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之我见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zhoucu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就语言知识教学体系讲,像语音、文字、名词、动词等学生从小学就逐渐接触,初中已粗略地进行了比较系统地学习,到高中还经常提及这些知识,学生往往只看到重复的一面,看不到扩展和加深的一面,因而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和轻视思想,给学习造成困难。
  关键词:高中语文 高考 语言知识
  刚刚升入高中的同学为适应高中阶段的语言知识学习,为了适应高考,为了切实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克服厌倦和轻视思想,注意扩展和加深知识
  高中语文教师在授课时,根据高考纲要和学生实际,经常讲授一些语言基础知识。初听起来,似乎是初中知识的重复,但实际上是对语言知识的扩展和加深。有经验的教师还传授给学生一些规律和学习方法。例如:也是讲语音,高中老师会传授给大家“b p m f”只能和“o”相拼,不能和“e”相拼,其它声母才能和“uo”相拼;同样是讲汉字,高中不只讲形声字,还讲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即使讲形声字,也经常和学生分析“形”是什么、表何意;讲词语色彩,不仅有感情色彩,还讲语体色彩;讲句子,不只讲主谓宾定状补,还讲什么词、什么短语经常充当什么成分。几乎对每一个语言知识高中语文教师都把它从初中的基础上引向全面和深入。应当说,高中语文教师做了大量“份外”的事,而且做得很好。这样就使高中阶段的语言知识学习既注意了连续性,又有很大的扩展和加深,使同学们的知识和能力接近并逐渐达到高考的要求,更适合深层次的语言理解和运用。对高中阶段学习内容的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我想厌倦情绪和轻视思想也应容易克服了。
  二、注意学法的探索和积累
  学会不如会学,在学会的过程中,应逐渐培养起会学的能力。自学能力的形成,是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能力要求的一个方面,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怎样才能做到会学?除了学习老师和他人的一些合理的学习方法外,更主要的是个人的探索和积累。这里,我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学习方法:
  1.要把握知识系统。
  语言知识有它自身的体系,它像一棵树一样有主干有分支,因此学习的时候要把握总体和局部的体系。比如一个词,从语法上看,首先要弄清它是实词还是虚词,接着看它的词性,再看它是这一词性中的哪一种,这是一个范围由大到小的纵的知识系统;再比如,还是一个词,你可以从语法角度,词的构成的角度,词义的角度、色彩的角度、音节的角度去掌握它,这是由此及彼的横的知识系统。可以说,以上两方面正是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问题,如果具备了这两种度,那你就可以在语言的理解运用上、在应试中得心应手、轻而易举。这里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对知识种类的划分要掌握好标准,还要注意层级——不要越级。例如:对于句子,如果你把主谓句、非主谓句、陈述句并列,那你就犯了标准不统一的错误;如果你把主谓句、非主谓句、独语句并列,那就犯了越级的错误。
  2.掌握一般、注意特殊。
  语言知识中有一般知识和特殊知识之分。所谓一般,指的是知识主体,这是必须掌握的,但这还不够,还应注意特殊,否则,知识的掌握就不全面,在应试和运用中就会出纰漏。例如,词类这一知识,就词性来说共12类,这是知识的主体,还有特殊,那就是词的兼类(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是不同的词性)。句子成分有主谓宾定状补,这是一般,插入语则是特殊。复句有两套或两套以上的主谓结构,这是一般,独词句也能构成复句(例如:海滨,夏夜),这又是特殊。就比喻来说,明喻、暗喻、借喻是一般,而博喻、否定式的比喻就是特殊。问号用在问句末是一般,用在感叹句后就是特殊。一般地说,每个知识点都有特殊,同学们在学习中应注意这个问题,特别是应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意识:掌握一般、注意特殊。
  3.辨清易混知识。
  语言知识中有很多易混知识,分辨不清的话,就会给学习和应试造成困难。例如“笔者”和“年轻”这两个词,都是一个名词性语素加一个形容词性的语素构成,有的同学就错误地认为它们的构词方式相同,其实它们一个是偏正式,一个是主谓式。这样的例子很多。同学们在分辨这些易混知识要注意学习摸索一些规律,掌握点石成金的钥匙。像“向”“在”等词,在具体的语境中,什么时候是介词,什么时候是动词,区别的办法是看这个句子中还有没有主要动词,如果还有主要动词,它就是介词,如“他在教室学习”,如果没有主要动词了,它就是动词,如“他在教室”。括号和破折号都可以表示解释,怎样区别?那就看要解释的东西是否需要读出来,需要读出来的用破折号,不需要读出来的用括号。这些规律完全可以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概括自己总结出来。我曾做过一次试验,把很多带有名词活用为动词这一用法的语句交给学生,让他们判别总结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规律,结果学生归纳了八条,既准确,又全面。
  三、要把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听说读写训练结合起来
  学习语言知识的目的在于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语言知识是理论,听说读写活动则是语言实践,只有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对理论的掌握才会更扎实,能力的提高才会更快。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指导语言实践,也可以用长期学习所形成的听说读写能力来促进语言知识的学习。我们可以在读名家名篇时学习人家的遣词造句;在听别人说话时,注意辨别有没有语法错误,用语是否得体;而自己说话和写文章,则是对你语言知识掌握情况的综合检验。由此看来,对语言知识的学习,绝不仅仅在语文的课堂上,而是拥有无限广阔的天地。
  (作者单位:河北省魏县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教学  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
2012年2月21日,新任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来到会宁.王三运书记在来到会宁之前,召开了全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动员大会,他是会议精神的先行官,身体力行,
摘要:思维力在智力结构诸因素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控制并制约其他因素的发展,指挥并调节其他因素的运用 ,如果没有思维力的参与,其他诸因素就不可能发挥作用。因此,历史教学应把开发思维力放在重要位置上。求异思维,集合思维,逻辑思维和迁移思维是历史思维的基本形式。  关键词:历史教学 思维能力 课堂效率  一、求异思维的发展  求异思维又叫发散性思维,它具有敏捷性、广阔性和独创性等特点。  思维的敏捷性,即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上,以往的做法往往陷入教学的误区,比如不能摆正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缺乏真正的对话,忽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特感受能力,等等。其实,在新课标要求下,阅读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教师、学生和阅读材料互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能力、方法、习惯等一系列目标的课内阅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着力点  一、渗透政治思想教育  我们小学教
摘 要:随着高中新课改的实施,高中历史教学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相长。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理念 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对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忽视对学生创新、探究能力的培养,导致历史课堂呆板、沉闷,使学生“望史生畏”,大大降低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高中历史涉及
摘要:高中语文的诗歌鉴赏题,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学习了三年,多数往往仍感觉无所适从。其实,任何试题也都有一定的解法。对于高中生来说,在他们已经了解并掌握了一些诗歌常识,学习了诗歌的一般知识后,应该对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进行整体培训。鉴赏一首诗,应该具备以下几种意识。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 鉴赏  一、鉴赏顺序意识。  必须强化学生的鉴赏诗歌的顺序,它不仅仅是节约做题时间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做题的顺序
研究背景内脂素是于2005年从人和小鼠的内脏脂肪中发现的一种由内脏脂肪组织分泌的蛋白质细胞因子。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表明,内脂素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成和破裂、内皮功能紊
摘要: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强调指出:要改革课程目标过分注重传承知识的倾向,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发现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关键词:课程改革 小学数学 教与学  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实现受教育者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使学生学会
摘要: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来分析,题量越来越大,覆盖面越来越广,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样,不仅加强了对英语基础知识的考查,更突出了对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  关键词:中考英语 试题分析  (一)、基础知识的复习回顾  这一阶段是以课程标准作为依据,以知识点为基础,将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条理化、系统化,针对学生对已学基础知识部分已遗忘的共性,按教材顺序归纳语言点,讲清讲透语言知识点的运用,对各单元的知识点进行
摘要: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文基础训练,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读写听说能力。与此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情操和文化素质。语文教师应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认为教文是语文教学的硬任务,育人不过是说说而已,这种看法不可取。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仅是提供知识,而且要给学生以良好的教育。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