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踏上教师岗位已经17年了,至今已经当了12年班主任。回首往事,感慨良多。记得开始担任班主任时,我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方式,事必躬亲,连大园值周都是拿起扫把和学生一起扫地。然而,我很快发现,班上的学生被我管得紧,扣分少,但他们的工作能力较差,只要我不在,班上就一团糟。
这该怎么办?问题出在哪里?为此,我不断地求索。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是为了不教。”“不教而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就德育而言,即“不管而管,不是传说”。那究竟怎样“管”,又怎样“不管”呢?
一、关键时期要严格管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在某一个时期,对外界刺激特别敏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获得某种能力或行为习惯,如果错过这个时期,这种能力或行为习惯就很难形成。这一时期通常被称为教育的“关键期”。
蒙台梭利最先在教育领域中提出并应用关键期理念。蒙台梭利的“关键期理论”将学生发展期分9个阶段,这是21世纪初的理论模式。优秀班集体的形成,存在着一定的关键期。班级管理的关键期是新生刚入学、刚分班的时候。这时,班级是新组建的,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还不是很熟悉,学生心中对于新的班集体的概念较为淡薄,这段时期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都要靠班主任的直接组织和指导。
实践证明,在班级管理关键期中,一个班级如果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就容易出现松弛、涣散现象。这时班主任要重点抓养成教育,建立和完善班级的规章管理制度,对学生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让他们懂得集体生活中什么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同时,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那么,良好的班级秩序就会在短期内形成。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城镇化高中,学生来源广泛,既有本省学生,又有外省学生;既有本市学生,又有外市学生;既有本镇学生,又有外镇学生。学生来自五湖四海,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如何将他们融合进一个新的班集体呢?在新生刚入学、学生刚分班的时候,我就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班级公约》,反复地向学生宣读。对于做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于违反班级公约的学生,就让他们写检讨。开始几周的时候,特别重视抓养成教育,通过几周的跟进,学生的良好习惯就慢慢地形成了。
二、班干部队伍要重点管理
凡是集体,总有一个坚强的核心,班干部就是班集体中的核心,班干部对班集体有着模范带头和凝聚作用。他们是班主任的左右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对良好班风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只有慎重地选拔和培养好班干部,班主任工作才能逐渐从繁重走向简单与轻松。
选拔好的班干部是班主任管好班级的重要条件。那么,怎样才能选到合适的班干部呢?根据个人经验,一个好的班干部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号召能力、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班干部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做好班主任的助手,才能创设好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在新生刚入学、学生刚分班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填写“担任班干部意向书”,摸清哪些学生愿意担任什么类型的班干部,然后让他们走上讲台参加竞选,由学生投票决定班干部人选。一般情况下,通过竞选方式产生的班干部基本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我在接手班级的第一天就组建了一个临时班委会。这个临时班委会可以帮助班主任迅速地让班级走上正轨。在组建临时班委会时,教师设置较少的岗位,这样可以在日后对班委会成员进行补充。
对于班委会,教师既严格要求,又关心爱护,还要加强指导。开始的时候,我亲自处理班级事务,班干部在一旁见习,学习班级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经过一段时间后,我逐步放手让班干部做一些管理工作,班主任充当“主持人”角色,班干部充当“主要演员”角色;最后,让班长召开班委会,管理班级工作教师充当参谋角色。
三、班级学风要细致管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中学生“从众”心理是客观存在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有对其进行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强化其积极意义,在班级的日常管理当中加以正确利用,才能促使学生、班级、学校向着健康、乐观、阳光的方向发展。
学生普遍存在“从众”心理对良好的班风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通过培养优良的班风,对学生特别是后进生造成一种心理压力,促使他们按照正确的班风,改变自己不正确的态度与行为。相反,如果班风不好,不良行为就会由于“从众”而像瘟疫一样在班级里蔓延开来,使那些意志薄弱的学生随波逐流。
我校地处鄉镇,留守儿童居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都存在很多问题,他们对自己要求很低,缺乏刻苦学习、奋斗拼搏的精神。针对这种状况,我将抓学风建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任务。每周班会课都会放一些励志方面的视频给他们看,如中央电视台的《开讲啦》,经常会讲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励志小故事,还会请家长们谈谈对生活的看法。
通过种种方法,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对自己、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认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从而明确学习的目的,增强学习的紧迫感,激发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当一个班级的主体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强时,一些学习积极性不强的学生就会受到感染,从而出现“从众”心理现象。
四、班级卫生要长期管理
班级卫生管理是班主任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有部分班主任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认为,一个班级只要成绩好了,领导就认可了,家长就满意了,卫生工作不是很重要。殊不知,学生在一个赃乱差的环境下,如何静下心来读书。班级卫生工作也是提高教学成绩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一工作要坚持不懈,长期管理。
查·艾霍尔说:“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陶行知说:“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由此可见,习惯对于学生的发展有多么重要啊。作为一名班主任,面对这些可塑性强的学生,我们只要引导得当,就一定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班级卫生管理的重心是净化心灵,而非净化环境,因为净化心灵既是出发点又是归宿点,而净化环境有助于更有效地净化心灵。那么,如何对班级卫生进行长期管理呢?
班级卫生管理,班主任需要关注“破窗效应”。所谓“破窗效应,是指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以一栋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避免“破窗效应”是班级卫生管理的关键点,重在防微杜渐,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学校对清洁卫生工作有着严格的管理,每天都会对各班进行评分。对于在班级卫生中被扣分情况,我追究到人,谁打扫,谁负责。如果没有做好,我会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惩罚。每天会多次到教室里去检查卫生,对一片纸屑、一点污渍都不会放过,各人负责自己座位底下的保洁工作。我每天上课前都会要求学生把桌子摆整齐,桌面上必须保持整洁。渐渐地,学生就不会受到“破窗户”负能量的影响,去砸其他的“窗户”,而是及时主动地把“破窗户”修补好。
这该怎么办?问题出在哪里?为此,我不断地求索。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是为了不教。”“不教而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就德育而言,即“不管而管,不是传说”。那究竟怎样“管”,又怎样“不管”呢?
一、关键时期要严格管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在某一个时期,对外界刺激特别敏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获得某种能力或行为习惯,如果错过这个时期,这种能力或行为习惯就很难形成。这一时期通常被称为教育的“关键期”。
蒙台梭利最先在教育领域中提出并应用关键期理念。蒙台梭利的“关键期理论”将学生发展期分9个阶段,这是21世纪初的理论模式。优秀班集体的形成,存在着一定的关键期。班级管理的关键期是新生刚入学、刚分班的时候。这时,班级是新组建的,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还不是很熟悉,学生心中对于新的班集体的概念较为淡薄,这段时期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都要靠班主任的直接组织和指导。
实践证明,在班级管理关键期中,一个班级如果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就容易出现松弛、涣散现象。这时班主任要重点抓养成教育,建立和完善班级的规章管理制度,对学生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让他们懂得集体生活中什么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同时,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那么,良好的班级秩序就会在短期内形成。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城镇化高中,学生来源广泛,既有本省学生,又有外省学生;既有本市学生,又有外市学生;既有本镇学生,又有外镇学生。学生来自五湖四海,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如何将他们融合进一个新的班集体呢?在新生刚入学、学生刚分班的时候,我就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班级公约》,反复地向学生宣读。对于做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于违反班级公约的学生,就让他们写检讨。开始几周的时候,特别重视抓养成教育,通过几周的跟进,学生的良好习惯就慢慢地形成了。
二、班干部队伍要重点管理
凡是集体,总有一个坚强的核心,班干部就是班集体中的核心,班干部对班集体有着模范带头和凝聚作用。他们是班主任的左右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对良好班风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只有慎重地选拔和培养好班干部,班主任工作才能逐渐从繁重走向简单与轻松。
选拔好的班干部是班主任管好班级的重要条件。那么,怎样才能选到合适的班干部呢?根据个人经验,一个好的班干部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号召能力、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班干部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做好班主任的助手,才能创设好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在新生刚入学、学生刚分班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填写“担任班干部意向书”,摸清哪些学生愿意担任什么类型的班干部,然后让他们走上讲台参加竞选,由学生投票决定班干部人选。一般情况下,通过竞选方式产生的班干部基本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我在接手班级的第一天就组建了一个临时班委会。这个临时班委会可以帮助班主任迅速地让班级走上正轨。在组建临时班委会时,教师设置较少的岗位,这样可以在日后对班委会成员进行补充。
对于班委会,教师既严格要求,又关心爱护,还要加强指导。开始的时候,我亲自处理班级事务,班干部在一旁见习,学习班级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经过一段时间后,我逐步放手让班干部做一些管理工作,班主任充当“主持人”角色,班干部充当“主要演员”角色;最后,让班长召开班委会,管理班级工作教师充当参谋角色。
三、班级学风要细致管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中学生“从众”心理是客观存在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有对其进行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强化其积极意义,在班级的日常管理当中加以正确利用,才能促使学生、班级、学校向着健康、乐观、阳光的方向发展。
学生普遍存在“从众”心理对良好的班风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通过培养优良的班风,对学生特别是后进生造成一种心理压力,促使他们按照正确的班风,改变自己不正确的态度与行为。相反,如果班风不好,不良行为就会由于“从众”而像瘟疫一样在班级里蔓延开来,使那些意志薄弱的学生随波逐流。
我校地处鄉镇,留守儿童居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都存在很多问题,他们对自己要求很低,缺乏刻苦学习、奋斗拼搏的精神。针对这种状况,我将抓学风建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任务。每周班会课都会放一些励志方面的视频给他们看,如中央电视台的《开讲啦》,经常会讲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励志小故事,还会请家长们谈谈对生活的看法。
通过种种方法,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对自己、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认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从而明确学习的目的,增强学习的紧迫感,激发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当一个班级的主体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强时,一些学习积极性不强的学生就会受到感染,从而出现“从众”心理现象。
四、班级卫生要长期管理
班级卫生管理是班主任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有部分班主任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认为,一个班级只要成绩好了,领导就认可了,家长就满意了,卫生工作不是很重要。殊不知,学生在一个赃乱差的环境下,如何静下心来读书。班级卫生工作也是提高教学成绩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一工作要坚持不懈,长期管理。
查·艾霍尔说:“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陶行知说:“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由此可见,习惯对于学生的发展有多么重要啊。作为一名班主任,面对这些可塑性强的学生,我们只要引导得当,就一定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班级卫生管理的重心是净化心灵,而非净化环境,因为净化心灵既是出发点又是归宿点,而净化环境有助于更有效地净化心灵。那么,如何对班级卫生进行长期管理呢?
班级卫生管理,班主任需要关注“破窗效应”。所谓“破窗效应,是指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以一栋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避免“破窗效应”是班级卫生管理的关键点,重在防微杜渐,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学校对清洁卫生工作有着严格的管理,每天都会对各班进行评分。对于在班级卫生中被扣分情况,我追究到人,谁打扫,谁负责。如果没有做好,我会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惩罚。每天会多次到教室里去检查卫生,对一片纸屑、一点污渍都不会放过,各人负责自己座位底下的保洁工作。我每天上课前都会要求学生把桌子摆整齐,桌面上必须保持整洁。渐渐地,学生就不会受到“破窗户”负能量的影响,去砸其他的“窗户”,而是及时主动地把“破窗户”修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