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英语教师教育ESP课程开发需要遵循“前瞻性”、“专业性”、“应用性”、“生动性”、“多样性”和“及时性”的原则,并在教材建设中能够予以充分体现,凸现其课程的优势与特色。
关键词:ESP课程;英语教师教育;课程开发;教材建设
英语教师教育中的ESP课程开发,不仅有利于实现复合型英语教师的人才培养理念,扩展其后续的专业学习或职业生活的发展空间,而且有利于实现教育学科与英语学科的融合共生,提升英语教师教育的层次与质量。
一、英语教师教育ESP课程开发的内涵
英语教师教育具有典型的“双专业特征”,即兼顾了英语学科与教育学科的专业特征。前者主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后者则主要解决“如何教、如何成长”的问题。因此,英语教师教育ESP课程开发需要立足于“双专业”的协同发展,达成融合共生的课程理念。首先,英语教师教育ESP课程立足于英语学科的专业优势,将相关的教育学科内容融入到英语的课程与教学之中,使得学生在增强英语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到教育学科的相关内容;其次,对教育学科内容进行“精加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理解经典的教育思想,了解前沿的教育研究,这体现了教育学科专业的基础性、应用性与前沿性的特点;最后,英语教师教育ESP课程需要以相关的专题研究为依托进行课程资源的筛选、精选、加工和改进等方面的工作,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进行监控与反馈,总结与反思相关的教学策略。总之,英语教师教育ESP的课程开发是高校英语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有益尝试,对于其他类型教师教育具有相当的借鉴价值。
《英语教师教育ESP课程——教育文论选读》 (一下简称《教育文论选读》)是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教育学院ESP课程开发及教材建设的尝试与探索。在《教育文论选读》的课程开发中,我们充分意识到课程理念统帅全局的重要性,并从中归纳了ESP课程开发所应重视的基本原则。ESP课程开发的核心概念有“学科”、“专业”、“学生”、“教师”、“资源”和“教学活动”,这几个概念具有内在本质的关联性。具体而言,英语教师教育ESP课程的根本在于“学科与专业建设”,其基本的立足点是“学生”和“教师”,其根本保障是“资源”和“教学活动”。“学科与专业建设”决定了英语教师教育ESP课程开发的层次水平与发展方向,决定了课程开发的前瞻性和方向性;“学生”和“教师”是课程开发的核心要素与活跃因子,抛开了“学生”和“教师”因素的考量,英语教师教育ESP课程就会失去生存的土壤,就会缺乏生命力和现实性;“资源”和“教学活动”是英语教师教育ESP课程实施的物质载体和基本保障,其中“资源”是课程开发面临的第一道难题,它包括教材、课程案例和多媒体资源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课程资源搜集、整理和加工的水平与质量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学活动”则是课程开发最终的实践环节,就像一个好厨师的烹饪一样,得当适宜的“教学活动”直接关乎课程开发的最终效果。
二、英语教师教育ESP课程开发的原则
英语教师教育ESP课程理念需要融入到课程开发的每一个环节,而课程开发的诸多原则不是割裂的,而是内在统一地影响着课程开发的全程。
1. 前瞻性原则
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大学乃高深学问之场所”,英语教师教育的课程需要将本学科、本专业最前沿的东西引入到课堂,并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重视和学习。以《教育文论选读》的课程开发为例,多元智能、探究学习、叙事研究、有效教学、东西方教学差异等都关涉到教育学科的前沿理论与热点问题,且在教育实践中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高战荣强调,教育是为未来的社会培养人才的,必须拥有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知识与素质,其知识结构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超前性;知识的超前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教学知识滞后性的欠缺[1]。因此,在ESP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将这些前沿的教育理论和热点问题引入到课程与教学之中,必然会对提升学生的教育专业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当然,我们也需要明确,最新的东西往往离学生的经验世界较远,往往伴随着某种玄奥或某种枯燥感,因此,在保持前瞻性的同时也需立足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以及专业学习的先备条件,从而保证课程开发的实效性。
2. 专业性原则
学生在进行专业课程学习时,要注重两个方面的持续提高:一是专业知识框架的主动建构,二是专业思维的有效训练。英语教师教育ESP课程开发要重视学科体系的结构性,在教材建设及教学活动设计时尽可能强调专业知识框架,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感知、理解和生成自身的专业理论框架,并始终强调学生专业思维的训练,这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至为重要。在《教育文论选读》的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始终牢记“ESP是一种多学科活动”[2]。围绕这一原则,我们将教育学、心理学的中心任务放在学生的发展与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的发展与教师的有效教学方面;在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活动设计中,围绕英语专业阅读课程的基本环节来设计和安排教育教学活动,重视将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英语专业能力训练与教育问题的分析思维能力训练有机结合。这样,在专业性原则上体现了Strevens1988年提出的四个特征: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词汇、句法和语篇放在与特定专业或职业相关的活动的语言运用上;与普通英语形成对照[3]。
3. 应用性原则
过分地注重学术性、理论性而忽略应用性、实践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会使得课程远离社会生活实际,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王艳指出,目前国内多数的ESP教材存在诸多不足,其中“‘真实性’未得到体现。交际任务不贴近实际,专业知识不实用;国外引进的专业文献未能考虑学习者真实的交际需求,不能满足学习者实际工作的需要”[4]。因此,在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设计以及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需要重新审视社会生活对不同专业学习的要求,需要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以满足社会对不同人才的教育需求。以《教育文论选读》的课程开发为例,围绕学生的英语专业学习和教育专业学习,我们特别重视专业学习的应用性,课程资源涉及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困境、多元智能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大学生的学习观与就业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性等等,这些内容都是英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诉求,回应这一主题对于学生的专业学习而言,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性和应用性。此外,在ESP课程开发中,注重学生学术素养的有效训练,重视利用学生的英语专业学习优势,积极开展外文文献引用、文体识别、独立思考以及笔记摘要的规整能力等。 4. 生动性原则
伴随着理论的前沿性、知识的系统性和专业的实践性,课程的学术性色彩、功利性色彩会导致学生学习的单调、乏味。事实上,从感性体验到理性思考是当前学生认知状况的一个典型特征,从生动可感的形象思维到专业学习的理性思维是进行课程资源整合和教学活动设计中需要予以重视的重要原则。以《教育文论选读》的课程开发为例,围绕教育主题搜集生动的课程资源,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在选材上注重体裁类型的多样性与生动性,强调选材的可读性与趣味性。课后思考题和小组活动的练习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使其充分了解教育与社会、教育与学习、教育与自身发展的关系,从而实现“立足学生,高于学生”的课程目标,引领学生的专业发展。
5. 多样性原则
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设计与教学活动要体现“以学生为本”,要实现课程与教学的生动性,就需要在课程与教学活动中坚持多样性的原则。多方面、多渠道整合课程资源,在课程组织与编排上突出题材、体裁的多元化,在教学活动中注重互动性与情境化。惟有此,我们才能将英语教师教育ESP课程开发的诸多原则有机整合在一起,并最终满足和引领学生的学习需要,提升其ESP课程学习的效能。《教育文论选读》的课程资源包括国外综合杂志的教育专栏、重要报纸的教育专刊、教育教学泛学术化电子杂志、外文教育类书籍的节选、著名教育家(哲学家)的论著和演讲,以及运用教育理念组织的英美文化的相关内容等。在课程组织与编排上,注重从不同题材、体裁、语言难度和学生兴趣程度的角度出发选择与本教材相关的内容。体裁上尽量体现文章的多样性,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新闻报道、故事叙述、著名演讲、诗歌戏剧、学术论文、个人访谈等。
6. 及时性原则
英语教师教育ESP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与教师对于课程资源、课程设计以及教学活动的信息反馈影响着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效果。就信息反馈的内容而言,包括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态度、学习困难的信息反馈,基于教师的教学需求、教学资源整合、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的信息反馈,也包括教师与学生对于ESP课程的意见与建议。就信息反馈的形式而言,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以及三者之间有机统一。就《教育文论选读》的课程开发而言,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方式,对学生和任课教师进行追踪调研,掌握课程开发的第一手信息,并及时反馈沟通,调整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设计以及教学活动设计的方案,从而调控和把握好课程开发的全程,立足“学生与教师、课程与教学、个体与社会”的内在关联,在协调统一中谋求课程开发的针对性策略与有效模式。
三、英语教师教育ESP的教材建设策略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如何编写和使用好教材影响着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质量与水平。《教育文论选读》的设计理念与建设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方向要明、特色要强、选材要精、设计要活、内容要全”。“方向要明”强调英语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在教材的编写中突出“复合型”、“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开发方向;“特色要强”强调在教材编写中突出“英语+教育”的融合与兼顾,突出英语语言素养与教育素养的双重提升;“选材要精”强调题材内容、体裁类型的多样性和教育内涵的丰富性,重视教材对学生未来专业发展的知识引领;“设计要活”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在教材编写中加大互动性、趣味性的教学环节;“内容要全”强调教材编写要围绕教育名家、教育热点问题、学生发展、教师发展、英语学习、英语教学等方面,向学生呈现出较为系统化的教育主题学习。
《教育文论选读》的教材建设,在满足传统泛读教材对阅读技能和能力提高的基础上,通过课堂任务、课后小组活动和视听材料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反思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力求改变传统泛读教材模式单一的语言技能训练。在选材上,主要以英语语料中涉及教育的文献、资料、报刊、图书等内容为蓝本,结合复合型专业特色,学生学习兴趣和社会热点教育话题组织编排,力求使学生在巩固语言能力的同时,引导和开拓学生对教育和教师职业的认识和视野,为今后就业和深入学习奠定教育专业基础。具体到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见下表),诸如在“名家谈教育”中以培根、斯宾塞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依托,集中探讨学习的问题、知识的问题以及教育与社会的关联;在“中外教育之我见”中以常春藤联盟和汤玫捷为例,集中探讨了中美教育的差异及启示;在“教育与社会的现象透视”中,主要关注了大学生的教育成本与就业等热门话题,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和思考自身学习历程中遭遇到的现实难题;在“基于多元智能的学生发展”中,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并通过阅读材料和视听材料,帮助学生将这一理论指向教学实践之中;在“学生的探究学习——美国内战”中,以美国内战的相关素材为依托,向学生展示如何有效进行探究学习;在“英语学习的新视野”中,主要讨论了英语学习的最新研究成果,诸如英语学习障碍的解读与策略分析等。
6.外语学习的新视野
6.外语教学的新进展
经过《教育文论选读》的课程开发探索,我们总结归纳了一些关于ESP课程的规律性认识,积累了一些课程开发经验。当前的研究虽然主要集中于英语专业阅读类课程的特色改造,但对于ESP课程的一般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受Hutchinson & Waters “需求分析”观点的启发[5],我们把ESP课程开发分阶段进行。《教育文论选读》是作为解决基础英语与专业衔接问题的第一步,业已开始的第二步是研发《教育文献翻译实践》、《翻译理论与教育文论翻译》等教材。“英语+教育”学科融合的发展战略决定了ESP课程开发在英语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我们需要加快英语教师教育ESP课程系统开发的节奏,为英语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并谋求有效的ESP课程开发模式及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 高战荣.国外ESP 教师教育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师知识发展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 2012(4): 85-91.
[2] Dudley-Evans, T & St John, M. J. 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M]. Cambridge: CUP, 1998: 17.
[3] 蔡基刚.ESP 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 2004(2): 22-28.
[4] 王艳.对我国ESP教材编写原则的探讨[J].中国外语, 2011(2): 75-81.
[5] Hutchinson, T &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er-centered Approach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19.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级教学改革项目“英语教育专业模块化课程建设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1BY76)之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吴芳和]
关键词:ESP课程;英语教师教育;课程开发;教材建设
英语教师教育中的ESP课程开发,不仅有利于实现复合型英语教师的人才培养理念,扩展其后续的专业学习或职业生活的发展空间,而且有利于实现教育学科与英语学科的融合共生,提升英语教师教育的层次与质量。
一、英语教师教育ESP课程开发的内涵
英语教师教育具有典型的“双专业特征”,即兼顾了英语学科与教育学科的专业特征。前者主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后者则主要解决“如何教、如何成长”的问题。因此,英语教师教育ESP课程开发需要立足于“双专业”的协同发展,达成融合共生的课程理念。首先,英语教师教育ESP课程立足于英语学科的专业优势,将相关的教育学科内容融入到英语的课程与教学之中,使得学生在增强英语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到教育学科的相关内容;其次,对教育学科内容进行“精加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理解经典的教育思想,了解前沿的教育研究,这体现了教育学科专业的基础性、应用性与前沿性的特点;最后,英语教师教育ESP课程需要以相关的专题研究为依托进行课程资源的筛选、精选、加工和改进等方面的工作,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进行监控与反馈,总结与反思相关的教学策略。总之,英语教师教育ESP的课程开发是高校英语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有益尝试,对于其他类型教师教育具有相当的借鉴价值。
《英语教师教育ESP课程——教育文论选读》 (一下简称《教育文论选读》)是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教育学院ESP课程开发及教材建设的尝试与探索。在《教育文论选读》的课程开发中,我们充分意识到课程理念统帅全局的重要性,并从中归纳了ESP课程开发所应重视的基本原则。ESP课程开发的核心概念有“学科”、“专业”、“学生”、“教师”、“资源”和“教学活动”,这几个概念具有内在本质的关联性。具体而言,英语教师教育ESP课程的根本在于“学科与专业建设”,其基本的立足点是“学生”和“教师”,其根本保障是“资源”和“教学活动”。“学科与专业建设”决定了英语教师教育ESP课程开发的层次水平与发展方向,决定了课程开发的前瞻性和方向性;“学生”和“教师”是课程开发的核心要素与活跃因子,抛开了“学生”和“教师”因素的考量,英语教师教育ESP课程就会失去生存的土壤,就会缺乏生命力和现实性;“资源”和“教学活动”是英语教师教育ESP课程实施的物质载体和基本保障,其中“资源”是课程开发面临的第一道难题,它包括教材、课程案例和多媒体资源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课程资源搜集、整理和加工的水平与质量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学活动”则是课程开发最终的实践环节,就像一个好厨师的烹饪一样,得当适宜的“教学活动”直接关乎课程开发的最终效果。
二、英语教师教育ESP课程开发的原则
英语教师教育ESP课程理念需要融入到课程开发的每一个环节,而课程开发的诸多原则不是割裂的,而是内在统一地影响着课程开发的全程。
1. 前瞻性原则
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大学乃高深学问之场所”,英语教师教育的课程需要将本学科、本专业最前沿的东西引入到课堂,并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重视和学习。以《教育文论选读》的课程开发为例,多元智能、探究学习、叙事研究、有效教学、东西方教学差异等都关涉到教育学科的前沿理论与热点问题,且在教育实践中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高战荣强调,教育是为未来的社会培养人才的,必须拥有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知识与素质,其知识结构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超前性;知识的超前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教学知识滞后性的欠缺[1]。因此,在ESP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将这些前沿的教育理论和热点问题引入到课程与教学之中,必然会对提升学生的教育专业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当然,我们也需要明确,最新的东西往往离学生的经验世界较远,往往伴随着某种玄奥或某种枯燥感,因此,在保持前瞻性的同时也需立足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以及专业学习的先备条件,从而保证课程开发的实效性。
2. 专业性原则
学生在进行专业课程学习时,要注重两个方面的持续提高:一是专业知识框架的主动建构,二是专业思维的有效训练。英语教师教育ESP课程开发要重视学科体系的结构性,在教材建设及教学活动设计时尽可能强调专业知识框架,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感知、理解和生成自身的专业理论框架,并始终强调学生专业思维的训练,这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至为重要。在《教育文论选读》的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始终牢记“ESP是一种多学科活动”[2]。围绕这一原则,我们将教育学、心理学的中心任务放在学生的发展与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的发展与教师的有效教学方面;在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活动设计中,围绕英语专业阅读课程的基本环节来设计和安排教育教学活动,重视将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英语专业能力训练与教育问题的分析思维能力训练有机结合。这样,在专业性原则上体现了Strevens1988年提出的四个特征: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词汇、句法和语篇放在与特定专业或职业相关的活动的语言运用上;与普通英语形成对照[3]。
3. 应用性原则
过分地注重学术性、理论性而忽略应用性、实践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会使得课程远离社会生活实际,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王艳指出,目前国内多数的ESP教材存在诸多不足,其中“‘真实性’未得到体现。交际任务不贴近实际,专业知识不实用;国外引进的专业文献未能考虑学习者真实的交际需求,不能满足学习者实际工作的需要”[4]。因此,在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设计以及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需要重新审视社会生活对不同专业学习的要求,需要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以满足社会对不同人才的教育需求。以《教育文论选读》的课程开发为例,围绕学生的英语专业学习和教育专业学习,我们特别重视专业学习的应用性,课程资源涉及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困境、多元智能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大学生的学习观与就业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性等等,这些内容都是英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诉求,回应这一主题对于学生的专业学习而言,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性和应用性。此外,在ESP课程开发中,注重学生学术素养的有效训练,重视利用学生的英语专业学习优势,积极开展外文文献引用、文体识别、独立思考以及笔记摘要的规整能力等。 4. 生动性原则
伴随着理论的前沿性、知识的系统性和专业的实践性,课程的学术性色彩、功利性色彩会导致学生学习的单调、乏味。事实上,从感性体验到理性思考是当前学生认知状况的一个典型特征,从生动可感的形象思维到专业学习的理性思维是进行课程资源整合和教学活动设计中需要予以重视的重要原则。以《教育文论选读》的课程开发为例,围绕教育主题搜集生动的课程资源,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在选材上注重体裁类型的多样性与生动性,强调选材的可读性与趣味性。课后思考题和小组活动的练习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使其充分了解教育与社会、教育与学习、教育与自身发展的关系,从而实现“立足学生,高于学生”的课程目标,引领学生的专业发展。
5. 多样性原则
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设计与教学活动要体现“以学生为本”,要实现课程与教学的生动性,就需要在课程与教学活动中坚持多样性的原则。多方面、多渠道整合课程资源,在课程组织与编排上突出题材、体裁的多元化,在教学活动中注重互动性与情境化。惟有此,我们才能将英语教师教育ESP课程开发的诸多原则有机整合在一起,并最终满足和引领学生的学习需要,提升其ESP课程学习的效能。《教育文论选读》的课程资源包括国外综合杂志的教育专栏、重要报纸的教育专刊、教育教学泛学术化电子杂志、外文教育类书籍的节选、著名教育家(哲学家)的论著和演讲,以及运用教育理念组织的英美文化的相关内容等。在课程组织与编排上,注重从不同题材、体裁、语言难度和学生兴趣程度的角度出发选择与本教材相关的内容。体裁上尽量体现文章的多样性,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新闻报道、故事叙述、著名演讲、诗歌戏剧、学术论文、个人访谈等。
6. 及时性原则
英语教师教育ESP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与教师对于课程资源、课程设计以及教学活动的信息反馈影响着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效果。就信息反馈的内容而言,包括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态度、学习困难的信息反馈,基于教师的教学需求、教学资源整合、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的信息反馈,也包括教师与学生对于ESP课程的意见与建议。就信息反馈的形式而言,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以及三者之间有机统一。就《教育文论选读》的课程开发而言,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方式,对学生和任课教师进行追踪调研,掌握课程开发的第一手信息,并及时反馈沟通,调整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设计以及教学活动设计的方案,从而调控和把握好课程开发的全程,立足“学生与教师、课程与教学、个体与社会”的内在关联,在协调统一中谋求课程开发的针对性策略与有效模式。
三、英语教师教育ESP的教材建设策略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如何编写和使用好教材影响着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质量与水平。《教育文论选读》的设计理念与建设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方向要明、特色要强、选材要精、设计要活、内容要全”。“方向要明”强调英语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在教材的编写中突出“复合型”、“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开发方向;“特色要强”强调在教材编写中突出“英语+教育”的融合与兼顾,突出英语语言素养与教育素养的双重提升;“选材要精”强调题材内容、体裁类型的多样性和教育内涵的丰富性,重视教材对学生未来专业发展的知识引领;“设计要活”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在教材编写中加大互动性、趣味性的教学环节;“内容要全”强调教材编写要围绕教育名家、教育热点问题、学生发展、教师发展、英语学习、英语教学等方面,向学生呈现出较为系统化的教育主题学习。
《教育文论选读》的教材建设,在满足传统泛读教材对阅读技能和能力提高的基础上,通过课堂任务、课后小组活动和视听材料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反思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力求改变传统泛读教材模式单一的语言技能训练。在选材上,主要以英语语料中涉及教育的文献、资料、报刊、图书等内容为蓝本,结合复合型专业特色,学生学习兴趣和社会热点教育话题组织编排,力求使学生在巩固语言能力的同时,引导和开拓学生对教育和教师职业的认识和视野,为今后就业和深入学习奠定教育专业基础。具体到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见下表),诸如在“名家谈教育”中以培根、斯宾塞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依托,集中探讨学习的问题、知识的问题以及教育与社会的关联;在“中外教育之我见”中以常春藤联盟和汤玫捷为例,集中探讨了中美教育的差异及启示;在“教育与社会的现象透视”中,主要关注了大学生的教育成本与就业等热门话题,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和思考自身学习历程中遭遇到的现实难题;在“基于多元智能的学生发展”中,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并通过阅读材料和视听材料,帮助学生将这一理论指向教学实践之中;在“学生的探究学习——美国内战”中,以美国内战的相关素材为依托,向学生展示如何有效进行探究学习;在“英语学习的新视野”中,主要讨论了英语学习的最新研究成果,诸如英语学习障碍的解读与策略分析等。
6.外语学习的新视野
6.外语教学的新进展
经过《教育文论选读》的课程开发探索,我们总结归纳了一些关于ESP课程的规律性认识,积累了一些课程开发经验。当前的研究虽然主要集中于英语专业阅读类课程的特色改造,但对于ESP课程的一般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受Hutchinson & Waters “需求分析”观点的启发[5],我们把ESP课程开发分阶段进行。《教育文论选读》是作为解决基础英语与专业衔接问题的第一步,业已开始的第二步是研发《教育文献翻译实践》、《翻译理论与教育文论翻译》等教材。“英语+教育”学科融合的发展战略决定了ESP课程开发在英语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我们需要加快英语教师教育ESP课程系统开发的节奏,为英语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并谋求有效的ESP课程开发模式及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 高战荣.国外ESP 教师教育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师知识发展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 2012(4): 85-91.
[2] Dudley-Evans, T & St John, M. J. 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M]. Cambridge: CUP, 1998: 17.
[3] 蔡基刚.ESP 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 2004(2): 22-28.
[4] 王艳.对我国ESP教材编写原则的探讨[J].中国外语, 2011(2): 75-81.
[5] Hutchinson, T &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er-centered Approach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19.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级教学改革项目“英语教育专业模块化课程建设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1BY76)之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吴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