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体育教学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1.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主导
教师的主导行为(传授、引导)使教学活动朝着预定的、科学的、可控制调节的、可测量评价的发展学生身心,提高学生能力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经历了这样的变化:
⑴根据教材、学生情况,制定教学活动的系列客观目标。
⑵根据目标、学生知识与能力选择科学的组织教法。
⑶引导、调节教学活动节奏朝着预定的目标发展。
⑷调整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对能力较弱的调节方法与目标要求,对能力较好的给予适当拓展指导。
2.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主体
主体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方式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区别在于接受知识的方式上是通过大量的身体练习。就是除了要在大脑中形成对体育知识的记忆外,还要通过身体练习(身体认知)获得体育知识本体感受,这样才利于提高学生的技能。用递进关系可以这样表达:学生(没有经过体育课程学习)→体育课程学习→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运动技能、良好的运动心理、一定的适应能力)。与主体对应的是客体,知识,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也就是技术。在任何形式的课堂教学中,承担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都是学生,无论是在过去的大纲要求下还是在现在的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需要认识的是,无论什么样的学习形式中,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不同的是人们人为地区分和错误地理解了概念,认为过去是教师主导,学生学习无主体地位。其实是把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的主动性混淆了。
3.体育教学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主体(学生)认识客体(知识),从学习活动的本质看是对的,对于具有一定知识储备和心理适应调控能力的人来说,这个模式是成立的。比如:自学考试。而对于体育教学,这样的模式是不成立的。教学是双边活动,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不是对立关系,不是强调了教师的作用(传授引导调控)而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两者在教学活动中共同实践于教材,教师的实践在于把教材可接受化于学生,学生的实践是在教师引导下、主观努力下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识,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引导好了,必然学习效果会好。教师的主导行为加强了,必然使学生的学习更科学化、效率化,从而使课堂效率得到提升。教师和学生相对于知识(技术)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二、体育教学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效构建
体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处于不同的角色,教师主要是分析(教材、学生)、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和方法)传授、引导、调控、评价等,学生主要是学习、体验、反馈(学习效果、心理感受)、获得(身体、心理)、提高(能力、心理、适应能力)。虽然分工不同,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相辅相成,相互刺激的关系。为了使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必须构建良好的主导与主体关系。体育教学中的教师主导行为与学生主体行为如下表所示:
1.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行为
1)课前的主导行为首先体现在对教材、学生和环境的分析上,如表2所示。分析的目的是为了科学制定系列的计划,安排单元内容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组织教法运用等等。好的递进的内容和目标是好课的前提。预设既要体现教材又要注重学生特点,结合实际,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2)课堂上教师的主导行为主要是对课堂实现合理调控。教学活动中师生活动的共同指向是课堂知识。教师运用多种手段、方法,使学生能够较好、较快地获得这些知识,掌握这些知识,并逐步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储备。教学过程是动态的过程,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行为方式对学习行为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学生学习过程体现对知识掌握程度、进度、难度的变化促使主导行为产生相应变化以实现教学过程的目标。如表3所示。
3)课后延伸,情感交流。很多教师忽视课后与学生交流,其实课后的主导延伸对教学效果有效性保持、体育兴趣维持、终身体育观建立是必不可少的。学生主体的学习运动情绪由于教师的直接参与而得到保持,同时参与学生课后练习、运动,离开课堂特有的组织教学形式,有助于师生感情的进一步交流,从而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行为增加信任与融洽。
2.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行为
1)课前学生的主体行为主要体现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特长、了解运动知识及新兴运动项目、体育时事新闻等,呈现游戏心态或者娱乐心态。这些主体行为以自发为主,以个人或2-4人的小团体为主要的组织活动形式。
2)课中学生的主体行为首要表现为身体练习形式。在技术学习上,身体练习形式是体育学习的特殊方式,从模仿、体会、肌肉协调到掌握技术。在技能形成上,身体练习是技术转化为本体能力必须的过程,通过练习,提高技术运用的准确、合理与效率。其次表现为学习反馈上,通过技术学习过程中的神经和肌肉协调变化(协调性)、技术掌握程度、技术练习的兴趣变化等可观测的主体表现,反馈给主导者作出适当调整,以达到良好的技术学习和转化的效果。
3)课后学生的主体行为以个人、小团体、大团体的形式显现。如:个人通过书本和其他媒体获得体育知识或体育动态,个人进行一些技术提高的练习,个人进行体育课后作业的练习等;小团体主要是游戏竞赛,主要体现在球类活动上,时间一般是活动课或者闲余时间;大团体主要是有组织的竞赛(运动会、校园体育节等)。
3.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互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建立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之中的,它既遵循教学的一般规律,也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特征。而教师的主导又要针对学生的主体教学模式形成有效的主导效果。主体是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大的空间内所采用的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它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主导与主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层面,是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主导是对主体的一种有效调控,反之,主体又是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真实体现。
4.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关系的有效构建
1)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在学生认识的过程中,教师要当好“指导员”。
2) 加强组织教法改革,加强学法指导,激发学生积极学习、刻苦练习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对学习和练习的兴趣和追求,使学生的认识过程和心理过程同步前行,加快认识的发展过程。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克服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培养独立钻研教材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3)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锻炼身体,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独立获取知识、技能的能力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立和完善评价考核制度。
5)课内和课外要紧密结合。
6)经常地、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内容的教学因素,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性以及社会责任感,激发学习动力。
1.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主导
教师的主导行为(传授、引导)使教学活动朝着预定的、科学的、可控制调节的、可测量评价的发展学生身心,提高学生能力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经历了这样的变化:
⑴根据教材、学生情况,制定教学活动的系列客观目标。
⑵根据目标、学生知识与能力选择科学的组织教法。
⑶引导、调节教学活动节奏朝着预定的目标发展。
⑷调整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对能力较弱的调节方法与目标要求,对能力较好的给予适当拓展指导。
2.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主体
主体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方式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区别在于接受知识的方式上是通过大量的身体练习。就是除了要在大脑中形成对体育知识的记忆外,还要通过身体练习(身体认知)获得体育知识本体感受,这样才利于提高学生的技能。用递进关系可以这样表达:学生(没有经过体育课程学习)→体育课程学习→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运动技能、良好的运动心理、一定的适应能力)。与主体对应的是客体,知识,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也就是技术。在任何形式的课堂教学中,承担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都是学生,无论是在过去的大纲要求下还是在现在的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需要认识的是,无论什么样的学习形式中,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不同的是人们人为地区分和错误地理解了概念,认为过去是教师主导,学生学习无主体地位。其实是把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的主动性混淆了。
3.体育教学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主体(学生)认识客体(知识),从学习活动的本质看是对的,对于具有一定知识储备和心理适应调控能力的人来说,这个模式是成立的。比如:自学考试。而对于体育教学,这样的模式是不成立的。教学是双边活动,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不是对立关系,不是强调了教师的作用(传授引导调控)而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两者在教学活动中共同实践于教材,教师的实践在于把教材可接受化于学生,学生的实践是在教师引导下、主观努力下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识,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引导好了,必然学习效果会好。教师的主导行为加强了,必然使学生的学习更科学化、效率化,从而使课堂效率得到提升。教师和学生相对于知识(技术)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二、体育教学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效构建
体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处于不同的角色,教师主要是分析(教材、学生)、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和方法)传授、引导、调控、评价等,学生主要是学习、体验、反馈(学习效果、心理感受)、获得(身体、心理)、提高(能力、心理、适应能力)。虽然分工不同,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相辅相成,相互刺激的关系。为了使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必须构建良好的主导与主体关系。体育教学中的教师主导行为与学生主体行为如下表所示:
1.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行为
1)课前的主导行为首先体现在对教材、学生和环境的分析上,如表2所示。分析的目的是为了科学制定系列的计划,安排单元内容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组织教法运用等等。好的递进的内容和目标是好课的前提。预设既要体现教材又要注重学生特点,结合实际,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2)课堂上教师的主导行为主要是对课堂实现合理调控。教学活动中师生活动的共同指向是课堂知识。教师运用多种手段、方法,使学生能够较好、较快地获得这些知识,掌握这些知识,并逐步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储备。教学过程是动态的过程,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行为方式对学习行为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学生学习过程体现对知识掌握程度、进度、难度的变化促使主导行为产生相应变化以实现教学过程的目标。如表3所示。
3)课后延伸,情感交流。很多教师忽视课后与学生交流,其实课后的主导延伸对教学效果有效性保持、体育兴趣维持、终身体育观建立是必不可少的。学生主体的学习运动情绪由于教师的直接参与而得到保持,同时参与学生课后练习、运动,离开课堂特有的组织教学形式,有助于师生感情的进一步交流,从而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行为增加信任与融洽。
2.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行为
1)课前学生的主体行为主要体现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特长、了解运动知识及新兴运动项目、体育时事新闻等,呈现游戏心态或者娱乐心态。这些主体行为以自发为主,以个人或2-4人的小团体为主要的组织活动形式。
2)课中学生的主体行为首要表现为身体练习形式。在技术学习上,身体练习形式是体育学习的特殊方式,从模仿、体会、肌肉协调到掌握技术。在技能形成上,身体练习是技术转化为本体能力必须的过程,通过练习,提高技术运用的准确、合理与效率。其次表现为学习反馈上,通过技术学习过程中的神经和肌肉协调变化(协调性)、技术掌握程度、技术练习的兴趣变化等可观测的主体表现,反馈给主导者作出适当调整,以达到良好的技术学习和转化的效果。
3)课后学生的主体行为以个人、小团体、大团体的形式显现。如:个人通过书本和其他媒体获得体育知识或体育动态,个人进行一些技术提高的练习,个人进行体育课后作业的练习等;小团体主要是游戏竞赛,主要体现在球类活动上,时间一般是活动课或者闲余时间;大团体主要是有组织的竞赛(运动会、校园体育节等)。
3.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互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建立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之中的,它既遵循教学的一般规律,也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特征。而教师的主导又要针对学生的主体教学模式形成有效的主导效果。主体是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大的空间内所采用的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它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主导与主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层面,是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主导是对主体的一种有效调控,反之,主体又是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真实体现。
4.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关系的有效构建
1)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在学生认识的过程中,教师要当好“指导员”。
2) 加强组织教法改革,加强学法指导,激发学生积极学习、刻苦练习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对学习和练习的兴趣和追求,使学生的认识过程和心理过程同步前行,加快认识的发展过程。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克服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培养独立钻研教材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3)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锻炼身体,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独立获取知识、技能的能力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立和完善评价考核制度。
5)课内和课外要紧密结合。
6)经常地、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内容的教学因素,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性以及社会责任感,激发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