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从学习的方面提出了反思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再从小学数学的学习说,小学数学是思维训练的基础科目之一。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大体分为概念、规律(性质)、公式(求面积、求体积公式)、计算、应用题等几类。它们涉及到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而围绕这些教学内容和有关要求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也成为当务之急。
一、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时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能在课堂中积极地进行反思是一个高效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如果能够积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觉得学习是愉快的、轻松地,他们就能敢于质疑和探索,激起自发进行反思。例如,我在教学《认识分数》一课开始时,就提出这样一个趣味问题:猪老大和猪老二平均分吃4个西瓜,每只猪分得这些西瓜的几分之几?学生遇到猪分西瓜这样的趣题情绪高涨,都纷纷举手回答,思维欲望由此被激发出来了,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答案是二分之一对还是四分之二对,学生是通过质疑和反思得出结论的。
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新知时,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在教学需小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应让学生有体验成功的机会。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时,我设计了合作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环节,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学生对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探索后,有的学生还是一知半解,提出:
“老师,为什么用长乘宽来算长方形面积呢?”,这时笔者让学生反思刚才摆的过程,并结合“长方形的长表示几个单位的正方形,宽又表示几个单位的正方形,一共用了几个单位的正方形”等几个问题,经过学生自己的再次回顾,反思和发现得出了正确结论,使学生体验到了这是反思直接带来的益处,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教师再恰当及时给予学生表扬,肯定他的质疑和反思的表现,学生会很高兴,使其反思意识和动力更加强烈。
三、培养学生循序渐进的反思能力。
从整个小学阶段来说,由于小学生在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阶段的学习能力和经验各有不同,作为教师,就应当注意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培养学生进行反思。一般说来,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经验上都存在不足,中年级知识点稍微丰富,高年级能力增强和知识更丰富。因此,在反思的要求上,应当有所区别,各有侧重。例如,低年级应当以口头答问的方式为主,内容要浅显一些;中年级应当在注意口头答问的同时,逐渐引入记数学日记,内容要加深一些;高年级在抓好口头反思的同时,笔头反思的比重(记数学日记,写成长记录)应有所增加,内容要更深入一些。这样做,对于逐渐培养和增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反思能力,应该是有益的。如果我们脱离学生实际,不讲循序渐进,那就会适得其反,学生的反思能力培养不好,而且会影响相关的素质培养。我从一些谈论培养小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文章中,看不到它们谈论中年级的反思与高年级的反思之间有什么不同,显示出对循序渐进原则的忽视。这是应当注意纠正的一种倾向。
四、在应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许多学生做练习题时只要求完成而不讲质量,根本不进行检查验算,或练习题中有错题却看不出来,或看到错题不想错的原因拿起橡皮就擦。追根到底,就是因为学生的思维批判性差,反思意识薄弱,反思能力低。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可以在练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反思:答题时,想一想“我把题的要求看对了吗?”、“我把题意理解对了吗?”、“我计算正确了吗?”、“我的格式正确吗?”、“这是不是最好的办法”、“我在哪里处理得比较好”、“我们在做这类题时,在哪些地方容易出错,我犯了类似的错误吗”等等;改正错题时,多想想“我这题哪里错了?”、“我错的原因是什么?”、“我犯过类似的错误码?以后我怎样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在学生解题之后,对较为典型的题目要求学生整理思路,说思考过程;在批改之后让学生保留错误的解法,先反思,并到小组长处说反思过程,再动笔订正;或建立错题记录本,抄下错题原型,写上经反思得出的错题原因及订正方法,每过一段时间对错题进行再反思。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选择和设计例题与练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主动运用知识的意识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以期能达到更好地掌握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有时做“错解剖析”——提供给学生题解过程,但其中有错误的地方。让学生反串角色,扮演教师批改作业。换一个角度来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寻找错误产生的原因,以求更好的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五、在总结时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每节数学课结束时,我们都要让学生自己来作反思性的总结。让学生总结在这一节课里进行了什么样的活动?采用的是什么方式?自己有哪些收获?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得当?反思自己学习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反思自己在以后的数学课堂学习中打算如何做得更好一些……
总之,在教学中还应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思考的方法,不满足于用常规方法取得正确答案,而是多尝试、探索最简单、最好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发展思维的创造性也是突破学生思维障碍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时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能在课堂中积极地进行反思是一个高效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如果能够积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觉得学习是愉快的、轻松地,他们就能敢于质疑和探索,激起自发进行反思。例如,我在教学《认识分数》一课开始时,就提出这样一个趣味问题:猪老大和猪老二平均分吃4个西瓜,每只猪分得这些西瓜的几分之几?学生遇到猪分西瓜这样的趣题情绪高涨,都纷纷举手回答,思维欲望由此被激发出来了,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答案是二分之一对还是四分之二对,学生是通过质疑和反思得出结论的。
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新知时,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在教学需小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应让学生有体验成功的机会。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时,我设计了合作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环节,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学生对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探索后,有的学生还是一知半解,提出:
“老师,为什么用长乘宽来算长方形面积呢?”,这时笔者让学生反思刚才摆的过程,并结合“长方形的长表示几个单位的正方形,宽又表示几个单位的正方形,一共用了几个单位的正方形”等几个问题,经过学生自己的再次回顾,反思和发现得出了正确结论,使学生体验到了这是反思直接带来的益处,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教师再恰当及时给予学生表扬,肯定他的质疑和反思的表现,学生会很高兴,使其反思意识和动力更加强烈。
三、培养学生循序渐进的反思能力。
从整个小学阶段来说,由于小学生在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阶段的学习能力和经验各有不同,作为教师,就应当注意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培养学生进行反思。一般说来,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经验上都存在不足,中年级知识点稍微丰富,高年级能力增强和知识更丰富。因此,在反思的要求上,应当有所区别,各有侧重。例如,低年级应当以口头答问的方式为主,内容要浅显一些;中年级应当在注意口头答问的同时,逐渐引入记数学日记,内容要加深一些;高年级在抓好口头反思的同时,笔头反思的比重(记数学日记,写成长记录)应有所增加,内容要更深入一些。这样做,对于逐渐培养和增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反思能力,应该是有益的。如果我们脱离学生实际,不讲循序渐进,那就会适得其反,学生的反思能力培养不好,而且会影响相关的素质培养。我从一些谈论培养小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文章中,看不到它们谈论中年级的反思与高年级的反思之间有什么不同,显示出对循序渐进原则的忽视。这是应当注意纠正的一种倾向。
四、在应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许多学生做练习题时只要求完成而不讲质量,根本不进行检查验算,或练习题中有错题却看不出来,或看到错题不想错的原因拿起橡皮就擦。追根到底,就是因为学生的思维批判性差,反思意识薄弱,反思能力低。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可以在练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反思:答题时,想一想“我把题的要求看对了吗?”、“我把题意理解对了吗?”、“我计算正确了吗?”、“我的格式正确吗?”、“这是不是最好的办法”、“我在哪里处理得比较好”、“我们在做这类题时,在哪些地方容易出错,我犯了类似的错误吗”等等;改正错题时,多想想“我这题哪里错了?”、“我错的原因是什么?”、“我犯过类似的错误码?以后我怎样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在学生解题之后,对较为典型的题目要求学生整理思路,说思考过程;在批改之后让学生保留错误的解法,先反思,并到小组长处说反思过程,再动笔订正;或建立错题记录本,抄下错题原型,写上经反思得出的错题原因及订正方法,每过一段时间对错题进行再反思。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选择和设计例题与练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主动运用知识的意识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以期能达到更好地掌握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有时做“错解剖析”——提供给学生题解过程,但其中有错误的地方。让学生反串角色,扮演教师批改作业。换一个角度来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寻找错误产生的原因,以求更好的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五、在总结时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每节数学课结束时,我们都要让学生自己来作反思性的总结。让学生总结在这一节课里进行了什么样的活动?采用的是什么方式?自己有哪些收获?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得当?反思自己学习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反思自己在以后的数学课堂学习中打算如何做得更好一些……
总之,在教学中还应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思考的方法,不满足于用常规方法取得正确答案,而是多尝试、探索最简单、最好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发展思维的创造性也是突破学生思维障碍的一条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