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标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一、创设生活中的情境
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使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能有效帮助他们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感受数学的力量,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教学”含有两个条件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时,上课之前,组织学生到操场进行跳绳比赛,大家非常高兴,为跳得快的同学叫好、鼓掌。体育委员把参赛同学的成绩记下来。上课时,根据跳得又快又好的三位同学的成绩,出示条件:①欧木渊跳了80下;②覃采莲比欧木渊多跳了18下;③覃海泳跳的下数是欧木渊的2倍。老师:看到这些条件,能选其中两个条件,提出一个自己能解答的问题吗?生1:选择①②,想知道他们一共跳了几下?生2:选择①③,想知道他们一共跳了多少下?……到汇报时,学生把比多少和求一共跳多少下各分一类,把一步计算和两步计算各分一类,三步计算的分一类……老师:你们真聪明,编出这么多应用题并分类。如果按计算步数分,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同学们已经学过,请大家先解答一步计算的。完成一步计算的后,引出“含有两个条件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解答,即“要求出歐木渊和覃采莲一共跳了多少下,你认为应该知道什么?应先求出什么?”于是学生进入学习活动中,同时在活动中学到了的知识。这样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活动中来学习,将抽象的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就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化难为易。
二、捕捉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采撷生活数学实例,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为教学服务。如教学“循环小数”时,教师可以用拍手的方式让学生找老师拍手的规律,再出示一些美术图案,让学生观察规律,初步理解“循环”一词的含义。接着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有关循环的现象:日升日“循环”落,一年12个月一天24小时等使学生进一步“依次不断”“重复”等字眼的含义。由此引入循环小数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就不那么抽象了。又如教学“比多比少的问题”时,可以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妈妈和我的年龄比较、班级内男女生的对比、文具盒内各种笔的比较等,使学生明白要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首先要弄清谁多谁少,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充分利用捕捉到的“生活信息”引入新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三、探究生活中的问题
“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如教学“加、减混合”时,教师可以把书上的例题改成了游戏形式,教师先对学生 说:“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接着,讲游戏的规则(先有10人在车上,接着下车4人,再上车3人)。然后,边放音乐边讲述:公交车从大才街上出发了,(学生做动作、嘴里发出开车的声音)琼园到了,停车(下车4人,又上车3人),公交车又开了。游戏结束后,让学生讨论后说说,现在车上有几人?学生1说:现在车上有9人;学生2说:原来车上有10人,到了琼园下车4人,又上车3人,现在车上有9人;学生3说:从大才街上出发时车上有10人,到了琼园下车4人,车上有6人,又上车3人,现在车上有9人。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说法先表示肯定,然后让学生讨论,你认为哪种说法最好?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知道现在车上有9人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知道:从10人里面去掉4人(要用减法算),又多3人(要用加法算)。这样学习“加、减混合”的例题,学生感到有趣、熟悉、自然,对数学的亲切感、兴趣感也自然产生了。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突破了教学的难点,真正體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四、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让他们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的的某些实际问题,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再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这种学习方式学生很乐意接受,这也是我们教学所必须达到的目标。比如四年级学生在学习四则运算知识后,可设计这样一个“购票方案”:有6个成人,3个儿童要去某公园游玩,怎样购票合算?方案一:成人每人100元,儿童半价。方案二:团体8人以上(包括8人),每人80元。让学生分组讨论购票方法,最后得出两种不同的付款金额:选方案一是100×6+50×3=750(元);选方案二是(6+3)×80=720(元),学生进行对比,觉得选方案二合算。这样使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同时,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作用,体会到数学的应用性,从而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应积极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善于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让数学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一、创设生活中的情境
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使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能有效帮助他们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感受数学的力量,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教学”含有两个条件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时,上课之前,组织学生到操场进行跳绳比赛,大家非常高兴,为跳得快的同学叫好、鼓掌。体育委员把参赛同学的成绩记下来。上课时,根据跳得又快又好的三位同学的成绩,出示条件:①欧木渊跳了80下;②覃采莲比欧木渊多跳了18下;③覃海泳跳的下数是欧木渊的2倍。老师:看到这些条件,能选其中两个条件,提出一个自己能解答的问题吗?生1:选择①②,想知道他们一共跳了几下?生2:选择①③,想知道他们一共跳了多少下?……到汇报时,学生把比多少和求一共跳多少下各分一类,把一步计算和两步计算各分一类,三步计算的分一类……老师:你们真聪明,编出这么多应用题并分类。如果按计算步数分,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同学们已经学过,请大家先解答一步计算的。完成一步计算的后,引出“含有两个条件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解答,即“要求出歐木渊和覃采莲一共跳了多少下,你认为应该知道什么?应先求出什么?”于是学生进入学习活动中,同时在活动中学到了的知识。这样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活动中来学习,将抽象的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就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化难为易。
二、捕捉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采撷生活数学实例,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为教学服务。如教学“循环小数”时,教师可以用拍手的方式让学生找老师拍手的规律,再出示一些美术图案,让学生观察规律,初步理解“循环”一词的含义。接着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有关循环的现象:日升日“循环”落,一年12个月一天24小时等使学生进一步“依次不断”“重复”等字眼的含义。由此引入循环小数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就不那么抽象了。又如教学“比多比少的问题”时,可以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妈妈和我的年龄比较、班级内男女生的对比、文具盒内各种笔的比较等,使学生明白要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首先要弄清谁多谁少,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充分利用捕捉到的“生活信息”引入新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三、探究生活中的问题
“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如教学“加、减混合”时,教师可以把书上的例题改成了游戏形式,教师先对学生 说:“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接着,讲游戏的规则(先有10人在车上,接着下车4人,再上车3人)。然后,边放音乐边讲述:公交车从大才街上出发了,(学生做动作、嘴里发出开车的声音)琼园到了,停车(下车4人,又上车3人),公交车又开了。游戏结束后,让学生讨论后说说,现在车上有几人?学生1说:现在车上有9人;学生2说:原来车上有10人,到了琼园下车4人,又上车3人,现在车上有9人;学生3说:从大才街上出发时车上有10人,到了琼园下车4人,车上有6人,又上车3人,现在车上有9人。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说法先表示肯定,然后让学生讨论,你认为哪种说法最好?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知道现在车上有9人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知道:从10人里面去掉4人(要用减法算),又多3人(要用加法算)。这样学习“加、减混合”的例题,学生感到有趣、熟悉、自然,对数学的亲切感、兴趣感也自然产生了。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突破了教学的难点,真正體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四、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让他们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的的某些实际问题,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再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这种学习方式学生很乐意接受,这也是我们教学所必须达到的目标。比如四年级学生在学习四则运算知识后,可设计这样一个“购票方案”:有6个成人,3个儿童要去某公园游玩,怎样购票合算?方案一:成人每人100元,儿童半价。方案二:团体8人以上(包括8人),每人80元。让学生分组讨论购票方法,最后得出两种不同的付款金额:选方案一是100×6+50×3=750(元);选方案二是(6+3)×80=720(元),学生进行对比,觉得选方案二合算。这样使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同时,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作用,体会到数学的应用性,从而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应积极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善于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让数学源于生活,回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