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交往的思维互动策略研究

来源 :中学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yong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教学的本质任务是人文素质教育。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过多强调以记忆的方法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既容易扼杀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也影响了学生准确理解人的内在精神和外在行为是怎样作用于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不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所以笔者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增强师生交往的历史思维互动,主要是增强历史思维互动意识,唤起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和历史思维能力;采用多元形式的评价,有效展示学生历史思维结果。
  【关键词】历史教学 师生交往 思维互动 多元评价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和互动。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亦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然而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习惯于一味地灌输知识,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思维空间,不仅扼杀了学生对这门功课的兴趣,阻碍了学生对历史知识内容的理解,而且压制了学生历史批判思维和反思思维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初中历史课中师生交往的思维互动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学生的思维特征与展开思维教学
  教学仅仅留给学生时间是不够的,重要的是给他们提供思维的过程。根据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腾伯格1985年提出的智力三元理论,学生喜好的思维有三种不同的模式:“批判—分析性思维、创造—结合性思维和实用—情景性思维”。这个理论认为智力是分析的、创造的和实用的信息加工过程三者的平衡。喜好不同思维模式的学生会在成绩、对学校的适应性、师生关系等各个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尽管三种模式是一样的重要,而且互相不可替代,然而,课堂和测验往往只在意分析性思维一种形式。另外两种模式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可能更有用,但在学校现有的评价体系中却很难判断。于是,教师们往往发现有“高分低能”的学生,也有考试成绩一般却很有独立见解、颇富创造力的学生。如何发掘喜好不同思维模式学生的内在潜力,是教师必须探讨的问题,也是令历史学科具有生命力的问题。
  传统上,许多人认为历史学科非常重视靠记忆来获取知识。当然,如果一个人什么知识也不掌握,就无从分析知识,无法创造性地理解知识,更谈不上应用知识。知识对于任何一种思维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知识,个体就无法思维;反之,没有思维,知识又是空洞的,是没有活力的。在当前开卷考试的背景下,许多学生认为历史不需要记忆、理解,考试时只要翻开书本来抄抄就行了,更不用说课堂上积极思维了。事实上,开卷考试下的历史课不仅要求学生在知识上要记忆、巩固,对学生的思维要求也提高了。说实在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学到多少知识,会做多少道题,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这种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是终身受益的。今天的学生不仅要学会以传统的方式思维,更要学会以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方式思维。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思维互动的策略
  从教学的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简单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下面我从互动意识、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三方面来解释彼此的思维互动。
  教学是一个探索真知的过程,而不是一味地接受的过程。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和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发现新知识的过程,获得发现真理的能力,充分享受发现真知的乐趣和成就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增加双边活动,尽量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要热情激励学生好问、好说、敢做敢为,允许说错、做错,错了决不讽刺、挖苦,因为“师云亦云”是培养不出有丰富想象力和创新开拓精神的人才的,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奇思妙想,别出心裁,甚至创造机会让学生登台唱主角,让他们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学习历史必须能够使学生设身处地思想古人的思想,才能解释古人思想。理解前人的思想,认同民族传统,也要历史地思想他们。这种内心的“重演”不可能是简单的重复,必然包含学生自己的思想,学生是以自己的思想在体验、感受古人的思想。历史参与和体验意味着探究,学生在历史探究中获得的历史知识就有了他自己的思想成分在其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冷漠的态度。”要注意一定要让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在教师点拨和学生参与探索中豁然开朗,使学生在教师设置的规定性情境中变得爱学。这种师生互动既有师生之间情感得到升华的功能,又有师生追求知识并获得成功的共同享受因素,从而使整个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的和谐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课程基本理念告诉我们:“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生本教育倡导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问题意识是数学活动的源泉,本文就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进行归纳.  关键词:生本;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数学以其自身所具有的内容抽象性、体系整体性、内涵严密性以及应用广泛性等特性,在
一、重要的光学实验  1.光的色彩 颜色  (1)光的色散:一束太阳光(或白光)通过三棱镜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色光,说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各种色光通过三棱镜后,红光偏转角度最小,紫光偏转角度最大.  (2)色光的混合:利用白光通过滤色镜获得相应的单色光,将不同的单色光混合可以得到不同颜色的光.红、绿、蓝被称为光的三原色.  (3)物体的颜色:人眼对颜色的感知来源于人眼接收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