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现主义视角分析《等待戈多》的艺术特征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die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荒诞戏剧派的经典。其一反传统戏剧的艺术笔调,将人生的荒诞虚无演绎得淋漓尽致。短短两幕剧,随处可见莫名其妙的话语,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尽显荒诞无稽,胡言乱语的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剧本的艺术特征具有表现主义特点。因此,本文从表现主义的视角分析《等待戈多》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等待戈多》;寓意;表现主义
  作者简介:杨雪梅(1993.10-),女,陕西汉中人,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2
  塞缪尔.贝克特,二十世纪西方文坛最具盛名的作家之一,创造领域涉及小说、戏剧。《等待戈多》让他声名鹊起,广为认可,这部剧作奠定了贝克特作为荒诞戏剧派代表的地位。贝克特在创作《等待戈多》时,表现主义已是明日黄花,却并未消失殆尽,而是融入了后续文学流派中,比如超现实主义,荒诞派等。在这些流派的作品中,可窥见其对表现主义的传承和发扬,《等待戈多》也不例外。这部作品吸取了表现主义的精髓,打破了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的照相式复写和简单的摹仿的传统,以其力求艺术创新的艺术手法,将个人直觉感知到的荒诞,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类型化的舞台人物,絮絮叨叨的妄语,间或冒出意味深长的话语,其寓意值得深入挖倔。剧作展现了荒诞、象征这一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一)以直觉把握荒诞
  表现主义在创作上,一反传统的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的照相式复写和简单的摹仿,要求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以感觉、意识展现世界本质和真实的一面。在《等待戈多》中贝克特放弃传统理性文学模式,在反映“人生虚无、世界荒诞”这一主题时,通过对社会环境背景的描写,以置身其间的人物为原型,设置合乎逻辑的情节和完整的结构,而是以非理性的方式颠覆了传统的文学形式。简陋的舞台布景,衣衫褴褛的两个流浪汉戈戈和狄狄。表现主义理论家爱德施密德所说“世界就摆在那儿,把它复制一遍有何意义?”(王义群2004:21)。表现主义认为文学不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是主观的自我表现,强调主观,崇尚直觉,以意识把握世界,即非理性的方式去认识现实,即注重凸显个人直观感受。贝克特这部戏剧,把自己内心对人生和世界的真实感受,搬上了舞台,变成了具体可观的视觉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通过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引发观众去深思。
  (二)类型化的人物
  在表现主义的笔下,人物一般没有姓名、年龄、出身、职业等等,人物只是类型化的或者是抽象化的。《等待戈多》以戈戈和狄狄两人的对白开始,随着剧情的深入,他们两人的身份依然无迹可寻。表现主义在写人时,弱化了具有个性特征的人物性格,旨在凸显全人类的普遍本质,置于宏大的人类社会背景之下,比如社会变革,硝烟战火等等,个人的际遇也是全人类的写照。所以剧中的两个人物是战后现实生活人们的折射,经历了战火硝烟的蹂躏,日复一日燥乏味地生活,心中充斥着烦躁与苦闷。剧中波卓和幸运儿的出场,也身份不详,在两幕剧中,专横跋扈的波卓用绳子拴着幸运儿,对幸运儿发号施令,吸干了他身上的精华后,这是典型一压榨者的形象。狄狄在剧中宣称:“我们是人……全人类就是咱们”(王义群2005:373-374)。乍一听来,是戏谑之词,自诩代表人类。仔细品来,其意味深远,正如,真理有时出自非理性人之口,因此此诳语透露着几分真知灼见。剧中人物的荒诞,是现实生活中处于精神荒原的人类写照。
  (三)语言特征
  通过采用象征和变形,表现主义主张以感觉、意识,去展现世界本质和真实的一面。在他们的作品中,缺乏逻辑和完整的语法并不少见,同时,也用到了极度夸张、形象的变形、大段的内心独白等表现手法,在戏剧中,常常出现乖张和疯子一般的动作、莫明其妙的对话,以及呓语和嚎叫等(刘建军2015:201)。《等待戈多》中不乏荒谬滑稽,毫无语法章法可循的话语。例如,第一幕里戈戈和狄狄关于“昨天”是否来过这条路上等待戈多的对话是颠三倒四又毫无意义的,语言在传统戏剧中作用与功能已丧失,以及其缺乏逻辑性使正常的交流已变得不可能。非理性的语言透漏的是对时间和空间感的缺失,那么他们的存在甚至于所处时代人类的存在又有何意义呢?然而他们只是通过语言,把自己内心的情感外化,即内心世界在舞台上的外化,其效果舞台人物的荒诞被观众最直观地感受到。幸运儿的独白,其语法的不完整,“如彭奇和瓦特曼的公共事业所证实的那样有一个胡子雪雪白的上帝……”(王义群2005:332-333)。以上的一大段没有标点,由一堆的词语罗列起来,组成的毫无意义的句子的独白,让观众和读者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四)寓意和象征
  《等待戈多》也可以说是一篇寓言,作品中充满了象征,而象征艺术手法的运用也是表现主义文学的一大特点。大量从表面看似没有关联,缺乏逻辑可循的非理性胡言乱语中也闪烁了几句隽语箴言,似乎与剧中人物的话语和行为格格不入。但怪诞话语的背后寓意深刻。从其历史背景来看,由于工业的迅猛发展,人为金钱、物质、机器所奴役,迷失在一个扭曲的社会环境里,找不到精神依托,因此,贝克特有意地巧妙安这些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真知灼见,引发观者深思。
  面临萧条的经济和残酷的战争,人们遭受苦难的侵蚀;诸多的变革和动荡,人的精神危机加剧,有人开始相信尼采的“上帝死了”的断言,对理性科学的幻想破灭之后所产生的信仰危机和道德跌落的社会背景下,贝克特借助艺术创作,给陷入精神荒漠的人们注入一股清泉,以此来唤醒精神麻木的人们。正如加缪在《西绪福斯神话》中阐述的,当“人们认识到荒诞,认识到世界的不可理解性,对这种生存状态表示厌倦,这就是一种意识的觉醒,一种理性的表现”(加缪1987:32)。
  “戈多”象征着希望。“戈多”作为贯穿整个剧本的重要线索,然而戈多到底是谁?自剧本被搬上荧幕以来,就众说纷纭。戈多“既是又不是我们所推断、指称的事物;他是一个空缺的未知数,可以解释为上帝、死亡、地主、慈善家,甚至是波卓。但是,与其说戈多是某种意义,不如说它是某种功能。他代表着我们人生有所维系的生存之物;他是不可知的,代表在一个没有希望的时代里的希望”(Morton 2000:68-69)。正如戈戈和狄狄等待戈多的到来的希望,才能使他们百无聊赖的生活赋予意义,他们的等待象征着精神荒原的人们在等待希望的降临。
  结语:
  贝克特用他那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创作出了形式与内容统一的荒诞剧《等待戈多》。通过文本分析,不难发现,贝克特融入了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法,荒诞虚无的剧情引人深思。最终枯树上长出了几片叶子,新萌芽的树叶象征着希望。这启迪了观众,现实生活虽荒诞和无无意义,但沉溺于精神的虚无和麻木绝不是出路,要像戈戈和狄狄那样心怀希望,坚持不懈地。
  参考文献:
  [1]王义群. 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作品选(五)[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10:294-392.
  [2]王义群. 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作品选(三)[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12.
  [3]刘建军. 20世纪西方文学 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6.
  [4]王雅华.不断延伸的思想图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王佐良,周钎良.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706.
  [6]Michael Morton, Waiting for Godot and Endgame Theatre as Text in John Pilling, ed, Cambridge Companion to Beckett[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and Education Press,2000:68-69.
  [7]加繆.西西弗拉神话[M].北京:三联书店,1987.6:32.
  [8]刘锋.20世纪影响世界的百部西方名著提要?M].漓江出版社,2000.4:16.
其他文献
摘 要:《晚安,妈妈》由美国杰出的女性剧作家玛莎·诺曼创作而成,并曾在1983年获得普利策戏剧奖。塞尔玛和杰西在婚姻生活中感到压迫和绝望,母女二人皆成为父权社会的牺牲品。然而不同于母亲在婚姻中的被动和顺从,杰西在一定程度上努力寻求自己的幸福和独立的女性身份,企图在父权社会中做出反抗。  关键词:母女;婚姻观;差异;父权社会  作者简介:艾欣(1995-),女,安徽省芜湖市人,英美文学专业学士。  
摘 要:美国华裔作者谭恩美因处女作《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而一举成名,成为美国的畅销书作者。《喜福会》描述的是四位移民的华人妇女和她们各自在美国从小长大的儿女间的故事。母亲们是解放前夕移居美国的中国女性,她们中国式的价值观,中国式的行为,中国式的思维已在脑中根深蒂固。女儿们在美国长大,她们已经接受了美国的种种。在母亲与女儿的相处中,到处充满着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碰撞。本文
摘 要:田纳西 威廉斯是美国著名的剧作家,《欲望号街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剧中,威廉斯细腻地刻画了布兰奇这一南方淑女的形象。布兰奇缅怀过去的美好生活,为了不去面对残酷的现实,她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退到了幻想的世界里。她创造出了许多幻想来达到精神上的满足,她依靠幻想才得以在这个艰难的世界中存活。本文则以布兰奇的幻想为出发点,探讨布兰奇幻想的原因,使读者能深入了解这一人物形象。  关键词:《欲望号街车》;
摘 要:《等待戈多》以荒诞的人物语言,动作和形象体现了西方现代人的异化。人类正常的行为,语言被异化为一系列毫无意义的符号;人类的感知能力和主体性逐渐退化,无力自救却渴望被救赎的状态被异化为无尽的等待戈多。  关键词:异化;主体性;感知能力  作者简介:来静(1994-),女,山东省临沂市人,英美文学专业学士。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
摘要:唐山评剧作为我国第二大剧种、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以来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唱腔、快速改编社会题材为现代剧目的特长,深受全国各地城乡居民的喜爱。面对当下百花齐放的文化新业态,与其他文化消费品相比,评剧出现了观众群老龄化、后继人才短缺、社会影响面窄、影响力弱等问题。本文通过对新时代传媒和评剧传承特点的综合分析,提出实现评剧的文化自信,要从几个方面思考:保证自身传播;扩大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
摘要:随着网络新媒体终端技术的不断完善,媒体传输的形式和路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给我们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危机。本文论述了如何依靠创新新媒体的传播平台不断提高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双方更好地融合二者的优势,实现多媒体和传统文化的共同繁荣。  关键词:新媒体 传统文化 传承 策略  一、“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简介  新媒体主要是指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或通信技术
摘 要:近年来,印度电影越来越关注现实主义题材,探讨与印度的社会问题和女性自我意识的解放。印度电影传统的叙事融入了歌舞来娱乐大众,近年来的印度电影则对歌舞进行了改良,使其不仅仅迎合观众,还能使电影的叙事功能得到了强化。该文将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近年来印度电影在叙事艺术上的探索和创新。  关键词:叙事功能;歌舞;民族特征;女性意识  作者简介:谭思怡(1997.11-),女,汉,湖北人,本科在读,研究
摘 要:话剧剧本在塑造人物时主要通过戏剧语言完成,即背景介绍、剧本台词、潜台词。而剧本台词在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方面起重要作用。本文以《北京人》中颇具语言特色的江泰为例,分析其角色语言对塑造自身人物形象的意义。  关键词:《北京人》;江泰;角色语言;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1  剧作家曹禺在谈到《北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