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修订并送审通过的人教版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教科书是依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进行编写的。《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培养高中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和增进高中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的课程。由此可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的主要特点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那么在教材编写中,除了运动实践的内容之外,是否还应编写其他理论知识的内容?理论知识的教材内容特点是什么,应如何实施教学?
笔者拟通过解析人教版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材中的必修必学内容及基础理论知识教材的编写思路,帮助广大体育教师充分认识这一部分教材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对各章节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给出教学实施的参考性建议,为体育教师有创造性地开展这一内容的教学提供思路。
一、必修必学内容及基础理论知识教材的构建
新时代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材的编写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党和国家政府对学校体育的有关指示和要求。在构建教材内容体系和编写具体的教材内容时,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体现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特点和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一)聚焦立德树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教育部2014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应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提出要研究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9月,承担该项研究任务的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1],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图1)。
为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教学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在《课程标准》的研制过程中,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体育与健康的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
人教版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材通过精选教材内容,提炼教学内容的育人价值,创设学习情境,设计相关栏目和改变呈现方式,来体现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必修必学内容及基础理论知识构建和编写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二)《课程标准》中对课程教材内容选择与构建的有关要求
体育与健康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应符合《课程标准》对实施教学、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有关精神和要求,在《课程标准》中,对于课程结构的特点、各项课程内容的关系,以及教材内容的选择都有明确和具体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表述中。
1.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的特点。《课程标准》专门强调:本课程期望主要通过身体练习的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本课程的主体是运动技能学习和体能练习。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行为,专门设置了健康教育模块;为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将体育文化知识的内容穿插在运动技能和体能的教学过程中。
2.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规定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包括必修必学和必修选学两个部分。必修必学是对全体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共同要求,课程内容包括体能和健康教育;必修選学是为了满足学生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以及个性发展的需要,包括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水上或冰雪类运动、武术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和新兴体育类运动6个运动技能系列。
对于课程内容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课程标准》强调: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需要通过体能、运动技能、体育文化和健康教育等内容的融合和有效教学来实现。
3.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材内容的选择。《课程标准》中的教材编写建议部分提出:教材选择的内容主要包括体能知识、体育文化、运动原理和健康教育四个方面。
(三)构建必修必学和基础理论知识教材内容的几点考虑
体育与健康教材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重要依据,在构建教材时应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从上述《课程标准》有关课程结构的特点、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的阐述中可以看出,为满足教学的需要,为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体育与健康教材除了应重点编写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水上或冰雪类运动、武术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和新兴体育类运动6个运动技能系列的学习内容之外,在必修必学和基础理论知识教材内容中还应包括健康教育、体能知识与练习、体育文化、体育原理等内容,并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
对此,在整体强调突出育人功能、体现时代要求、确保科学适宜、优化装帧设计等编写原则[2]基础上,对于必修必学和基础理论知识教材内容的构建进行了专门研究,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的考虑。
1.以健康教育和体能模块的内容为重点。健康教育和体能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必学内容,与其他基础理论知识不同,是单独安排课时进行教学的,因此,应高度重视,要按照课程标准中必修必学模块的内容要求分别构建相应的章节内容(表1),逐一编写相应的知识点,充分满足相应模块18学时的教学需求,并引导教师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2.合理安排体育文化的相关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体育文化方面选择的内容主要包括体育运动的演变与发展、中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奥林匹克文化、运动健身文化和文明观赛等。 而从文化结构主义的向度上看,体育文化被认为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的物质条件等,是人类在所有体育现象及促进体育发展的活动中,在价值观念、精神状态、情感倾向等层面,以及理论知识、方法手段、技能技术等层面表现出的思维方式,在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的总和。[3][4]这一阐述表明体育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很广的概念。不仅仅是体育活动和体育文化知识本身,更蕴含了通过体育形成的价值观念等。由此可见,对高中学生进行体育文化的教学应有两个目的:第一是让学生了解、认识、掌握相关的体育文化知识;第二是通过体育文化的介绍,与体育实践相融合,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而从与具体运动项目的关系上看,体育文化除了与具体项目相关联的体育知识之外,还包括相对独立的体育文化内容,如奥林匹克运动的知识等。
因此,在构建教材内容时,对于那些与运动项目紧密相连的体育文化,本教材结合具体项目或体能练习进行介绍,并注重阐发其中的育人价值。对于相对独立的体育文化内容,如体育运动的演变与发展、中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奥林匹克文化的内容单独构成一章进行介绍,提高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识。同时,本教材精选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体育文化事例,提炼其中的育人价值,在此基础上阐明在体育学习和实践中如何发展体育品德,如何将良好的体育品德发展为促进自身成长的要素,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表2)。
3.理论指导实践,给予应有的原理性的知识。《课程标准》还提出应编写运动原理的内容,并提出运动原理方面选择的内容主要包括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和方法、运动与心理调控、运动安全、运动保健和运动处方等。此外,在体能模块和各运动项目模块的内容要求中,也提出要了解和掌握相关技战术或锻炼方法的基本原理。
根据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教材构建了多层次的原理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运动原理知识,并将之用于指导自身的运动实践。
第一层次是针对运动技能和比赛战术的原理构建了两章内容,分别是第六章运动技能的学习原理和第七章比赛战术的制订与运用。这两章针对各运动项目学习过程中共通的原理性知识,如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和比赛战术的制订与运用等进行编写,内容既简明易懂,又注重与运动实践相结合。如,在讨论开放式运动技能的学习和运用时,利用示意图举例说明开放式运动技能的学练要在基本掌握动作技能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的比赛情境进行演练,提高实战运用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原理知识,进而举一反三,在体育锻炼实践中灵活运用(见图2)。
第二层次是在科学发展体能和塑造健康行为两章中,对相关的原理知识,如锻炼的基本原则、锻炼计划的制订和运动安全等,安排专门的节来进行介绍。在介绍这些原理知识时,也特别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在运动安全一节中不仅有预防运动伤病的原则性要求,还针对部分运动伤病的处理和预防都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第三层次是结合具体的锻炼方法和技战术给出相应的原理性知识,直接指导体育锻炼和技战术的学习。如,在介绍了力量练习可促进肌肉纤维横截面积增大、收缩能力提高这一原理性知识之后,又给出力量练习的强度和组数与锻炼效果之间的关系来阐明通过力量练习发展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爆发力的原理,并以此来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适宜的强度和组数进行力量练习(图3)。
4.突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本教材的编写中,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教材的方方面面,在必修必学和基础理论知识教材中,则既有整体性的介绍说明,也有针对性的落实和强化。如,本教材第一章对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较为扼要的介绍,为整个高中阶段体育健康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图4)。此外,第二、六、七章对运动能力的学科核心素养,第四章对健康行为的学科核心素养,第三、五章对体育品德的学科核心素养也都进行了较为深入和全面的介绍,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和手段。
二、对必修必学内容及基础理论知识教材的教学建议
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高中学生在三年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中需修完12个模块,其中包含体能1个模块、健康教育1个模块、运动技能系列10个模块,从中可以看到并没有安排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时数。那么,应如何安排必修必学内容及基础理论知识教材内容的教学呢?以下将结合各章的具体内容给出实施教学的建议。
(一)关于“高中体育与健康学习”一章的教学建议
这一章的内容共包括两节:第一节是上好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的意义,重点介绍了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第二节为高中体育与健康課选项学习指导,主要是向学生介绍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结构,以及如何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进行选项学习。这一教材内容是从“开学第一课”的角度进行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全面了解高中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学习的要求。教师可在体能模块教学中,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有关要求,利用风雨天进行讲授;或结合全校的选课工作安排,利用专门的时间进行介绍。通过这一章内容的教学,要使学生明确体育与健康课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同时为选项学习做好准备,着手开始选课。
(二)关于“科学发展体能”一章的教学建议
这一章是依据《课程标准》中体能模块内容进行编写。《课程标准》指出:体能模块包括体能发展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测量与评价体能水平的方法、体能锻炼计划制订的程序与方法、有效控制体重与改善体形的方法等内容。《课程标准》对体能模块提出了11条具体的内容要求,根据这些具体的内容要求,本教材将有关原理性的知识归为第一节进行介绍,在第二至五节中针对11项体能进行了分门别类的介绍,均采用理论知识与实践练习方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编写,第六节是形体练习与健身,目的是通过形体练习的手段发展体能,塑造良好的身体姿态。 除了第一节之外,这一章内容的教学应以实践练习为主,在实践练习中使学生掌握锻炼的方法和手段,同时渗透理论知识的传授,做到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体验、领会和运用理论知识。在教学中还要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1.在教学中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在体能模块教学中,除了通过发展体能来体现运动能力的学科核心素养之外,还要注意发展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要让体能锻炼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成为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如,在学生学习掌握体能锻炼方法的同时,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促进健康行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在进行体能练习时,引导学生设置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并鼓励学生坚持锻炼,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去努力达成锻炼的目标,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等等。
2.在教学中要以锻炼方法与手段的传授为主,处理好与选项课中专项体能练习的关系。体能模块的学习目标主要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发展体能的锻炼方法和手段,而不仅是让学生单纯地进行体能练习。仅依靠18节课使学生在高中三年的体能都得到发展是不现实的,要发展学生的体能,还要通过大课间活动、选项课中的专项体能练习,以及课内外相结合等多种途径来实现。体能模块要让学生掌握锻炼的方法和手段,要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科学地进行体能锻炼,而在选修课中的专项体能练习是让学生根据专项特点运用所掌握的锻炼方法进行,不断提高体能水平,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和提高。
3.合理安排各项教学内容的比例和顺序。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体能模块中学生应掌握11项体能发展的基本原理和锻炼方法,而体能模块总课时仅有18节,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注意各项体能的锻炼特点和价值,合理进行安排。如,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心肺耐力、柔韧性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其他体能发展也有基础性的作用,应重点介绍;灵敏性、反应、速度、协调等体能相互关系密切,一般来说应在体力较好、注意力较为集中时进行练习,因此,这几项体能可以相互结合,安排在体能练习课前半段进行学习。
(三)关于“塑造健康行为”一章的教学建议
这一章是根据《课程标准》中健康教育模块内容进行编写。《课程标准》指出:健康教育模块包括健康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常见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环境、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安全运动和安全避险,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课程标准》的健康教育模块提出了9条具体的内容要求,本教材将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分为六节进行介绍。一是注重围绕健康的概念安排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内容,构建了第一、第二、第四节的内容。在第一节内容中考虑到与其他学科和专题教育相配合,没有安排过多的疾病预防的内容,而将重点放在强调生活方式的转变,使教学更具针对性;第二节较为详细地介绍营养与健康的内容;第四节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而编写的,专门介绍了发展自我认识能力、调节情绪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生活技能的方法,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二是重视环境健康的教育,构建了第三节的内容,在这一节中不仅仅是引导学生选择健康的环境,使学生学会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还重点提示学生要积极爱护环境,落实“美丽中国”的要求。三是重视安全和与体育有关的健康教育,构建了“运动安全”和“紧急避险”两节内容,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課教学的需要和特色。
健康教育这一章的知识内容较为宽泛,涉及面较广,广大体育教师应在对教材内容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教学形式应生动活泼,形式多样。除了进行讲授之外,还可以采取阅读、讨论、头脑风暴、案例分析、游戏等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要将知识的传授与学生行为习惯的改变相联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模仿、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活动内容获取知识、主动思考、深刻感悟,进而形成信念,改变行为。此外,还要设法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健康知识传播给家庭中其他成员,调动多方共同参与,加强健康教育的效果。
(四)关于“培养体育品德”和“体育文化”两章的教学建议
这两章都是与体育文化有关的教材内容,《课程标准》指出:体育文化的学习渗透在运动技能系列和体能的学习中,也可以利用雨雪天气在室内课堂上讲授体育文化的有关内容,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如图书报刊、网络、电视和广播等)获取体育文化的相关知识,提高体育文化素养。
体育品德是较为抽象的内容,但同时又是体育学科立德树人的重要方面,是重要的学科核心素养。在“培养体育品德”的章节中精选了多种事例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思考中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形成相应的价值判断。这一章的教学重点不是记忆相关的概念,而是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从而改变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可以利用风雨天进行讲授,也可以在实践课教学中,通过课堂小结,引发学生的思考,讲授时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案例进行讲解,也可以结合学生体育学习中的典型事例进行总结提炼。
对于“体育文化”这一章,主要是利用风雨天进行讲授,这一章的教学重点是奥林匹克运动的介绍。在教学中,应以体育文化知识的介绍为载体,让学生感受体育的精神和价值,感受我们伟大祖国的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四个自信”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
(五)关于“运动技能学习原理”和“比赛战术的制订与运用”两章的教学建议
《课程标准》提出运动能力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为更好地发展学生运动认知和技战术运用能力,提高体育展示与比赛的水平,教科书从运动原理的角度编写了这两章内容。对于这两章内容的教学,除了可以利用风雨天进行讲授之外,还应该在选项学习过程中,围绕动作技术的学习和运用、比赛战术的学习,及教学比赛等环节,向学生介绍这两章的原理性知识,引导学生主动运用这些原理指导自己的学练。在第六章“运动技能学习原理”的内容中,难点在于区分开放式运动技能和封闭式运动技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手段发展和运用各类运动技能。在第七章“比赛战术的制订与运用”的内容中,难点在于如何根据比赛形势作出正确的决策,合理运用技战术进行比赛。对此,教师要重视体育展示和比赛对于促进体育学习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体育展示和改变规则的教学比赛,使学生在比赛中去尝试运用所学的动作技术,提高运动能力,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综上所述,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教材的必修必学和基础理论知识内容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所编写的理论知识内容对于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教学中应深刻把握各章节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促进学生将所学习和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生活,用于体育锻炼实践,不断提高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2]李志刚,陈珂琦,胡滨,等.聚焦学科核心素养 提升教材育人价值—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体育与健康必修全一册》介绍[J].中国学校体育,2019(8):19-23.
[3]陈晓峰.多维视角下体育文化的内涵、价值与建设[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2):21-2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体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教科书体育与健康必修(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笔者拟通过解析人教版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材中的必修必学内容及基础理论知识教材的编写思路,帮助广大体育教师充分认识这一部分教材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对各章节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给出教学实施的参考性建议,为体育教师有创造性地开展这一内容的教学提供思路。
一、必修必学内容及基础理论知识教材的构建
新时代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材的编写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党和国家政府对学校体育的有关指示和要求。在构建教材内容体系和编写具体的教材内容时,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体现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特点和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一)聚焦立德树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教育部2014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应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提出要研究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9月,承担该项研究任务的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1],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图1)。
为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教学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在《课程标准》的研制过程中,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体育与健康的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
人教版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材通过精选教材内容,提炼教学内容的育人价值,创设学习情境,设计相关栏目和改变呈现方式,来体现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必修必学内容及基础理论知识构建和编写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二)《课程标准》中对课程教材内容选择与构建的有关要求
体育与健康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应符合《课程标准》对实施教学、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有关精神和要求,在《课程标准》中,对于课程结构的特点、各项课程内容的关系,以及教材内容的选择都有明确和具体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表述中。
1.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的特点。《课程标准》专门强调:本课程期望主要通过身体练习的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本课程的主体是运动技能学习和体能练习。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行为,专门设置了健康教育模块;为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将体育文化知识的内容穿插在运动技能和体能的教学过程中。
2.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规定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包括必修必学和必修选学两个部分。必修必学是对全体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共同要求,课程内容包括体能和健康教育;必修選学是为了满足学生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以及个性发展的需要,包括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水上或冰雪类运动、武术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和新兴体育类运动6个运动技能系列。
对于课程内容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课程标准》强调: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需要通过体能、运动技能、体育文化和健康教育等内容的融合和有效教学来实现。
3.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材内容的选择。《课程标准》中的教材编写建议部分提出:教材选择的内容主要包括体能知识、体育文化、运动原理和健康教育四个方面。
(三)构建必修必学和基础理论知识教材内容的几点考虑
体育与健康教材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重要依据,在构建教材时应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从上述《课程标准》有关课程结构的特点、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的阐述中可以看出,为满足教学的需要,为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体育与健康教材除了应重点编写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水上或冰雪类运动、武术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和新兴体育类运动6个运动技能系列的学习内容之外,在必修必学和基础理论知识教材内容中还应包括健康教育、体能知识与练习、体育文化、体育原理等内容,并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
对此,在整体强调突出育人功能、体现时代要求、确保科学适宜、优化装帧设计等编写原则[2]基础上,对于必修必学和基础理论知识教材内容的构建进行了专门研究,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的考虑。
1.以健康教育和体能模块的内容为重点。健康教育和体能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必学内容,与其他基础理论知识不同,是单独安排课时进行教学的,因此,应高度重视,要按照课程标准中必修必学模块的内容要求分别构建相应的章节内容(表1),逐一编写相应的知识点,充分满足相应模块18学时的教学需求,并引导教师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2.合理安排体育文化的相关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体育文化方面选择的内容主要包括体育运动的演变与发展、中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奥林匹克文化、运动健身文化和文明观赛等。 而从文化结构主义的向度上看,体育文化被认为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的物质条件等,是人类在所有体育现象及促进体育发展的活动中,在价值观念、精神状态、情感倾向等层面,以及理论知识、方法手段、技能技术等层面表现出的思维方式,在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的总和。[3][4]这一阐述表明体育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很广的概念。不仅仅是体育活动和体育文化知识本身,更蕴含了通过体育形成的价值观念等。由此可见,对高中学生进行体育文化的教学应有两个目的:第一是让学生了解、认识、掌握相关的体育文化知识;第二是通过体育文化的介绍,与体育实践相融合,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而从与具体运动项目的关系上看,体育文化除了与具体项目相关联的体育知识之外,还包括相对独立的体育文化内容,如奥林匹克运动的知识等。
因此,在构建教材内容时,对于那些与运动项目紧密相连的体育文化,本教材结合具体项目或体能练习进行介绍,并注重阐发其中的育人价值。对于相对独立的体育文化内容,如体育运动的演变与发展、中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奥林匹克文化的内容单独构成一章进行介绍,提高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识。同时,本教材精选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体育文化事例,提炼其中的育人价值,在此基础上阐明在体育学习和实践中如何发展体育品德,如何将良好的体育品德发展为促进自身成长的要素,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表2)。
3.理论指导实践,给予应有的原理性的知识。《课程标准》还提出应编写运动原理的内容,并提出运动原理方面选择的内容主要包括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和方法、运动与心理调控、运动安全、运动保健和运动处方等。此外,在体能模块和各运动项目模块的内容要求中,也提出要了解和掌握相关技战术或锻炼方法的基本原理。
根据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教材构建了多层次的原理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运动原理知识,并将之用于指导自身的运动实践。
第一层次是针对运动技能和比赛战术的原理构建了两章内容,分别是第六章运动技能的学习原理和第七章比赛战术的制订与运用。这两章针对各运动项目学习过程中共通的原理性知识,如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和比赛战术的制订与运用等进行编写,内容既简明易懂,又注重与运动实践相结合。如,在讨论开放式运动技能的学习和运用时,利用示意图举例说明开放式运动技能的学练要在基本掌握动作技能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的比赛情境进行演练,提高实战运用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原理知识,进而举一反三,在体育锻炼实践中灵活运用(见图2)。
第二层次是在科学发展体能和塑造健康行为两章中,对相关的原理知识,如锻炼的基本原则、锻炼计划的制订和运动安全等,安排专门的节来进行介绍。在介绍这些原理知识时,也特别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在运动安全一节中不仅有预防运动伤病的原则性要求,还针对部分运动伤病的处理和预防都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第三层次是结合具体的锻炼方法和技战术给出相应的原理性知识,直接指导体育锻炼和技战术的学习。如,在介绍了力量练习可促进肌肉纤维横截面积增大、收缩能力提高这一原理性知识之后,又给出力量练习的强度和组数与锻炼效果之间的关系来阐明通过力量练习发展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爆发力的原理,并以此来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适宜的强度和组数进行力量练习(图3)。
4.突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本教材的编写中,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教材的方方面面,在必修必学和基础理论知识教材中,则既有整体性的介绍说明,也有针对性的落实和强化。如,本教材第一章对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较为扼要的介绍,为整个高中阶段体育健康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图4)。此外,第二、六、七章对运动能力的学科核心素养,第四章对健康行为的学科核心素养,第三、五章对体育品德的学科核心素养也都进行了较为深入和全面的介绍,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和手段。
二、对必修必学内容及基础理论知识教材的教学建议
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高中学生在三年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中需修完12个模块,其中包含体能1个模块、健康教育1个模块、运动技能系列10个模块,从中可以看到并没有安排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时数。那么,应如何安排必修必学内容及基础理论知识教材内容的教学呢?以下将结合各章的具体内容给出实施教学的建议。
(一)关于“高中体育与健康学习”一章的教学建议
这一章的内容共包括两节:第一节是上好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的意义,重点介绍了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第二节为高中体育与健康課选项学习指导,主要是向学生介绍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结构,以及如何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进行选项学习。这一教材内容是从“开学第一课”的角度进行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全面了解高中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学习的要求。教师可在体能模块教学中,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有关要求,利用风雨天进行讲授;或结合全校的选课工作安排,利用专门的时间进行介绍。通过这一章内容的教学,要使学生明确体育与健康课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同时为选项学习做好准备,着手开始选课。
(二)关于“科学发展体能”一章的教学建议
这一章是依据《课程标准》中体能模块内容进行编写。《课程标准》指出:体能模块包括体能发展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测量与评价体能水平的方法、体能锻炼计划制订的程序与方法、有效控制体重与改善体形的方法等内容。《课程标准》对体能模块提出了11条具体的内容要求,根据这些具体的内容要求,本教材将有关原理性的知识归为第一节进行介绍,在第二至五节中针对11项体能进行了分门别类的介绍,均采用理论知识与实践练习方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编写,第六节是形体练习与健身,目的是通过形体练习的手段发展体能,塑造良好的身体姿态。 除了第一节之外,这一章内容的教学应以实践练习为主,在实践练习中使学生掌握锻炼的方法和手段,同时渗透理论知识的传授,做到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体验、领会和运用理论知识。在教学中还要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1.在教学中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在体能模块教学中,除了通过发展体能来体现运动能力的学科核心素养之外,还要注意发展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要让体能锻炼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成为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如,在学生学习掌握体能锻炼方法的同时,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促进健康行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在进行体能练习时,引导学生设置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并鼓励学生坚持锻炼,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去努力达成锻炼的目标,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等等。
2.在教学中要以锻炼方法与手段的传授为主,处理好与选项课中专项体能练习的关系。体能模块的学习目标主要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发展体能的锻炼方法和手段,而不仅是让学生单纯地进行体能练习。仅依靠18节课使学生在高中三年的体能都得到发展是不现实的,要发展学生的体能,还要通过大课间活动、选项课中的专项体能练习,以及课内外相结合等多种途径来实现。体能模块要让学生掌握锻炼的方法和手段,要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科学地进行体能锻炼,而在选修课中的专项体能练习是让学生根据专项特点运用所掌握的锻炼方法进行,不断提高体能水平,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和提高。
3.合理安排各项教学内容的比例和顺序。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体能模块中学生应掌握11项体能发展的基本原理和锻炼方法,而体能模块总课时仅有18节,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注意各项体能的锻炼特点和价值,合理进行安排。如,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心肺耐力、柔韧性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其他体能发展也有基础性的作用,应重点介绍;灵敏性、反应、速度、协调等体能相互关系密切,一般来说应在体力较好、注意力较为集中时进行练习,因此,这几项体能可以相互结合,安排在体能练习课前半段进行学习。
(三)关于“塑造健康行为”一章的教学建议
这一章是根据《课程标准》中健康教育模块内容进行编写。《课程标准》指出:健康教育模块包括健康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常见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环境、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安全运动和安全避险,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课程标准》的健康教育模块提出了9条具体的内容要求,本教材将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分为六节进行介绍。一是注重围绕健康的概念安排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内容,构建了第一、第二、第四节的内容。在第一节内容中考虑到与其他学科和专题教育相配合,没有安排过多的疾病预防的内容,而将重点放在强调生活方式的转变,使教学更具针对性;第二节较为详细地介绍营养与健康的内容;第四节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而编写的,专门介绍了发展自我认识能力、调节情绪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生活技能的方法,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二是重视环境健康的教育,构建了第三节的内容,在这一节中不仅仅是引导学生选择健康的环境,使学生学会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还重点提示学生要积极爱护环境,落实“美丽中国”的要求。三是重视安全和与体育有关的健康教育,构建了“运动安全”和“紧急避险”两节内容,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課教学的需要和特色。
健康教育这一章的知识内容较为宽泛,涉及面较广,广大体育教师应在对教材内容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教学形式应生动活泼,形式多样。除了进行讲授之外,还可以采取阅读、讨论、头脑风暴、案例分析、游戏等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要将知识的传授与学生行为习惯的改变相联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模仿、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活动内容获取知识、主动思考、深刻感悟,进而形成信念,改变行为。此外,还要设法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健康知识传播给家庭中其他成员,调动多方共同参与,加强健康教育的效果。
(四)关于“培养体育品德”和“体育文化”两章的教学建议
这两章都是与体育文化有关的教材内容,《课程标准》指出:体育文化的学习渗透在运动技能系列和体能的学习中,也可以利用雨雪天气在室内课堂上讲授体育文化的有关内容,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如图书报刊、网络、电视和广播等)获取体育文化的相关知识,提高体育文化素养。
体育品德是较为抽象的内容,但同时又是体育学科立德树人的重要方面,是重要的学科核心素养。在“培养体育品德”的章节中精选了多种事例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思考中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形成相应的价值判断。这一章的教学重点不是记忆相关的概念,而是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从而改变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可以利用风雨天进行讲授,也可以在实践课教学中,通过课堂小结,引发学生的思考,讲授时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案例进行讲解,也可以结合学生体育学习中的典型事例进行总结提炼。
对于“体育文化”这一章,主要是利用风雨天进行讲授,这一章的教学重点是奥林匹克运动的介绍。在教学中,应以体育文化知识的介绍为载体,让学生感受体育的精神和价值,感受我们伟大祖国的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四个自信”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
(五)关于“运动技能学习原理”和“比赛战术的制订与运用”两章的教学建议
《课程标准》提出运动能力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为更好地发展学生运动认知和技战术运用能力,提高体育展示与比赛的水平,教科书从运动原理的角度编写了这两章内容。对于这两章内容的教学,除了可以利用风雨天进行讲授之外,还应该在选项学习过程中,围绕动作技术的学习和运用、比赛战术的学习,及教学比赛等环节,向学生介绍这两章的原理性知识,引导学生主动运用这些原理指导自己的学练。在第六章“运动技能学习原理”的内容中,难点在于区分开放式运动技能和封闭式运动技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手段发展和运用各类运动技能。在第七章“比赛战术的制订与运用”的内容中,难点在于如何根据比赛形势作出正确的决策,合理运用技战术进行比赛。对此,教师要重视体育展示和比赛对于促进体育学习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体育展示和改变规则的教学比赛,使学生在比赛中去尝试运用所学的动作技术,提高运动能力,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综上所述,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教材的必修必学和基础理论知识内容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所编写的理论知识内容对于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教学中应深刻把握各章节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促进学生将所学习和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生活,用于体育锻炼实践,不断提高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2]李志刚,陈珂琦,胡滨,等.聚焦学科核心素养 提升教材育人价值—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体育与健康必修全一册》介绍[J].中国学校体育,2019(8):19-23.
[3]陈晓峰.多维视角下体育文化的内涵、价值与建设[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2):21-2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体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教科书体育与健康必修(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