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笔者对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一点思考。
一、快快乐乐读起来:走进课文
朗读教学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主要手段,也是学生领略语言魅力,学习语言艺术的重要途径。朗读是有益的,是快乐的,是走进课文的一把金钥匙。
当然,琅琅的书声缘自学生朗读中快乐的获得,它不应该只是一种表面的繁荣。而获得快乐的前提是兴趣的拥有以及老师对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实实在在的方法。如在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时,笔者就有意识的注重以欣赏的微笑来提升朗读兴趣,以竞赛及表演的方式激发朗读情趣,以鼓励性的评价保持朗读的激情和动力。在一种宽松的、不受拘束的氛围中,学生带着愉悦的、竞争的、满足的心理快乐地进入了朗读的天地。这样,既让学生走进了课文(对课文的熟悉),又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
二、七嘴八舌说起来:感性突破
教学《项链》时,笔者给学生展示了一条情节链:羡项链—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项链—识项链。在情节链的启发下,课文内容如同影片般在学生的脑海浮现出来,花时不多,学生已能准确、流畅地复述了。这不仅帮助学生加强了记忆,同时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又启发学生对课文进行关联性讲述(联想与想象),即从《项链》的情节的独特性或人物形象的相似性等方面着手进行挖掘,由此又展开了一堂小型的课堂“故事汇”。这种关联性讲述活动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拓宽了知识面,而且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在相应的训练中也得到了提高。
三、有的放矢议起来:理性捕捉
在已然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自由组合。如《明湖居听书》,我们提炼与探讨的问题:明湖居是个什么场所,何谓“听书”,听谁的书,唱得怎样,作品又是怎样展示她的精湛技艺的,除了主人公外作品还写了什么,作用何在……一个个问题,从学生中来又到学生中去。整个过程,无论是提出问题抑或是成功地解决问题,我们看到的是智慧在闪烁、快乐在弥漫。试想,如果学生缺乏对作品深入细致的把握以及缜密审慎的思考,那么,这种对作品的理性捕捉是难以实现的。
四、手舞足蹈动起来:渐入佳境
我们的教材中,有大量的作品是可以让学生用形象的方式来加以诠释的。而成功的诠释亦可谓是对作品把握的渐入佳境。
如教学《红烛》时,布置一个看似简单的任务:凭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画一幅关于“红烛”的画。不多会儿,一幅幅形态各异的“红烛”就跃然纸上了,这些“红烛”无论是熊熊燃烧的、风中摇曳的抑或是烧蜡成灰的,都充分展示了诗人漫漫长夜中探索的足迹;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理想社会、美好人生的执着探求;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崇高的人格、美好的情操。就画面来看,学生对作品的熟知与理解程度已然到位。又如《离太阳最近的树》,笔者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画一棵红柳树。同样的,当我们老师看到那一幅幅准确勾勒出红柳的枝干叶、恰当地拿捏住红柳的整体比例、传神地展示红柳精神面貌的图片时,再多讲解已变得烦琐,因为,学生对作品的把握已入佳境。当然,类似的课堂形式还有好多,比如可以让学生编排话剧、开展课堂辩论以及进行课堂情景剧的表演等。
五、豁然开朗悟出来:体悟延伸
学习贵在明理,贵在学以致用。每一堂课,我们的老师都会设计一些共性或带有个性的教学目标。在诸多的教学目标中,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对作品特色的把握与借鉴(运用)是为重中之重。这涉及学生对作品内容归纳总结等抽象思维的训练,而学以致用更是体现了学生的理性思辨与实践探索的精神。
学习《敬业与乐业》一文时,根据本题所论之角度,我们引导学生重在从以下几方面“明理”与“致用”:作为中职生将来一定要有业,要敬业、乐业;敬业与乐业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关系的理解与借鉴;体会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行文结构的参照。相关的如探讨作文资料的利用,资料千千万,又有多少真正让学生受益了呢?原因何在?一言蔽之,我们缺少了对资料的 “明理”,那当然就谈不上“致用”了。而有效的课堂教学其优势就在于老师通过或梳理、或引导、或启发解疑等方法,使得学生悟出其理并且学以致用,让学生既有豁然开朗之感,又实现了运用能力的延伸。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职业教育中心校)
一、快快乐乐读起来:走进课文
朗读教学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主要手段,也是学生领略语言魅力,学习语言艺术的重要途径。朗读是有益的,是快乐的,是走进课文的一把金钥匙。
当然,琅琅的书声缘自学生朗读中快乐的获得,它不应该只是一种表面的繁荣。而获得快乐的前提是兴趣的拥有以及老师对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实实在在的方法。如在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时,笔者就有意识的注重以欣赏的微笑来提升朗读兴趣,以竞赛及表演的方式激发朗读情趣,以鼓励性的评价保持朗读的激情和动力。在一种宽松的、不受拘束的氛围中,学生带着愉悦的、竞争的、满足的心理快乐地进入了朗读的天地。这样,既让学生走进了课文(对课文的熟悉),又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
二、七嘴八舌说起来:感性突破
教学《项链》时,笔者给学生展示了一条情节链:羡项链—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项链—识项链。在情节链的启发下,课文内容如同影片般在学生的脑海浮现出来,花时不多,学生已能准确、流畅地复述了。这不仅帮助学生加强了记忆,同时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又启发学生对课文进行关联性讲述(联想与想象),即从《项链》的情节的独特性或人物形象的相似性等方面着手进行挖掘,由此又展开了一堂小型的课堂“故事汇”。这种关联性讲述活动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拓宽了知识面,而且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在相应的训练中也得到了提高。
三、有的放矢议起来:理性捕捉
在已然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自由组合。如《明湖居听书》,我们提炼与探讨的问题:明湖居是个什么场所,何谓“听书”,听谁的书,唱得怎样,作品又是怎样展示她的精湛技艺的,除了主人公外作品还写了什么,作用何在……一个个问题,从学生中来又到学生中去。整个过程,无论是提出问题抑或是成功地解决问题,我们看到的是智慧在闪烁、快乐在弥漫。试想,如果学生缺乏对作品深入细致的把握以及缜密审慎的思考,那么,这种对作品的理性捕捉是难以实现的。
四、手舞足蹈动起来:渐入佳境
我们的教材中,有大量的作品是可以让学生用形象的方式来加以诠释的。而成功的诠释亦可谓是对作品把握的渐入佳境。
如教学《红烛》时,布置一个看似简单的任务:凭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画一幅关于“红烛”的画。不多会儿,一幅幅形态各异的“红烛”就跃然纸上了,这些“红烛”无论是熊熊燃烧的、风中摇曳的抑或是烧蜡成灰的,都充分展示了诗人漫漫长夜中探索的足迹;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理想社会、美好人生的执着探求;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崇高的人格、美好的情操。就画面来看,学生对作品的熟知与理解程度已然到位。又如《离太阳最近的树》,笔者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画一棵红柳树。同样的,当我们老师看到那一幅幅准确勾勒出红柳的枝干叶、恰当地拿捏住红柳的整体比例、传神地展示红柳精神面貌的图片时,再多讲解已变得烦琐,因为,学生对作品的把握已入佳境。当然,类似的课堂形式还有好多,比如可以让学生编排话剧、开展课堂辩论以及进行课堂情景剧的表演等。
五、豁然开朗悟出来:体悟延伸
学习贵在明理,贵在学以致用。每一堂课,我们的老师都会设计一些共性或带有个性的教学目标。在诸多的教学目标中,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对作品特色的把握与借鉴(运用)是为重中之重。这涉及学生对作品内容归纳总结等抽象思维的训练,而学以致用更是体现了学生的理性思辨与实践探索的精神。
学习《敬业与乐业》一文时,根据本题所论之角度,我们引导学生重在从以下几方面“明理”与“致用”:作为中职生将来一定要有业,要敬业、乐业;敬业与乐业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关系的理解与借鉴;体会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行文结构的参照。相关的如探讨作文资料的利用,资料千千万,又有多少真正让学生受益了呢?原因何在?一言蔽之,我们缺少了对资料的 “明理”,那当然就谈不上“致用”了。而有效的课堂教学其优势就在于老师通过或梳理、或引导、或启发解疑等方法,使得学生悟出其理并且学以致用,让学生既有豁然开朗之感,又实现了运用能力的延伸。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职业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