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样的课堂是智慧的课堂
首先我们先对智慧二字进行简单的解读:智:天天有认知。慧:推倒心中那座疑问的大山。那么,作为“传道授业”的教师,我们是怎样激发学生天天有认知的呢?在推倒心中那座疑问的大山时,我们充当的是什么角色?我们是冲锋在前,一手搞定,还是该出手时再点拨推山之法,让学生自己“大功告成”。
纪伯伦的有这样一句话:“伟大的美俘虏了我,但更伟大的美甚至将我从她本身解脱”。我常常思索这句话,思索的不仅仅是美的哲学,作为一名教师,我思索更多的是我们自己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究竟以怎样的面貌出现?
那么真正的智慧课堂是怎样的呢?正如纪伯伦所说:“更伟大的美甚至将我从她本身解脱。”真正具备智慧之美的课堂也应该是充分给学生这种解脱的机会和权利。更伟大的美不是召唤和吸引,而是对方达到自由地解脱。那么就课堂教学而言,智慧课堂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召唤和吸引。更应是一种解放与激发。使学生自由地驰骋于思维的无限世界里。课堂不是一座禁锢于控制学生的华丽建筑,它应是一个没有边界的星球,有着适合种植任何一种植物的土壤。课堂教学具有的多样性、复杂性、选择性和开放型等等,特别需要教师有智慧的现场生成。这就决定了课堂是教师无法第二次跨入的“同一条河流”。即使是面对同一批学生,第二遍教同一篇课文,也无法重复“昨天的故事”。遗憾的是在传统的经典的教学体系中,对课堂这方面的研究明显不足。我们不难从许许多多的课堂智慧中找到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辩证地处理问题的哲思:即将貌似对立的一些教学事理,做临场的智慧的处理,充分体现在求得统一之后的合理,使学生获得最佳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种关系处理上:
教会与学会
教与学在传统的经典教学体系中,更多地处于对立的地位。今天课堂教学智慧就是把“教”细微无痕地融入到“学”的活动中去。能“还学于生”的教学,才是智慧教学。
有法与无法
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亦无须赘诉,但在智慧课堂里,各种教学方法的高度综合运用,应当达到“用法而不见法”、“无法生有法”的境地。显然,这才是智慧的教学。
机遇与机智
智慧课堂的主要标志之一,是教师具有高水平的“教学机智”,然而,教学机智的运用应是教师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教学机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方能以敏锐的感受,准确地判断和灵活应变的行为,去把握教学机遇,赢得最佳教学效益,构建成真正的智慧课堂。课例:学习台灯这个词,单拿出灯有生读成台,老师及时抓住学生语言的最近发展区,马上出示“台”字,学生即可记住了这两个字。高水平的教学机智把握了教学机遇,赢得最佳教学效应。高水平的教学机智对于驾驭课堂更是至关重要的。
敏感与钝感
在智慧课堂里教师的教学敏感当然十分重要,但有时也需要“钝感”。钝感是敏感的反面概念。教师的“钝感”并非“不敏感”,而是与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有其义理相通之处。即教师的装糊涂是为了把发现的机会,锤炼能力的平台,有意地让给学生。教师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是为了充分展现学生的聪明。
示强与示弱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传统角色,无疑是一个强者,总是会有意无意地处在“主宰”地位。然而,在智慧课堂里,教师有时必须学会“示弱法”。这是教学的反向思维,无论是教师真的“示弱”(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教师难免会有预设不足或认识有误)还是假意“示弱”,都具有让学生呈强的教学价值。这也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至为无为”,“能而示之不能”、“人又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的理智应用。
有效与有爱
智慧课堂应追求教学的有效性和优质化,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有爱”,教师对学生的大爱。教师教学智慧与其说是一种知识和能力,还不如说是一种基于爱的信念。如其刻意地去追求语文课堂的高度和深度、高度和亮度,可能更重要的是温度,一种教师之爱的温度。
很多时候,这几种教学智慧的综合运用效果更是一字千金,事半功倍。一位教者在执教《五彩池》时,在赏析完课文后,一位学生激动地说:这么美的五彩池,在里面游泳一定舒服极了。老师反问到:你们说可以游泳吗?有的点头,有的说游泳危险。见此情景,老师屹然告诉大家:看来我们有必要再读一读课文,会读书的你们,一定会从文中得到满意的答案,然后告诉老师可不可以游泳。几分钟后,同学们纷纷说出了不能游泳的理由。可这位老师并没就此罢休,而是追问道:如果水池很大很深,又没危险是不是就可以游泳了?一石又激起千层浪,一些孩子一时无语,有些孩子纷纷说明该保护大自然,不该去那里游泳。我们来看这简单的几句话,示弱的表现,孩子们在老师带有信任和鼓励的忽悠下,又带着告诉老师问题答案的重任。学习的欲望、思考的动力、读书的效果那是不言而喻的。《新课程标准》中说:“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有了独特体验才有了课堂上的精彩生成,在生成中,由于这位老師抓住了机遇,因为有爱的才会对学生,充分尊重,因为尊重才博得了学生对课文最深刻的感悟。
正像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所概述的那样,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怎样创建智慧课堂
(一):研读新课程标准
“研读”是怎么读,显而易见,就是不但要看,要背下来。更重要的是研究性的去理解。在看到每一个理念的时候,我们都要反复琢磨,认真解读此理念的广义和狭义所包含的内容,然后每个理念每句话我们都尽量联系教学实际去琢磨:例如: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指出:“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那怎样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一定不是像思想品德课那样说教,而要通过朗读、诵读。有感情朗读是受到熏陶感染、是读者和作者产生共鸣的一个基本条件。“有感情地”:感情何来?熟读走进文本而来。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审视我们是否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悟情的时间,学生有情了, 才能把那份情用读表达出来,才能读的入情入境。所以,我们要理论转化为实际教学行为,那就得这样,学习每一个内容,都要把实际教学联系起来,我怎样做是真正实现这个目标。同样,我们在备课时,也要逆向推理审视教学设计,无论是整体设计还是否一方面的能力训练,我的做法是否落实了课标的理念,如果不是,那我该怎么设计。只有这样理论联系实际,实际联系理论地反复研究运用。才能逐步内化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我们再来看这句话:要有探究、有创造、多角度有创意、有反思有批判、有拓展有提高“何以达到此境界,唯有智慧也!”
如这样的教学片断: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在读到我要钱时,老师提示:母亲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为什么不是给而是塞?
塞的后面省略了什么?(生:信任、爱、鼓励)
师:这一塞,塞进的是……(指课题)齐读课题 (对课题的情感再一次升华)
师:塞进的是“情、是爱、是鼓励、是理解”再读这一句“母亲却已将钱……”(及时通过读表达情感)
语文是美的,这种美就潜伏在语言的深处。智慧的老师能以其独特的视角,把语言的每一个细微的触角一标一点悄悄拾起。
一个教者智慧地幻化為大自然中的灵长,引领孩子们在!中兴奋和感叹,在?中思考和探索,在“……”中想象和表达!这就是语文的智慧,这就是教师的智慧,这就是快乐的智慧。
教师的神圣职责,鄙视精致的解释教材,而是善于用教材做诱饵,去最有效地“钓”学生的思考,“钓”学生的发展。教师立足教材而又超越教材,这本身就充满了心灵的感召与精神的创生。在课文和原文的比较中确定教学思路,无疑这是一种创造,开拓了阅读教学的另一个审美视野 和思维空间。智慧的课堂就应该是这样创造性的课堂。
(二)善于从终点思考
我们在备课时,特别是上课前,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如何发挥,面临参赛课,还要想评委如何看,很少静心去想我们如此这般的教学设计,学生上完课会学到什么?哪些方面的能力会有提升?所以,备课的智慧就在于善于从“终点”思考:
对于课堂教学,简约是一种智慧,放弃也是一种智慧。我们在研读教材时,常常感觉这是作者可以着笔的精心刻画,那是寓意深刻的深情表达。动哪哪疼,处处欲舍又难抛,结果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领着学生到处走马观花,忙乎了半天,老师头昏脑胀,学生两手空空。所以我们一定要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是否捕捉到了课文的关键所在,择取重中之重,敏锐地引领学生发现此文本区别于其他文本最大的结构特色和语言特色,并能敏锐地发现挖掘隐藏在文本中的语言增值点。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我们再来看这句话:要有探究、有创造、多角度有创意、有反思有批判、有拓展有提高“何以达到此境界,唯有智慧也!
首先我们先对智慧二字进行简单的解读:智:天天有认知。慧:推倒心中那座疑问的大山。那么,作为“传道授业”的教师,我们是怎样激发学生天天有认知的呢?在推倒心中那座疑问的大山时,我们充当的是什么角色?我们是冲锋在前,一手搞定,还是该出手时再点拨推山之法,让学生自己“大功告成”。
纪伯伦的有这样一句话:“伟大的美俘虏了我,但更伟大的美甚至将我从她本身解脱”。我常常思索这句话,思索的不仅仅是美的哲学,作为一名教师,我思索更多的是我们自己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究竟以怎样的面貌出现?
那么真正的智慧课堂是怎样的呢?正如纪伯伦所说:“更伟大的美甚至将我从她本身解脱。”真正具备智慧之美的课堂也应该是充分给学生这种解脱的机会和权利。更伟大的美不是召唤和吸引,而是对方达到自由地解脱。那么就课堂教学而言,智慧课堂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召唤和吸引。更应是一种解放与激发。使学生自由地驰骋于思维的无限世界里。课堂不是一座禁锢于控制学生的华丽建筑,它应是一个没有边界的星球,有着适合种植任何一种植物的土壤。课堂教学具有的多样性、复杂性、选择性和开放型等等,特别需要教师有智慧的现场生成。这就决定了课堂是教师无法第二次跨入的“同一条河流”。即使是面对同一批学生,第二遍教同一篇课文,也无法重复“昨天的故事”。遗憾的是在传统的经典的教学体系中,对课堂这方面的研究明显不足。我们不难从许许多多的课堂智慧中找到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辩证地处理问题的哲思:即将貌似对立的一些教学事理,做临场的智慧的处理,充分体现在求得统一之后的合理,使学生获得最佳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种关系处理上:
教会与学会
教与学在传统的经典教学体系中,更多地处于对立的地位。今天课堂教学智慧就是把“教”细微无痕地融入到“学”的活动中去。能“还学于生”的教学,才是智慧教学。
有法与无法
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亦无须赘诉,但在智慧课堂里,各种教学方法的高度综合运用,应当达到“用法而不见法”、“无法生有法”的境地。显然,这才是智慧的教学。
机遇与机智
智慧课堂的主要标志之一,是教师具有高水平的“教学机智”,然而,教学机智的运用应是教师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教学机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方能以敏锐的感受,准确地判断和灵活应变的行为,去把握教学机遇,赢得最佳教学效益,构建成真正的智慧课堂。课例:学习台灯这个词,单拿出灯有生读成台,老师及时抓住学生语言的最近发展区,马上出示“台”字,学生即可记住了这两个字。高水平的教学机智把握了教学机遇,赢得最佳教学效应。高水平的教学机智对于驾驭课堂更是至关重要的。
敏感与钝感
在智慧课堂里教师的教学敏感当然十分重要,但有时也需要“钝感”。钝感是敏感的反面概念。教师的“钝感”并非“不敏感”,而是与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有其义理相通之处。即教师的装糊涂是为了把发现的机会,锤炼能力的平台,有意地让给学生。教师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是为了充分展现学生的聪明。
示强与示弱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传统角色,无疑是一个强者,总是会有意无意地处在“主宰”地位。然而,在智慧课堂里,教师有时必须学会“示弱法”。这是教学的反向思维,无论是教师真的“示弱”(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教师难免会有预设不足或认识有误)还是假意“示弱”,都具有让学生呈强的教学价值。这也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至为无为”,“能而示之不能”、“人又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的理智应用。
有效与有爱
智慧课堂应追求教学的有效性和优质化,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有爱”,教师对学生的大爱。教师教学智慧与其说是一种知识和能力,还不如说是一种基于爱的信念。如其刻意地去追求语文课堂的高度和深度、高度和亮度,可能更重要的是温度,一种教师之爱的温度。
很多时候,这几种教学智慧的综合运用效果更是一字千金,事半功倍。一位教者在执教《五彩池》时,在赏析完课文后,一位学生激动地说:这么美的五彩池,在里面游泳一定舒服极了。老师反问到:你们说可以游泳吗?有的点头,有的说游泳危险。见此情景,老师屹然告诉大家:看来我们有必要再读一读课文,会读书的你们,一定会从文中得到满意的答案,然后告诉老师可不可以游泳。几分钟后,同学们纷纷说出了不能游泳的理由。可这位老师并没就此罢休,而是追问道:如果水池很大很深,又没危险是不是就可以游泳了?一石又激起千层浪,一些孩子一时无语,有些孩子纷纷说明该保护大自然,不该去那里游泳。我们来看这简单的几句话,示弱的表现,孩子们在老师带有信任和鼓励的忽悠下,又带着告诉老师问题答案的重任。学习的欲望、思考的动力、读书的效果那是不言而喻的。《新课程标准》中说:“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有了独特体验才有了课堂上的精彩生成,在生成中,由于这位老師抓住了机遇,因为有爱的才会对学生,充分尊重,因为尊重才博得了学生对课文最深刻的感悟。
正像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所概述的那样,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怎样创建智慧课堂
(一):研读新课程标准
“研读”是怎么读,显而易见,就是不但要看,要背下来。更重要的是研究性的去理解。在看到每一个理念的时候,我们都要反复琢磨,认真解读此理念的广义和狭义所包含的内容,然后每个理念每句话我们都尽量联系教学实际去琢磨:例如: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指出:“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那怎样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一定不是像思想品德课那样说教,而要通过朗读、诵读。有感情朗读是受到熏陶感染、是读者和作者产生共鸣的一个基本条件。“有感情地”:感情何来?熟读走进文本而来。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审视我们是否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悟情的时间,学生有情了, 才能把那份情用读表达出来,才能读的入情入境。所以,我们要理论转化为实际教学行为,那就得这样,学习每一个内容,都要把实际教学联系起来,我怎样做是真正实现这个目标。同样,我们在备课时,也要逆向推理审视教学设计,无论是整体设计还是否一方面的能力训练,我的做法是否落实了课标的理念,如果不是,那我该怎么设计。只有这样理论联系实际,实际联系理论地反复研究运用。才能逐步内化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我们再来看这句话:要有探究、有创造、多角度有创意、有反思有批判、有拓展有提高“何以达到此境界,唯有智慧也!”
如这样的教学片断: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在读到我要钱时,老师提示:母亲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为什么不是给而是塞?
塞的后面省略了什么?(生:信任、爱、鼓励)
师:这一塞,塞进的是……(指课题)齐读课题 (对课题的情感再一次升华)
师:塞进的是“情、是爱、是鼓励、是理解”再读这一句“母亲却已将钱……”(及时通过读表达情感)
语文是美的,这种美就潜伏在语言的深处。智慧的老师能以其独特的视角,把语言的每一个细微的触角一标一点悄悄拾起。
一个教者智慧地幻化為大自然中的灵长,引领孩子们在!中兴奋和感叹,在?中思考和探索,在“……”中想象和表达!这就是语文的智慧,这就是教师的智慧,这就是快乐的智慧。
教师的神圣职责,鄙视精致的解释教材,而是善于用教材做诱饵,去最有效地“钓”学生的思考,“钓”学生的发展。教师立足教材而又超越教材,这本身就充满了心灵的感召与精神的创生。在课文和原文的比较中确定教学思路,无疑这是一种创造,开拓了阅读教学的另一个审美视野 和思维空间。智慧的课堂就应该是这样创造性的课堂。
(二)善于从终点思考
我们在备课时,特别是上课前,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如何发挥,面临参赛课,还要想评委如何看,很少静心去想我们如此这般的教学设计,学生上完课会学到什么?哪些方面的能力会有提升?所以,备课的智慧就在于善于从“终点”思考:
对于课堂教学,简约是一种智慧,放弃也是一种智慧。我们在研读教材时,常常感觉这是作者可以着笔的精心刻画,那是寓意深刻的深情表达。动哪哪疼,处处欲舍又难抛,结果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领着学生到处走马观花,忙乎了半天,老师头昏脑胀,学生两手空空。所以我们一定要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是否捕捉到了课文的关键所在,择取重中之重,敏锐地引领学生发现此文本区别于其他文本最大的结构特色和语言特色,并能敏锐地发现挖掘隐藏在文本中的语言增值点。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我们再来看这句话:要有探究、有创造、多角度有创意、有反思有批判、有拓展有提高“何以达到此境界,唯有智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