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每册都有配套的《小学语文读本》,恰当运用这份资源不仅能弥补农村学生课外书少的缺憾,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同时也能浸润书香童年。教师应该以此打开“阅读之窗”,努力与教材课程“合体”进行同步阅读,指导与帮助学生在“五优”中美读、美摘、美悟和美化,从而提升阅读的品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本;课外阅读;优化阅读;阅读品质
母语学习乃语文教育之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作为农村小学生人手一册的《小学语文读本》,如果运用得当,定能打开“阅读之窗”,做到开卷有益,让农村孩子在童年中多一份书香,在书的海洋里茁壮成长。据此,笔者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来优化阅读。
一、落实“五优”——追求高品质阅读
1.优化主题,拓展阅读范围
以统编版第六册语文书为例,全册共分八个单元,依次为:动物植物,寓言故事,传统文化,留心观察,奇妙想象,童年生活,大自然的奥秘,有趣的故事。再看配套的《小学语文读本》,各栏目的文章不仅对应各单元的主题,而且还增加导读、链接等栏目,更有利于学生去自主学习、深入思考。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学一组带一组,步伐一致地进行拓展阅读。
2.优化方法,提供阅读路径
《小学语文读本》编写依据课标,配合教材,选文经典,视野宽广,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有了好书,还得有好方法。所以在人员组合上,有“生生共读、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在深浅与速率上,有“精读、略读、速读、浏览”;在题材内容上,有“导读、表演、摘录、批注”等。教师要精于指导,善于鼓励,让学生举一反三,实现阅读效能化。
3.优化时空,养成阅读习惯
创设一个好的阅读时空,学生才能较快地进入理想的阅读状态中。选取《小学语文读本》,教师需要摒弃“题海”,作为课本延伸的素材使用,学生可在课前、课中及课后阅读相关文章,家长配合指导和监督。当身处轻松愉悦的自主时空时,学生就能投入《小学语文读本》的怀抱。晨诵、午读或暮省,教室、校园或家庭,都可以进行阅读。教师重在启动思维和激发情感,家长重在支持鼓励与适当参与,学生重在习惯养成和拓展知识。
4.优化兴趣,追求阅读自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从内心产生阅读的期待,从而把学生从“被阅读”中解脱出来,积极踏上“主阅读”的道路。在《小学语文读本》中,教师要依据文本特点,着力于阅读兴趣的探究与培养,可利用“读物猜想、片段赏析、竞赛评比”等手段,满足学生的阅读欲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日久生情,《小学语文读本》就会像老朋友一样,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常态。如此,自主阅读就能真正有趣、有效、有恒地开展。
5.优化个性,解放阅读思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是囿于标准答案的“紧箍咒”,教材文本的阅读大打折扣。而《小学语文读本》则可以开放性地彰显个性化阅读,允许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积淀或生活经验,选择喜欢的文本进行“个性角度”的探究阅读。解放学生的思维,就能促进学生成为独立反思的阅读者,引发与作者之间的灵魂拥抱或心灵对话。
二、追求“四美”——走向高品质阅读
1.追求美读,读出语文味
以第六册《小学语文读本》为例,所选诗歌、童话、寓言、散文、小说均有涉猎,可谓体裁广,视野宽。教师就要精剪细裁,利用每周的阅读课开展美读:示范引路—自主准备—才艺展示。朗朗的读书声,读出语感节奏,读出情感温度,读出文气意境。这也是课标中提倡的“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体现。
2.追求美摘,摘出好词段
阅读,犹如小蜜蜂采蜜,那一个个好词佳句,就像一朵朵鲜花。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各具特色的摘记,以体现个性阅读。当然,为了追求实效,还需要规范化操作:预设固定的框架模板,规定一定数量的摘录来丰富语言积累,充实习作素材。同时,鼓励分类积累,如描写动物,描写植物,描写天气……总之,美文摘抄,实为汲取营养,学以致用。
3.追求美悟,悟出高素养
不动笔墨不读书。《小学语文读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独特的美,或文句美,或情感美,或结构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增加品评和感想,如:在阅读中,边想边在书上空白处做批注;在阅读后,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记录在“我的收获”一栏。如果学生不断地品悟阅读,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那么语文素养就能步步提升。
4.追求美化,化出品质感
针对《小学语文读本》,每周开辟“阅读指导课”,进行交流、分享和展示,同时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评比。针对学生爱画画、爱色彩的特点,允许摘记以“图谱式”呈现,插入图画或线条灯。还鼓励学生巧思灵想,畫“思维导图”或命名摘记本(如《芳草地》《阳光房》等)。这样,学生就能添加倾注度,让阅读走向精美的品质感。
总之,“五优”实现的是课内与课外的统一,即学生得法于课堂上老师的点拨指导,得益于课堂外自身的兴趣阅读。“四美”关注的是语言文字积累和阅读习惯养成,即突出读,辅以写,读写融合。有“法”可依,有“趣”可感,有“果”可享,学生自然能乐读和爱读起来。
参考文献:
滕春友,赵水囡.小学语文读本(6)[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9.
编辑 赵飞飞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本;课外阅读;优化阅读;阅读品质
母语学习乃语文教育之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作为农村小学生人手一册的《小学语文读本》,如果运用得当,定能打开“阅读之窗”,做到开卷有益,让农村孩子在童年中多一份书香,在书的海洋里茁壮成长。据此,笔者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来优化阅读。
一、落实“五优”——追求高品质阅读
1.优化主题,拓展阅读范围
以统编版第六册语文书为例,全册共分八个单元,依次为:动物植物,寓言故事,传统文化,留心观察,奇妙想象,童年生活,大自然的奥秘,有趣的故事。再看配套的《小学语文读本》,各栏目的文章不仅对应各单元的主题,而且还增加导读、链接等栏目,更有利于学生去自主学习、深入思考。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学一组带一组,步伐一致地进行拓展阅读。
2.优化方法,提供阅读路径
《小学语文读本》编写依据课标,配合教材,选文经典,视野宽广,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有了好书,还得有好方法。所以在人员组合上,有“生生共读、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在深浅与速率上,有“精读、略读、速读、浏览”;在题材内容上,有“导读、表演、摘录、批注”等。教师要精于指导,善于鼓励,让学生举一反三,实现阅读效能化。
3.优化时空,养成阅读习惯
创设一个好的阅读时空,学生才能较快地进入理想的阅读状态中。选取《小学语文读本》,教师需要摒弃“题海”,作为课本延伸的素材使用,学生可在课前、课中及课后阅读相关文章,家长配合指导和监督。当身处轻松愉悦的自主时空时,学生就能投入《小学语文读本》的怀抱。晨诵、午读或暮省,教室、校园或家庭,都可以进行阅读。教师重在启动思维和激发情感,家长重在支持鼓励与适当参与,学生重在习惯养成和拓展知识。
4.优化兴趣,追求阅读自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从内心产生阅读的期待,从而把学生从“被阅读”中解脱出来,积极踏上“主阅读”的道路。在《小学语文读本》中,教师要依据文本特点,着力于阅读兴趣的探究与培养,可利用“读物猜想、片段赏析、竞赛评比”等手段,满足学生的阅读欲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日久生情,《小学语文读本》就会像老朋友一样,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常态。如此,自主阅读就能真正有趣、有效、有恒地开展。
5.优化个性,解放阅读思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是囿于标准答案的“紧箍咒”,教材文本的阅读大打折扣。而《小学语文读本》则可以开放性地彰显个性化阅读,允许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积淀或生活经验,选择喜欢的文本进行“个性角度”的探究阅读。解放学生的思维,就能促进学生成为独立反思的阅读者,引发与作者之间的灵魂拥抱或心灵对话。
二、追求“四美”——走向高品质阅读
1.追求美读,读出语文味
以第六册《小学语文读本》为例,所选诗歌、童话、寓言、散文、小说均有涉猎,可谓体裁广,视野宽。教师就要精剪细裁,利用每周的阅读课开展美读:示范引路—自主准备—才艺展示。朗朗的读书声,读出语感节奏,读出情感温度,读出文气意境。这也是课标中提倡的“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体现。
2.追求美摘,摘出好词段
阅读,犹如小蜜蜂采蜜,那一个个好词佳句,就像一朵朵鲜花。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各具特色的摘记,以体现个性阅读。当然,为了追求实效,还需要规范化操作:预设固定的框架模板,规定一定数量的摘录来丰富语言积累,充实习作素材。同时,鼓励分类积累,如描写动物,描写植物,描写天气……总之,美文摘抄,实为汲取营养,学以致用。
3.追求美悟,悟出高素养
不动笔墨不读书。《小学语文读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独特的美,或文句美,或情感美,或结构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增加品评和感想,如:在阅读中,边想边在书上空白处做批注;在阅读后,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记录在“我的收获”一栏。如果学生不断地品悟阅读,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那么语文素养就能步步提升。
4.追求美化,化出品质感
针对《小学语文读本》,每周开辟“阅读指导课”,进行交流、分享和展示,同时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评比。针对学生爱画画、爱色彩的特点,允许摘记以“图谱式”呈现,插入图画或线条灯。还鼓励学生巧思灵想,畫“思维导图”或命名摘记本(如《芳草地》《阳光房》等)。这样,学生就能添加倾注度,让阅读走向精美的品质感。
总之,“五优”实现的是课内与课外的统一,即学生得法于课堂上老师的点拨指导,得益于课堂外自身的兴趣阅读。“四美”关注的是语言文字积累和阅读习惯养成,即突出读,辅以写,读写融合。有“法”可依,有“趣”可感,有“果”可享,学生自然能乐读和爱读起来。
参考文献:
滕春友,赵水囡.小学语文读本(6)[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9.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