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之文学批评特色及其价值述评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y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李长之是独具特色的文学批评家,他在大量的文学批评和文艺研究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批评特色,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他的成果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和贡献,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本文对李长之文学批评观形成的思想文化渊源、文学批理念、批评标准及其文学批评特色等方面进行了评述和梳理,进一步讨论了李长之文学批评的文化价值,试图全面深刻了解李长之文学批评的精神和价值所在。
  关键词:李长之 文学批评 批评精神 审美追求 批评特色
  李长之(1910-1978),山东利津人,是当代最多产的批评家之一,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一位独具特色的文学批评家。他先后出版了《鲁迅批判》、《星的颂歌》、《苦雾集》、《批评精神》、《德国的古典精神》、《韩愈》、《李白》、《陶渊明传论》、《歌德童话》、《强盗》等作品。这些作品和成果是李长之一生的心血,作品体现了他独特的批评个性。然而目前,有关李长之文学批评及其成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批评家和文学史学者的作品之中。但这些研究主要涉及的是其某个侧面或某些方面,这就为可以从多种角度对李长之的文学批评的研究领域存在了进一步讨论的空间。对此,本文从李长之文学批评思想产生的渊源、文学批评的特色、审美追求等多个角度入手进行分析,旨在挖掘和梳理李长之文学批评的文化价值所在,力求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一 李长之文学批评思想的渊源
  1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李长之的文学批评体现了浓厚的诗人精神和西方文化视野及理论修养,也始终表现出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由于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李长之从小就学习中国古典文学,最爱读《孟子》和《庄子》等作品。中学时,他阅读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家作品,如:孔子、陶渊明等。这些为他今后进行文学批评奠定了浓厚的传统文化精神。1933年,李长之转入清华大学哲学系学习,开始醉心于德国古典哲学,这为他后来文学批评奠定了一定的古典哲学基础。除此之外,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推崇备至,而儒家思想象征的一种精神价值,即刚强、热烈、勤奋以及积极的性格。李长之的文学批评正是在这种宏阔的文化眼光的支持下,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化和古代经典的精神,企图重塑中国文化精神。例如,在《孔子与屈原》中,李长之认为孔子与屈原如西方的歌德与席勒,是两个伟大的天才。他对孔子、屈原的批评,以自身的体验来阐释他们的本质,来挖掘其不同于他人的浪漫精神。总之,李长之的文学批评在方法论上可以说是中西结合,体现了他对德国古典精神的吸收与借鉴。
  2 对德国古典哲学与精神的借鉴与吸收
  “五四”新文化运动,西方各种文学思潮和观念不断地涌向中国。李长之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极大影响,奠定了其西学背景和哲学背景。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浸润了当时人文知识分子的心灵,而李长之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李长之接受德国文化,是在其先师杨丙辰的教导之下,开始了他的德国文化学习行程。关于李长之对德国古典哲学与精神的吸收,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德国古典精神人文精神的影响。李长之有关德国文化的著作就有《德国古典精神》、《歌德童话集》、《威廉·退尔》等。体现了他对自由、高贵、完善的人的向往。从他的成果中可以更明显地感受到德国文化和古典哲学对他的直接影响。第二,李长之批评实践中渗透的德国古典精神。在李长之书中所选的德国思想家,都是与他有“精神上共鸣的”古典精神者。他将古典精神的特质运用于自己的批评实践中,这从他的传记批评中所渗透的古典精神的人文价值观可以看出。同时,李长之传记批评中所展示的文化先贤的浪漫人格之个性,而自由、高贵与尊严是一个完善的人的精神内涵。可见,李长之对浪漫精神的发现和挖掘深受德国古典主义精神的影响,他的思想浸润在德国古典主义人文精神的思想中。
  二 李长之的文学批理念与批评标准
  1 文学批评的理念
  李长之在文学批评过程中非常注重情感,注重生命本身。这就是这一理念的特色和魅力之所在。在《文艺史学与文艺科学》、《论研究中国文学者之路》等作品中,体现了李长之的批评思想及文学态度,展现了李长之文学批评所蕴含的同情心、理解力和鉴赏力。从这种观念出发,李长之在批评态度、批评实践和理解三个方面表现出其独有的审美特性。他强调文艺批评的科学性,重视批评的感性特征和批评的理性色彩。他在《我对于文艺批评的要求和主张》中提出了“感情的批评主义”理念。他强调,文学批评家要大胆的开启“感情的智慧”。可见,李长之的文学批评理念以其鲜明的情感特征对作者、作品、批评家进行评论,其成果是感情和理智交互作用的结果。
  2 文学批评的标准
  在李长之文学批评理念的基础上,他把“感情的型”作为文学批评的标准和用以检验真艺术的标准。他从批评的角度,主张文学批评的基调是亢奋与沉郁相交替。例如,在鲁迅情感的感染和影响下,他在批评创作中的情绪也变得强烈起来,他把这种情绪开始也凌驾于批评对象之上。同时,李长之认为,文学批评的感情型既是生命的型,也是道德的型。例如,他在《鲁迅批判》中,时时流露出一种“寂寞的哀感”,也流露出失望与憧憬。李长之以“感情的批评主义”为号召,强调批评家要进入作者的思想领域和思想层面,要充分体验和揭露出作家的精神世界和观点。这种批评的标准和观念使得李长之的批评在文学批评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独具特色。
  三 李长之文学批评的特色
  1 新文学作家作品论的特色
  李长之新文学作家作品批评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三四十年代,其创作的成果也独具特色。例如,他的早期作品论如《张资平恋爱小说的考察——最后的幸福之新评价》、《论茅盾的三部曲》等,善于抓住作家和作品的本质特征,能深刻地指出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但此时李长之的作家论还尚欠成熟,后来《茅盾创作之进展的考察及其批评》、《鲁迅批判》等作品在李长之作家作品论的地位是很重要的。李长之的作家作品论更加善于抓住作家作品的本质特征,他开始注重作家作品发展之间的联系,发展的去分析作家作品,注重作家性格之特点与作品之间的联系,并形成了李长之作家论的特色。这些特色在《谈胡适之》、《西湖之月》、《两条裙子》等中都有明显的表现。在现当代文学批评中,李长之的作家作品论让人感到人情味特浓,他在充分理解与同情的基础上对作家作品进行审美阅读和艺术批评。他批评的对象,涉及到鲁迅、茅盾、郭沫若、老舍、曹禺等,他善于抓住作家作品的本质特征,以作家的人格、性情作为切入点,真正深入作家的心灵去体验感悟,去批评作者及其作品。   2 书评独具特色
  20世纪四五十年代,李长之的文学批评主要是书评方面,其书评的涉猎面广,数量之多。与他的作家论一样,李长之在书评中注意作家精神品格与作品的联系,使其书评中有了作家活泼的影子。同时,书评中包含了他自己的主张,抒写着自己的感情,强调书评的相对独立性。李长之认为,书评对其批评对象而言,应该公正中肯,书评和整个的文学批评轨迹应该是同步的。他在书评中阐明自己的美学理想,陈述不同的生活感悟,张扬着批评家独立的批评精神和人格尊严。同时,李长之的书评与其文艺批评理论交相辉映。如在《中国近代史大纲》、《新事论》、《新世训》等作品中,都涌动着李长之对中国文化的深湛体悟,反映了他作为书评家的眼光、识力及其书评的品位。除此之外,李长之的书评对象与当时的文化现象联系起来,注意书评对象前后作品之间的联系,这体现了李长之视野的宽广宏阔。如李长之评《离婚》、《火葬》、《棠棣之花》等。这些书评风格多样,不断变换着语言的色彩和风格。这对于全面评价现当代文艺批评史有一定的意义。
  3 古典文学批评的特色
  第一,宽广的文化视野。李长之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具有恢宏的气象,敢于从大作家、大作品入手进行研究。李长之一生研究的中国古典作家作品甚多,涉及有孟子、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等。他详细考察了作家的时代、背景、师承、读书、性情等种种与作家息息相关的问题,借鉴了多种研究模式,形成了宽广的文化视野。第二,独特的思辨语言。李长之在文采论述中透露出理智与明晰,思辨色彩很浓,具有独特的特色。同时,从李长之的批评文字中,能够感受到巨大的感染力和浪漫精神。他批评过程中,用情感去体验作家情感的波澜,在理性的自由中抒写着独具心得的批评文字。他对于所研究的对象,注重其本质,忽视其细节,很少在非原则问题上论争,始终维持一种古典立场。形成了批评中浓郁的哲学风味和思辨色彩。他的批评实践和批评理论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做出了的创造性贡献,为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意义。
  四 李长之文学批评的文化价值
  1 积极求真的批评意识
  李长之是三四十年代文学批评家中运用德国文艺理论、科学方法从事批评的一个代表,在文学批评领域中形成了自己独具个性的文学批评。在《鲁迅批判》中,他始终以一种求真的心态来评价鲁迅,体现出独立的学术批判精神及独特的批评方法。在李长之的批评中,他始终坚持批评家实事求是的态度,大胆真诚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独特见解。这在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真正的价值与意义。这种价值无疑对目前文学批评界的风气、批评家们缺乏真诚和热情、缺乏激扬的批评风采、批评话语的颓靡等起到深刻的反思作用。
  2 强烈的整体意识
  李长之在批评过程中要具备整体意识。如他的《大自然的礼赞》等一系列文学批评文本的特色就是强烈的整体意识。这种整体意识反映了其文学批评最重要的特色。同时,李长之采用系统方法,把文学看成是文化的一部分,这使得他的批评显得大气、开阔。这对于确立真正的批评精神具有重大的意义。
  3 独立的批评精神
  李长之是一位以批评为使命的文学批评家,主张在批评中须客观,须周密,须精确,敢争一个真是非。这种批评精神包含批评家的求真精神和批判精神,确保批评家批评精神的独立。可见,这种追求独立品格的批评理论与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4 坚定的审美追求和科学理性的批评规范
  首先,李长之的文学批评理念和批评标准告诉我们,他的文学批评具有文学批评的独立性价值和审美立场。在批评过程中,李长之注重文本审美人性的内涵,将文学的审美与人的情感联系起来,显示自己坚定的审美立场。如在李长之《鲁迅批判》中,显示了他独特的人文情怀和审美立场。他认为,文学批评应该有宽广的文化视野,还应该保持坚定的审美立场。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拨正新文学创作及批评走向的作用。其次,李长之倡导科学的批评规范。他的理性使他能够以科学的方式在规范化的批评之中进行创作,这是值得所有文学批评学者学习的。总之,李长之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他的文学批评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发价值。
  参考文献:
  [1] 于天池:《论批评家李长之对鲁迅的研究》,《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第8期。
  [2] 王利云:《论李长之的“传记式批评”》,《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3] 蔡青:《李长之传记体批评中的事实原则》,《理论月刊》,2009年第1期。
  [4] 杨逢春、郑雪英:《李长之〈鲁迅批判〉的批判》,《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5] 刘坛茹:《“感情的型”与李长之的文艺批评》,《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罗阳,成都师范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读者王先生称,在他与他人的一次诉讼中,对方未经法官授权便请有关机关作了一次鉴定。他想知道此份鉴定有无法律效力。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
中国古代散文与戏剧、小说、诗歌相对,囊括范围非常广,包括汉以后的骈体文和赋,以及说理性作品中具有修辞文采和才情的部分。毋庸置疑,我国古代散文积淀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
一笔68万元的执行款,2000年元月12日就被江苏省宜兴市人民法院依法扣划,但是第二天却被汇至他家法院。这笔执行款在历经4个多月的周折和艰难的执行后,终于于6月20日交到权利
方方小说擅长在深重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演绎人物的命运,《琴断口》亦然。“琴断”是取钟子期在对景弹琴时因为俞伯牙的偷听、闯入而被打断了兴致、拨断了琴弦之意。人的一生犹
近年来,我们桦甸市人民检察院把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制定和完善各种联系协调制度,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为推动
中国建筑寿命平均仅三十年,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的真实财富要比纸面上的GDP数据低得多。建筑寿命极短,环境污染却极大。今年2月,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解读《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时表
作文离不开想象和联想这两种思维方式。联想,就是由当前的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或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或由甲观念想到乙观念的心理过程。想象,是以生活为基础,以记忆中的表
案情简述:陕西省某公司与北京某协会的下属某经济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发展中心)于2000年11月27日签订合同协议书,合同约定,由北京某协会全额引资陕西某公司承接×××公路经营
1999年12月18日,人民法院报传来消息,在最高法院成立五十周年暨全国英模表彰大会上,吉林市丰满区人民法院荣获全国法院系统集体一等功。全院的干警们争先传阅着这一天的人民
蒋春贵走上法律工作之路可谓一波三折。1988年,23岁的他电大刚毕业,正值市政法、银行系统公开招干。蒋春贵满怀欣喜,信心十足地报考了政法单位。考试成绩虽名列前茅,但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