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封面故事”是杂志的重点内容,体现着杂志的核心竞争力。本文试通过观察《新周刊》与《三联生活周刊》2016—2017两年间封面故事的叙事方式,对其在叙事视角、叙事模式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新周刊》 《三联生活周刊》 封面故事 叙事方式
叙事视角,即叙事者观察和叙述故事的角度。在叙事学中,这种描述事件特定角度和叙事情境的手法被称为“聚焦”,它反映着情境和事件的立场。经典叙事理论将聚焦分为三种:零聚焦、内聚焦、外聚焦。[1]本文正是以这三种聚焦方式来作为衡量标准对比《新周刊》和《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的叙事方式。
《新周刊》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在叙事视角的选择上常用“外聚焦”。“外聚焦”即文中作者多引用权威第三方叙事人或权威机构的观点或数据,以他们的观点来解释事件,用观点的不断累加,形成不断补充的态势,进而形成逻辑的链条,以达到宣传主题的目的。[2]在《新周刊》里,每期封面故事至少有2到3篇是从第三方的角度进行叙述,不掺杂任何主观内容。如在第490期《92四无青年》中,选取了马睿、张皓宸以及办公室小野等一系列92一代作为典型,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讲述他们的故事,从他们的故事中影射92四无青年这一代所具有的特质。在第485期《三商:智商、情商、时间商》中选取了罗振宇、李子勋、彭小六及村上春树等人来叙述他们是怎样看待“三商”的。与《新周刊》相比,《三联》的叙事视角大多采用的是“零聚焦”和“内聚焦”两种方式。在社会、经济、科技和历史文化类新闻报道中,《三联》多数采用的是“零聚焦”,即对新闻事件进行全面而宏大的叙述,做到全知全能,让读者能够全方位地了解新闻事件的全貌。如封面故事《一个企业的现代化传奇》以上帝视角对招商局的历史、改革演变过程,选取蛇口这一典型案例来见证一个企业与城市的成长,以《官商矛盾中的盛宣怀》《从买办到实业家的唐廷枢》这两篇文章对招商局贡献极大的盛宣怀、唐廷枢等进行了全知全能式的叙述,封面故事有点有面,保证了新闻报道的全面性。在人物类报道里,《三联》大多采用的是“内聚焦”的叙事视角,如2017年第29期《金庸传奇》,通过采访金庸和其身边朋友来叙述金庸的故事、经历,从陈平原等文化学者角度来思考金庸小说成功的原因。这不仅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了新闻人物,还更深层次地挖掘出新闻人物背后所带来的值得思考的东西,可谓是趣味之中不失深刻。
新闻叙事模式的表层意义表现在新闻叙事模式的不同,也就意味着叙事程序的有无、先后及其关系的不同,也意味着叙事的重心不同,也即是叙事的主要方法被不同程度地启用。[3]《新周刊》习惯用“数据”来说话,如在《新周刊》第478期《直播成瘾》,以榜单形式罗列了“2015—2016中国视频榜”;还有在第504期《尬》,以盘点方式罗列了“2017十大尬”……相比《三联》来说,《新周刊》更具有说理性,更具有说服力。此外,《新周刊》另一具有特色的就是主题选择及文章叙事视角都是以当下流行的观念和现象为背景进行叙事、评论和思考。如第490期《92四无青年》选取了一直在社会上饱受非议的90后一代,对“92四无青年”进行了背景概述和名词解释。由此看来,《新周刊》很善于把握时事热点及动态,并对新名词给予新的释义,而这些释义还总能让人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共鸣和认可。随后专题还选取了典型人物,如办公室小野、张皓宸等来佐证这一代的态度和价值观。这与《新周刊》“观点供应商”这一定位有关,其一直以“新”而另辟蹊径,特立独行。而《三联》最突出的叙事风格就是注重细节,如2017年第29期《金庸传奇》,文章《与金庸同校的日子》的作者是这样描写他看到的金庸“老人头发尚黑,戴金丝眼镜,手边放着一杯咖啡,脸上的神情却是疏离,又像是在神游天外……”从这些细节的描写,可以发现人物真实饱满且故事具有带入性。此外,《三联》另一最具特色的叙事方式就是以文化的视角来讲述新闻,用文化的思维来看待生活。這与《三联》适合新型知识分子阅读,且秉承三联书店一贯的文化气质有关。封面故事《金庸传奇》先是以金庸履历为主线贯穿香港这个大背景,再引出金庸时代的文人才人及故事,勾勒出一个丰满的金庸“朋友圈”衬托金庸的世界;其次,通过采访文化学者陈平原来将金庸小说长盛不衰的原因进行一个客观记叙,使其上升为理性;再次,通过访问金庸本人以及记叙与金庸同校的日子,直接和间接地对金庸这一新闻人物进行了全面的刻画和细致的描述,使其理性之中不失感性;最后,以文化视角透视金庸及其作品,论“侠之大者”“男性进化史”以及“金庸的三种江湖”等,落脚到深刻思考上去。整个过程有宏观和大视角,也有客观理性和主观感性,最后还使得主题得到升华,这正是《三联》所提倡的一种叙事结构,即以人物性格和细节描写为主,且兼顾文化评论,强调新闻真实性和文化内涵,文化内涵中又透露着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颜军.《Vista看天下》封面故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2][3]田臻宸.新闻周刊封面故事叙事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作者简介:陈世娇,女,吉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出版)(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关键词:《新周刊》 《三联生活周刊》 封面故事 叙事方式
叙事视角,即叙事者观察和叙述故事的角度。在叙事学中,这种描述事件特定角度和叙事情境的手法被称为“聚焦”,它反映着情境和事件的立场。经典叙事理论将聚焦分为三种:零聚焦、内聚焦、外聚焦。[1]本文正是以这三种聚焦方式来作为衡量标准对比《新周刊》和《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的叙事方式。
《新周刊》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在叙事视角的选择上常用“外聚焦”。“外聚焦”即文中作者多引用权威第三方叙事人或权威机构的观点或数据,以他们的观点来解释事件,用观点的不断累加,形成不断补充的态势,进而形成逻辑的链条,以达到宣传主题的目的。[2]在《新周刊》里,每期封面故事至少有2到3篇是从第三方的角度进行叙述,不掺杂任何主观内容。如在第490期《92四无青年》中,选取了马睿、张皓宸以及办公室小野等一系列92一代作为典型,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讲述他们的故事,从他们的故事中影射92四无青年这一代所具有的特质。在第485期《三商:智商、情商、时间商》中选取了罗振宇、李子勋、彭小六及村上春树等人来叙述他们是怎样看待“三商”的。与《新周刊》相比,《三联》的叙事视角大多采用的是“零聚焦”和“内聚焦”两种方式。在社会、经济、科技和历史文化类新闻报道中,《三联》多数采用的是“零聚焦”,即对新闻事件进行全面而宏大的叙述,做到全知全能,让读者能够全方位地了解新闻事件的全貌。如封面故事《一个企业的现代化传奇》以上帝视角对招商局的历史、改革演变过程,选取蛇口这一典型案例来见证一个企业与城市的成长,以《官商矛盾中的盛宣怀》《从买办到实业家的唐廷枢》这两篇文章对招商局贡献极大的盛宣怀、唐廷枢等进行了全知全能式的叙述,封面故事有点有面,保证了新闻报道的全面性。在人物类报道里,《三联》大多采用的是“内聚焦”的叙事视角,如2017年第29期《金庸传奇》,通过采访金庸和其身边朋友来叙述金庸的故事、经历,从陈平原等文化学者角度来思考金庸小说成功的原因。这不仅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了新闻人物,还更深层次地挖掘出新闻人物背后所带来的值得思考的东西,可谓是趣味之中不失深刻。
新闻叙事模式的表层意义表现在新闻叙事模式的不同,也就意味着叙事程序的有无、先后及其关系的不同,也意味着叙事的重心不同,也即是叙事的主要方法被不同程度地启用。[3]《新周刊》习惯用“数据”来说话,如在《新周刊》第478期《直播成瘾》,以榜单形式罗列了“2015—2016中国视频榜”;还有在第504期《尬》,以盘点方式罗列了“2017十大尬”……相比《三联》来说,《新周刊》更具有说理性,更具有说服力。此外,《新周刊》另一具有特色的就是主题选择及文章叙事视角都是以当下流行的观念和现象为背景进行叙事、评论和思考。如第490期《92四无青年》选取了一直在社会上饱受非议的90后一代,对“92四无青年”进行了背景概述和名词解释。由此看来,《新周刊》很善于把握时事热点及动态,并对新名词给予新的释义,而这些释义还总能让人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共鸣和认可。随后专题还选取了典型人物,如办公室小野、张皓宸等来佐证这一代的态度和价值观。这与《新周刊》“观点供应商”这一定位有关,其一直以“新”而另辟蹊径,特立独行。而《三联》最突出的叙事风格就是注重细节,如2017年第29期《金庸传奇》,文章《与金庸同校的日子》的作者是这样描写他看到的金庸“老人头发尚黑,戴金丝眼镜,手边放着一杯咖啡,脸上的神情却是疏离,又像是在神游天外……”从这些细节的描写,可以发现人物真实饱满且故事具有带入性。此外,《三联》另一最具特色的叙事方式就是以文化的视角来讲述新闻,用文化的思维来看待生活。這与《三联》适合新型知识分子阅读,且秉承三联书店一贯的文化气质有关。封面故事《金庸传奇》先是以金庸履历为主线贯穿香港这个大背景,再引出金庸时代的文人才人及故事,勾勒出一个丰满的金庸“朋友圈”衬托金庸的世界;其次,通过采访文化学者陈平原来将金庸小说长盛不衰的原因进行一个客观记叙,使其上升为理性;再次,通过访问金庸本人以及记叙与金庸同校的日子,直接和间接地对金庸这一新闻人物进行了全面的刻画和细致的描述,使其理性之中不失感性;最后,以文化视角透视金庸及其作品,论“侠之大者”“男性进化史”以及“金庸的三种江湖”等,落脚到深刻思考上去。整个过程有宏观和大视角,也有客观理性和主观感性,最后还使得主题得到升华,这正是《三联》所提倡的一种叙事结构,即以人物性格和细节描写为主,且兼顾文化评论,强调新闻真实性和文化内涵,文化内涵中又透露着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颜军.《Vista看天下》封面故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2][3]田臻宸.新闻周刊封面故事叙事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作者简介:陈世娇,女,吉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出版)(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