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难教、难学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如何突破这一怪象呢?我认为优化物理教学过程,可增强教学效果。我主要在开展情境教学、做好实验、优化教学程序、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几方面做了大胆尝试。
一、努力开展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所谓情境,就是指在具体场合下的情绪、思维等心理状态及其所造成的气氛的总和,可把它理解为情和境的总和。教师授课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处于无拘无束、心情舒畅的心理状态之中。例如,初二物理绪论部分,很多教师不重视该节教学,认为无知识内容无需占课时,其实不然,该节可设计多个课堂演示实验,既有趣味性,又可创造情境,激发学生想学、爱学物理的兴趣,对今后的物理教学会起到促进作用。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还可采用渗透式教学,将情感沟通适当渗透到课堂教学、课外辅导、作业批改等各个环节之中,重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望。例如,习题训练要难易适度,能力要求要做到恰到好处,采取成功与挫折教育并举的方式,让学生既有成功之时,又有失败之处,克服自卑畏难心理和骄傲自满情绪,使学生的智力在愉悦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发展。
二、努力做好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物理规律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对发展学生特长、开发智力,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有着其他教学形式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有些教师恰恰忽略了做好实验这一环节,嫌做实验麻烦、啰唆,不如用“嘴”做实验省事、利落,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它违背了物理教学特点,不利于学生理解相关物理规律。还有的教师抛弃了物理教学实验的优势,上课仅是一味地讲,虽然反复多遍,但是学生也不容易真正领会物理规律。比如“自感现象”实验是必须演示的,不进行实验,学生观察不到现象,仅凭教师的“嘴”学生是不会理解的,而做好实验,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物理规律,我的做法是无论课堂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实验都认真准备,积极做好。例如,自由落体、力的分解、电磁感应现象等课堂演示实验,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凸透镜成像规律等学生分组实验教学中,我充分做好实验准备,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发现、寻找结论等,这都大大地帮助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三、优化教学程序,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由直观到抽象,同时还要注意知识内在的逻辑性,一环扣一环,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例如,讲解高一年级“力的正交分解法”,用解斜三角形的数学知识,可求共点力的合力,但求解过程非常繁杂,虽可处理转化成求解特殊三角形来求合力,求解过程简化了,但学生还不能接受。此时引导学生是否想学习特别简单的求解方法,该方法不但简单,而且极易学,只需求同一直线方向相同的力相加、方向相反的力相减,学生的求知愿望空前高涨,而后教师可顺利讲解力的正交分解法。
教师的教学内容有序化,能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认知结构。这种认知结构以基本概念、规律为基础,以知识之间的联系为脉络,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领会、疏理、提取与迁移运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讲解初中“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我先从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到的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入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来提炼规律,而后通过凸透镜的特殊光线来做出成像光路图进一步验证规律,最后用光具座通过实验让学生来感知规律。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學手段是指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随着社会发展进步,教学手段现代化进程飞速发展,早已结束了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模式,多媒体计算机已进入了绝大部分中小学课堂。成功的、合理的电化教学,可帮助学生扫除认知道路上的障碍;也可在创设情境、演示实验现象、反映规律、讲解知识的过程中,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使物理现象、物体运动过程更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可达到容量大、高效率的教学效果。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存储的录音、录像,大屏幕投影图片、文档等,有效地做到了声、像、图、文的有机结合,更强地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消化和运用,弥补了教师靠嘴讲解的不足,延伸了知识理解的深度,从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有电化教学条件学校的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的说来,优化物理教学过程就是要认真地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及现有的教学条件,试验、探索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策略。为此,教师要长期坚持学习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努力使自己既能生动讲解学科知识,又能优化组合现代教学媒体;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能感知学生内心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使教学过程的安排适用于不同层次、不同情况的学生;切实做到每堂课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走入轻松、愉快、高效的学习世界中去,使学生乐学、善学、好学,从而提升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
(责编 赵建荣)
一、努力开展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所谓情境,就是指在具体场合下的情绪、思维等心理状态及其所造成的气氛的总和,可把它理解为情和境的总和。教师授课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处于无拘无束、心情舒畅的心理状态之中。例如,初二物理绪论部分,很多教师不重视该节教学,认为无知识内容无需占课时,其实不然,该节可设计多个课堂演示实验,既有趣味性,又可创造情境,激发学生想学、爱学物理的兴趣,对今后的物理教学会起到促进作用。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还可采用渗透式教学,将情感沟通适当渗透到课堂教学、课外辅导、作业批改等各个环节之中,重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望。例如,习题训练要难易适度,能力要求要做到恰到好处,采取成功与挫折教育并举的方式,让学生既有成功之时,又有失败之处,克服自卑畏难心理和骄傲自满情绪,使学生的智力在愉悦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发展。
二、努力做好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物理规律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对发展学生特长、开发智力,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有着其他教学形式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有些教师恰恰忽略了做好实验这一环节,嫌做实验麻烦、啰唆,不如用“嘴”做实验省事、利落,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它违背了物理教学特点,不利于学生理解相关物理规律。还有的教师抛弃了物理教学实验的优势,上课仅是一味地讲,虽然反复多遍,但是学生也不容易真正领会物理规律。比如“自感现象”实验是必须演示的,不进行实验,学生观察不到现象,仅凭教师的“嘴”学生是不会理解的,而做好实验,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物理规律,我的做法是无论课堂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实验都认真准备,积极做好。例如,自由落体、力的分解、电磁感应现象等课堂演示实验,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凸透镜成像规律等学生分组实验教学中,我充分做好实验准备,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发现、寻找结论等,这都大大地帮助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三、优化教学程序,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由直观到抽象,同时还要注意知识内在的逻辑性,一环扣一环,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例如,讲解高一年级“力的正交分解法”,用解斜三角形的数学知识,可求共点力的合力,但求解过程非常繁杂,虽可处理转化成求解特殊三角形来求合力,求解过程简化了,但学生还不能接受。此时引导学生是否想学习特别简单的求解方法,该方法不但简单,而且极易学,只需求同一直线方向相同的力相加、方向相反的力相减,学生的求知愿望空前高涨,而后教师可顺利讲解力的正交分解法。
教师的教学内容有序化,能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认知结构。这种认知结构以基本概念、规律为基础,以知识之间的联系为脉络,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领会、疏理、提取与迁移运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讲解初中“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我先从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到的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入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来提炼规律,而后通过凸透镜的特殊光线来做出成像光路图进一步验证规律,最后用光具座通过实验让学生来感知规律。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學手段是指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随着社会发展进步,教学手段现代化进程飞速发展,早已结束了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模式,多媒体计算机已进入了绝大部分中小学课堂。成功的、合理的电化教学,可帮助学生扫除认知道路上的障碍;也可在创设情境、演示实验现象、反映规律、讲解知识的过程中,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使物理现象、物体运动过程更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可达到容量大、高效率的教学效果。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存储的录音、录像,大屏幕投影图片、文档等,有效地做到了声、像、图、文的有机结合,更强地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消化和运用,弥补了教师靠嘴讲解的不足,延伸了知识理解的深度,从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有电化教学条件学校的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的说来,优化物理教学过程就是要认真地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及现有的教学条件,试验、探索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策略。为此,教师要长期坚持学习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努力使自己既能生动讲解学科知识,又能优化组合现代教学媒体;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能感知学生内心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使教学过程的安排适用于不同层次、不同情况的学生;切实做到每堂课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走入轻松、愉快、高效的学习世界中去,使学生乐学、善学、好学,从而提升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
(责编 赵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