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及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wen_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社会转型时期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为研究的切入点,从构建和谐体育的角度探索影响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和谐发展的因素,着力研究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双效互动”、“资源共享”的和谐发展的双赢之路,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社会体育发展的新模式;以教育部决定增加“体育课时”为契机,探索学校体育改革的新路子,建立适合新形势、具有创新思想的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和谐发展的理论架构,从而丰富该领域的研究理论。
  【关键词】学校体育 社会体育 竞技体育 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转型期。然而处于转型期的教育、体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教育、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不和谐”的态势,就体育内部而言,也出现了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不和谐”、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不和谐”。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虽然分属教育和体育两个系统,但它们在终身体育、素质教育和全民健身等方面有共同目标,从系统发展的角度看,两者应该表现出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特点。另外,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构建“和谐体育”必然要求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的和谐发展。
  
  一、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及竞技体育发展的情况
  
  1、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及竞技体育和谐发展的背景
  2003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抗击非典总结大会”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2006年12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强调指出:“宣传思想战线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扎实推进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思想与舆论氛围。”
  2、体育观下的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及竞技体育
  从和谐体育的内涵可以看出,构建和谐体育不仅要求体育系统与社会各系统之间和谐发展,而且要求构成体育系统内部(如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谐发展。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作为构建和谐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和谐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其中,利用学校体育的资源优势发展社会体育,使学校体育社会化,利用社会体育的长处满足学校体育教育的不足,使社会体育教育化,创造两者和谐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使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的和谐发展成为构建和谐体育的重要途径。
  
  二、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及竞技体育和谐发展的理论
  
  1、和谐发展的必要性
  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是关系人生两大阶段的体育。学校体育是群众体育的基础,社会体育是学校体育的继续,竞技体育是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最高价值的体现。学校体育不仅关系到学生在校期间健康成长,还关系到学生走入社会后能否成为一名体育人才。所以说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两者能否和谐地发展直接关系到群众体育的质量和水平,竞技体育则能体现一个国家体育的发展水平。
  2、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素质教育的理论、全民健身的政策法规是转型期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及竞技体育和谐发展的政策理论依据。实用主义人性论学者认为:教育是一个过程,永无止境。它部分在学校进行,部分在社交场合进行。因此,学校体育也经历一个由小体育向大体育的转变过程。大体育面向全人类、全社会,具有社会性、科学性、终身性和多功能性等特征。它包含了学校体育向社会开放,接受来自社会的监督和管理,社会具有教育的功能,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内容。
  
  三、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之间的协调关系
  
  1、学校的体育资源优势为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由于国家长期的投入与建造,逐渐形成了较大规模的体育活动场所,已基本能满足大部分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学校系统所占全国体育资源比例达67.17%,说明学校系统,特别是高等院校体育资源远远高于其它系统。另外,社区与学校的师资状况也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学校内的体育师资力量雄厚,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组织能力,是各项体育专业人才的聚集点,可为社区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和为社区培训体育指导员或体育活动积极分子。同时,学校培养青少年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以及所形成的终身体育意识和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观念可以带动影响周边的人群,形成体育文化氛围,这个教育功能在社区体育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社会体育为学校体育提供社会教育资源
  社会体育,是学校体育延伸的最好场所。社区体育作为社会体育的一部分,为学校体育延伸不仅仅准备了客观物质条件,也提供了丰富的指导资源。社区健身所提供的场地设施弥补了学校休闲健身设施方面的不足,社区的一些休闲健身项目可以丰富学校体育项目的单调,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可以弥补学校传统体育教育的弱势。
  
  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及竞技体育的发展现状
  
  1、学校体育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⑴健身场地资源丰富,有效利用率低
  1996年《全国第四次体育场地普查总体数据报告》统计资料显示,全国共有体育场馆615693个,平均每万人体育场地数5个,全国学校共有体育场馆413583个,占全国体育场馆总数的67.17%。这些数据证明我国体育场馆中学校所占的比例最大。根据大连市15所大学、20所中学的体育场馆数量与学生人数统计情况显示:在大连市15所本科院校所拥有的体育场地为678块,20所中学体育场地为234块,高校在校学生人数为176510人,中学在校学生数为28010人,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57.45块,占总场地的4.89%。其中室内体育场馆有92个占7.83%。场地开放情况:室内外体育场馆经常对外开放的只有87个,占7.40%,偶尔有偿对外开放的有54个,占4.60%,在40个综合体育馆中有42.50%不对外开放。说明教育系统的体育场地设施较充足,体育资源丰富,但有效利用率较低。
  ⑵学校体育师资力量雄厚,但参与社会体育工作少
  调查显示,无论大学还是中学体育教师的学历和职称都比较高,但与其不相称的是体育教师参与社会体育各项工作的比率低,在职体育教师在课余时间里参与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积极性低于离退休人员。体育教师在课余及节假日有时间与精力,但不愿意参加一定的社会体育组织与指导工作。以上情况表明学校体育人才资源有较大的潜在的发展空间,但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还不能在社会体育中发挥作用,为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⑶体育教学组织管理正规,但与社会体育衔接不密切
  无论大学还是中小学,都在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新的教法学法的改革,目的是使学生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但是另一方面,无论是进行课改的学校还是没有课改的学校,他们无一不是在学校圈子内进行的,从体育活动形式到锻炼方法都缺乏与社会的接轨,学生所学的体育知识、方法基本没有回馈到社会;社会、社区体育中的有实际价值的东西也没有反馈给学生。
  
  五、结论与建议
  
  1、加强理论研究,注重实际应用
  纵观国内有关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发展方面的研究,大都停留在制度层面,鲜有系统地分析两者和谐发展方面的研究,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转型期,面临新情况、新特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发展的理论架构,形成与时俱进的“推进和谐体育建设”的新理论将是非常必要的。当然,我们在研究新理论过程中,必须注意实际应用价值,成为推动实际工作的钥匙。
  2、改变观念,创新方法,推进政策法规的执行
  人的意识决定人的观念,观念是人对事务的一般看法。对于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封闭保守的观念,必须更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体育行政部门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积极推进工作方法的创新,采纳和应用相关的科研成果,倾听社会各方的声音和建议,集中民智,形成构建和谐体育的理念和实施方案,制定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法规。
  3、加强联系,建立组织机构,定期开展交流活动
  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条块分割的管理机制,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的横向联系,使这两个部门的相关工作很难协调,基层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就更少。目前改变这种体制还不成熟,但社会需要的现实决定了社区与学校必须加强横向联系。基层社区与周边的大学或中小学可以建立定期的或不定期的联系机制,根据需要可以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如“学校、社区体育联合会”,并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然后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加以实施,同时建立实施效果的考评机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社会“文明病”、“亚健康”状况日益严重,青少年因活动不足而导致的体质下降、活动能力低下已经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因此,从国家战略高度来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终身体育思想刻不容缓 。
  
  【参考文献】
  1、刘家国: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大教育观[J].党的文献,2001(5)
  2、孔庆鹏:大力推进和谐体育建设[J]. 体育文化导刊,2007(2)
  3、曲宗湖、杨文轩主编: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4、何艳君: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协调发展[D]
  5、秦椿林.中国群众体育的资源[A].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6、林华、商伟:大连市社区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4(11)
  7、卢元镇:我国体育人口现状分析,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C]. [A]
  8、陈立国:浅谈新时期的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
  9、任海等:我国城市社会体育的概念、构成要素及组织特征[J],体育与科学,1998(2)
  10、董新光、童义来、尹荣昌等:影响中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社会因素研究[A]
  11、俞继英、沈建华、杨再淮、宋全征:世纪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思考[J]
  12、张景安、马惠娣主编:中国公众休闲状况调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作者单位:410100湖南省长沙县高桥镇高桥中学)
其他文献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情感必然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一、情感是学生学好物理知识的重要因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学生学习物理的情感态度,决定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与投入。    二、消极学科情感的成因    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学习中积极的情感因素的培养,失去了对物理学习的
期刊
新课程改革地走进学校、走进教室,作为一线教师,深感其积极作用给师生带来的活力。对于如何用好新教材?现就我的实践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树立新的课程观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观念一变天地宽,教师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要树立以下新观念:  1、新的教材观。新教材不再强调经典性、权威性,而是强调教材只是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起到的是一种媒介的作用。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围绕学生怎样学,怎样才能
期刊
一、先了解一下天象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农历每年的最后一天称为“除夕”,俗称大年三十或腊月三十。其实有些农历年份并没有大年三十,只有二十九日。农历每年第一天称之为“春节”,即正月初一。在农历一年中,一般有五个月,最多有六个月没有三十日,我们称为农历小月,其它月份为三十日,称为大月。为什么有的农历月份没有三十日呢?这是为了保证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是朔日(即地球上完全见不到月球上有太阳反
期刊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即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以及心理素质诸多方面得到发展。在进行全面素质教育中,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居于首要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决定着全面素质教育的方向,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同时,思想政治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当前,思想政治课难教,学生难学,考试难考,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而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也在不知不觉中淡化甚至消失,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一个
期刊
【摘要】创新素质是民族素质的灵魂。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已成为各学科教学的中心任务。因此,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通过提高教师素质,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途径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地理教育 创新素质    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将越来越体现在国民素质的高低和创新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上,越来越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上。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
期刊
职教与普教的教育目标是有所区别的,其教育目标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学组织和方法的不同。要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与效益,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工作适应能力,就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实现 “五双”教育教学模式。即双纲导教、双课施教、双师执教、双向考核、双证就业。  “双纲导教”即用理论教学大纲与实践教学大纲共同指导教学。如机电专业编制了各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大纲、专业技能课的实践性教学大纲,及《包头市第八职业高中机电专
期刊
21世纪是人类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的世纪。要解决新问题,迎接新挑战,就要有高素质,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人才的培养自然与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有关。用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培养出什么样类型的人才。从古至今,人们的教育思想观念仍然没有多大的改变,认为读书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以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自然就左右着人们的思想,使得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发展。随着信息化、高科技的介入,那种单纯的考试教育远远不能胜任
期刊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一些农村男女青年纷纷告别家乡,走出家门,前往祖国各地寻找致富门路。他们在外施展自己的才华,有的当上了老板,有的当上了经理,有的成为工厂的技术骨干。这些青年人给农村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而他们的子女却成了留守学生。  留守学生寄托在哪里呢?大多数是在爷爷奶奶家,少数在外公外婆家,有的在亲朋好友家。这些老年人年老体弱,负担很重,有的负担三四个小孩,有的负担一两
期刊
从山东省实施素质教育以来,人们对必修和选修一些核心的概念的关系一直存在着些许疑问,尤其是在教学时,对必修和选修过程中深浅度的掌握上。  从层次上和内容的深度广度上看,必修要求比较简单,只要求学生对一些基本的概念有一些直观的印象,也就是感性认识,没有知识点的延伸,拓展。比如在有机化学中的取代反应,化学2中只要求学生简单理解其概念,用甲烷和氯气的反应去理解即可,简单,直接,实用,不要求学生去掌握其他较
期刊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角色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教互学、主动开发、共同提高的双向互动的创造性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从“学生的学”出发,放弃以“教师的教”为主的传统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要想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让学生喜欢你所上的课,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师对工作的热爱、勤于钻研、执着追求的敬业精神,以及以自己对事业的一丝不苟的态度感染和影响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