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思维是语文能力的核心,也是语言能力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首先要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抓起。那么,在阅读教学的交流互动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儿童天生好奇,富于幻想,而想象是创新思维的翅膀。在生动的情境中,他们会显得那么专注,仿佛自己就是课文中的人物,其声可闻,其景可观,其物可赏;在生动的情境中,他们会兴致盎然,心灵会随之激荡和共振。所以,创设课堂情境,能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状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萌发和唤起学生求知欲的有效措施,它有助于思维,有助于想象,达到感知新知的目的。
教师要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把激励的语言带进课堂,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课堂上能毫无顾虑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敢于求异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创新能力
学贵有疑,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教师要积极鼓励、诱导学生质疑问难,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勤于思考,不断提高洞察力。创新思维来自质疑。“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只有善于发现和指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学生多角度质疑问难,多角度思考问题解答疑难。在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时,我就以课堂辩论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针对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归纳出“爱因斯坦究竟是不是最伟大的人”的答案,并要求说出理由。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深读课文的兴趣,使他们为自己的论点寻找有利的依据,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学生众说纷纭,思维非常活跃。
2.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它是一种开拓思路,不依常规,探求从另外角度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一个人如果只会按一种固定方式或教师教的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是不会形成创新能力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打破思维定式,多角度思考问题。一个善教者正是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如在教学《祁黄羊》这课时,当学生都对祁黄羊推荐解狐和自己儿子表示赞成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祁黄羊明知道解狐得了病,还推荐他,是不是早有预谋呢?”有不少学生附和,觉得祁黄羊还真是诡计多端。学生们对祁黄羊是否出于公心产生了怀疑,争论不休。为了引导学生思维走向文本的价值取向,同时帮助学生读书体会,我让学生抓住文中“想了想”、“郑重”等关键词和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进一步步入文本,进一步展开思路,进一步与文本产生共鸣,学生的疑问也就不攻自破了。课堂上出现这种生动活泼的局面,标志着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创新思维的水平得到了提高。
3.发展想象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想象是人类飞翔的翅膀,而儿童时期正是这一翅膀迅速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可是,忙于应试,教学以灌输为主,学生以硬记为主,师生互为作用,在题海里挣扎。学生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不得不死记硬背教条和标准答案,以求万无一失,结果阻塞了想象的通道,限制了思考的空间。能够提出问题的人是善于思考的人。现在的学生提不出问题,师长也不鼓励他们提出质疑,独抒己见。从家庭来说,父母对于孩子,一向是教导他们顺从、听话,不支持独立见解、逆向思维,更反对特立独行、冒险犯难,总是把成人的兴趣与习惯强加于孩子。作为教师,有责任保持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要善于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想,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交流感情,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三、培养学生批判、求新的精神
小学生正处于批判性思维生长发展的时期,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激发他们试图用已知的知识来分析所面临的一切,怀疑是他们的天性。如果教师在学生的批判思维生长发展时期,引导鼓励学生以批判的心态阅读,就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首先要训练学生对教材说“不”,指出课文中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或表达上不尽如人意而造成的欠缺。其次要训练学生敢于对教师说“不”,对教师讲话的语音、表达的遣词造句、讲解的方式、思考的角度等,敢于纠正。为了培养这一品质,有时教师可故意出错,给学生留下“钻空子”的机会,并让学生钻这个空子。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多种方法和途径,但不管用什么方法,走哪条路,都必须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尊重学生的理解,才能真正做到对学生的理解给予肯定和鼓励;在教学中只有遵循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创造各种条件,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才能使其以积极的学习状态、较强的好奇心和饱满的学习热情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形成和发展创造性思维。
(责编 钟 岚)
一、激发学习兴趣,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儿童天生好奇,富于幻想,而想象是创新思维的翅膀。在生动的情境中,他们会显得那么专注,仿佛自己就是课文中的人物,其声可闻,其景可观,其物可赏;在生动的情境中,他们会兴致盎然,心灵会随之激荡和共振。所以,创设课堂情境,能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状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萌发和唤起学生求知欲的有效措施,它有助于思维,有助于想象,达到感知新知的目的。
教师要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把激励的语言带进课堂,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课堂上能毫无顾虑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敢于求异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创新能力
学贵有疑,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教师要积极鼓励、诱导学生质疑问难,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勤于思考,不断提高洞察力。创新思维来自质疑。“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只有善于发现和指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学生多角度质疑问难,多角度思考问题解答疑难。在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时,我就以课堂辩论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针对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归纳出“爱因斯坦究竟是不是最伟大的人”的答案,并要求说出理由。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深读课文的兴趣,使他们为自己的论点寻找有利的依据,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学生众说纷纭,思维非常活跃。
2.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它是一种开拓思路,不依常规,探求从另外角度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一个人如果只会按一种固定方式或教师教的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是不会形成创新能力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打破思维定式,多角度思考问题。一个善教者正是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如在教学《祁黄羊》这课时,当学生都对祁黄羊推荐解狐和自己儿子表示赞成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祁黄羊明知道解狐得了病,还推荐他,是不是早有预谋呢?”有不少学生附和,觉得祁黄羊还真是诡计多端。学生们对祁黄羊是否出于公心产生了怀疑,争论不休。为了引导学生思维走向文本的价值取向,同时帮助学生读书体会,我让学生抓住文中“想了想”、“郑重”等关键词和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进一步步入文本,进一步展开思路,进一步与文本产生共鸣,学生的疑问也就不攻自破了。课堂上出现这种生动活泼的局面,标志着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创新思维的水平得到了提高。
3.发展想象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想象是人类飞翔的翅膀,而儿童时期正是这一翅膀迅速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可是,忙于应试,教学以灌输为主,学生以硬记为主,师生互为作用,在题海里挣扎。学生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不得不死记硬背教条和标准答案,以求万无一失,结果阻塞了想象的通道,限制了思考的空间。能够提出问题的人是善于思考的人。现在的学生提不出问题,师长也不鼓励他们提出质疑,独抒己见。从家庭来说,父母对于孩子,一向是教导他们顺从、听话,不支持独立见解、逆向思维,更反对特立独行、冒险犯难,总是把成人的兴趣与习惯强加于孩子。作为教师,有责任保持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要善于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想,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交流感情,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三、培养学生批判、求新的精神
小学生正处于批判性思维生长发展的时期,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激发他们试图用已知的知识来分析所面临的一切,怀疑是他们的天性。如果教师在学生的批判思维生长发展时期,引导鼓励学生以批判的心态阅读,就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首先要训练学生对教材说“不”,指出课文中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或表达上不尽如人意而造成的欠缺。其次要训练学生敢于对教师说“不”,对教师讲话的语音、表达的遣词造句、讲解的方式、思考的角度等,敢于纠正。为了培养这一品质,有时教师可故意出错,给学生留下“钻空子”的机会,并让学生钻这个空子。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多种方法和途径,但不管用什么方法,走哪条路,都必须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尊重学生的理解,才能真正做到对学生的理解给予肯定和鼓励;在教学中只有遵循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创造各种条件,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才能使其以积极的学习状态、较强的好奇心和饱满的学习热情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形成和发展创造性思维。
(责编 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