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的一份调查显示,在北上广等大城市15~59岁的女性中,有近两成人认同结婚可以不生孩子,中青年女性倾向不生育者达24.7%,近一半选择为事业暂缓生育。
在世界范围内,“丁克”早已不是一个新名词。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在上世纪末的一份报告表明,美国6180万个家庭中,无子女家庭就占到51%。另据资料显示,日本自1992年以来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按照日本目前的出生率,100年后,日本只剩3000人。
但在个性张扬的今天,女性毕竟不能因为社会问题而委屈自己的意愿。在欧美国家,“丁克”越来越被“Child-free”的说法取而代之,后者意为“无后主义者”或“不生养一族”,适用性更广,也更能体现社会对生育抉择的宽容态度。
我真的会后悔吗
闺蜜四人组聚会,喝到第三瓶红酒了。坐下来几小时,安娜一直在听她们说,一个讲小东西稀奇古怪的举止,一个讲种种育儿心得,还有一个抱怨老公精液中精子含量不足。然后,聚光灯转到了安娜身上。“你就一点没想过要孩子吗?”“想过啊,”安娜说,“谢天谢地我没要,真要了现在一定后悔死了。”没想到就是这句话,惹来一通暴风骤雨。
“你根本就不知道那是怎么一回事!等你有了孩子,你才知道那种感觉,太奇妙了!”露西激动地说,“我原来也没想要,可后来有了,我不知道有多疼他!想想啊,等你50岁了,有天早上睁开眼突然想要个孩子,可那时也来不及了,你怎么办?”
她们说得对吗?安娜陷入了困惑。她快满41岁了,如果现在不想方设法要个孩子,是不是肯定会后悔?到那时会不会满世界找人捐精,在不同的人工育儿诊所间穿梭往返,弄不好还会上报纸民生版:《老妈妈靠养老金凑仔》。
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现实生活里,没孩子的女人总被说成是不如意的人,如果你反驳说不要孩子是自己的选择,你就等着更劈头盖脑的反驳吧。“你太自私了!你不对社会尽责任!你就那么讨厌小孩吗?不生孩子的女人还是完整的女人吗?”各种帽子戴到你头上,让你瞬间成千古罪人。而对为人之母的福气大吹大擂则是另一种骂人的路数,“你懂什么?你又没当过妈!”一句话把你抵死,逻辑等同于没生过鸡蛋就无权评说这鸡蛋真TMD难吃。
就算你对这些言论统统一笑而过,还是有一句话极具震撼和摧毁力:“你会后悔的。”这话听得多了,再坚定的人都会开始犹疑:不要孩子这件事,会成为我最大的遗憾吗?我是不是有一天真的会悔不当初?
你听到母性的召唤了吗
30岁的出版社经理米莲给自己定了一条生理时间底线。她暂时还不想要孩子,但她说,到32岁的时候,就必须做决定了。“如果决定要,我希望是我们夫妻俩自己真心实意地想要个孩子,而不是别的谁谁谁觉得我们应该要一个孩子。而且,如果到35岁还没怀上,我就不会再试了。我不想做个老妈妈。”
要不要孩子,最关键得看你的身体内部有没有发出过母性的召唤。心理医生指出,有的女性,做母亲的愿望是天生自带的,母性爆棚挡都挡不住。但是,对此无甚感觉的女性就会面临巨大的困惑,因为这事几乎是众望所归——家庭和社会都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女人你就该本能地热爱生育。你是女性,你的身体里有这套生育设备,你就该用上它,自然而然地走完这段生命中的必经之路。
但现实正在击溃传统的洋洋自得。据调查统计,35岁以下的未育女性占据的比例在过往50年中已成倍上升。在英国,1969年出生的女性中,41%的人未曾生育。虽然原因各异,但合心意的男人和经济状况都不成问题,她们就是没有特别的欲望要生孩子。获过奥斯卡奖的著名女演员海伦·米伦也承认说:“我没有想当母亲的欲望,也不觉得有很多女性会有。不少人迫于压力生孩子,她们很痛苦。”
她说的最后一句,是那些讲大道理的人从来不会提及的。其实你只要稍加观察,随时都能发现这个让人害怕(也是偷偷摸摸)的事实:很多女性宁愿没生孩子。也就是说,后悔的是生了,而不是没生。“我丈夫想要孩子,我左拖右拖,吵了不知多少回,我投降了。可生了孩子我还是觉得自己不像个当妈的……真想说别烦我,让我一个人待着!”
有价值,但不一定快乐养孩子有可能是件有价值的事情,会给你的生活赋予意义,但并不一定会让你快乐。社会学家指出,做父母的人经历的幸福程度更低,与无子女的同龄夫妇相比,前者经历的正向情绪更少,负面情绪更多。那么,为什么很多人还要哭着喊着去做父母呢?心理学家说,因为当了父母的人会让自己相信,为人父母是个令人快乐的过程,不容错过,他们以这种“深信不疑”来回避真正的感受,而那种感受本身可能是五味杂陈,甚至苦不堪言。
这事听上去纯属自我蒙骗和自我催眠,只不过学者给出的词汇比较体面一点,叫“认知不调”。
长久以来,有种强加到女性身上的说法,意思是女性可以“家庭事业双丰收”,既有份好工作,又有个好孩子,还有美满的婚姻。但是,为数众多的女性已经发现,既要在职场上意气风发,又要把孩子照顾周到,简直累死人不偿命。要是这么挣扎都能拿得下来,那一定得是你真心实意地想这么过才行,你才能有强大的动力,去做好家庭和事业之间的平衡。
而我们这一代的盛年女性,更多的人有了清醒的认知:哪些事情是我真心想做的?哪些事情是我坚决不想做的?想好了,就全力以赴。因为这样你才能高高兴兴地为孩子做出牺牲——养孩子或多或少会牺牲一些自我。否则对小家伙不公平。
话说回来,很多时候,人还是争不过自身的本能。31岁的莎莉对自己的母性渴望就大感惊讶。以前她一直不想要孩子,直到有一次她抱着朋友的孩子,小家伙肥肥软软的小身体一下击中了她。“下一个抱着的小家伙得是我自己生的!”这念头把她自己都吓着了。
那么,不生孩子,是不是我们自己想多了?
有识之士建议你慎重考虑。“生还是不生,这是一个改变你整个生活的决定。仔细考虑养儿育女的现实性因素,去掉情绪上的杂音,扪心自问,你想做某人的母亲吗?这是一份全职工,打上了就要一辈子打下去。然后,不要为别的任何人,只为自己,做个正确的决定。”
做选择时,请确保以下几点:第一,生孩子不是为了“以防将来后悔”;第二,生孩子不是为了照顾别人的情绪,遵循别人的意志。
无论选择哪一条道路,请旗帜鲜明地走下去。在这条路上走的人多了,之前的另类选择会变得司空见惯,更普遍地为大众接受;而你的坚持,终有一天人们会认识到它的可贵。
(摘自《花样盛年》)
在世界范围内,“丁克”早已不是一个新名词。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在上世纪末的一份报告表明,美国6180万个家庭中,无子女家庭就占到51%。另据资料显示,日本自1992年以来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按照日本目前的出生率,100年后,日本只剩3000人。
但在个性张扬的今天,女性毕竟不能因为社会问题而委屈自己的意愿。在欧美国家,“丁克”越来越被“Child-free”的说法取而代之,后者意为“无后主义者”或“不生养一族”,适用性更广,也更能体现社会对生育抉择的宽容态度。
我真的会后悔吗
闺蜜四人组聚会,喝到第三瓶红酒了。坐下来几小时,安娜一直在听她们说,一个讲小东西稀奇古怪的举止,一个讲种种育儿心得,还有一个抱怨老公精液中精子含量不足。然后,聚光灯转到了安娜身上。“你就一点没想过要孩子吗?”“想过啊,”安娜说,“谢天谢地我没要,真要了现在一定后悔死了。”没想到就是这句话,惹来一通暴风骤雨。
“你根本就不知道那是怎么一回事!等你有了孩子,你才知道那种感觉,太奇妙了!”露西激动地说,“我原来也没想要,可后来有了,我不知道有多疼他!想想啊,等你50岁了,有天早上睁开眼突然想要个孩子,可那时也来不及了,你怎么办?”
她们说得对吗?安娜陷入了困惑。她快满41岁了,如果现在不想方设法要个孩子,是不是肯定会后悔?到那时会不会满世界找人捐精,在不同的人工育儿诊所间穿梭往返,弄不好还会上报纸民生版:《老妈妈靠养老金凑仔》。
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现实生活里,没孩子的女人总被说成是不如意的人,如果你反驳说不要孩子是自己的选择,你就等着更劈头盖脑的反驳吧。“你太自私了!你不对社会尽责任!你就那么讨厌小孩吗?不生孩子的女人还是完整的女人吗?”各种帽子戴到你头上,让你瞬间成千古罪人。而对为人之母的福气大吹大擂则是另一种骂人的路数,“你懂什么?你又没当过妈!”一句话把你抵死,逻辑等同于没生过鸡蛋就无权评说这鸡蛋真TMD难吃。
就算你对这些言论统统一笑而过,还是有一句话极具震撼和摧毁力:“你会后悔的。”这话听得多了,再坚定的人都会开始犹疑:不要孩子这件事,会成为我最大的遗憾吗?我是不是有一天真的会悔不当初?
你听到母性的召唤了吗
30岁的出版社经理米莲给自己定了一条生理时间底线。她暂时还不想要孩子,但她说,到32岁的时候,就必须做决定了。“如果决定要,我希望是我们夫妻俩自己真心实意地想要个孩子,而不是别的谁谁谁觉得我们应该要一个孩子。而且,如果到35岁还没怀上,我就不会再试了。我不想做个老妈妈。”
要不要孩子,最关键得看你的身体内部有没有发出过母性的召唤。心理医生指出,有的女性,做母亲的愿望是天生自带的,母性爆棚挡都挡不住。但是,对此无甚感觉的女性就会面临巨大的困惑,因为这事几乎是众望所归——家庭和社会都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女人你就该本能地热爱生育。你是女性,你的身体里有这套生育设备,你就该用上它,自然而然地走完这段生命中的必经之路。
但现实正在击溃传统的洋洋自得。据调查统计,35岁以下的未育女性占据的比例在过往50年中已成倍上升。在英国,1969年出生的女性中,41%的人未曾生育。虽然原因各异,但合心意的男人和经济状况都不成问题,她们就是没有特别的欲望要生孩子。获过奥斯卡奖的著名女演员海伦·米伦也承认说:“我没有想当母亲的欲望,也不觉得有很多女性会有。不少人迫于压力生孩子,她们很痛苦。”
她说的最后一句,是那些讲大道理的人从来不会提及的。其实你只要稍加观察,随时都能发现这个让人害怕(也是偷偷摸摸)的事实:很多女性宁愿没生孩子。也就是说,后悔的是生了,而不是没生。“我丈夫想要孩子,我左拖右拖,吵了不知多少回,我投降了。可生了孩子我还是觉得自己不像个当妈的……真想说别烦我,让我一个人待着!”
有价值,但不一定快乐养孩子有可能是件有价值的事情,会给你的生活赋予意义,但并不一定会让你快乐。社会学家指出,做父母的人经历的幸福程度更低,与无子女的同龄夫妇相比,前者经历的正向情绪更少,负面情绪更多。那么,为什么很多人还要哭着喊着去做父母呢?心理学家说,因为当了父母的人会让自己相信,为人父母是个令人快乐的过程,不容错过,他们以这种“深信不疑”来回避真正的感受,而那种感受本身可能是五味杂陈,甚至苦不堪言。
这事听上去纯属自我蒙骗和自我催眠,只不过学者给出的词汇比较体面一点,叫“认知不调”。
长久以来,有种强加到女性身上的说法,意思是女性可以“家庭事业双丰收”,既有份好工作,又有个好孩子,还有美满的婚姻。但是,为数众多的女性已经发现,既要在职场上意气风发,又要把孩子照顾周到,简直累死人不偿命。要是这么挣扎都能拿得下来,那一定得是你真心实意地想这么过才行,你才能有强大的动力,去做好家庭和事业之间的平衡。
而我们这一代的盛年女性,更多的人有了清醒的认知:哪些事情是我真心想做的?哪些事情是我坚决不想做的?想好了,就全力以赴。因为这样你才能高高兴兴地为孩子做出牺牲——养孩子或多或少会牺牲一些自我。否则对小家伙不公平。
话说回来,很多时候,人还是争不过自身的本能。31岁的莎莉对自己的母性渴望就大感惊讶。以前她一直不想要孩子,直到有一次她抱着朋友的孩子,小家伙肥肥软软的小身体一下击中了她。“下一个抱着的小家伙得是我自己生的!”这念头把她自己都吓着了。
那么,不生孩子,是不是我们自己想多了?
有识之士建议你慎重考虑。“生还是不生,这是一个改变你整个生活的决定。仔细考虑养儿育女的现实性因素,去掉情绪上的杂音,扪心自问,你想做某人的母亲吗?这是一份全职工,打上了就要一辈子打下去。然后,不要为别的任何人,只为自己,做个正确的决定。”
做选择时,请确保以下几点:第一,生孩子不是为了“以防将来后悔”;第二,生孩子不是为了照顾别人的情绪,遵循别人的意志。
无论选择哪一条道路,请旗帜鲜明地走下去。在这条路上走的人多了,之前的另类选择会变得司空见惯,更普遍地为大众接受;而你的坚持,终有一天人们会认识到它的可贵。
(摘自《花样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