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俨然成为当前各教育阶段的重要工作内容。从初中历史教学视角出发,史料实证素养俨然成为其核心素养之一,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是无须言说的。但就当前初中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培养来看,其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学生史料搜集与分析能力较差、课外史料的知识相对匮乏等,这显然不利于学生求真精神与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提升,因此,初中学生历史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为此,本文将从历史学科“史料实证”培养的必要性着手出发,进一步提出几点培养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
中图分类号:G4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6-255
历史总会给人留下痕迹,如史料的保存与记录,以便人们铭记与传承。史料实际上便是历史证据,更是还原、认知与研究历史真相的根本依据。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师能够加强对学生史料解读与推论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检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与理解程度,其对学生问题分析与思索能力有着较高要求。因此,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使学生更好地投身于历史学习中值得探究。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史料更鲜活、具体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主要以教材内容为教学基础,导致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较为单一,对历史的全貌了解得不够精确,只存在大概而宽泛甚至不准确的实际印象,认知偏差巨大,这对初中历史学习是极为有害的。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进行多方位同步的历史教学,使初中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减少认知偏差,理解特定历史背景下人物的特殊行为。这样,呆板的史料带来的固化历史印象能有所改善。例如,关于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林则徐虎门销烟是因为他意识到鸦片的危害及民族英雄意识使然。道光皇帝将林则徐召回,并不是他昏庸无能极其愚蠢,是因为即使他知道鸦片的危害性极大,但是由于清王朝势弱,禁烟必定触动英国的经济利益,在连战连败的情况下,禁烟的举措无疑在挑动英国的敏感神经。在可能到来的战争背景下,清王朝的统治将受到更大威胁,甚至直接自取灭亡,这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因此,分析历史人物的行为要结合历史背景,用多.方面史料查询论证。
二、选择性选取史料,使史料结合学生认知
因为历史材料的侧重性,史料的多寡决定了后人对历史的了解程度。史料作为历史知识的基础载体,是历史教师开展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参考。但是,由于同一历史事件或人物有着不同的史料记载,在趋向性方面有所侧重,学生由于此方面经验的缺失不能很好地甄别,也由于认知能力的不足不能很好理解。因此,教师要起到指引作用,选取史料进行教学时要根据初中生的认知水平,选择性进行教学突破,以史料典型作为教育典型,对历史事件及人物进行本质解读,从权威性角度解析。例如,在学习古代史时,应以二十四史为学习蓝本,而不是各种野史杂记。在学习时也尽量以官方修史为学习主体,尽量避免私人修史的学习。同时,应引导学生对史学材料进行评判。例如,在关于三国史的学习中,要让学生参考《三国志》。在实际的史料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陈述自身观点,给子学生学习评价的空间与自我认知的权利,引导学生收集多方面的史学材料,增进学生对多重史观的理解,从而使史料教学更为深人。
三、运用知名历史人物诠释史实,击破教学难点
由于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很多历史知识显得非常晦涩难懂,且有些知识点前后关联性不强,相关史料又有限,在讲解时总是无法完美诠释,学生也无法理解。教师可将信息技术与史料结合起来,如在讲解“秦王扫六合”时,教师.可结合《史记》中的部分记述制作课件,再.配上电视剧《秦始皇》的片头曲与精彩片段,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熟悉感,随后提出问题:“影视作品的内容是否等于史实?”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思考。教师可引用《史记》中的“秦王政立二十六.-...逼灭秦”引导学生尝试翻译理解,在此过程中.借助真实史料实现史论结合,使学生对秦朝的历史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对于课堂中一些成语,如“指鹿为马”等。可让学生自已组成学习小组改编成课本剧在课堂上表演如此可全面锻炼学生的综合素养,加深学生对史实的理解。而在讲解“郑和下西洋”或“新航路的开辟”时,教师可使用自制多媒体课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历史画面、地图以及动画等有机排列起来,分别演示航海家航海的过程,由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史料帮助学生培历史思维
在培养的过程中需要牢牢地把握史料,组织史料辨别活动。组织形式多样的辨别活动,能够使学生加强史料鉴别体验,通过感性认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结合目前辨别史料及考证研究的结论,笔者归纳了三个常用的辨别方法。1.求源法。根据史料的来源明确其价值,辨别史料是否真实。通常情况下,第一手史料相较于其他来源的史料有更高的历史价值,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用第一手史料或是应用被权威部门所确认的史料。2.反证法。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反证法辨析史料。例如,教师在对“戊戌变法”组织课后练习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具体的史料,然后引导学生在课下应用反证法完成辨别。3.旁证法。旁证法指应用教材之外的材料,补正抑或是他证某个具体历史事件的策略。例如,教学“洋务运动”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体系及知识架构,联系教材导入的史料,引导学生作出旁证。此种方式不但能够使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更加开阔,还能够破除学生过于迷信史料的现象,使学生形成相对成熟的实证思维。
总而言之,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史料实证的教学理念进行不断的渗透,以锲而不舍的教学精神,引导学生在学习到过程中对历史知识和历史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以此来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验证能力。教师应在史料实证教学思想的引导下,帮助学生养成独立学习历史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意识到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升自身历史素养,以此来提高历史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引导学生能够辩证性的看待历史事实。
参考文献
[1]尤小琴.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12):45-46.
[2]当增扎西.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7):291.
[3]董开礼.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5):234.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
中图分类号:G4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6-255
历史总会给人留下痕迹,如史料的保存与记录,以便人们铭记与传承。史料实际上便是历史证据,更是还原、认知与研究历史真相的根本依据。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师能够加强对学生史料解读与推论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检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与理解程度,其对学生问题分析与思索能力有着较高要求。因此,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使学生更好地投身于历史学习中值得探究。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史料更鲜活、具体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主要以教材内容为教学基础,导致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较为单一,对历史的全貌了解得不够精确,只存在大概而宽泛甚至不准确的实际印象,认知偏差巨大,这对初中历史学习是极为有害的。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进行多方位同步的历史教学,使初中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减少认知偏差,理解特定历史背景下人物的特殊行为。这样,呆板的史料带来的固化历史印象能有所改善。例如,关于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林则徐虎门销烟是因为他意识到鸦片的危害及民族英雄意识使然。道光皇帝将林则徐召回,并不是他昏庸无能极其愚蠢,是因为即使他知道鸦片的危害性极大,但是由于清王朝势弱,禁烟必定触动英国的经济利益,在连战连败的情况下,禁烟的举措无疑在挑动英国的敏感神经。在可能到来的战争背景下,清王朝的统治将受到更大威胁,甚至直接自取灭亡,这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因此,分析历史人物的行为要结合历史背景,用多.方面史料查询论证。
二、选择性选取史料,使史料结合学生认知
因为历史材料的侧重性,史料的多寡决定了后人对历史的了解程度。史料作为历史知识的基础载体,是历史教师开展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参考。但是,由于同一历史事件或人物有着不同的史料记载,在趋向性方面有所侧重,学生由于此方面经验的缺失不能很好地甄别,也由于认知能力的不足不能很好理解。因此,教师要起到指引作用,选取史料进行教学时要根据初中生的认知水平,选择性进行教学突破,以史料典型作为教育典型,对历史事件及人物进行本质解读,从权威性角度解析。例如,在学习古代史时,应以二十四史为学习蓝本,而不是各种野史杂记。在学习时也尽量以官方修史为学习主体,尽量避免私人修史的学习。同时,应引导学生对史学材料进行评判。例如,在关于三国史的学习中,要让学生参考《三国志》。在实际的史料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陈述自身观点,给子学生学习评价的空间与自我认知的权利,引导学生收集多方面的史学材料,增进学生对多重史观的理解,从而使史料教学更为深人。
三、运用知名历史人物诠释史实,击破教学难点
由于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很多历史知识显得非常晦涩难懂,且有些知识点前后关联性不强,相关史料又有限,在讲解时总是无法完美诠释,学生也无法理解。教师可将信息技术与史料结合起来,如在讲解“秦王扫六合”时,教师.可结合《史记》中的部分记述制作课件,再.配上电视剧《秦始皇》的片头曲与精彩片段,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熟悉感,随后提出问题:“影视作品的内容是否等于史实?”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思考。教师可引用《史记》中的“秦王政立二十六.-...逼灭秦”引导学生尝试翻译理解,在此过程中.借助真实史料实现史论结合,使学生对秦朝的历史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对于课堂中一些成语,如“指鹿为马”等。可让学生自已组成学习小组改编成课本剧在课堂上表演如此可全面锻炼学生的综合素养,加深学生对史实的理解。而在讲解“郑和下西洋”或“新航路的开辟”时,教师可使用自制多媒体课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历史画面、地图以及动画等有机排列起来,分别演示航海家航海的过程,由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史料帮助学生培历史思维
在培养的过程中需要牢牢地把握史料,组织史料辨别活动。组织形式多样的辨别活动,能够使学生加强史料鉴别体验,通过感性认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结合目前辨别史料及考证研究的结论,笔者归纳了三个常用的辨别方法。1.求源法。根据史料的来源明确其价值,辨别史料是否真实。通常情况下,第一手史料相较于其他来源的史料有更高的历史价值,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用第一手史料或是应用被权威部门所确认的史料。2.反证法。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反证法辨析史料。例如,教师在对“戊戌变法”组织课后练习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具体的史料,然后引导学生在课下应用反证法完成辨别。3.旁证法。旁证法指应用教材之外的材料,补正抑或是他证某个具体历史事件的策略。例如,教学“洋务运动”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体系及知识架构,联系教材导入的史料,引导学生作出旁证。此种方式不但能够使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更加开阔,还能够破除学生过于迷信史料的现象,使学生形成相对成熟的实证思维。
总而言之,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史料实证的教学理念进行不断的渗透,以锲而不舍的教学精神,引导学生在学习到过程中对历史知识和历史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以此来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验证能力。教师应在史料实证教学思想的引导下,帮助学生养成独立学习历史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意识到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升自身历史素养,以此来提高历史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引导学生能够辩证性的看待历史事实。
参考文献
[1]尤小琴.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12):45-46.
[2]当增扎西.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7):291.
[3]董开礼.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5):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