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是人类最重要的学科发现之一,它是引领我们构建出现在社会的主要基础,如果没有物理知识,那我们现在的社会不可能会有这样迅速的发展.高中物理知识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一个分界岭,但是当前高中物理教材种类繁多,“运动的描述”的难度并不一致,让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小的困扰.
一、课程难度定量模型及改进
1.当前课程难度定量模型
这个模型的提出者是史宁中等人,该模型涉及静态的课程难度、课程深度、课程时间,还有课程广度等多种因素.
N=αS/T (1-α)G/T.
上式是该模型的公式.其中N表示的是静态的课程难度,而S就是课程深度,T表示的是课程时间G则是课程广度.对于S/T的定义是可比深度,G/T就是表示可比广度.α是加权系数,本身是大于0而小于1的,这个系数反映出来的是课程对于可比深度或者是可比广度的侧重程度系数.
在这个模式中,课程深度能够通过课程标准当中关于认知性、技能性还有体验性这三个学习目标的加权平均数来使得它量化,而课程广度可以用授课过程中的知识点多寡来进行量化,课程时间可以用上课的课时来进行量化.
在这个模型中,单位时间之内所表现出来的课程深度还有课程广度是刻画课程难度的重要标准之一.
如果把史宁中的这个模型放到高中物理教科书难度评价的应用当中,我们发现在实际的操作当中这个原模型没有办法在广度与深度这两者之间取得一个适当的平衡.
例如,在高中物理“运动的描述”中,课标中知识点是9个,广度值是9,如果这样的数值代入到模型当中那么我们的深度系数就只是0.87,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并不能因为这样就说课程标准本身不够专业和深入.高中物理教材“运动的描述”的内容相当专业,很多学生在学习时都表示自己对里面的知识不能够完全掌握.
如何才能让学生面对这么专业的教材内容而不产生望而生畏的情绪,这就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最好的方法自然是提高学生对于物理运动现象的兴趣,在学习之前让学生有思考和讨论的空间,先由教师提出日常的物理运动现象,学生带着思考的情绪进入分析当中,这样子对于物理知识就有了一个比较基础的掌握.
2.难度模型的改进
有的学者提出了要对当前的模型进行修改以便让教材课程之间的广度还有深度对于课程的难度影响能够达到平衡.如果说对于课程难度的比较只是比较单纯地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之间进行难度差异的比较,那么我们可以对教材本身的广度值还有深度值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归一化.课程标准要代表的就是目前教育基础课程的基础还有发展前景,我们能够通过定义这两个平衡系数让课程标准的广度值还有深度值都能够达到1的数值.如果我们能够确定上面所说的系数那么我们就能够在各种教材版本之间比较它们的难度.
N=αmS/T (1-α)nG/T
上式就是新建立起来的模式.其中m、n所代表的就是课程标准的广度值和深度值.
二、采用新模式对高中物理教材难度进行分析
1.归一化计算
对于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先通过对该课程的知识点数目还有目标要求深度值,然后进行归一化计算.
我们对教材的知识点进行归纳,一般来说高中物理教材对于运动的描述共有9个知识点,对于课程的广度定义是1,那么可以计算得到课程的广度是0.11.而在课程的深度计算中,通过科学具体的赋值方法归纳出不同知识点在物理运动中的比例,最后能够得出深度为1.15.
2.课程广度
如果要对课程的广度进行测量计算,我们需要以知识点的个数作为条件来量化课程的广度.因为课程的内容标准需要以课程标准作为依据,所以它本身的难度还有广度都是有迹可循的,我们可以从每一条的内容标准当中分解出来各种知识点.通过教师用书当中的“教材分析”等内容来归纳教科书当中所含有的知识点.
3.课程时间与深度
所谓的课程时间,我们能够很直观地得到结果,那就是“课时”,课时的多少能够直接对课程时间进行量化.每一种教材上面的教师用书都标注有建议课程数,虽然在实际教学当中会有出入,但是却不会相差多少.
所谓课程深度,主要是由课程标准中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还有主观态度这三者共同构成的.对于不同的知识点我们都能够分为上述三个维度来进行计算,然后以它们的平均值来作为课程的深度值.
总之,对于各种教材之间的比较,本文主要是针对鲁科版、粤教版、人教版.经过上面方法的计算之后,从难度上面来看,鲁科版的难度最高,而人教版的难度最低.可以说,三个版本都具有自己本身的特色.
一、课程难度定量模型及改进
1.当前课程难度定量模型
这个模型的提出者是史宁中等人,该模型涉及静态的课程难度、课程深度、课程时间,还有课程广度等多种因素.
N=αS/T (1-α)G/T.
上式是该模型的公式.其中N表示的是静态的课程难度,而S就是课程深度,T表示的是课程时间G则是课程广度.对于S/T的定义是可比深度,G/T就是表示可比广度.α是加权系数,本身是大于0而小于1的,这个系数反映出来的是课程对于可比深度或者是可比广度的侧重程度系数.
在这个模式中,课程深度能够通过课程标准当中关于认知性、技能性还有体验性这三个学习目标的加权平均数来使得它量化,而课程广度可以用授课过程中的知识点多寡来进行量化,课程时间可以用上课的课时来进行量化.
在这个模型中,单位时间之内所表现出来的课程深度还有课程广度是刻画课程难度的重要标准之一.
如果把史宁中的这个模型放到高中物理教科书难度评价的应用当中,我们发现在实际的操作当中这个原模型没有办法在广度与深度这两者之间取得一个适当的平衡.
例如,在高中物理“运动的描述”中,课标中知识点是9个,广度值是9,如果这样的数值代入到模型当中那么我们的深度系数就只是0.87,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并不能因为这样就说课程标准本身不够专业和深入.高中物理教材“运动的描述”的内容相当专业,很多学生在学习时都表示自己对里面的知识不能够完全掌握.
如何才能让学生面对这么专业的教材内容而不产生望而生畏的情绪,这就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最好的方法自然是提高学生对于物理运动现象的兴趣,在学习之前让学生有思考和讨论的空间,先由教师提出日常的物理运动现象,学生带着思考的情绪进入分析当中,这样子对于物理知识就有了一个比较基础的掌握.
2.难度模型的改进
有的学者提出了要对当前的模型进行修改以便让教材课程之间的广度还有深度对于课程的难度影响能够达到平衡.如果说对于课程难度的比较只是比较单纯地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之间进行难度差异的比较,那么我们可以对教材本身的广度值还有深度值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归一化.课程标准要代表的就是目前教育基础课程的基础还有发展前景,我们能够通过定义这两个平衡系数让课程标准的广度值还有深度值都能够达到1的数值.如果我们能够确定上面所说的系数那么我们就能够在各种教材版本之间比较它们的难度.
N=αmS/T (1-α)nG/T
上式就是新建立起来的模式.其中m、n所代表的就是课程标准的广度值和深度值.
二、采用新模式对高中物理教材难度进行分析
1.归一化计算
对于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先通过对该课程的知识点数目还有目标要求深度值,然后进行归一化计算.
我们对教材的知识点进行归纳,一般来说高中物理教材对于运动的描述共有9个知识点,对于课程的广度定义是1,那么可以计算得到课程的广度是0.11.而在课程的深度计算中,通过科学具体的赋值方法归纳出不同知识点在物理运动中的比例,最后能够得出深度为1.15.
2.课程广度
如果要对课程的广度进行测量计算,我们需要以知识点的个数作为条件来量化课程的广度.因为课程的内容标准需要以课程标准作为依据,所以它本身的难度还有广度都是有迹可循的,我们可以从每一条的内容标准当中分解出来各种知识点.通过教师用书当中的“教材分析”等内容来归纳教科书当中所含有的知识点.
3.课程时间与深度
所谓的课程时间,我们能够很直观地得到结果,那就是“课时”,课时的多少能够直接对课程时间进行量化.每一种教材上面的教师用书都标注有建议课程数,虽然在实际教学当中会有出入,但是却不会相差多少.
所谓课程深度,主要是由课程标准中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还有主观态度这三者共同构成的.对于不同的知识点我们都能够分为上述三个维度来进行计算,然后以它们的平均值来作为课程的深度值.
总之,对于各种教材之间的比较,本文主要是针对鲁科版、粤教版、人教版.经过上面方法的计算之后,从难度上面来看,鲁科版的难度最高,而人教版的难度最低.可以说,三个版本都具有自己本身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