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妆品作为女性的必需品早已以“扫荡”的姿态出现在化妆品台上,可仔细看就会发现,很多“药妆品”也赫然在列,甚至独抢风头。在一些化妆品宣传中,那些含有药物成分的化妆品都被称之为“药妆”“医学护肤品”。很多消费者误以为此类产品有药性,可以医治皮肤病或解决美容等问题。那么,真的是这样的吗?
“药妆”并不能治病
柳女士一直以为“药妆”就是含有药物成分的化妆品,可发挥同药物一样的作用,在解决痘痘、斑点这类最为常见的面部肌肤问题上应该大见成效。年前,柳女士脸上一长痘痘,就立刻去买了一款药妆“对症治疗”,可几个月过去了,痘痘依旧未见好转,反而越冒越多。
解析:“药妆”中尽管带了一个“药”字,有药物成分“加盟”,但因剂量很小,其本来属性并未改变,所以主要作用仍然是润泽、保护皮肤,顶多起到一些减轻或改善等辅助作用,难以担起治病大任。再者,人体皮肤上生活着多种正常菌,不仅无害于皮肤,反而能保持皮肤的生理循环与代谢,防止其他有害菌与霉菌的入侵与繁衍,而“药妆”却可能对正常菌“大开杀戒”,反倒帮了有害菌的忙。
一项数据显示,“药妆”所致的皮肤疾患已占皮肤科门诊患者的5%~10%。究其原因,消费者选用不当的化妆品固然难辞其咎,但“药妆”本身或添加的成分也有过敏性(如防腐剂),或为了掩盖植物提取物的难闻气味而违规添加了香精等也难脱干系。
现如今,在我国尚无监管机构批准文号的情况下,“药妆”更多的还是一种商业营销称谓,消费者绝不能当药物来用,而皮肤病是皮肤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后,形态、结构和功能均发生了变化所产生的病理过程,并先后出现各种临床表现,诸如顽固性痤疮、皮炎、湿疹等等,唯一明智之举还是看皮肤科医生,选择“药准字”号药品治疗。
选购“药妆”要对症
王小姐两颊毛孔较粗大,便想靠广告中宣传的“药妆”缩小毛孔。结果买了一大堆,却始终未看到效果。
解析:对于有问题的皮肤,合格的“药妆品”不仅可降低皮肤敏感性,还能作为药物的辅助治疗手段而减少皮肤疾病发作和药物的使用量;对于健康皮肤,它可以减少刺激,维护正常的皮肤屏障和平衡,抵御外界的不良刺激。但需要提醒的是:一定要选择适合自身体质与肌肤需求的“药妆”,切忌盲目跟风或只跟着广告走。鉴于目前大多数“药妆品”均为单一功效性,所以问题肌肤者在选购产品时应找准有效成分:
1.痤疮类问题。建议选用含果酸、维A酸类(维生素A醛,维A酸衍生物)、水杨酸、马齿苋、硫黄、维生素B6、大豆异黄酮、金缕梅、茶树油、金盏菊等成分的护肤品。
2.毛孔粗大。建议选用含果酸、维A酸类、酵素、南瓜子油、抗氧化剂等成分的护肤品。
3.色斑。建议选用含左旋维生素C、曲酸、熊果苷、果酸、硫辛酸等成分的护肤品。
4.黑头。建议选用含维A酸类、水杨酸、果酸等成分的护肤品。
5.油脂分泌过多。建议选用含果酸、维A酸类、马齿苋、硫黄、南瓜子油等成分的护肤品。
6.红血丝。建议选用含金缕梅、洋甘菊、枳实、维生素A醛等成分的护肤品。
提醒:过敏性体质的人尽量避免选用有强烈香味和酒精的产品。敏感性肌肤者须避开维生素C、维A酸、果酸、水杨酸等刺激成分,尽量选择配方简单的无香料、无酒精、无色素、弱酸性产品。
中草药护肤品要留心观察
中草药化妆品常被商家宣传为“纯天然,无任何毒副作用”,可乔女士选用了一款“魅力XX霜”后不久,脸上便冒出了黑斑。她后来得知商家在霜中违规添加了黑芷,因其具光敏性而致乔女士长出黑斑。
解析:中草药化妆品是用天然的中草药为原材料,以中药理论为指导而萃取出来的植物精华,如“姜黄素”“芍药苷”“丹皮酚”“甘草黄酮”等,其美白、抗炎、抗氧化功效都已得到证实。尽管如此,消费者也要保持一份清醒与警惕,注意以下几点:
1.谨慎使用,针对肌肤问题选准有效成分,别忘记“是药三分毒”,没有特殊情况,不应随意使用“药妆”。
2.用前看懂“药妆”说明书,对其利弊做到胸中有数,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好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及时停药,尽量将损害减到最低。
3.用法要正确。如先用温水把双手和患处洗净,待皮肤半干后轻轻均匀抹于患处,再轻轻按摩1~2分钟以利于药物吸收。涂抹频率不用太高(如外用乳膏通常每天涂抹2次即可),涂抹量也非多多益善(尤其是激素类乳膏,过多可引来诸多不良反应);使用药膏的前几天应在皮肤小面积使用,没有任何不适后再大面积推广;肌肤问题一旦改善,应立即停用“药妆”,换用普通护肤品。
网上自购美容配方有风险
谢女士喜欢在网上买面膜自制配方,回来自己做面膜,并认为这样的面膜安全,可避开防腐剂等添加剂。可是,当她用了自制的一款面膜后不久,面部却出现感染,她不得不向医院皮肤科医生求助。
解析:對于自购美容配方,消费者要慎重。网上的美容配方信息往往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真假难辨,一旦误用或错用,效果不佳还在其次,引起皮肤过敏等伤害就糟了。自制面膜虽可避开防腐剂,但用量不精准,且无消毒等举措,比商业产品更容易发生过敏、刺痛、红肿甚至感染等问题。
以自制果蔬(如黄瓜、柠檬)面膜为例,一来植物中的原液过敏性风险很大,大多有刺激性,对皮肤生理功能可产生较大影响;二来未经过灭菌消毒的原液最容易滋生细菌、病毒。这些所谓的“植物成分”通常是大分子结构,未必真的能透入皮肤中起到什么作用(人体皮肤的屏障功能很强大,一般成分如不通过特殊处理很难渗透到皮肤内),其“功效”更多的只是“安慰剂”而已,经不起严格的科学验证。消费者如果一定要上网购买自制面膜,应将配方搞清楚,并征得皮肤科医生的认可,且制作过程中接受专业人士的指导,切忌盲目与随意。
新闻链接
2019年1月10日,国家药监局明确指出:我国现行《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中第十二条、第十四条规定,化妆品标签、小包装或者说明书上不得注有适应症,不得宣传疗效,不得使用医疗术语,广告宣传中不得宣传医疗作用。对于以化妆品名义注册或备案的产品,宣称“药妆”“医学护肤品”等“药妆品”概念的,属于违法行为。部分国家的药品或医药部外品类别中,有些产品同时具有化妆品的使用目的,但这类产品应符合药品或医药部外品的监管法规要求,不存在单纯依照化妆品管理的“药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