念,进而开展思维建模。
在课堂开篇,笔者先播放一段关于自然环境的短视频,设问:在视频中出现了哪些地理要素?
学生回答:气候、水文、土壤、生物、地形等。
教师接着展示我国北方、南方、西北和西南等不同地区的图片,并设问:观察这四张图片,他们与刚才短视频中展示的自然环境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学生讨论交流:自然环境中都包含了气候、水文、土壤、生物和地形等地理要素。
设问:这些地理要素的组合是偶然形成的吗?
在问题情境下,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并建模。
思维建模·地理系统分析时空影响某个特定区域的气候,而气候影响水文,水文影响土壤、生物和地形,但自然界的生物循环又对水文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区域的气候。因此,地理环境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关系。
设问:刚才的视频和图片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局部的地理环境,如果将这些局部的地理环境视作一个整体,那么,局部的地理环境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与时空之间存在哪些联系?
带着问题,让学生首先阅读教材,然后开展合作探究并建模。
思维建模·地理系统综合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生的,而总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生变化着,在宏观上它们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但又受到地理时空的制约。
这样,通过以问题作为导引,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维建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二、基于区域视角开展问题建模
区域综合分析是立足于特定区域开展地理环境要素的分析方法,同时,区域也是地理学科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基于区域视角,在课堂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思维建模,是培养学科素养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教学《人口的空间变化》时,笔者在课堂开篇首先用课件展示深圳市30年来的人口数量变化,然后设问: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深圳人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讨论交流并建模。
思维建模·区域典型特征定位①深圳的地理位置优势;②建立特区后深圳的政策优势;③深圳的经济發展优势。
分别播放课件①冷战后期美国人口变化;②改革开放后我国沿海地区人口变化;③近代以来非洲人口迁移。
设问:观察不同地区的人口变化,从区域视角来看,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人口空间变化?
带着问题,再次让学生运用区域典型特征定位的方法进行建模,最后归纳总结,即:影响人口空间变化的因素包括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等。
总之,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通过问题,学生可建立起思维模型,针对问题展开探究,从理论知识到实际,最后再到理论,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相互印证,相互渗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加大课堂提问的设计力度,实现师生课堂的有效问答,对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