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蔡桓公因何而死”说开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aiqi_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扁鹊见蔡桓公》这则寓言故事选自《韩非子·喻老》。这篇文章是中学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在这则寓言故事的教学经历中,围绕着寓言的故事性与寄托性,我有几点思考:
  一、对“蔡桓公因何而死?”的思考
  对于这则寓言故事,领会故事的寓意,能联系生活懂得讳疾忌医的危害和防微杜渐的重要,这当然是教学的重点。同时课堂上有个不能回避的教学环节,就是讨论蔡桓公因何而死。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各类教参类书籍与教辅类资料,多做这样的解说:蔡桓公讳疾忌医,不听扁鹊劝告,小病转变成大病,贻误治疗时机,最终身亡。例如: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古文鉴赏辞典》第148页写道:“蔡桓公讳疾忌医,不听名医扁鹊劝告,以致极易治的小病发展成为大病,不治身亡。”
  在教學中,我也一直照本宣科,却一直都有“微鲠”在喉之感:蔡桓公到底因何而死?是因讳疾忌医而死,还是因盲目自信、昏庸固执而贻误了治疗时机,以致身亡?“微鲠”在喉,对人而言,不除不快;对教学而言,不解不畅。
  为此我来谈谈我的思考:陈蒲清的《寓言传》谈到“古人认为,用故事做比喻就是寓言”,“《庄子·寓言》中的‘藉外论之’就是假托另外的事物来说理,就是寓言的寄托性”。作者把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所以寓言这种文学样式的解读,应该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故事本身(故事性),另一个是寓意(寄托性)。这两个层面的关系可这样来理解:形象(故事)与抽象(道理),浅近(故事)与拓展延伸(道理)。
  (一)从故事层面来解读
  我们先根据文章标题的提示来读情节发展的过程。
  扁鹊前三次见桓公,“三见”先后在三个“居十日”时间段内,扁鹊由三见而诊断出他的病情先后为“在腠理”“在肌肤”“在肠胃”,因而扁鹊反复提醒桓公有病在身,且病情由轻变重,要及时治疗。扁鹊第四次见他时,远望到的是“在骨髓,司命之所属”,面临不可救药的局势。“四见”有先后,有过程,这正是蔡桓公的“疾”变为“病”,由表及里,由轻到重的过程。故事的结果呢?蔡桓公贻误了治疗时机,被疾病夺命。
  探究结果产生的原因。
  由此故事情节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祸患有从小变大的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采取治疗措施,是可以阻止病情恶化的。可是面对扁鹊的几次善意的提醒,桓公始终“不应”且“不悦”,更让人感到意外的是,桓公不但不接受善意,反而还在背后呛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这样的鄙夷嘲讽名医扁鹊的话语。从桓公的言行神色中,我们不难发现蔡桓公不仅盲目相信自己,不知有病且不认可有病,而且昏庸固执,不听扁鹊的再三劝告。直到“体痛”,他才确信扁鹊的诊断,急忙“使人索扁鹊”。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第582页对“讳疾忌医”的解释: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愿改正。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今汉语词典》(2000)第625页对“讳疾忌医”的解释:隐瞒疾病,害怕治疗,比喻掩饰缺点错误,不愿听人规劝改正。
  蔡桓公因何而死?
  从上述内容来看,我个人认可的答案,是蔡桓公不仅盲目相信自己,不知有病且不认可有病,而且昏庸固执,不听劝告,贻误了治疗时机,小患酿成了大祸,最后因病丧命;而不是蔡桓公讳疾忌医(即知道自己有病,只不过怕人知道而不承认,不肯医治)。所以“讳疾忌医”这层意思,是寓意所在,而不是桓公的死因所在。
  (二)从寓意层面来解读
  蔡桓公到底因何而死?韩非子借蔡桓公之死想寄寓什么?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有别,前者首要关乎故事本身,后者关乎寓意。
  这两个层面的关系可这样来理解:形象(故事)与抽象(道理),浅近(故事)与拓展延伸(道理)。
  《扁鹊见蔡桓公》的寓意可以概括为两层意思:1.人不能盲目相信自己,要听得进劝告;2.不能讳疾忌医,要正视缺点,防微杜渐。前者是从蔡桓公这个形象的故事中提炼出的抽象道理,后者是由这一浅近的故事拓展延伸出而来的道理。蔡桓公在体痛之前,不知有病且不认可有病,他对扁鹊的提醒劝告不搭不理,满肚子的不悦不屑。这表现的是人(桓公自己)的不自知。人不自知,而有他(至少包括扁鹊和读者)知,更有客观实际的存在。韩非子用多重角度来思考问题,也把这多重维度融入寓言故事中,因而解读寓意时,我们也应该多维度的拓展,甚至需要延伸。所以“不能讳疾忌医,要正视缺点,防微杜渐。”这层寓意是从扁鹊,从读者,从无论人自不自知都客观存在的实际的角度拓展延伸而来的。
  “《解老》和《喻老》两篇是很重要的哲学论文,同时也是《老子》的最早注释。”“这两篇所表现的思想是唯物主义,是注重实际生活的。”(《中国通史》第三卷上册第43页)《扁鹊见蔡桓公》的寓言故事出自《喻老》篇第二十一。据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原语段前后还各有语句,段首有“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故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等语句,段末一句是“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其实在段首尾,韩非子已明示了这则寓言故事的旨意:生活中,小患易酿大祸,人要及早提防,防微杜渐。防微杜渐的正确態度就是不要“讳疾忌医”“盲信自己”“固执己见”。
  二、对寓言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思考
  寓言既有故事,又有寄托之意。寓言故事,一般有两种构篇方式:一类是文中有故事,也把寓意和盘托出,另一类则是文中有故事,而不点明寓意。
  选入教材中的寓言故事,以不点明寓意为主,有的原著已点明,但在选入教材时删掉了原著中已点明的寓意。这种类型的寓言阅读,在把握寓意上虽有难度,但有益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这类寓言该如何解读寓意呢?
  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在寓言的阅读教学中,又该怎样落实这个任务呢?
  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把握故事与寓意的基本关系:形象(故事)与抽象(道理),浅近(故事)与拓展延伸(道理)。   在此列举两种基本的解读方法:
  (一)抓比喻(或象征),借形象悟理。
  以物(动物、植物)为主角的寓言故事往往都是以物喻人,所以可用这种方法。这类寓言如《狐假虎威》《涸辙之鲋》《枭逢鸠》等。在此以《枭逢鸠》为例来详细解读: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1.以枭喻人,模仿解读:一个人的特点是天生的,周围人厌恶这个特点,这个人改变不了周围人的态度,也改变不了自己的天性,于是这个人要搬家以求找到能接受天生特点的人们。
  2.提取形象特点,借典型悟理:由枭(的特点)到人(的特点),由个体(的特点)到环境或群体(的态度),人的天性或个性与周围人(环境)有冲突,该怎么办?
  办法一:换个能包容自己的环境。
  办法二:正如鸠的看法一样,不改变天性或个性,更换环境也无济于事;人只有改变自己才能获得大家的认可。
  当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究:个体与群体应怎样共处?个体的天性或个性不易或不能改变,从群体的角度看可能不是优点而是缺点。个体在一个环境中若得不到认可,就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或缺点,而不应是一味地更换环境来回避,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进才能得到大家的歡迎。
  (二)具体变抽象,借規律悟理。
  以生活中的一些日常行为或具体而细微的事件为主体来展开的寓言故事,往往需要从中提炼概括出本质与规律性,从而获得真知灼见。如《扁鹊见蔡桓公》《塞翁失马》《庖丁解牛》《南辕北辙》等。在此以《南辕北辙》为例来详细解读: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1.具体变抽象:驾车去南方的楚国,却向北方跑 提炼:行动的方向错误。马好,费用多,驾车技术高 提炼:条件好。
  2.借规律悟理:按常规常理,行动的方向正确,才能达到目的地,但故事却背离常规常理。故事的荒诞性恰恰揭示了作者的旨意:行动,首先弄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早日达到目的;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难以达成目的。
  参考书目:
  [1]陈蒲清.寓言传[M].岳麓书社,2014.
  [2]白寿彝.中国通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中华书局,2013.
  [4]陈振鹏,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
其他文献
好的老师不仅能够让学生学到知识、培养能力,更能开启学生的心智。他们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点灯者。钱梦龙老师当之无愧是这样的老师。读完《钱梦龙经典课例品读》后感触很深,尤其是对钱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  何为“三主”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这是理念的出发点、立足点,即学生是学习、求知的主动者。“以教师为主导”就是着眼于教师的引导、指导、辅导,要求教师要学会善导。而学
非连续性文本具有简明直观、易于比较、实用性强的特点,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广为应用。能理解、会运用“非连续性文本”,是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基础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非连续性文本”如此重要,当然也引起了语文教育界的关注。不仅在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中作为一个新名词单独提出来,在近年来的语文中高考题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也明显增多。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2016)的“
2014年,上海市杨浦区成立“白云语文工作室”。主持人王白云老师受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启发,在语文教学界提出“三一式”课堂模型,试图在特定时间、特定场景、特定主题中,将基础型课堂、拓展型课堂、研究型课堂结合起来;将篇章教学、拓展学习、社会体验结合起来;将说、读、写三大语文能力结合起来;将语文学习的基本知识技能、思维能力与人文视野结合起来。白云语文工作室在这一理念下开展实训,培养、锻炼学员。  一、三个
隐喻是语言现象也是认知现象,思维是一种认知活动,语言是思维的载体,隐喻对与语言表达与思维的外化、认知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隐喻就是先内化为思维,再外化为语言的过程。如果内化与外化并重,隐喻能力与写作能力相关联,就能写出有深度、高度、广度的好文章。从传统意义上讲隐喻是一个修辞学的术语。《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隐喻,是比喻的一种,不用“像”“似”“如”等比喻词。传统意义上的隐喻观都是将其作为语言层
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从多篇文本或一组信息材料中发现新的关联,推断、整合出新的信息或解决问题的策略、程序和方法,并运用于解决自己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能比较多个不同作品的异同,能对同一作品的不同阐释发表自己的观点。”[1]这里提到“多篇文本”“一组信息”“多个不同作品”“比较异同”等概念,均与群文阅读的要素相叠印。台湾学者赵镜中认为,群文阅读是“结合教材及课外
《师说》是一篇能够体现文学大家韩愈散文创作实力的传统经典名篇,被收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读者对其文章主旨的解读歧见迭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古之学者必有师”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也有人认为,“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世之所存也”才是这篇时事杂文的主骨。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既与读者没有搞清楚文章的论证逻辑有关,也与读者对文章整体把握不足而缺乏历史关照的解读方式有关。更
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这时距离安史之乱已经有四十多年,唐王朝在医治安史之乱造成的创伤,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都初见成效。韩愈希望改革政治,重整盛唐大一统的繁盛局面,强烈反对藩镇割据,所以他作《张中丞传后叙》歌颂抗击藩镇作乱的英雄人物,是毫不奇怪的。至于他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文章开头一段作了交代——“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余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
《故都的秋》写于抗战时期,1934年作者郁达夫到达北平,触景生情,写下此文。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他不仅在这个秋里添了许多与之无关的南方的秋,还在字里行间融入了他独特的审美取向、主观感情和人生态度。因此,走进文本,作品内容和作者情感上的矛盾接踵而来,采用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的原理进行解读,我们不仅能把文章结构梳理得更加清晰明朗,贴近文本的深层意义,而且在情感态度方面,更易理解作者的内心世
李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民国时期中学国文教育,现代作家作品研究。  新文化运动在青年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学生希望了解新思潮,学习白话文。五四前后有一个广为人知的事件:杭州某校学生要求国文教师改良教材,说《新青年》《解放与改造》都可以做他们的“先生”,那位教师没有办法,就辞职了。[1]何仲英在1923年也说:“五四运动以前,各中学里担任国文课的,还是老一辈子人的专利,把古文观止,古文辞
何郁,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语文学部负责人、高中语文教研员,北京市特级教师,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北京作协会员,诗人、作家;北师大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北科技学院、湖北黄冈师范学院客座教授;201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年度人物,2017年获全国第三届金近儿童文学奖。发表各类文章400余篇,有多篇诗文入选多种选本、选刊;参与多种语文教材和传统文化教材编写、审读;出版著作有《中国古代哲学十五讲》(商务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