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影《孔繁森》通过与孔繁森相识的几个人物的故事,揭示出人类精神力量的成长过程,并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人就是神,神就是人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存在于人自身的精神世界里,它可以如洪荒时代人类膜拜顶礼的神一样伟大,可以在世人心里得到永生。
[关键词]《孔繁森》 人性 神性 人神合一
北影电影《孔繁森》画面背景宽广辽阔,色彩瑰丽壮观,气势恢宏磅礴,有很浓的历史文化氛围。
从某种意义上讲,该片的成功不仅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剪辑安排上。更体现在片中现实生活与文化历史背景的铆合上。即神秘的宗教文化和远离现代文明的洪荒背景。以及这个背景下生活着的一大群真诚善良、勤劳朴实。有旺盛生命力的人的活动,结合得天衣无缝。该片在技巧上的辑合,主要通过几组镜头安排了几次人和神的较量,展现了物质和精神、文明与落后、人性和神性、现代生活与原始洪荒环境相遇时碰撞产生出的激荡灵魂的火花。而在较量和碰撞之后又安排了人和神的握手媾和,从而在一种神的灵光笼罩下显示了人性的伟大光芒。
镜头一:灯盏,圆给人类孩提时代的梦
“爷爷。为什么要点燃这些灯盏?”一个稚嫩的童音,把观众的目光引向银幕上香雾缭绕灯火闪烁的大昭寺。
“因为点燃它,灯光就会引你回到家里。”随着孔繁森的回答,我们的思绪也跟着那两个小孩的思想飞向远方。
这是一个真实而又简单的童话。它只能盛开在有着悠久的宗教历史传统和神秘文化背景的拉萨。在这组简短的对白中,包含了一个人人都经历过的认识发展过程,那就是童年——这一人类认识的蛮荒时代。由于认识的粗浅和天真的想象力,产生出一种对童话和神话的执着与狂热。但编导不仅是为表现生活的真实。而是试图让人和神作一次具体现实的邂逅。并赋予片中人物活动环境以特殊的背景象征意义。大昭寺闪闪的灯盏象征了神秘蒙昧的人类孩提时代的梦,象征了这片荒芜的土地上人们头脑中色彩浓浓的神性。这个序曲不仅自然地把两个孤儿的命运与孔繁森联系在一起,而且作为片中人神对话的开始,为后面故事的发展营造了很浓的历史文化氛围,使人物形象得以在人神交织互相碰撞中得到更深层次的展现,并随着情节发展在人神撞击中把主人公身上的人性光辉展露得淋漓尽致。
在这一对答中,头脑清晰的主人公看起来对神作了一次小小的让步,但这种让步是以表面上对神的虔诚和骨子里实实在在的嘲讽为前提的,其实是在从容的对答中稳稳地占了上风。
镜头二:流浪歌手,人与神的再次变锋
真正的人神较量发生在乘车赴任阿里途中那位宁愿走路而不愿搭便车的流浪歌手身上。
在阿里生活着一群生命力极强的人。他们在极端艰苦的环境里顽强地工作和生活着。这里气候高寒,冰天雪地,人迹罕见,车辆难行。这里缺水少粮,缺电少煤,缺衣少鞋,缺医少药。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昵?是神!
在垒石遍地经幡翻飞的神山,孔繁森再次邂逅了途中见过的流浪歌手。与这位朝拜者的再次相遇,是机缘凑巧的偶合吗?当然不是。它是编导有意安排的人神交锋的第二个回合。镜头里孔繁森把一件大衣披在了裸着右臂闭目祈祷的歌手身上。出乎意料,他居然再次遭到拒绝,大衣被送回孔繁森手里。藏族歌手只解释了一句:“我有我的……神,他就是我的衣服。”一句话透着对神的执着,展示了一种神秘顽强的生命力。这种巨大的生命力远非物质所能代替,这种执着的信仰也远非物质所能动摇。人性和神性的第二次交锋。碰撞出的火花让人为之心折。表面看来这次交锋的结果,神胜利了,人失败了。
镜头三:佛珠,神对人的让步
在视察工作途中,孔繁森邂逅了一个八十多岁的藏族老大娘。她正患着肺炎,抖缩着躺在床上。她衣着单薄,脚上的鞋早已破烂不堪。孔繁森解开衣服用胸口去温暖大娘冰冷的瘦脚。大娘干涸的眼里流下了热泪。一家人口里喊着:“活菩萨!”
再次回到大娘小屋时,她却已经去逝了。她的妹妹把一串佛珠交给孔繁森,说是姐姐留给大慈大悲的活菩萨作纪念的。孔繁森手捧佛珠,眼里禁不住流下晶莹的泪珠。人和神再一次的碰撞交锋。神失败了,作出了一次重大的让步,神性承认了人性的伟大。那串象征神性的佛珠成为了人性的战利品。
镜头四:哈达,人与神的握手媾和
雪灾中,小战士于青藏为保障通讯线路畅通牺牲了。这位17岁的战士因父母双亡,很小就进入了革命队伍。在视察部队时,孔繁森认识了他,并取下自己手上的手表送给他,还教战士们唱《说句心里话》。
在救灾庆功会上,不见了于青藏的身影。孔繁森听到于青藏牺牲的消息后,打消了叫战士们唱歌的兴趣。迈着沉重的步子走出会场。战士们却自己唱起了那支《说句心里话》,歌声在高原上显得无比的悲壮。
歌声中,孔繁森驱车来到于青藏牺牲的地方,下车将一张哈达系在一根电线杆上。洁白的哈达在风中高高飘扬。
在这里人与神没有交锋和碰撞。而是很友好地握手媾和。象征神性的哈达被作为一种悼念亡者的符号。赋予了人性的价值和内涵。而于青藏则由人上升为神,取得了一种永生和不朽的意义,令孔繁森肃然起敬。人和神、人性和神性友好地走在了一起。
镜头五:宴舞,人与神的最后融合
报请中央的赈灾报告批下来了,发电站建起来了。孔繁森宴请几位曾多次请求调走而未获批准的下属。席间,他穿上藏袍。起舞而歌。缓缓的慢镜头里,飘飘的长袖,轻缓的歌声。朦胧的光影,虚化的人物形象,把人带到一个神秘莫测的艺术氛围中。一种飘飘欲仙的意景,把画面中人物托起。人在这里虚化成了一个神的形象。人性和神性和谐地统一在主人公身上,人和神终于完成了最后的融合。
其实,从始自终人性和神性都同时存在于孔繁森这个艺术形象里。整部影片也力图展现人和神的伟大。孔繁森的神是什么呢?就是他作为人所具有的精神力量。在编导的安排里,经过几组镜头神已一步步被剥下了神秘的面纱,失去了文化历史里洪荒时代的光彩。如果说在流浪歌手身上还有些神秘色彩。那么通过藏族老大娘、于青藏到孔繁森也就不再神秘了。在后面的几组镜头里,神已经从神坛上走下来,进入片中人物尤其是孔繁森的精神世界。整部影片通过与孔繁森相识的几个人物的故事,揭示出人类精神力量的成长过程,即从童蒙时期的人神分离走向至高无上的人神合一需要一个过程,它需要我们通过努力发展和不断完善自己的精神境界来完成。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就是神,神就是人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存在于人自身的精神世界里,它可以如洪荒时代人类膜拜顶礼的神一样伟大,可以在世人心里得到永生。
[关键词]《孔繁森》 人性 神性 人神合一
北影电影《孔繁森》画面背景宽广辽阔,色彩瑰丽壮观,气势恢宏磅礴,有很浓的历史文化氛围。
从某种意义上讲,该片的成功不仅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剪辑安排上。更体现在片中现实生活与文化历史背景的铆合上。即神秘的宗教文化和远离现代文明的洪荒背景。以及这个背景下生活着的一大群真诚善良、勤劳朴实。有旺盛生命力的人的活动,结合得天衣无缝。该片在技巧上的辑合,主要通过几组镜头安排了几次人和神的较量,展现了物质和精神、文明与落后、人性和神性、现代生活与原始洪荒环境相遇时碰撞产生出的激荡灵魂的火花。而在较量和碰撞之后又安排了人和神的握手媾和,从而在一种神的灵光笼罩下显示了人性的伟大光芒。
镜头一:灯盏,圆给人类孩提时代的梦
“爷爷。为什么要点燃这些灯盏?”一个稚嫩的童音,把观众的目光引向银幕上香雾缭绕灯火闪烁的大昭寺。
“因为点燃它,灯光就会引你回到家里。”随着孔繁森的回答,我们的思绪也跟着那两个小孩的思想飞向远方。
这是一个真实而又简单的童话。它只能盛开在有着悠久的宗教历史传统和神秘文化背景的拉萨。在这组简短的对白中,包含了一个人人都经历过的认识发展过程,那就是童年——这一人类认识的蛮荒时代。由于认识的粗浅和天真的想象力,产生出一种对童话和神话的执着与狂热。但编导不仅是为表现生活的真实。而是试图让人和神作一次具体现实的邂逅。并赋予片中人物活动环境以特殊的背景象征意义。大昭寺闪闪的灯盏象征了神秘蒙昧的人类孩提时代的梦,象征了这片荒芜的土地上人们头脑中色彩浓浓的神性。这个序曲不仅自然地把两个孤儿的命运与孔繁森联系在一起,而且作为片中人神对话的开始,为后面故事的发展营造了很浓的历史文化氛围,使人物形象得以在人神交织互相碰撞中得到更深层次的展现,并随着情节发展在人神撞击中把主人公身上的人性光辉展露得淋漓尽致。
在这一对答中,头脑清晰的主人公看起来对神作了一次小小的让步,但这种让步是以表面上对神的虔诚和骨子里实实在在的嘲讽为前提的,其实是在从容的对答中稳稳地占了上风。
镜头二:流浪歌手,人与神的再次变锋
真正的人神较量发生在乘车赴任阿里途中那位宁愿走路而不愿搭便车的流浪歌手身上。
在阿里生活着一群生命力极强的人。他们在极端艰苦的环境里顽强地工作和生活着。这里气候高寒,冰天雪地,人迹罕见,车辆难行。这里缺水少粮,缺电少煤,缺衣少鞋,缺医少药。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昵?是神!
在垒石遍地经幡翻飞的神山,孔繁森再次邂逅了途中见过的流浪歌手。与这位朝拜者的再次相遇,是机缘凑巧的偶合吗?当然不是。它是编导有意安排的人神交锋的第二个回合。镜头里孔繁森把一件大衣披在了裸着右臂闭目祈祷的歌手身上。出乎意料,他居然再次遭到拒绝,大衣被送回孔繁森手里。藏族歌手只解释了一句:“我有我的……神,他就是我的衣服。”一句话透着对神的执着,展示了一种神秘顽强的生命力。这种巨大的生命力远非物质所能代替,这种执着的信仰也远非物质所能动摇。人性和神性的第二次交锋。碰撞出的火花让人为之心折。表面看来这次交锋的结果,神胜利了,人失败了。
镜头三:佛珠,神对人的让步
在视察工作途中,孔繁森邂逅了一个八十多岁的藏族老大娘。她正患着肺炎,抖缩着躺在床上。她衣着单薄,脚上的鞋早已破烂不堪。孔繁森解开衣服用胸口去温暖大娘冰冷的瘦脚。大娘干涸的眼里流下了热泪。一家人口里喊着:“活菩萨!”
再次回到大娘小屋时,她却已经去逝了。她的妹妹把一串佛珠交给孔繁森,说是姐姐留给大慈大悲的活菩萨作纪念的。孔繁森手捧佛珠,眼里禁不住流下晶莹的泪珠。人和神再一次的碰撞交锋。神失败了,作出了一次重大的让步,神性承认了人性的伟大。那串象征神性的佛珠成为了人性的战利品。
镜头四:哈达,人与神的握手媾和
雪灾中,小战士于青藏为保障通讯线路畅通牺牲了。这位17岁的战士因父母双亡,很小就进入了革命队伍。在视察部队时,孔繁森认识了他,并取下自己手上的手表送给他,还教战士们唱《说句心里话》。
在救灾庆功会上,不见了于青藏的身影。孔繁森听到于青藏牺牲的消息后,打消了叫战士们唱歌的兴趣。迈着沉重的步子走出会场。战士们却自己唱起了那支《说句心里话》,歌声在高原上显得无比的悲壮。
歌声中,孔繁森驱车来到于青藏牺牲的地方,下车将一张哈达系在一根电线杆上。洁白的哈达在风中高高飘扬。
在这里人与神没有交锋和碰撞。而是很友好地握手媾和。象征神性的哈达被作为一种悼念亡者的符号。赋予了人性的价值和内涵。而于青藏则由人上升为神,取得了一种永生和不朽的意义,令孔繁森肃然起敬。人和神、人性和神性友好地走在了一起。
镜头五:宴舞,人与神的最后融合
报请中央的赈灾报告批下来了,发电站建起来了。孔繁森宴请几位曾多次请求调走而未获批准的下属。席间,他穿上藏袍。起舞而歌。缓缓的慢镜头里,飘飘的长袖,轻缓的歌声。朦胧的光影,虚化的人物形象,把人带到一个神秘莫测的艺术氛围中。一种飘飘欲仙的意景,把画面中人物托起。人在这里虚化成了一个神的形象。人性和神性和谐地统一在主人公身上,人和神终于完成了最后的融合。
其实,从始自终人性和神性都同时存在于孔繁森这个艺术形象里。整部影片也力图展现人和神的伟大。孔繁森的神是什么呢?就是他作为人所具有的精神力量。在编导的安排里,经过几组镜头神已一步步被剥下了神秘的面纱,失去了文化历史里洪荒时代的光彩。如果说在流浪歌手身上还有些神秘色彩。那么通过藏族老大娘、于青藏到孔繁森也就不再神秘了。在后面的几组镜头里,神已经从神坛上走下来,进入片中人物尤其是孔繁森的精神世界。整部影片通过与孔繁森相识的几个人物的故事,揭示出人类精神力量的成长过程,即从童蒙时期的人神分离走向至高无上的人神合一需要一个过程,它需要我们通过努力发展和不断完善自己的精神境界来完成。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就是神,神就是人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存在于人自身的精神世界里,它可以如洪荒时代人类膜拜顶礼的神一样伟大,可以在世人心里得到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