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职业院校创新人才的数量和水平,直接决定着学科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因此,高校的创新团队建设,是提高学校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高校必须把创新团队引进、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提高学科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从而不断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本文重点研究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的联系。同时深入开展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规范与创新的关系、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关键词]创新人才 创新团队 职业院校
0、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几年快速发展之后,现在已趋于稳定,重点已转移到更加注重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围绕提高教育质量来配置资源。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心任务,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只有依托科研创新平台集聚一批拔尖人才,培育一批创新团队,推出一批优秀成果,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人才,促进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职业院校创新人才的数量和水平,直接决定着学科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因此,职业院校的创新团队建设,是提高学校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职业院校必须把创新团队引进、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提高学科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从而不断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
1、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是解决当前高校面临的矛盾,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办学水平与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
加强创新团队建设,是改善学校队伍结构、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措施,是转变发展思路的主要内容。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使得创新人才培养、合作、交流与利用、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促使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逐步展开创新人才培养的全面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包括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高科技产业化、技术革新、创业与实践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的创新人才。这就要求学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构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师队伍。
高校创新人才的数量和水平,直接决定着学科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因此,高校的创新团队建设,是提高学校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高校必须把创新团队引进、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提高学科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从而不断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
2、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必须创新工作思路、方法和制度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高技能的创新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从 “高技能等级人才”向“高技能创新人才”转变。高技能人才的技能之“高”,并不一定表现在技术技能证书等级的“高”上,而是更多地反映在综合技能创新素质的“高”上。因此,高职院校只有在教育教学中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造就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群体。
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密切与社会的联系。这种关系包括:高校与企业间建立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实习实训、工程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生参加由学校组织的地方重点工程和企业技术改造的科技攻关项目;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研、社会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咨询服务等。
如果教师缺少科研条件,不能跟踪专业的前沿,就难以进行创新性实践。高水平的创新团队,更要有一流的教学科研条件。学校要为高水平教学科研人员提供服务,特别是在网络、图书等方面积极创造条件。
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必要的硬件条件是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的物质基础。没有一流的科技平台和研究条件,就很难吸引和稳定高水平人才队伍。也就很难实现创新平台建设与创新团队建设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必须有强大的科技创新平台作基础。这就要求学校加大投入力度,要充分抓住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机遇,以更大的魄力,采用超常规方式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现学校创新团队、创新平台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制度建设是保障人才利益、调动人才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制度建设必须依靠体制和机制创新。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一整套与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办大学相适应的、有利于优秀人才发挥作用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职称聘任上,要彻底打破职务终身制、论资排辈等不良现象。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建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使优秀的人才只要有能力、有业绩就能够破格晋升,免受过多的限制。
在分配制度上,要建立向优秀人才倾斜的体制和机制。目前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实行结构工资制,在实行基本工资制度的基础上,实行课时津贴、奖励津贴、业绩津贴、科研经费补助津贴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的基础上,要重点强化对学术团体的奖励机制。
在项目申报上,也要制定政策,鼓励不同教师之间、学科之间、学院之间联合申报课题,从而整合学校的科技创新力量,来承担大课题、大项目,这既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更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需要,关键是在政策导向上予以体现和鼓励。
3、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必须构建尊重人才的软环境
所谓人才成长的软环境,就是要在校内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一个人人想干事,人人想出成绩,适合于各类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学校是一个整体,每一个人都是这个整体中的一分子,整体环境的和谐有赖于其中每一个个体的共同努力。从根本上说,在这个整体中,每个人都是其他人的一种外部环境,而一个和谐的整体正是由每一个"互为外部环境"的个体共同营造的。
营造尊重人才的"软环境",必须把人才强校变成一种理念,并将它作为校园文化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观。要努力在学校形成这样一种文化:树立强烈的尊重人才意识,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以博大的胸襟和气度接纳人才,给人才事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平台。要做到"以制度激励人,以学术氛围吸引人,以资源保障人,全面创造适合创新人才引进与成长的宽松学术氛围和良好学术环境"。
营造尊重人才的"软环境",必须在学者之间倡导"尊重知识、承认差异、相互欣赏"的氛围。这种氛围不是无原则的一团和气,而是建立在对不同学科的理解、对不同学者的尊重、对多样性的包容之基础上的"和而不同",是一种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相互促进的氛围。
营造尊重人才"软环境",要求学校的所有部门都要有为人才服务的强烈意识和得力措施。吸引高层次人才并发挥作用,只靠少数领导的工作是不够的,必须全面强化各个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措施,使尊重人才的价值观得到真正的体现和落实。
创新团队建设需要有激励机制,激励人才勇于创新,善于进取,争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创新团队建设需要协作机制,大团队、大项目都是系统工程,单枪匹马不能适应当今科技创新的需要,必须有团队精神,必须有领军人物倡导下的民主精神,让大家心情舒畅地去工作、去拼搏;创新团队建设必须有文化底蕴与包容精神,要鼓励大家敢于尝试,允许失败,不断探索。实践证明,任何大的创新项目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都是多年积累的结果。为此,必须在体制上克服短期效应。
4、结语
解决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理顺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规范与创新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以及重点研究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团队建设与社会的联系,是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的关键。
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的联系。这种关系包括:高校与企业间建立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实习实训、工程训练,提高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参加由学校组织的地方重点工程和企业技术改造的科技攻关项目;鼓励开展社会调研、社会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咨询服务等。是开展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曹仁松.培养创新性人才探讨研究性教学 [期刊论文] -华章2007(09)
[2] 张鹏,勾秀丽.培养创新型人才探讨研究性教学 [期刊论文] -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06)
[3] 徐竹棉.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多样化探索 [学位论文] 硕士2005
[4] 洪文秋.我国高校本科生物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步研究 [学位论文] 硕士2005
[5] 王常柏.高等教育办学理念下的教育策划与教学策划研究 [期刊论文]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4(03)
[6] 徐平原.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期刊论文] -煤炭高等教育2004(04)
[7] 缪锐锋,季春红.高师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刍议--以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养部为例 [期刊论文] -教育发展研究2004(07)
课题项目:
江苏省教育科学高校立项课题 D/200801/121
[关键词]创新人才 创新团队 职业院校
0、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几年快速发展之后,现在已趋于稳定,重点已转移到更加注重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围绕提高教育质量来配置资源。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心任务,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只有依托科研创新平台集聚一批拔尖人才,培育一批创新团队,推出一批优秀成果,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人才,促进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职业院校创新人才的数量和水平,直接决定着学科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因此,职业院校的创新团队建设,是提高学校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职业院校必须把创新团队引进、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提高学科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从而不断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
1、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是解决当前高校面临的矛盾,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办学水平与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
加强创新团队建设,是改善学校队伍结构、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措施,是转变发展思路的主要内容。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使得创新人才培养、合作、交流与利用、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促使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逐步展开创新人才培养的全面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包括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高科技产业化、技术革新、创业与实践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的创新人才。这就要求学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构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师队伍。
高校创新人才的数量和水平,直接决定着学科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因此,高校的创新团队建设,是提高学校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高校必须把创新团队引进、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提高学科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从而不断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
2、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必须创新工作思路、方法和制度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高技能的创新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从 “高技能等级人才”向“高技能创新人才”转变。高技能人才的技能之“高”,并不一定表现在技术技能证书等级的“高”上,而是更多地反映在综合技能创新素质的“高”上。因此,高职院校只有在教育教学中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造就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群体。
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密切与社会的联系。这种关系包括:高校与企业间建立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实习实训、工程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生参加由学校组织的地方重点工程和企业技术改造的科技攻关项目;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研、社会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咨询服务等。
如果教师缺少科研条件,不能跟踪专业的前沿,就难以进行创新性实践。高水平的创新团队,更要有一流的教学科研条件。学校要为高水平教学科研人员提供服务,特别是在网络、图书等方面积极创造条件。
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必要的硬件条件是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的物质基础。没有一流的科技平台和研究条件,就很难吸引和稳定高水平人才队伍。也就很难实现创新平台建设与创新团队建设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必须有强大的科技创新平台作基础。这就要求学校加大投入力度,要充分抓住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机遇,以更大的魄力,采用超常规方式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现学校创新团队、创新平台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制度建设是保障人才利益、调动人才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制度建设必须依靠体制和机制创新。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一整套与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办大学相适应的、有利于优秀人才发挥作用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职称聘任上,要彻底打破职务终身制、论资排辈等不良现象。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建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使优秀的人才只要有能力、有业绩就能够破格晋升,免受过多的限制。
在分配制度上,要建立向优秀人才倾斜的体制和机制。目前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实行结构工资制,在实行基本工资制度的基础上,实行课时津贴、奖励津贴、业绩津贴、科研经费补助津贴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的基础上,要重点强化对学术团体的奖励机制。
在项目申报上,也要制定政策,鼓励不同教师之间、学科之间、学院之间联合申报课题,从而整合学校的科技创新力量,来承担大课题、大项目,这既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更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需要,关键是在政策导向上予以体现和鼓励。
3、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必须构建尊重人才的软环境
所谓人才成长的软环境,就是要在校内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一个人人想干事,人人想出成绩,适合于各类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学校是一个整体,每一个人都是这个整体中的一分子,整体环境的和谐有赖于其中每一个个体的共同努力。从根本上说,在这个整体中,每个人都是其他人的一种外部环境,而一个和谐的整体正是由每一个"互为外部环境"的个体共同营造的。
营造尊重人才的"软环境",必须把人才强校变成一种理念,并将它作为校园文化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观。要努力在学校形成这样一种文化:树立强烈的尊重人才意识,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以博大的胸襟和气度接纳人才,给人才事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平台。要做到"以制度激励人,以学术氛围吸引人,以资源保障人,全面创造适合创新人才引进与成长的宽松学术氛围和良好学术环境"。
营造尊重人才的"软环境",必须在学者之间倡导"尊重知识、承认差异、相互欣赏"的氛围。这种氛围不是无原则的一团和气,而是建立在对不同学科的理解、对不同学者的尊重、对多样性的包容之基础上的"和而不同",是一种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相互促进的氛围。
营造尊重人才"软环境",要求学校的所有部门都要有为人才服务的强烈意识和得力措施。吸引高层次人才并发挥作用,只靠少数领导的工作是不够的,必须全面强化各个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措施,使尊重人才的价值观得到真正的体现和落实。
创新团队建设需要有激励机制,激励人才勇于创新,善于进取,争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创新团队建设需要协作机制,大团队、大项目都是系统工程,单枪匹马不能适应当今科技创新的需要,必须有团队精神,必须有领军人物倡导下的民主精神,让大家心情舒畅地去工作、去拼搏;创新团队建设必须有文化底蕴与包容精神,要鼓励大家敢于尝试,允许失败,不断探索。实践证明,任何大的创新项目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都是多年积累的结果。为此,必须在体制上克服短期效应。
4、结语
解决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理顺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规范与创新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以及重点研究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团队建设与社会的联系,是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的关键。
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的联系。这种关系包括:高校与企业间建立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实习实训、工程训练,提高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参加由学校组织的地方重点工程和企业技术改造的科技攻关项目;鼓励开展社会调研、社会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咨询服务等。是开展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曹仁松.培养创新性人才探讨研究性教学 [期刊论文] -华章2007(09)
[2] 张鹏,勾秀丽.培养创新型人才探讨研究性教学 [期刊论文] -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06)
[3] 徐竹棉.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多样化探索 [学位论文] 硕士2005
[4] 洪文秋.我国高校本科生物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步研究 [学位论文] 硕士2005
[5] 王常柏.高等教育办学理念下的教育策划与教学策划研究 [期刊论文]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4(03)
[6] 徐平原.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期刊论文] -煤炭高等教育2004(04)
[7] 缪锐锋,季春红.高师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刍议--以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养部为例 [期刊论文] -教育发展研究2004(07)
课题项目:
江苏省教育科学高校立项课题 D/2008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