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应用型会计本科教育应突出“应用”核心,更加关注学生的职业素质、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会计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中塑造“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但现行的会计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一些“跑偏”现象,致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难以实现。因此,有必要以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切入点,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质量监控等方面对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创新
应用型高等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而催生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一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很理性地将办学定位于应用型。应用型本科教育与传统本科的区别是更加突出“应用”核心,更加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但由于缺乏对应用的深刻认识,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出现了严重的“跑偏”现象,这一现象在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尤为突出。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管理学科,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向学生传授全面系统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 而且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来解决会计实务问题的能力。因此, 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应用型会计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跑偏”现象
1. 培养方案与能力培养“跑偏”
快速发展的现代经济要求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特质是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高素质。一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院校虽然在专业的定位上确定为应用型,但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往往重点关注的还是基础知识和理论体系的完整,而将知识转变成能力的实践教学的安排却支离破碎,难成一体。结果一如传统的本科教育,忽视职业道德的教育和能力的培养,换汤不换药。究其原因在于,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办学模式转变不仅需要观念上、认识上的转变,还需要足够的人力、财力、物力上的保障。
2. 教学内容与能力培养“跑偏”
传统的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内容简单,理论和实践未能实现良好互动,校内、校外实践严重脱节,未能根据人才培养的规律合理设计实践教学内容。现行的校内实验教学大多是嵌入式验证实验,根植于学科体系,是为理论教学配套设计的,强调学科知识的学生自我检验和强化,而未能从会计岗位能力需求入手,不能做到学以致用。校外实践(认知实习、毕业实习)活动随意性强,实践活动没有明确目标,实践教学内容不确定,缺乏有效指导和监管导致不少学生并未真正参加校外实习,加上实习基地不足等问题,使校外实习大多流于形式。因此,校内、校外的实践教学活动都未能从能力培养根本出发,教学内容与能力培养发生偏差。
3. 教学方法与能力培养“跑偏”
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呆板、单调,缺乏针对性、灵活性。会计实践教学中,教师多扮演主角,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充当配角,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无论是手工实验还是电算化实验,都是老师手把手地教,学生机械地模仿;老师讲解操作过程,讲解操作方法,却很少讲原理,讲思想。这种 “注入式”实践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能动性(出现问题时首先求助老师,不主动思考),学生应变能力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未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难以适应企业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
4.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能力培养“跑偏”
质量监控体系是由培养目标定位决定的,同时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而目前实践活动考核体系不完善。由于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长期以来过于强调知识的科学性、理论性和系统性,校内实验的考核以记忆书本知识的数量与质量、掌握专业技能的准确与熟练作为考核评价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而校外实习等实践活动由于管理较为松散,随意性强,考核标准更加单一,仅凭学生的实习报告作为评价实习效果的依据,这样的考评方法显然不规范、不客观、不严肃。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际,重考试、轻应用,重继承、轻创新的质量监控体系与能力培养的根本要求发生偏差。
围绕“能力”培养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图
二、以“能力”为本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
1. 培养方案的“纠偏”:以“能力”为主线,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实践教学方案要做到“一条主线,两个原则,三项结合”。一条主线,即以“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同时注重创新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塑造。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关键要打破过去建立在学科体系上的知识结构,变知识的输入为能力的输出。将知识模块整合成能力模块,根据能力培养的需要构建模块化的实践教学方案。两个原则,即系统性原则和渐进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即按照整体优化、强干削支、整合集约的思想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渐进性原则,即根据循序渐进的能力培养规律,设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单项到综合的层次清楚的教学方案。三结合,即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
2. 教学内容的“纠偏”:根据能力培养需要,增加综合性开放式实践内容
作为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不能只作为理论教学的一种验证,教学内容应该具有多样性、立体式、灵活多变等特点。所以,在实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要对原有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全面整合,将单一的课程实验内容加以整合,开设跨课程、跨学科的综合性实验;将传统手工和电算化实验加以整合,开设跨平台的综合实验;将校内校外的实践内容加以整合,开设开放式实践教学。实践活动的综合性越强,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要求越高,需要团队的协作、交流沟通、探索学习、接受新的挑战,因此,更多的综合性开放式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还能培养其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真正满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3. 教学手段的“纠偏”:以“知识向能力转化”为目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单一教学手段难以完成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内容,所以,教学方法的改革很关键。除了单科实训采用验证实训之外,校内外综合性实践活动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式、任务引领式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通过设计模拟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教师启发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应对和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项目决策案例分析、财务舞弊案例分析等。任务引领式是通过提前给学生下达任务目标,并为其创造一定的条件,由学生独自或团队协作完成。比如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实践活动。
4. 考核体系的“纠偏”:以“能力”评价为宗旨,制订科学的质量监控体系
没有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控体系,再完美的教学方案也无法实施,再好的教学方法也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实践教学就会流于形式,最终导致教学目标落空。所以,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是实现会计实践教学目标重要保障。所以,要改变目前主体单一、环节单一、方法单一的考核模式,建设多角度、全过程、综合考量的监管评价体系。首先,建立三位一体的质量监控评价主体,包括教师考评、学生自评及第三方评价(如实习单位或学生互评);其次,实施全过程的跟踪考核,从实践活动的准备阶段到实施阶段,再到终结阶段要进行实时跟踪考核,并设计合理的权重,考核内容上既有连续性,又有递进性;最后,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综合考核办法,根据实践活动的内容选择合适的考核办法,比如验证试验可以选择量化考核,即通过评分加以考核,这也是较为传统的考核办法。而创新性实践活动就需要定性考核,对学生的创新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能起到激励和鞭策作用。
三、会计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
会计实践教学的改革要想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需要足够的人力、财力以及政策的支持,所以在重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同时,还要建立合理的保障机制。
1. 人力资源的保障: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增加双师型教师
要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还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老师对社会需要会计人才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和能力没有切身体会,就很难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所以,要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可以两手抓:一手“送出去”,一手 “引进来”。“送出去”就是定期派送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到大中型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挂职,既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收集一手教学及科研案例,可谓一举多得。“引进来”就是引入来自企业或事务所的兼职教师,作为师资队伍的有益补充。还可以通过建立校企长期协作关系,形成员工互派机制,优势互补,实现双赢。
2. 物质条件的保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打造良好的实习平台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条件。现在很多学校虽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但是仍存在实验室设备短缺、陈旧,校外实训基地严重不足等现象。这也是目前制约实践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双管齐下,一方面加大校内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增加实验室数量,添置新的教学设备,同时对原有实验室加以整合,减少单一功能的实验室,建立综合性实验室,满足更多的综合性实验需要。另一方面,开发和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促进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接触企业、了解企业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锻炼自己,积累经验的绝好机会,它是在实验室无法完成的实践活动。
3. 法规政策的保障:地方政府当“红娘”,牵起校企合作的红线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离不开政府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这里尤其要提到的是软环境建设。如前所述,无论是人力资源保障,还是实习基地建设都需要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模式。我国目前的校企合作通常都是利用个人关系建立的,这种校企沟通和合作的领域和机会非常有限,并且难以常态化和规范化。企业在合作中往往表现通常不够积极。因为,接纳学生参加企业和单位的实践活动需要投入,甚至还存在一些风险,而校企合作为企业创造财富效应需要时间较长,企业往往更加关注眼前的利益。企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往往不愿配合。所以,要改变目前的现状,凭企业或学校的一己之力都难以办到。而政府可以通过宣传引导、资金资助、出台相关法规等方式为校企架起桥梁。一方面要让企业认识到校企合作的意义,合作会双赢,符合双方甚至多方的长远利益,同时,企业支持办学,也是其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国外在这方面也有经验可借鉴,比如加拿大,学生实践活动包括参加合作教育活动。合作课程由加拿大联邦政府资助,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在工商企业和政府部门中的相关业务相结合。会计是合作课程的主要领域,参与合作课程的学生将与外界的管理人员一起工作,获取宝贵的实践经验,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教研项目“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研究”(20100937)、“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架构与实践研究”(2008jyxm139);合肥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应用型审计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2012jyxm18)]
[责任编辑:周 杨]
关键词: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创新
应用型高等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而催生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一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很理性地将办学定位于应用型。应用型本科教育与传统本科的区别是更加突出“应用”核心,更加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但由于缺乏对应用的深刻认识,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出现了严重的“跑偏”现象,这一现象在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尤为突出。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管理学科,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向学生传授全面系统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 而且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来解决会计实务问题的能力。因此, 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应用型会计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跑偏”现象
1. 培养方案与能力培养“跑偏”
快速发展的现代经济要求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特质是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高素质。一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院校虽然在专业的定位上确定为应用型,但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往往重点关注的还是基础知识和理论体系的完整,而将知识转变成能力的实践教学的安排却支离破碎,难成一体。结果一如传统的本科教育,忽视职业道德的教育和能力的培养,换汤不换药。究其原因在于,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办学模式转变不仅需要观念上、认识上的转变,还需要足够的人力、财力、物力上的保障。
2. 教学内容与能力培养“跑偏”
传统的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内容简单,理论和实践未能实现良好互动,校内、校外实践严重脱节,未能根据人才培养的规律合理设计实践教学内容。现行的校内实验教学大多是嵌入式验证实验,根植于学科体系,是为理论教学配套设计的,强调学科知识的学生自我检验和强化,而未能从会计岗位能力需求入手,不能做到学以致用。校外实践(认知实习、毕业实习)活动随意性强,实践活动没有明确目标,实践教学内容不确定,缺乏有效指导和监管导致不少学生并未真正参加校外实习,加上实习基地不足等问题,使校外实习大多流于形式。因此,校内、校外的实践教学活动都未能从能力培养根本出发,教学内容与能力培养发生偏差。
3. 教学方法与能力培养“跑偏”
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呆板、单调,缺乏针对性、灵活性。会计实践教学中,教师多扮演主角,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充当配角,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无论是手工实验还是电算化实验,都是老师手把手地教,学生机械地模仿;老师讲解操作过程,讲解操作方法,却很少讲原理,讲思想。这种 “注入式”实践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能动性(出现问题时首先求助老师,不主动思考),学生应变能力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未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难以适应企业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
4.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能力培养“跑偏”
质量监控体系是由培养目标定位决定的,同时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而目前实践活动考核体系不完善。由于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长期以来过于强调知识的科学性、理论性和系统性,校内实验的考核以记忆书本知识的数量与质量、掌握专业技能的准确与熟练作为考核评价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而校外实习等实践活动由于管理较为松散,随意性强,考核标准更加单一,仅凭学生的实习报告作为评价实习效果的依据,这样的考评方法显然不规范、不客观、不严肃。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际,重考试、轻应用,重继承、轻创新的质量监控体系与能力培养的根本要求发生偏差。
围绕“能力”培养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图
二、以“能力”为本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
1. 培养方案的“纠偏”:以“能力”为主线,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实践教学方案要做到“一条主线,两个原则,三项结合”。一条主线,即以“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同时注重创新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塑造。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关键要打破过去建立在学科体系上的知识结构,变知识的输入为能力的输出。将知识模块整合成能力模块,根据能力培养的需要构建模块化的实践教学方案。两个原则,即系统性原则和渐进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即按照整体优化、强干削支、整合集约的思想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渐进性原则,即根据循序渐进的能力培养规律,设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单项到综合的层次清楚的教学方案。三结合,即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
2. 教学内容的“纠偏”:根据能力培养需要,增加综合性开放式实践内容
作为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不能只作为理论教学的一种验证,教学内容应该具有多样性、立体式、灵活多变等特点。所以,在实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要对原有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全面整合,将单一的课程实验内容加以整合,开设跨课程、跨学科的综合性实验;将传统手工和电算化实验加以整合,开设跨平台的综合实验;将校内校外的实践内容加以整合,开设开放式实践教学。实践活动的综合性越强,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要求越高,需要团队的协作、交流沟通、探索学习、接受新的挑战,因此,更多的综合性开放式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还能培养其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真正满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3. 教学手段的“纠偏”:以“知识向能力转化”为目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单一教学手段难以完成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内容,所以,教学方法的改革很关键。除了单科实训采用验证实训之外,校内外综合性实践活动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式、任务引领式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通过设计模拟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教师启发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应对和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项目决策案例分析、财务舞弊案例分析等。任务引领式是通过提前给学生下达任务目标,并为其创造一定的条件,由学生独自或团队协作完成。比如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实践活动。
4. 考核体系的“纠偏”:以“能力”评价为宗旨,制订科学的质量监控体系
没有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控体系,再完美的教学方案也无法实施,再好的教学方法也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实践教学就会流于形式,最终导致教学目标落空。所以,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是实现会计实践教学目标重要保障。所以,要改变目前主体单一、环节单一、方法单一的考核模式,建设多角度、全过程、综合考量的监管评价体系。首先,建立三位一体的质量监控评价主体,包括教师考评、学生自评及第三方评价(如实习单位或学生互评);其次,实施全过程的跟踪考核,从实践活动的准备阶段到实施阶段,再到终结阶段要进行实时跟踪考核,并设计合理的权重,考核内容上既有连续性,又有递进性;最后,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综合考核办法,根据实践活动的内容选择合适的考核办法,比如验证试验可以选择量化考核,即通过评分加以考核,这也是较为传统的考核办法。而创新性实践活动就需要定性考核,对学生的创新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能起到激励和鞭策作用。
三、会计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
会计实践教学的改革要想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需要足够的人力、财力以及政策的支持,所以在重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同时,还要建立合理的保障机制。
1. 人力资源的保障: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增加双师型教师
要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还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老师对社会需要会计人才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和能力没有切身体会,就很难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所以,要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可以两手抓:一手“送出去”,一手 “引进来”。“送出去”就是定期派送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到大中型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挂职,既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收集一手教学及科研案例,可谓一举多得。“引进来”就是引入来自企业或事务所的兼职教师,作为师资队伍的有益补充。还可以通过建立校企长期协作关系,形成员工互派机制,优势互补,实现双赢。
2. 物质条件的保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打造良好的实习平台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条件。现在很多学校虽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但是仍存在实验室设备短缺、陈旧,校外实训基地严重不足等现象。这也是目前制约实践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双管齐下,一方面加大校内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增加实验室数量,添置新的教学设备,同时对原有实验室加以整合,减少单一功能的实验室,建立综合性实验室,满足更多的综合性实验需要。另一方面,开发和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促进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接触企业、了解企业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锻炼自己,积累经验的绝好机会,它是在实验室无法完成的实践活动。
3. 法规政策的保障:地方政府当“红娘”,牵起校企合作的红线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离不开政府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这里尤其要提到的是软环境建设。如前所述,无论是人力资源保障,还是实习基地建设都需要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模式。我国目前的校企合作通常都是利用个人关系建立的,这种校企沟通和合作的领域和机会非常有限,并且难以常态化和规范化。企业在合作中往往表现通常不够积极。因为,接纳学生参加企业和单位的实践活动需要投入,甚至还存在一些风险,而校企合作为企业创造财富效应需要时间较长,企业往往更加关注眼前的利益。企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往往不愿配合。所以,要改变目前的现状,凭企业或学校的一己之力都难以办到。而政府可以通过宣传引导、资金资助、出台相关法规等方式为校企架起桥梁。一方面要让企业认识到校企合作的意义,合作会双赢,符合双方甚至多方的长远利益,同时,企业支持办学,也是其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国外在这方面也有经验可借鉴,比如加拿大,学生实践活动包括参加合作教育活动。合作课程由加拿大联邦政府资助,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在工商企业和政府部门中的相关业务相结合。会计是合作课程的主要领域,参与合作课程的学生将与外界的管理人员一起工作,获取宝贵的实践经验,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教研项目“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研究”(20100937)、“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架构与实践研究”(2008jyxm139);合肥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应用型审计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2012jyxm18)]
[责任编辑:周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