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作离不开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篇篇活生生的精彩乐章;生活是写作素材的源泉。多读、广读才能促使学生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在读中寻找习作灵感。《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习作一定要贴近学生实际,特别强调写自己想说的话,不拘形式,自由表达。真正做到用我手写我心。学生习作还要重视课外阅读,通过阅读去认识世界,感悟人生,学习作者表达方式。
关键词:培养;阅读;积累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来,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学生习作无话可说,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习作课上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已成为普遍现象,即使个别学生写出来了,也是枯燥无趣,记流水账。究其原因,是由于传统的作文思路束缚所致。新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科学定性,改“作文”的提法为“习作”,其用意明显在于“习作”更贴近学生实际,更利于激发学生写话和习作兴趣,让学生用我手写我心,把无话可说变为有话可写。可是,怎样让学生有话说呢?就这个话题谈谈我个人几点见解。
一、多读书,广见识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大量的閱读,才能促使学生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在读中寻找习作灵感。生活是个万花筒,它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小学生的生活世界恰好是五彩缤纷,丰富多彩,充满了童真的乐趣。这就让我们要更多地,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习作乐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
小学生写作所谓有话说,是指习作内容充实,写自己身边事,有真情实感,不拘形式,自由表达,真正做到用我手写我心,这也正应验了一句话,“写作离不开生活这个大舞台”。的确,生活本身就是一篇篇活生生的精彩乐章。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好个一“竭”一“歇”,再次告知我们生活是写作素材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此,多读、广读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在习作中有话可说的最有效途径。
二、以教材,为载体
教学生写好习作的另一途径,不应忽略教材这个载体。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语言美,文字精,字里行间流淌着人间真情,蕴含着人生哲理,典范性极强,是引导学生习作的最好范文。如西师版六年级上册每个单元积累与运用中“互动平台”教学环节的编排,给学生习作带来很大的帮助,是培养学生习作兴趣的最好平台。它大多结合课文,教会学生许多习作知识。第一单元的“互动平台”就结合本单元课文《北京的色彩》、《我的百草园》,让学生懂得了一些文章在谋篇布局上的特点——前后照应。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分角色读对话,然后以小组为单位,集体交流、反馈,使学生了解前后照应在写作中不仅可以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严谨,而且大多数还有揭示、深化主题的作用,最后指导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能够加以运用。众所周知,文章题目就像文章的眼睛,题目取得好,不但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还能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俗话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互动平台”就如这一滴小水珠,为学生们的习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它告诉我们:不要为习作找不到材料而犯愁,不要为没话说而苦恼,只要我们多留意,勤思考,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我们最好的向导。说明文可以写的不枯燥,《数字图书馆》作参考;别开生面地选材,使习作更有新意,《匆匆》一文最叫好;精彩的场面描写,常常是习作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看戏》课文来引导……诸如类似指点习作的绝妙高招,在小小的平台上举不胜举,引领我们在习作的海洋中自由翱翔。
三、细观察,勤练笔
观察生活,亲身去接触具体事务,就能获得真实的第一手素材,习作时才会有话说,有事写,才能写出文章的真实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生一旦养成了观察习惯,习作时自然便会思如泉涌,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勤学多练。学生深入实际,目有所视,耳有所闻,心有所感。有学生说,老师我留心观察了,为什么写不出来呢?其实孩子们的观察只是表面的,还有就是思维能力以及语言储备不多等原因。最主要还缺乏想象力。鲁迅曾惊叹于儿童的想象,他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景,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对于孩子们来说,想象的世界比现实生活更有吸引力,想象是“心”的生活。只有丰富想象力,让学生从怕写到爱写,从写不好到写通顺。
我认为在习作教学中,不是一时一刻就能立竿见影的,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我们教师自己还是要不断钻研教材,领会新课程标准,广读中外名著,丰富自身文化素养。
关键词:培养;阅读;积累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来,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学生习作无话可说,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习作课上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已成为普遍现象,即使个别学生写出来了,也是枯燥无趣,记流水账。究其原因,是由于传统的作文思路束缚所致。新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科学定性,改“作文”的提法为“习作”,其用意明显在于“习作”更贴近学生实际,更利于激发学生写话和习作兴趣,让学生用我手写我心,把无话可说变为有话可写。可是,怎样让学生有话说呢?就这个话题谈谈我个人几点见解。
一、多读书,广见识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大量的閱读,才能促使学生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在读中寻找习作灵感。生活是个万花筒,它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小学生的生活世界恰好是五彩缤纷,丰富多彩,充满了童真的乐趣。这就让我们要更多地,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习作乐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
小学生写作所谓有话说,是指习作内容充实,写自己身边事,有真情实感,不拘形式,自由表达,真正做到用我手写我心,这也正应验了一句话,“写作离不开生活这个大舞台”。的确,生活本身就是一篇篇活生生的精彩乐章。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好个一“竭”一“歇”,再次告知我们生活是写作素材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此,多读、广读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在习作中有话可说的最有效途径。
二、以教材,为载体
教学生写好习作的另一途径,不应忽略教材这个载体。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语言美,文字精,字里行间流淌着人间真情,蕴含着人生哲理,典范性极强,是引导学生习作的最好范文。如西师版六年级上册每个单元积累与运用中“互动平台”教学环节的编排,给学生习作带来很大的帮助,是培养学生习作兴趣的最好平台。它大多结合课文,教会学生许多习作知识。第一单元的“互动平台”就结合本单元课文《北京的色彩》、《我的百草园》,让学生懂得了一些文章在谋篇布局上的特点——前后照应。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分角色读对话,然后以小组为单位,集体交流、反馈,使学生了解前后照应在写作中不仅可以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严谨,而且大多数还有揭示、深化主题的作用,最后指导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能够加以运用。众所周知,文章题目就像文章的眼睛,题目取得好,不但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还能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俗话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互动平台”就如这一滴小水珠,为学生们的习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它告诉我们:不要为习作找不到材料而犯愁,不要为没话说而苦恼,只要我们多留意,勤思考,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我们最好的向导。说明文可以写的不枯燥,《数字图书馆》作参考;别开生面地选材,使习作更有新意,《匆匆》一文最叫好;精彩的场面描写,常常是习作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看戏》课文来引导……诸如类似指点习作的绝妙高招,在小小的平台上举不胜举,引领我们在习作的海洋中自由翱翔。
三、细观察,勤练笔
观察生活,亲身去接触具体事务,就能获得真实的第一手素材,习作时才会有话说,有事写,才能写出文章的真实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生一旦养成了观察习惯,习作时自然便会思如泉涌,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勤学多练。学生深入实际,目有所视,耳有所闻,心有所感。有学生说,老师我留心观察了,为什么写不出来呢?其实孩子们的观察只是表面的,还有就是思维能力以及语言储备不多等原因。最主要还缺乏想象力。鲁迅曾惊叹于儿童的想象,他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景,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对于孩子们来说,想象的世界比现实生活更有吸引力,想象是“心”的生活。只有丰富想象力,让学生从怕写到爱写,从写不好到写通顺。
我认为在习作教学中,不是一时一刻就能立竿见影的,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我们教师自己还是要不断钻研教材,领会新课程标准,广读中外名著,丰富自身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