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罢《第56号教室的奇迹》,我的内心难以平静,陷入了一种纠结当中。一方面是对雷夫老师的钦佩,对56号教室发生的奇迹的惊叹,一方面又在慨叹这种奇迹能否发生在中国,发生在北京,发生在我们所在学校的教室里?如果要移植这种奇迹,我们的教育职能部门,我们每一位老师又应该怎样做?我们和雷夫老师的差距又在哪里?无数的追问一直伴随着我。
什么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在教育改革轰轰烈烈的今天,“以人为本”、“为孩子的生命奠基”、“一切为了孩子”诸如此类的话不时在我们耳边回响,可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呢?有些教学内容,即使我们认为对孩子明天的发展作用不一定很大,甚至觉得对孩子的将来没有任何意义,但只要考试要考到,我们一定不遗余力,大讲特讲。而有些教学内容,会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很有帮助,很有意义,只可惜考试不考,就有很多老师置之不理。我们为了在集体表演比赛中获奖,就不让那些弱势学生上场,有时还会把他们隐藏起来,假装他们根本不存在……
再看看雷夫老师是这样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当时,很少有老师上自然课,可他坚持给学生上。那些有趣的自编游戏、摇滚乐、话剧表演,我想都不是考试内容,可雷夫老师却乐此不疲地带学生投身其中。因为,他知道这些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很重要。我想,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真正在为孩子的生命奠基。
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自从被提出的那一天起,从上到下对它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当然,被大家广泛接受的解释就是让全体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简称“两个全”。我想,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对这个概念一定烂熟于心,但是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人?而雷夫老师做到了,他的教育就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雷夫老师简直就是一个全才,阅读、写作、数学、科学、棒球、摇滚、戏剧、经济学……他广泛涉猎,对于每一个方面,也决不是浅尝辄止,而是绞尽脑汁地组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真正得到成长。这不就是全面发展吗?
在雷夫老师组织的每一项活动中,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会参加,谁都不是旁观者。尤其是那些弱势学生,更是雷夫老师关注的对象。在56号教室,孩子们一起游戏,一起表演话剧,一起看电影,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个都认为自己很棒、不可或缺,这难道不就是面向全体吗?
我们离奇迹还有多远?
首先,我认为中国的教师还缺乏真正宽松的外部环境。雷夫作为一名教师,和我们相比,他少了一些顾忌,多了一些时间和自由支配的权利。雷夫可以很早到校,和孩子们一起开展教学活动,放学后他可以走得很晚,和孩子们一起看电影。假日里,他可以带领全班孩子一起去旅游;上课时,他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做一些看似与课堂内容无关的游戏。他可以自主地开展一些活动,开设一些课程。在中国,即使老师愿意早来晚走,愿意牺牲节假日,学校领导也不会让你这样做,家长也不会支持你这样做。每一位老师每一天的时间都被机械分割,教学内容都被规定得满满的,稍微疏忽,都可能完不成任务。在这样的一种生存状态下,我们的老师怎么可能去搞一些额外的活动呢?
其次,我们的老师缺乏一种“疯狂”,一颗童心。雷夫老师为了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可谓是全心投入,近乎疯狂。他为了给孩子们赚取旅费,他在摇滚音乐会上看守厕所,为冰淇淋公司的产品做市场展示,替《洛杉矶时报》送报,替邮递人员开车,还给有钱人家的小孩当家教,这些工作都是雷夫所讨厌的工作,但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旅游,他还是参加了。他和孩子们一起观看电影,表演话剧,到各地旅游,俨然一个老顽童。我想,如果我们也能这样疯狂地投入工作,我们离奇迹也不会很远了。■
什么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在教育改革轰轰烈烈的今天,“以人为本”、“为孩子的生命奠基”、“一切为了孩子”诸如此类的话不时在我们耳边回响,可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呢?有些教学内容,即使我们认为对孩子明天的发展作用不一定很大,甚至觉得对孩子的将来没有任何意义,但只要考试要考到,我们一定不遗余力,大讲特讲。而有些教学内容,会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很有帮助,很有意义,只可惜考试不考,就有很多老师置之不理。我们为了在集体表演比赛中获奖,就不让那些弱势学生上场,有时还会把他们隐藏起来,假装他们根本不存在……
再看看雷夫老师是这样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当时,很少有老师上自然课,可他坚持给学生上。那些有趣的自编游戏、摇滚乐、话剧表演,我想都不是考试内容,可雷夫老师却乐此不疲地带学生投身其中。因为,他知道这些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很重要。我想,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真正在为孩子的生命奠基。
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自从被提出的那一天起,从上到下对它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当然,被大家广泛接受的解释就是让全体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简称“两个全”。我想,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对这个概念一定烂熟于心,但是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人?而雷夫老师做到了,他的教育就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雷夫老师简直就是一个全才,阅读、写作、数学、科学、棒球、摇滚、戏剧、经济学……他广泛涉猎,对于每一个方面,也决不是浅尝辄止,而是绞尽脑汁地组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真正得到成长。这不就是全面发展吗?
在雷夫老师组织的每一项活动中,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会参加,谁都不是旁观者。尤其是那些弱势学生,更是雷夫老师关注的对象。在56号教室,孩子们一起游戏,一起表演话剧,一起看电影,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个都认为自己很棒、不可或缺,这难道不就是面向全体吗?
我们离奇迹还有多远?
首先,我认为中国的教师还缺乏真正宽松的外部环境。雷夫作为一名教师,和我们相比,他少了一些顾忌,多了一些时间和自由支配的权利。雷夫可以很早到校,和孩子们一起开展教学活动,放学后他可以走得很晚,和孩子们一起看电影。假日里,他可以带领全班孩子一起去旅游;上课时,他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做一些看似与课堂内容无关的游戏。他可以自主地开展一些活动,开设一些课程。在中国,即使老师愿意早来晚走,愿意牺牲节假日,学校领导也不会让你这样做,家长也不会支持你这样做。每一位老师每一天的时间都被机械分割,教学内容都被规定得满满的,稍微疏忽,都可能完不成任务。在这样的一种生存状态下,我们的老师怎么可能去搞一些额外的活动呢?
其次,我们的老师缺乏一种“疯狂”,一颗童心。雷夫老师为了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可谓是全心投入,近乎疯狂。他为了给孩子们赚取旅费,他在摇滚音乐会上看守厕所,为冰淇淋公司的产品做市场展示,替《洛杉矶时报》送报,替邮递人员开车,还给有钱人家的小孩当家教,这些工作都是雷夫所讨厌的工作,但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旅游,他还是参加了。他和孩子们一起观看电影,表演话剧,到各地旅游,俨然一个老顽童。我想,如果我们也能这样疯狂地投入工作,我们离奇迹也不会很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