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和特征,情景教学最能以此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学生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特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人文精神有着独特的作用。正如刘勰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精辟的论述为我们点明了文与道、境与情、潜心会文与入境悟神,语言文字训练与情感意志陶治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成为情境教学的重要依据。
激活课堂教学,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良好教学氛围,关健在于教者结合初中语文教材内容,拓展教学思路,善于创造各种情景,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而快乐的事情。如何让情境教学亮丽语文课堂?
一.创设导语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开始,老师用精彩的导语创设情境,会马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标点符号的作用》,教师可以先讲一个故事:有一位很吝啬的财主,常常找许多理由和借口赖掉长工的工钱,长工对此敢怒不敢言。有一次,财主要请一位塾师。一个聪明而仗义的秀才应聘了。他与财主签了一张契约,结果这张当初使财主满口答应的契约,年终却使财主赔了一大笔钱。原来这位先生在标点上做了手脚。这张契约内容是:“无鸡鸭也无钱肉也可青菜一碟”,学生试试看,怎样标点使财主欢喜,怎样标点又使财主赔钱呢?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动手,认真思考,自然会寻到答案,这会使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二.创设媒体情景渲染学习气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画面、音乐对渲染情景教学和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是一种重要手段。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如果能把画面、音乐与语言文字相互沟通,教学就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古诗《过零丁洋》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显示文天祥画像,讲述他一生的坎坷经历,播放这首配乐诗。借助图片,可以把人物精神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而音乐对渲染情境、创造气氛也起到重要的作用,配乐朗读,又不失时机地把学生带入情境中,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对于从未离家的初中生,要他们去体会分别的那种滋味,若只用语言来激发引导他们的感情进入诗中情景和意境,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此时,画面、音乐就可以凭借其独特的感染力来创设课堂那种离情别绪和难舍难分的情景。教师要给学生设置一幅生动的离别画面,并播放古曲《阳关三叠》,在凄凉婉转的音乐中,学生会迅速融入到诗词所渲染的意境中,真切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根据课文内容创设出浓郁的媒体情景,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堂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知识,训练智能。
三.创造表演情境洞察文章内涵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为他们营造学习环境,鼓励他们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全身心地参与。表演情景会收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在教学《谈骨气》中,讲到“齐国穷人不食嗟来之食”时,教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大胆上台表演小品。小品的表演能促使学生理解课文,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想象并模仿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使课文的人物栩栩如生地闪烁眼前,这样教学情境就真切地再现出来,学生深切地体会到齐人表现出来的铮铮骨气。教学《核舟记》时会涉及许多空间位置。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文,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苏、黄、佛印的神态。一个是两个舟子的神态。分成两个小组进行表演,学生会认真研究课文,积极讨论,掌握各个人物神态,并在笑声和表演中轻松学习课文。在表演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分析能力,还调动了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的积极性。
四.创设问题情景挖掘学生潜力
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学生积极探求新生事物的动力。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在情境中提出恰到好处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卖炭翁》时,老师可抓住“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贼愿天寒”这句话进行情境创设:卖炭翁身上穿得很单薄,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形成共识认为:卖炭翁是为了炭能卖个好价钱,心甘情愿自己挨冻。由此,卖炭翁悲苦的矛盾心理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学生会因自己的爱心产生强烈的共鸣,激起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的封建社会的强烈不满。
五.创设争论情景 鼓励异向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还应培养他们大胆的探索和批评精神。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老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在教学《愚公移山》后,教师可以小结说:“愚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愚实智,智叟用停滞的眼光看问题,形智实愚。对吗?”会有学生举手说:“我不同意老师的看法,愚公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但我认为愚公还是‘愚’,他可以在山上凿一个洞,这样比搬掉两座山更省时、更省力。”老师听后应回答:“你见解很独特,其他同学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这样学生的思维会一下子被激活,情绪高涨,众说纷纭。有的会说这是个好办法,有的会说当时科学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更有的会说愚公确实是“蛮干”而不知“巧干”。像这样的争论应该说颇有分量,表明学生动了脑筋,创造力不断发展。教师要借机诱导,让学生的争论有意义、有价值、有异向思维。
六.营造扩散情境 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是今天时代赋予全体教师的历史使命。创新思维是整个创造活动中的核心。人类社会的任何一项创造和发明,都是创新思维的结晶。老师在教会学生学好课文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具备创造能力。因此在课堂中设置一种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创造能力,完全不可忽视。例如,在教学《卖炭翁》后,教师要求学生将文章改写成一篇现代文。学生在这里会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有的会写到卖炭翁的家人在风雪之中急切地盼望着他的归来,等米下锅,家中还有嗷嗷待哺的孙儿;有的会写老翁回家后,历经千辛万苦,向当地官员反映实情,好在当时官员刚正无私,帮他向朝廷上奏,结果皇上将那两个使者打入监狱;还有的会写道,这原来是老翁的一个噩梦,而当时他正躺在家中美美地睡觉呢,据说旁边还有他的妻儿,还有一条可爱的黄狗。学生可以尽情地驰骋在扩散的想象中,这些想象对课文中人物的性格和主题把握得都很好,这些看法跳出了教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总之,创设情境教学的手段和途径很多。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善于挖掘教材的创新因素,在教学中用心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教师能创设富于感情色彩的情境容易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震动和切身的体验,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受到了熏陶,达到了“润物细无声”之效。让情境教学亮丽语文课堂,灿烂每个学生的心声。
(附:此文的采稿通知书.样刊和获奖证书一并邮寄给朱小平老师,邮寄地址:广东省五华县华城镇新新学校语文组,邮编:514471)
激活课堂教学,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良好教学氛围,关健在于教者结合初中语文教材内容,拓展教学思路,善于创造各种情景,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而快乐的事情。如何让情境教学亮丽语文课堂?
一.创设导语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开始,老师用精彩的导语创设情境,会马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标点符号的作用》,教师可以先讲一个故事:有一位很吝啬的财主,常常找许多理由和借口赖掉长工的工钱,长工对此敢怒不敢言。有一次,财主要请一位塾师。一个聪明而仗义的秀才应聘了。他与财主签了一张契约,结果这张当初使财主满口答应的契约,年终却使财主赔了一大笔钱。原来这位先生在标点上做了手脚。这张契约内容是:“无鸡鸭也无钱肉也可青菜一碟”,学生试试看,怎样标点使财主欢喜,怎样标点又使财主赔钱呢?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动手,认真思考,自然会寻到答案,这会使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二.创设媒体情景渲染学习气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画面、音乐对渲染情景教学和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是一种重要手段。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如果能把画面、音乐与语言文字相互沟通,教学就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古诗《过零丁洋》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显示文天祥画像,讲述他一生的坎坷经历,播放这首配乐诗。借助图片,可以把人物精神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而音乐对渲染情境、创造气氛也起到重要的作用,配乐朗读,又不失时机地把学生带入情境中,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对于从未离家的初中生,要他们去体会分别的那种滋味,若只用语言来激发引导他们的感情进入诗中情景和意境,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此时,画面、音乐就可以凭借其独特的感染力来创设课堂那种离情别绪和难舍难分的情景。教师要给学生设置一幅生动的离别画面,并播放古曲《阳关三叠》,在凄凉婉转的音乐中,学生会迅速融入到诗词所渲染的意境中,真切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根据课文内容创设出浓郁的媒体情景,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堂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知识,训练智能。
三.创造表演情境洞察文章内涵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为他们营造学习环境,鼓励他们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全身心地参与。表演情景会收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在教学《谈骨气》中,讲到“齐国穷人不食嗟来之食”时,教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大胆上台表演小品。小品的表演能促使学生理解课文,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想象并模仿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使课文的人物栩栩如生地闪烁眼前,这样教学情境就真切地再现出来,学生深切地体会到齐人表现出来的铮铮骨气。教学《核舟记》时会涉及许多空间位置。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文,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苏、黄、佛印的神态。一个是两个舟子的神态。分成两个小组进行表演,学生会认真研究课文,积极讨论,掌握各个人物神态,并在笑声和表演中轻松学习课文。在表演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分析能力,还调动了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的积极性。
四.创设问题情景挖掘学生潜力
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学生积极探求新生事物的动力。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在情境中提出恰到好处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卖炭翁》时,老师可抓住“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贼愿天寒”这句话进行情境创设:卖炭翁身上穿得很单薄,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形成共识认为:卖炭翁是为了炭能卖个好价钱,心甘情愿自己挨冻。由此,卖炭翁悲苦的矛盾心理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学生会因自己的爱心产生强烈的共鸣,激起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的封建社会的强烈不满。
五.创设争论情景 鼓励异向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还应培养他们大胆的探索和批评精神。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老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在教学《愚公移山》后,教师可以小结说:“愚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愚实智,智叟用停滞的眼光看问题,形智实愚。对吗?”会有学生举手说:“我不同意老师的看法,愚公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但我认为愚公还是‘愚’,他可以在山上凿一个洞,这样比搬掉两座山更省时、更省力。”老师听后应回答:“你见解很独特,其他同学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这样学生的思维会一下子被激活,情绪高涨,众说纷纭。有的会说这是个好办法,有的会说当时科学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更有的会说愚公确实是“蛮干”而不知“巧干”。像这样的争论应该说颇有分量,表明学生动了脑筋,创造力不断发展。教师要借机诱导,让学生的争论有意义、有价值、有异向思维。
六.营造扩散情境 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是今天时代赋予全体教师的历史使命。创新思维是整个创造活动中的核心。人类社会的任何一项创造和发明,都是创新思维的结晶。老师在教会学生学好课文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具备创造能力。因此在课堂中设置一种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创造能力,完全不可忽视。例如,在教学《卖炭翁》后,教师要求学生将文章改写成一篇现代文。学生在这里会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有的会写到卖炭翁的家人在风雪之中急切地盼望着他的归来,等米下锅,家中还有嗷嗷待哺的孙儿;有的会写老翁回家后,历经千辛万苦,向当地官员反映实情,好在当时官员刚正无私,帮他向朝廷上奏,结果皇上将那两个使者打入监狱;还有的会写道,这原来是老翁的一个噩梦,而当时他正躺在家中美美地睡觉呢,据说旁边还有他的妻儿,还有一条可爱的黄狗。学生可以尽情地驰骋在扩散的想象中,这些想象对课文中人物的性格和主题把握得都很好,这些看法跳出了教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总之,创设情境教学的手段和途径很多。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善于挖掘教材的创新因素,在教学中用心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教师能创设富于感情色彩的情境容易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震动和切身的体验,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受到了熏陶,达到了“润物细无声”之效。让情境教学亮丽语文课堂,灿烂每个学生的心声。
(附:此文的采稿通知书.样刊和获奖证书一并邮寄给朱小平老师,邮寄地址:广东省五华县华城镇新新学校语文组,邮编:514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