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业态下唐山评剧的活态传播与传承策略探析

来源 :参花(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tcp6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唐山评剧作为我国第二大剧种、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以来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唱腔、快速改编社会题材为现代剧目的特长,深受全国各地城乡居民的喜爱。面对当下百花齐放的文化新业态,与其他文化消费品相比,评剧出现了观众群老龄化、后继人才短缺、社会影响面窄、影响力弱等问题。本文通过对新时代传媒和评剧传承特点的综合分析,提出实现评剧的文化自信,要从几个方面思考:保证自身传播;扩大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发展传统媒体传播;变革适应新媒体传播;呼唤产业化以及全民参与的热情。
  关键词:唐山评剧 活态传播 策略探析
  评剧发源于20世纪初的唐山蹦蹦戏,在唐山、随后到东北,以至传播到全国,流传已有百年,是一种口传心授的活态文化遗产。在其诞生、发展、完善、演变的过程中,评剧承载着国家的期望,流淌着广大劳动人民的生命记忆,凝聚着评剧艺术家以及评剧爱好者们的深厚情感和集体智慧。在当下全国发扬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文化自信力量的生态环境中,面对潮流涌动的文化消费现实语境,要认识到评剧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重新审视评剧的内容表达、形态构成和审美风格,运用传播学的理論和视野,借助技术变革带来的媒介转换能力,融合多种传播手段,力促评剧的传承和发展。
  一、评剧的起源和发展
  评剧起源于1909年前后唐山民间的蹦蹦戏。它采用独白和说唱结合的形式,用一鼓一镲就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现淳朴的民间故事,传递原始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让人们在田间地头、街道大集就能感受到文艺的气息。在以成兆才为主的创作班子的努力下,蹦蹦戏逐渐由滦县农村发展到唐山市内,后又迁徙到东北,主要以师带徒口传心授的方法,一路走来,用最原始的传播方式,让蹦蹦戏得以流传并逐渐发展成为评剧。1927年,经过近20年的积淀,成兆才班底在东北发展壮大,剧目得以增加,道具得以丰富,内容去粗取精,演出时贴出海报,演出取得成功。目前公认最早使用“评剧”这一名字的是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饰演的潘金莲,在《大公报》上发布演出公告,自此评剧定名。评剧最大的特点是它从创建开始,就是演绎和老百姓关系最密切的故事,能够很快把人们反映的社会问题编制成剧目,用简单易懂的文艺形式表达出来,如经典曲目《杨三姐告状》《枪毙骆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反映新婚姻法的《小二黑结婚》《刘巧儿》;改革开放后的《山里人家》《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多出优秀现代剧目,在2018年的第十一届中国唐山评剧艺术节当中成功公演的现代评剧《大漠绿魂》《爱洒夕阳》《红高粱》等。又因其唱腔明快,剧情取材于人民,贴近生活,很快在民间以及官方剧场得以铺开,并深受各地观众的喜爱,最终成为我国继京剧后的第二大剧种。
  二、本原:亲身传播带动全民参与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新文化业态下文化消费品的增多,戏曲艺术的式微已成严峻的现实。2017年年底,原文化部发布的中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结果显示,截至2015年8月31日,中国共有348个戏曲剧种,其中30余年间消亡的剧种有24个,未完全消亡的有17个。传承和保护的态势非常严峻。在对唐山文化名人韩溪和评剧梅花奖得主张俊玲的访谈中得知,创始人成兆才那种戏痴在当代已很难见到,很多人愿意追求快餐式的文化品质,能够买票坐下来听戏的人,90%以上是超过40岁的中老年人,而且由于工作节奏紧张,中年观众也为数不多。老年人对评剧的热情还不减,但是十几年后的萧索是业内人士非常担心的。即使目前有师带徒的少年班,少儿也能获得梅花奖,但是家长却很少愿意让孩子将来在评剧方面发展。
  (一)评剧作为活态文化形式,开展走进社区、走进厂矿、走进乡村,用现场感染力来影响人们,唤起人们对评剧的情感追忆,并通过反复的亲身传播,让观众喜爱并能够口口传唱,将这份真诚及时保存并加固下去。
  (二)互动性是现今人们体验的重要特点。据唐山文化名人韩溪老师介绍,评剧的传承方式有三种,师带徒的口传心授;没有师傅听会看会的;拜师后加以创新的。评剧的活态传承,就是要走到基层群众当中去传播,观众和艺术家同处一堂,双方的交流是即时的、立刻反馈的,表演内容精彩与否根据观众现场反应一目了然。评剧人通过当场的亲身传播,可以根据传受双方的需求不断调整艺术表演的内容和形式,取得人们的认可。
  (三)薪火相传,培养评剧的接班人。学校和青少年宫是学生活跃的地方,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后,定期对青少年进行评剧知识的培训,传播评剧非遗文化从娃娃抓起。唐山的张俊玲、罗慧琴等梅花奖获得者,都在无私地通过口传心授的最本真的传播方法,带出几百个评剧娃娃,并且有的取得了少年梅花奖,将评剧活态传承下去。
  三、发展: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
  传统大众传媒系统,如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构建的是信息传播“中心化”的传播结构。自 2006 年中国设立了文化遗产日之后,对评剧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传播逐年增多,重视和保护程度逐年提高。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前后,对于评剧等非遗文化的认知宣传高潮遍及整个社会。但是往往节日一过,又呈现出往日的冷淡局面。所以,在主流媒体仍控制全局的大众传媒时代,传统媒体依然具有权威的传播功能,把评剧作为我国第二大剧种、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建设起来,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视听多角度展演和增加信息量,构建并逐渐完善一个属于评剧自身的权威的媒介语境。以电视、电台为主,报纸、杂志为辅,对评剧文化的沿革、发展和评剧故事、评剧艺术家、爱好者的传播。增加大部分受众对评剧人和故事的了解,并取得受众的反馈信息,增加传与受之间的直接交流,从而建立评剧的大众传播模型。
  目前,传统媒体的受众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青少年为辅,这和评剧的受众特点基本吻合。在一份对健康传播媒体的调查中,35%的受众是通过电视来接受的。评剧这种中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通过电视高清信号的传播,能够对不同人物特色的神韵加以展现,对人们关注的古代和现代故事加以记录,让唐山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喜欢的剧种继续成为精神食粮。   四、变革:新媒体的扩散
  当下,互联网、车载电视、电梯传媒等新媒体的作用不容小觑。特别是微信,在4G、5G移动数据信号的普及下,因其操作简便、受众范围广、流传触角深远等特点,对视频的传播力度已经大大超过了电视等传统媒体。拿健康传播的平台来说,靠微信手段接收健康知识的人群占60%以上。所以在评剧的传播上,微信直播与小视频记录,是未来进行推广和传承的必要选择。
  微信视频每期最长可以容纳一到两个小时的内容。但是目前人们的收视习惯大多在10分钟以内,甚至更短。所以在评剧传播当中,在时长上进行必要的变革,是当务之急。传统评剧大多是1.5小时,而精彩的折子戏有5分钟至50分钟时长不等,如《断桥》是50分钟,《三岔口》仅为几分钟,或展示精彩唱腔,或展示生动故事情节,抓人眼球的舞台动作也是折子戏的拿手绝活。在唐山和周边的京津冀地区、秦皇岛地区常常在评剧艺术节和每年春节前后的艺术下乡中,由著名的评剧艺术家带领徒弟们压轴表演,总是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在不改变评剧原题材和主旨的情况下,对精剪片段进行微信传播以及微信直播评剧精彩演出,突出评剧个性化、亲民性等特点,微信会发挥出其即时性和互动性,直接反馈传播效果。所以,借助新媒体可以吸引各年龄段的民众对评剧的关注,提升民族自豪感,让评剧人虽然不能走遍国家的每个角落,但是可以通过微信让评剧文化浸润国内外市场,取得反馈结果后,再决定评剧剧目的供应类型。
  五、呼唤:产业化经营
  保护、传承与传播非遗资源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有关部门注意激发民众自觉提高对评剧的保护意识,联合民营资本采用国际通用的PPP融资模式,来实现对评剧等非遗产品的公共管理,是接下来要探讨的传承和传播策略。就在2019年的1月23日,以“新时代 新视野 新传播 新动能”为主题的2019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年会在京举办,为评剧的传承提供了启示。
  国家在传承和传播中起到了“居高致远”的作用,在文化旅游产业兴起的今天,在公共场所,使评剧人物的雕像、雕塑,评剧服装、道具随时能够让人們接触得到,经过反复静态传播,结合人际传播、主流媒体、新媒体的传播,评剧的文化魅力以及悦目性会得到彰显。2018年12月26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中提到,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能够起到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保护孕育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
  六、结语
  新时代的文化消费品虽然琳琅满目,但是评剧作为历史剧和现代剧的承载体,仍然发挥着独有功效。所以综合地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新媒体传播等方式,构建出适合评剧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文化传播格局,深层挖掘这一传统文化的精神根源和文化积淀,厚土深植广播,相信这一“民间风”的艺术品不会消亡,而会在全民的努力下,逐渐蔚为壮观。
  参考文献:
  [1]徐君康,陈佩君.新媒体时代非遗传承传播问题探析[J].新闻战线,2018(15).
  [2]张雪莹,苑帅民,鄢载鹏.唐山评剧的发展现状与传承保护研究[J].戏剧文学,2015(06).
  [3]潘大圣,徐亚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电视传承与创新——以纪录片《传承》第二季为例[J].传媒, 2018(16).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新华社,2017-01-25.
  [5]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EB/OL].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2018-12-26 .
  (作者简介:陈逸飞,男,唐山市第二高中高三学生)(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其他文献
摘 要:《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著名作品,也是其晚年著作,同时也被视为海明威的压卷之作。《老人与海》全篇以独特的视角阐述了老人圣地亚哥永不言弃的硬汉形象,这种硬汉的精神带给读者很多的感动。本文通过对《老人与海》的研究,从三个方面来总结了老人圣地亚哥的人物形象,以供参考。  关键词:老人与海;圣地亚哥;硬汉;孤胆英雄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
摘要:本文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从《现汉》6版中收集136个“风”字下面的词例进行初步探索,发现有77个词例中的“风”出现了隐喻的现象,通过简单分析得出了它从隐喻源到隐喻目的域的分布不平衡的现象。  关键词:风 隐喻 不平衡 相似性  一、引言  前人在隐喻方面的研究,做得非常详尽,有隐喻的实际运用也有隐喻特点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有理论成就也有实验成就。但是没有单独阐述“风”的隐喻机制的文章。所以本文
摘 要:《紫色》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爱丽斯·沃克的作品,该书一经发表便备受关注,一举获得普利策奖、全国图书奖等文学奖项。《紫色》中爱丽斯·沃克浓墨重彩刻画的主人公西丽,是一个动态人物,整个小说中,她经历了从迷失——觉醒——反抗的巨大心理变化,从一个天真顺从、逆来顺受的黑人女孩转变为一位勇于反抗的独立女性,展现了黑人少数族裔中的妇女如何在面对种族主义和女性身份的双重歧视下,突破重重藩篱,实现自我身份
基金项目:2015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明清小说对日本读本小说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L15AWW001。  摘 要:日本江户时代,上田秋成翻改中国《醒世恒言》中的《薛录事》创作了读本小说《梦幻鲤鱼》。秋成在吸收中国小说文本元素的同时,对中国文化元素进行改造,融入日本文化元素,使《梦幻鲤鱼》表现出鲜明的日本文化特征。本文对《薛录事》和《梦幻鲤鱼》进行比较,探讨秋成独特的文化创新手法
创新创业教育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主要分析当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优势结合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来解决这一问题.以《虚拟现实
Chakradhar et.al(1988,1990)将组合电路表示为Hopfield神经网络,将测试生成问题转化为一个组合优化问题。本文在传统遗传算法的基础上,结合电路的拓扑信息,提出了一种用于组
摘 要:《晚安,妈妈》由美国杰出的女性剧作家玛莎·诺曼创作而成,并曾在1983年获得普利策戏剧奖。塞尔玛和杰西在婚姻生活中感到压迫和绝望,母女二人皆成为父权社会的牺牲品。然而不同于母亲在婚姻中的被动和顺从,杰西在一定程度上努力寻求自己的幸福和独立的女性身份,企图在父权社会中做出反抗。  关键词:母女;婚姻观;差异;父权社会  作者简介:艾欣(1995-),女,安徽省芜湖市人,英美文学专业学士。  
摘 要:美国华裔作者谭恩美因处女作《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而一举成名,成为美国的畅销书作者。《喜福会》描述的是四位移民的华人妇女和她们各自在美国从小长大的儿女间的故事。母亲们是解放前夕移居美国的中国女性,她们中国式的价值观,中国式的行为,中国式的思维已在脑中根深蒂固。女儿们在美国长大,她们已经接受了美国的种种。在母亲与女儿的相处中,到处充满着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碰撞。本文
摘 要:田纳西 威廉斯是美国著名的剧作家,《欲望号街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剧中,威廉斯细腻地刻画了布兰奇这一南方淑女的形象。布兰奇缅怀过去的美好生活,为了不去面对残酷的现实,她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退到了幻想的世界里。她创造出了许多幻想来达到精神上的满足,她依靠幻想才得以在这个艰难的世界中存活。本文则以布兰奇的幻想为出发点,探讨布兰奇幻想的原因,使读者能深入了解这一人物形象。  关键词:《欲望号街车》;
摘 要:《等待戈多》以荒诞的人物语言,动作和形象体现了西方现代人的异化。人类正常的行为,语言被异化为一系列毫无意义的符号;人类的感知能力和主体性逐渐退化,无力自救却渴望被救赎的状态被异化为无尽的等待戈多。  关键词:异化;主体性;感知能力  作者简介:来静(1994-),女,山东省临沂市人,英美文学专业学士。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