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ISEC项目引用西方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中英双语专业人才。本文首次在食品毒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应用ISEC的教学模式。并对教学的初步结果进行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食品毒理学 ISEC教学
ISEC项目。即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项目(International Scholarly Exchange Curriculum),为我国教育部留学基金委员会与国外高校、教育专家共同创办的面向国内本科院校的国际性合作项目。该项目采用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教育理念。使用其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明辨性思维。能客观理性分析问题。具有国际性视野并且具有双语沟通能力的学生。食品毒理学,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贮藏、销售过程中可能对健康造成危害的物理、化学、生物因素。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中新理论和新技术日益渗透到食品毒理学科,拓展并深化了食品毒理学的研究内容。食品毒理学逐步由宏观走向微观,由生物体转向细胞器甚至分子水平。目前,食品毒理学是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ISEC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开课学期为第三学期,共48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16学时。采用中英双语多媒体教学。
一、课前准备
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包括制定教学大纲,选定教材和教辅材料,准备教案和PPT。
1.制定教学大纲
与我国传统教学不同,ISEC项目承袭西方教学理念,采用的是过程性考核,并且要求考核形式不能重复,学习内容不能重复考核。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将其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知识模块。根据该模块的难易以及要求学生通过该模块的学习需要掌握哪方面的能力。制定明确的学习成果(Learning Outcome,LO)和相应的考核形式。其中学习成果应是该阶段教学后获得的具体能力。考核形式应该能够恰当展示出学习成果,并且每次考核都有明确的评分标准(Rubrics)。
因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对生物学、药理学的知识体系比较薄弱。对毒理学的理解较浅显。动物试验的动手能力较差,本人将该课程分为四个学习成果。分别是:LO 1,掌握毒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LO 2,列出食品中的外源化学物,并能够描述生物转化基本过程;LO 3,能够识别毒作用表现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LO 4,能够描述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和特殊毒性作用。前两个LO为理解性内容,后两个LO为课程重点内容,需要学生识记。因此。本人设置前两个LO的考核形式分别为口头演讲(Oral presentation)和海报(Poster),后两个LO进行闭卷考试。该门课程的成绩构成为:出勤10%,课堂参与度10%,口头演讲20%,海报20%,考试40%。
2.选定教材与教辅材料
此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普通班选用严卫星、丁晓雯主编,陈君石院士主审的《食品毒理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精品课程建设教材。该教材紧紧围绕食品中涉及的毒理学基本理論、概念与研究方法,介绍了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毒性、安全性评价、风险评估等方面,内容翔实,资料严谨,通俗易懂,但该教材为2009年出版,缺少食品毒理学最新的技术法规方面的知识。本学期为ISEC专业首次开课,本人选用单毓娟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食品毒理学》,该教材为2013年出版,相比前书增加了近些年的新内容,但基础知识的讲解不如前书。因此,本人将前书列为教辅材料,学生如有不理解的知识点,可以借高年级学生的旧教材有针对性地进行查阅。
二、教学模式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ISEC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锻炼学生明辨性自我学习意识。教师由课堂主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讲授食品毒理学这门课程时。本人将其分为基础知识与问题讨论两部分。讲解视内容的方式视基础知识难易而定。若基础知识较为简单,浅显易懂,那么讲课就以问题讨论为主,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若基础知识是倾向于生化、药理等方面,学生自学有一定难度,那么首先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总体上,第一种授课方式所讨论的问题要难于第二种。
例如。在“L04-食品添加剂的毒性与安全”。本章节属于理解性内容。需要讲解的添加剂种类颇多。而内容较浅,如果教师单一讲授,则内容过于广泛,学生听课也会乏味,没有学习兴致。因此本人将此章节内容安排为学生小组讨论研究。每个小组在上课时带一种包装食品.挑选配料表中的其中一种添加剂查阅文献进行讨论,最终以PPT的形式做5分钟的即兴课堂演讲。这样短时间高强度的学术讨论与演讲活动,既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对多种材料的总结分析能力,又增进了团队分工合作的意识。
三、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加上平时成绩是目前我国高校必修课考试的主流。而西方教育家认为每个人在学习上的天赋能力不同,有些学生擅长记忆,而有些学生更擅长应用,另外,对知识的掌握是多层次的,对知识的理解处于较低层级,对知识的应用甚至创新才是较高层级的掌握,因此,一次性的结课考试(通常是闭卷考试)只是考查了较低层级的知识理解能力,而且它没有全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ISEC项目的考核方式是多重性考核。要求所有LO的考核方式要恰当。即教师预期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某种能力,那么考核就要体现这种能力。
四、结语
在食品毒理学的教学过程中,ISEC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学习已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比于普通班有了很大提高,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到小组讨论中。阶段性的考核方式使得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从开课到结课,全程紧跟教学,按照评分标准不断完善作业。限时完成的小作业环节又锻炼了他们的抗压能力。凝练了团队合作意识。多种考核方式使得考试合格变得容易,而想取得好成绩则需要很多的努力,正如外籍专家所说,ISEC的课程就是要让学生不断奋斗(struggle)。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继续改进。一是目前还没有达到适应ISEC教学理念的实验课教学方法。实验课还是以教师讲解加学生动手实验为主。怎样加大学生自主思考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二是ISEC项目使用双语教学。但现在还没有发现难度适中的英文教材。只能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把中文内容翻译成英文:三是食品专业是来源于生活,又在生活中实践的专业,在今后的授课过程中,需多提供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社会的机会,利用ISEC考核多样性的特点,让学生从一个学习者转变为知识传播者,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升专业使命感与专业自豪感。
目前。我校ISEC项目的学生正逐步转向专业课的学习,食品毒理学等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也正在起步阶段。如何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ISEC的教学方法。培养明辨性思维,掌握自我学习的能力,还需要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
责任编辑:杨国栋
关键词:食品毒理学 ISEC教学
ISEC项目。即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项目(International Scholarly Exchange Curriculum),为我国教育部留学基金委员会与国外高校、教育专家共同创办的面向国内本科院校的国际性合作项目。该项目采用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教育理念。使用其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明辨性思维。能客观理性分析问题。具有国际性视野并且具有双语沟通能力的学生。食品毒理学,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贮藏、销售过程中可能对健康造成危害的物理、化学、生物因素。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中新理论和新技术日益渗透到食品毒理学科,拓展并深化了食品毒理学的研究内容。食品毒理学逐步由宏观走向微观,由生物体转向细胞器甚至分子水平。目前,食品毒理学是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ISEC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开课学期为第三学期,共48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16学时。采用中英双语多媒体教学。
一、课前准备
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包括制定教学大纲,选定教材和教辅材料,准备教案和PPT。
1.制定教学大纲
与我国传统教学不同,ISEC项目承袭西方教学理念,采用的是过程性考核,并且要求考核形式不能重复,学习内容不能重复考核。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将其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知识模块。根据该模块的难易以及要求学生通过该模块的学习需要掌握哪方面的能力。制定明确的学习成果(Learning Outcome,LO)和相应的考核形式。其中学习成果应是该阶段教学后获得的具体能力。考核形式应该能够恰当展示出学习成果,并且每次考核都有明确的评分标准(Rubrics)。
因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对生物学、药理学的知识体系比较薄弱。对毒理学的理解较浅显。动物试验的动手能力较差,本人将该课程分为四个学习成果。分别是:LO 1,掌握毒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LO 2,列出食品中的外源化学物,并能够描述生物转化基本过程;LO 3,能够识别毒作用表现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LO 4,能够描述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和特殊毒性作用。前两个LO为理解性内容,后两个LO为课程重点内容,需要学生识记。因此。本人设置前两个LO的考核形式分别为口头演讲(Oral presentation)和海报(Poster),后两个LO进行闭卷考试。该门课程的成绩构成为:出勤10%,课堂参与度10%,口头演讲20%,海报20%,考试40%。
2.选定教材与教辅材料
此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普通班选用严卫星、丁晓雯主编,陈君石院士主审的《食品毒理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精品课程建设教材。该教材紧紧围绕食品中涉及的毒理学基本理論、概念与研究方法,介绍了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毒性、安全性评价、风险评估等方面,内容翔实,资料严谨,通俗易懂,但该教材为2009年出版,缺少食品毒理学最新的技术法规方面的知识。本学期为ISEC专业首次开课,本人选用单毓娟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食品毒理学》,该教材为2013年出版,相比前书增加了近些年的新内容,但基础知识的讲解不如前书。因此,本人将前书列为教辅材料,学生如有不理解的知识点,可以借高年级学生的旧教材有针对性地进行查阅。
二、教学模式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ISEC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锻炼学生明辨性自我学习意识。教师由课堂主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讲授食品毒理学这门课程时。本人将其分为基础知识与问题讨论两部分。讲解视内容的方式视基础知识难易而定。若基础知识较为简单,浅显易懂,那么讲课就以问题讨论为主,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若基础知识是倾向于生化、药理等方面,学生自学有一定难度,那么首先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总体上,第一种授课方式所讨论的问题要难于第二种。
例如。在“L04-食品添加剂的毒性与安全”。本章节属于理解性内容。需要讲解的添加剂种类颇多。而内容较浅,如果教师单一讲授,则内容过于广泛,学生听课也会乏味,没有学习兴致。因此本人将此章节内容安排为学生小组讨论研究。每个小组在上课时带一种包装食品.挑选配料表中的其中一种添加剂查阅文献进行讨论,最终以PPT的形式做5分钟的即兴课堂演讲。这样短时间高强度的学术讨论与演讲活动,既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对多种材料的总结分析能力,又增进了团队分工合作的意识。
三、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加上平时成绩是目前我国高校必修课考试的主流。而西方教育家认为每个人在学习上的天赋能力不同,有些学生擅长记忆,而有些学生更擅长应用,另外,对知识的掌握是多层次的,对知识的理解处于较低层级,对知识的应用甚至创新才是较高层级的掌握,因此,一次性的结课考试(通常是闭卷考试)只是考查了较低层级的知识理解能力,而且它没有全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ISEC项目的考核方式是多重性考核。要求所有LO的考核方式要恰当。即教师预期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某种能力,那么考核就要体现这种能力。
四、结语
在食品毒理学的教学过程中,ISEC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学习已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比于普通班有了很大提高,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到小组讨论中。阶段性的考核方式使得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从开课到结课,全程紧跟教学,按照评分标准不断完善作业。限时完成的小作业环节又锻炼了他们的抗压能力。凝练了团队合作意识。多种考核方式使得考试合格变得容易,而想取得好成绩则需要很多的努力,正如外籍专家所说,ISEC的课程就是要让学生不断奋斗(struggle)。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继续改进。一是目前还没有达到适应ISEC教学理念的实验课教学方法。实验课还是以教师讲解加学生动手实验为主。怎样加大学生自主思考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二是ISEC项目使用双语教学。但现在还没有发现难度适中的英文教材。只能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把中文内容翻译成英文:三是食品专业是来源于生活,又在生活中实践的专业,在今后的授课过程中,需多提供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社会的机会,利用ISEC考核多样性的特点,让学生从一个学习者转变为知识传播者,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升专业使命感与专业自豪感。
目前。我校ISEC项目的学生正逐步转向专业课的学习,食品毒理学等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也正在起步阶段。如何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ISEC的教学方法。培养明辨性思维,掌握自我学习的能力,还需要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