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你们俩一起去找班主任!”“走就走,谁怕谁,反正是他先动手打我的!”话音刚落,小江和小奕已被语文老师带到我的身边。
向语文老师了解情况后,我问:“小奕你为何动手推打小江?”“他骂我骂得非常难听,我忍不住就出手打了他。”小奕说。等他俩心情平静下来后,我分别找他们谈话,并要求他们讲出认为做得对的地方,他们都说找不到。我再引导他们认识错误,他们指出了好几个自己做得不对的地方,态度诚恳。我非常高兴,觉得事情也该和解了,于是要求他们握住对方的手互相道歉。不料小江却说:“我骂他,我可以向他道歉,但我不要他的道歉,我要按照我们学校的处罚条例处分他。”我想这个要求的背后可能有原因,于是要求双方家长到校协助解决问题。经过一个下午的努力,我和两位家长分别做思想工作,最后小江还是坚持说:“我以前动手打他,我受到了学校的纪律处分。这次他动手打我,他也必须接受处分,这样才公平。”
我恍然大悟。三周前,小奕和一个同学玩耍时不小心踩痛了小江,小江很快就动手推打了小奕,导致小奕撞在讲台角上,额角流血。经学校和双方家长协商后作出处理:小江家长负责小奕的医药费,学校对小江作出严重警告的纪律处分。小江清楚了学校对动手打人的处罚条例后,一直在寻找机会引诱小奕动手打自己,好让他也受处分,这一次他终于成功了。
这一连串的事情,让我意识到小江这孩子的问题不简单,不可能通过一两次的谈话就能解决。开始接手这个班的时候,我跟其他班主任一样,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方法,对刚踏进初中校门的新生都很严厉,效果真的很不错,但唯独对小江没有用,我越严厉,他越不怕,以至于出现进校不到两周就打人,过不了三个星期又重犯的现象。接下来,在跟小江及其家长的多次交流中,我了解到,他是在家庭暴力下长大的。上小学时因为字写得不好,作业常被父母撕得粉碎并要求重做,他开始不用心学习,直到后来讨厌上学,他的父母也从左看右看不满意到最后往死里打。有一次,他偷了家里的钱去上网,被发现后,父亲狠狠惩罚了他,把他绑在家里一整天,不给吃喝,任凭他母亲和奶奶怎样劝说和哭喊也无济于事,打到最后小江终于“宁死不屈”了。他在学校再也不学习,整天研究如何搞乱整个班级乃至整个学校。
当小江已习惯于父母的打骂时,他再也不会因为批评、打骂而反思自己的行为,而是视而不见,甚至把这当成数落。这就是他的思维定势,也称心向,它是由心理操作形成的模式所引起的心理活动状态。即是小江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使当前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心理学家把这种屡遭挫折后形成的放弃称为习得性无助行为,即反复的失败可以使人产生无助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采用的批评教育方式已经无效了。要怎样对小江进行教育呢?“人性中最本质的渴望,是得到别人的赞赏。”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话提醒了我,于是我决定联合小江家长采用赏识教育的方法对小江进行教育。
从爱孩子到懂孩子,用心沟通
小江的父母认为,满足了孩子的一切物质需要就是爱孩子,但这样的爱却不是小江所希望获得的。他们采用了激将法和比较法,本来是希望小江去完成某件事,却偏说:“我看这样的事你肯定完成不了。”“你瞧人家的孩子,多好多棒,你做什么都不如人家,你不如死了算了。”我跟他们分析:“你们是否考虑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孩子能否接受,你们又是否了解孩子的需求呢?现在不少孩子高智商、高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只要你否定了他,他就会认为自己不可能做好事情,孩子也讨厌用别人的优点来和自己作对比,因而我们要知道怎样去爱孩子。”小江父母说:“我们的孩子我们最清楚。”我说:“你们自认为了解孩子,那孩子是不是有什么事都跟你们讲?”“没有。”“为何孩子长大后不愿意跟父母聊天呢?这应该和我们长期错爱的教育方式有关。孩子小的时候,他说什么,我们都会听,还会问他今天学得怎么样,开不开心,有什么不能解决的问题等等。等他长大后,我们反而就不会倾听了,或者他一讲话我们就嫌他烦、讲不出有意义的内容。这是因为没有真正跟孩子沟通,不能深入到孩子的心中去,也就不能真正地懂得孩子的需要。”
强化优点,淡化缺点,提升信心
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充分肯定,不断强化,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在我接触小江的这一段时间里,小江也曾去父母开的饮食店帮忙,完成得很好,但他父母却习惯性地看不见。有一次小江端碗打滑,不小心打烂了碗,他母亲就说:“我早知道你不会心甘情愿地来帮忙的,你看看,没过两天你就故意打坏了,一碗面多少钱你知道吗?”听完他父母的叙述,我跟他们分析:“这话一说,小江不知道有多伤心啊!孩子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想证明给父母看,我是能做得好的,却因为一个不小心就遭受全盘否定。作为父母及老师,应尽量地挖掘孩子的优点,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而你们看到的只是他的缺点。当父母指责这些负面的东西多了,孩子就难有乐观的心态,他们会认为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而否定自己。在这一事件中,我们应该把目光放在小江这两天的进步上,肯定他乐于帮忙,让他尝到被肯定的甜头,孩子才会继续进步。对于小江的过失,则应该从关心的角度给予安慰、激励和鼓舞。”
赏识孩子,让孩子体验成功
成功的体验会促使一个人永远向上,一个人的成功经历越多,他的期望也就越高,成就感越强。所有的父母曾经都是教育专家,在孩子小的时候,会按孩子的成长规律去教育、赏识他,为何在孩子长大后却不能这样呢?小江的父母说出原因:“随着孩子的长大、自己工作的繁忙,自己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倾听孩子的心声,孩子遇到高兴的、烦恼的、无助的事情跟自己说,自己都没太在意,久而久之,孩子遇到什么事情都不想跟我们讲了,以致于变成现在这样的‘德性’。”他们也希望采用赏识教育的方法,但太长时间没用,突然用起此法,双方都会觉得别扭,难以接受。于是我让他们尝试先给孩子创设体验成功的环境。如有一次小江用粉笔扔其他同学,我发现后把他叫到走廊:“你扔了之后感觉怎样?”“教室就像垃圾场。”“该怎么办?”“我去把扔的粉笔捡干净。”“你把地面都清扫干净。”“为什么?”“你做完了再来问我。”等他清理干净后,我指着地面说:“你有没有发现你清扫前后有何不同?”“现在干净多了。”“对,这是你劳动后的结果,看起来的感觉怎么样?”“舒服多了。”小江体验出劳动后成功的价值了,这时候再来肯定孩子就自然多了。
捕捉教育契机,提升是非判断力
小江通过努力后,当上了副组长,回家后很开心地告诉父母,没想到得到的反应却是:“才当上个小组长而且是副的就这么开心,距离班长还远呢。”我跟小江父母分析,在小江每天的学习生活中,总会有大量的事情发生,如果能好好地利用,便是教育的好时机,而且也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小江当上小组长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我们应该这样说:“你很棒,这是你努力的结果,也是老师对你的认可和父母对你的支持,再继续努力,可能还会当个班委会委员。”这样小江听起来心里就甜滋滋的,有努力的目标,也知道此机会得益于老师和家长的付出,而不只是自己的功劳。对孩子来讲,教育无小事,只要我们始终用一颗爱心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善于捕捉任何一次转瞬即逝的教育契机,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将孩子“性本善”的一面引导、发挥出来,那么孩子心善、语善、行也善,用善来指导自己、判断事物,孩子的适应性将很强,判断力也很好。
没有赏识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赏识也不是万能的,恰当的赏识让孩子如沐春风,不恰当的赏识却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啼笑皆非,因而在赏识教育中,应该注意好以下的问题。
赏识孩子时没有情绪,但要坚持原则。孩子错了,应当指出来,孩子知道了就可以,不能带有情绪来指责孩子。但如果孩子答应了去做某一件事而没有去做,比如说答应了写完作业再去玩,但最终是没写作业就去玩,这时父母就应该严厉地批评甚至惩罚,这就是坚持原则。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解决,做不好就要承担责任。
赏识应具有连续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谁都不喜欢,对于孩子来讲,最难捉摸的是父母的骤然转变,他会在父母忽左忽右不断变化的教育里面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所以对孩子的赏识要能持续下去,如果赏识几天后就不赏识了,孩子会认为父母是在“作秀”,这时再赏识下去就难以实施了。
懂得配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环境,其中影响最大的人是父母、老师,最主要的环境是家庭、学校,那么亲师配合和夫妻配合就显得很重要了。老师要跟学生讲父母辛勤劳动,是多么不简单,家长也要跟孩子说老师是多么的不容易,也就是相互推崇对方。夫妻的配合也一样,要齐心协力,积极改变现状,孩子则会在老师、父母共同的努力中感到安全、温暖和希望。
简单地说,赏识教育是一种没有情绪、没有功利、不求回报的爱的教育,是一种积极心态的教育,是一种坚信孩子“行”的信念教育。
本栏责任编辑 魏文琦
向语文老师了解情况后,我问:“小奕你为何动手推打小江?”“他骂我骂得非常难听,我忍不住就出手打了他。”小奕说。等他俩心情平静下来后,我分别找他们谈话,并要求他们讲出认为做得对的地方,他们都说找不到。我再引导他们认识错误,他们指出了好几个自己做得不对的地方,态度诚恳。我非常高兴,觉得事情也该和解了,于是要求他们握住对方的手互相道歉。不料小江却说:“我骂他,我可以向他道歉,但我不要他的道歉,我要按照我们学校的处罚条例处分他。”我想这个要求的背后可能有原因,于是要求双方家长到校协助解决问题。经过一个下午的努力,我和两位家长分别做思想工作,最后小江还是坚持说:“我以前动手打他,我受到了学校的纪律处分。这次他动手打我,他也必须接受处分,这样才公平。”
我恍然大悟。三周前,小奕和一个同学玩耍时不小心踩痛了小江,小江很快就动手推打了小奕,导致小奕撞在讲台角上,额角流血。经学校和双方家长协商后作出处理:小江家长负责小奕的医药费,学校对小江作出严重警告的纪律处分。小江清楚了学校对动手打人的处罚条例后,一直在寻找机会引诱小奕动手打自己,好让他也受处分,这一次他终于成功了。
这一连串的事情,让我意识到小江这孩子的问题不简单,不可能通过一两次的谈话就能解决。开始接手这个班的时候,我跟其他班主任一样,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方法,对刚踏进初中校门的新生都很严厉,效果真的很不错,但唯独对小江没有用,我越严厉,他越不怕,以至于出现进校不到两周就打人,过不了三个星期又重犯的现象。接下来,在跟小江及其家长的多次交流中,我了解到,他是在家庭暴力下长大的。上小学时因为字写得不好,作业常被父母撕得粉碎并要求重做,他开始不用心学习,直到后来讨厌上学,他的父母也从左看右看不满意到最后往死里打。有一次,他偷了家里的钱去上网,被发现后,父亲狠狠惩罚了他,把他绑在家里一整天,不给吃喝,任凭他母亲和奶奶怎样劝说和哭喊也无济于事,打到最后小江终于“宁死不屈”了。他在学校再也不学习,整天研究如何搞乱整个班级乃至整个学校。
当小江已习惯于父母的打骂时,他再也不会因为批评、打骂而反思自己的行为,而是视而不见,甚至把这当成数落。这就是他的思维定势,也称心向,它是由心理操作形成的模式所引起的心理活动状态。即是小江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使当前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心理学家把这种屡遭挫折后形成的放弃称为习得性无助行为,即反复的失败可以使人产生无助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采用的批评教育方式已经无效了。要怎样对小江进行教育呢?“人性中最本质的渴望,是得到别人的赞赏。”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话提醒了我,于是我决定联合小江家长采用赏识教育的方法对小江进行教育。
从爱孩子到懂孩子,用心沟通
小江的父母认为,满足了孩子的一切物质需要就是爱孩子,但这样的爱却不是小江所希望获得的。他们采用了激将法和比较法,本来是希望小江去完成某件事,却偏说:“我看这样的事你肯定完成不了。”“你瞧人家的孩子,多好多棒,你做什么都不如人家,你不如死了算了。”我跟他们分析:“你们是否考虑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孩子能否接受,你们又是否了解孩子的需求呢?现在不少孩子高智商、高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只要你否定了他,他就会认为自己不可能做好事情,孩子也讨厌用别人的优点来和自己作对比,因而我们要知道怎样去爱孩子。”小江父母说:“我们的孩子我们最清楚。”我说:“你们自认为了解孩子,那孩子是不是有什么事都跟你们讲?”“没有。”“为何孩子长大后不愿意跟父母聊天呢?这应该和我们长期错爱的教育方式有关。孩子小的时候,他说什么,我们都会听,还会问他今天学得怎么样,开不开心,有什么不能解决的问题等等。等他长大后,我们反而就不会倾听了,或者他一讲话我们就嫌他烦、讲不出有意义的内容。这是因为没有真正跟孩子沟通,不能深入到孩子的心中去,也就不能真正地懂得孩子的需要。”
强化优点,淡化缺点,提升信心
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充分肯定,不断强化,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在我接触小江的这一段时间里,小江也曾去父母开的饮食店帮忙,完成得很好,但他父母却习惯性地看不见。有一次小江端碗打滑,不小心打烂了碗,他母亲就说:“我早知道你不会心甘情愿地来帮忙的,你看看,没过两天你就故意打坏了,一碗面多少钱你知道吗?”听完他父母的叙述,我跟他们分析:“这话一说,小江不知道有多伤心啊!孩子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想证明给父母看,我是能做得好的,却因为一个不小心就遭受全盘否定。作为父母及老师,应尽量地挖掘孩子的优点,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而你们看到的只是他的缺点。当父母指责这些负面的东西多了,孩子就难有乐观的心态,他们会认为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而否定自己。在这一事件中,我们应该把目光放在小江这两天的进步上,肯定他乐于帮忙,让他尝到被肯定的甜头,孩子才会继续进步。对于小江的过失,则应该从关心的角度给予安慰、激励和鼓舞。”
赏识孩子,让孩子体验成功
成功的体验会促使一个人永远向上,一个人的成功经历越多,他的期望也就越高,成就感越强。所有的父母曾经都是教育专家,在孩子小的时候,会按孩子的成长规律去教育、赏识他,为何在孩子长大后却不能这样呢?小江的父母说出原因:“随着孩子的长大、自己工作的繁忙,自己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倾听孩子的心声,孩子遇到高兴的、烦恼的、无助的事情跟自己说,自己都没太在意,久而久之,孩子遇到什么事情都不想跟我们讲了,以致于变成现在这样的‘德性’。”他们也希望采用赏识教育的方法,但太长时间没用,突然用起此法,双方都会觉得别扭,难以接受。于是我让他们尝试先给孩子创设体验成功的环境。如有一次小江用粉笔扔其他同学,我发现后把他叫到走廊:“你扔了之后感觉怎样?”“教室就像垃圾场。”“该怎么办?”“我去把扔的粉笔捡干净。”“你把地面都清扫干净。”“为什么?”“你做完了再来问我。”等他清理干净后,我指着地面说:“你有没有发现你清扫前后有何不同?”“现在干净多了。”“对,这是你劳动后的结果,看起来的感觉怎么样?”“舒服多了。”小江体验出劳动后成功的价值了,这时候再来肯定孩子就自然多了。
捕捉教育契机,提升是非判断力
小江通过努力后,当上了副组长,回家后很开心地告诉父母,没想到得到的反应却是:“才当上个小组长而且是副的就这么开心,距离班长还远呢。”我跟小江父母分析,在小江每天的学习生活中,总会有大量的事情发生,如果能好好地利用,便是教育的好时机,而且也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小江当上小组长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我们应该这样说:“你很棒,这是你努力的结果,也是老师对你的认可和父母对你的支持,再继续努力,可能还会当个班委会委员。”这样小江听起来心里就甜滋滋的,有努力的目标,也知道此机会得益于老师和家长的付出,而不只是自己的功劳。对孩子来讲,教育无小事,只要我们始终用一颗爱心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善于捕捉任何一次转瞬即逝的教育契机,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将孩子“性本善”的一面引导、发挥出来,那么孩子心善、语善、行也善,用善来指导自己、判断事物,孩子的适应性将很强,判断力也很好。
没有赏识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赏识也不是万能的,恰当的赏识让孩子如沐春风,不恰当的赏识却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啼笑皆非,因而在赏识教育中,应该注意好以下的问题。
赏识孩子时没有情绪,但要坚持原则。孩子错了,应当指出来,孩子知道了就可以,不能带有情绪来指责孩子。但如果孩子答应了去做某一件事而没有去做,比如说答应了写完作业再去玩,但最终是没写作业就去玩,这时父母就应该严厉地批评甚至惩罚,这就是坚持原则。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解决,做不好就要承担责任。
赏识应具有连续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谁都不喜欢,对于孩子来讲,最难捉摸的是父母的骤然转变,他会在父母忽左忽右不断变化的教育里面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所以对孩子的赏识要能持续下去,如果赏识几天后就不赏识了,孩子会认为父母是在“作秀”,这时再赏识下去就难以实施了。
懂得配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环境,其中影响最大的人是父母、老师,最主要的环境是家庭、学校,那么亲师配合和夫妻配合就显得很重要了。老师要跟学生讲父母辛勤劳动,是多么不简单,家长也要跟孩子说老师是多么的不容易,也就是相互推崇对方。夫妻的配合也一样,要齐心协力,积极改变现状,孩子则会在老师、父母共同的努力中感到安全、温暖和希望。
简单地说,赏识教育是一种没有情绪、没有功利、不求回报的爱的教育,是一种积极心态的教育,是一种坚信孩子“行”的信念教育。
本栏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