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落凤街女孩儿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ky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母去世早,在歌舞团当舞蹈演员的大姐工资又不高,很难供养几个弟弟妹妹上学。1957年,正在上初中的我,因为交不起每个月8元钱的伙食费,和其他几个同学一起,名字常常被学校伙食管理员公布在食堂门旁,被勒令“停伙”。8月末,暑假眼看就要结束,我又为开学后缴纳伙食费而犯愁了。这时,听同学们说有一所马术学校在招生。该校学员包吃包住,每月还发点零用钱。我一思谋,不仅可以解决自个儿的吃饭问题,还能减轻姐姐的经济负担,何乐而不为?我拿定主意后,不费周折,很顺利地进入这所学校。不久,该校校址从原来的麻花板迁至东门外的一个大院里。
  我们上街或者回校,东落凤街都是必经之路。在这道街的一条胡同里,我经常看到一个围着粉红色围巾的姑娘。姑娘的身材,不是人们经常赞赏的那种苗条,而是给人感觉擅长干活的体型。五官搭配得匀称,但没有人们常形容的那种大眼睛,两眼有点细,又有点宽。路上遇到几回,她整个人就牢牢地印在了我的心上,挥之不去。每次,她的背影就像一根无形的丝线牵动我的目光。
  1958年春,呼和浩特市政府发动全市除九害(鼠、雀、蚊、蝇、跳蚤、臭虫、虱子、蟑螂、潮虫)讲卫生运动,要求在当年年底达到“无九害”城市。记得那是4月的一天,从早晨开始全市统一行动,掀起一场集中消灭麻雀的“人民战争”。那场面相当壮观,男女老少一齐出动,有的挥舞系着布片的长竿,有的敲打脸盆,有的堵麻雀窝,有许多人上房顶一边喊一边轰,不让麻雀有落脚之处。我也爬到房上,跟着叫喊。我还眼睁睁看到一只麻雀实在飞不动,掉了下来。
  临近中午,“战争”结束,人们各回各家。我从房顶上看见附近一个木材堆上有一条粉红色围巾,很眼熟。我认得那条围巾,是胡同里常见的那个姑娘戴的。我过去拾起来,没错,就是她的。我知道她家就住在这一块儿,可是不知道具体是哪个小院。刚好,那个姑娘从不远处一家小院里走出来,转而走进紧挨着的另一家小院。她刚要推门进去,我急忙跑过去,挥舞着围巾喊住她。她先是一愣,然后看到我手里的围巾,显然是认出来了,笑着迎来,问我:“从哪里捡到的?”“在那边。”我指着木材堆说。她看看我,又问:“你怎么知道是我的?”我低下头,不好意思说出口。
  这年的8月末,我考入一所中专,离开了东门外,离开了东落凤街,离开了东落凤街女孩儿。东落凤街女孩儿的故事,离今天已经遥远了。但是,东落凤街女孩儿的故事却远没有结束。你们看,如今我们两个是一對白发满头的老人。这么多年,拆旧居、迁新居,搬来搬去,我们搬回到离东落凤街不远的住宅楼了。我总想给院里的邻居们讲讲我俩年轻时候的故事,昔日的东落凤街女孩儿总不让我开口。
其他文献
配菜,即根据菜肴品种和各自的质量要求,把经过刀工处理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主料和辅料适当搭配,使之成为一个(或一桌)完整的菜肴原料。配菜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菜的色、香、味、形和营养价值。常见的技巧有五个方面:  量的搭配  突出主料。配制多种主辅原料的菜肴时,应使主料在数量上占主体地位。如炒肉丝韭菜等应当选用时令菜肴,主要是吃蒜苗和韭菜的鲜味,因此配制时就应使蒜苗和韭菜占主导地位。如果时令已过,此菜
期刊
河北武安县伯延,是1961年全中国第一个取消大食堂的公社.这得益于周恩来总理那年在伯延的调研.电影《周总理的四个昼夜》讲述了这段故事.电影中,那位敢于向总理讲实话“放炮
期刊
几年前,我因获得鲁迅文学奖荣立了二等功。父亲得知后欣慰地说,我们家终于有个二等功了。我问,你当年在朝鲜战场上出生入死地修路架桥,怎么就没立个二等功呢?父亲说,只差一点点,被一个处分给抵消了。  桥墩出现裂痕  1951年春节刚过,父亲作为铁道兵的一员,跨过鸭绿江赴朝参战。作为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大学生,父亲不但年轻有为,还非常敬业。在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他和战友们历尽千难万险,不怕流血牺牲,尽全力
期刊
1966年,我的婆婆生病,特别思念在工程部队当兵的大儿子.她对我说:“你抽时间到部队去,把他叫回来,让我看他几眼.”rn我只去过一次丈夫的部队,路途遥远,再说那时社会比较乱,我
期刊
现在想吃猪肉,肉摊或超市的里脊、前肘、后肘、当腰等部位,明码标价,任你挑选,只要兜里揣着钱,想买多少买多少,想买哪块买哪块。这在20世纪70年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那时肉少人多,有钱也买不到,必须凭票供给,吃肉是很奢侈、很隆重的大事。买肉的人都喜欢挑块肥的,越肥越好,肥肉香,還可煸炒“靠”点猪大油做菜,填补花生油匮乏的缺憾。因此,卖肉的营业员很吃香。  1974年,那时的猪肉六角钱一斤,好
期刊
我今年78岁,退休多年了。我做了一辈子的产科大夫,见证了无数个新生命来到这个世界。我最难忘的,是1963年到农村卫生院进行医疗支援的那段岁月。  那年秋天的一个傍晚,我收拾好刚要下班,聽见门口有人急切地大喊着:“陈医生!麻烦您,家里有人难产!”当时一个公社只有一个妇产科医生,我既是医生又是护士,一天下来非常疲惫。推开门,是村里的小焦,他焦急万分。人命关天,我立刻拿上药箱和接生用品,跟着他出发了。 
期刊
上世纪70年代,我二十几岁,从高中语文教师的岗位上调到公社干秘书。我们这个公社有67个自然村,四万多人口,根据地理位置,划成了六个片,每个片十几个村。那时候,公社副书记、常委包片,干部驻村,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两个月难得回一次家,赶上“三夏”“三秋”时节,更是忙得顾不上家。  午饭没着落  1978年秋天,秋分前后,正是抢收抢种的关键时刻,各生产队挑灯夜战,公社当然也毫不松懈。一天下午,第一书
期刊
一晃,唐山大地震距今40年了,老连长的身影还时常在我脑海中浮现。  40年前,我所在的部队驻守在唐山市东南60公里外的小泊农场。灾难来临的刹那,至今刻骨铭心: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秒,我在睡梦中被一股巨大的推力从炕上掀下,来不及反应,凭着本能摇摇晃晃地奔出门外,快速俯卧在如波涛翻滚的营房操场上。天哪!蓝色的地光密密麻麻地像火苗一样直往上蹿,到了半空弥漫成满天金黄。  大地死一样沉寂
期刊
一晃,罗桂英捐肾给患尿毒症的丈夫10年了。那个带着体温和情意的肾,好像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一离开罗桂英,便在丈夫身体里扎了根,演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传奇。一“肾”一世,相守相依,65岁的甘海根和62岁的罗桂英的故事,是我们遇到的最美的爱情故事。  艰难的患病岁月  甘海根国字脸,肤色黝黑,放在几十年前,也是身板硬朗、相貌堂堂的小伙。  20世纪70年代,甘海根的父母从上海被下放到嘉定黄渡的顾家
期刊
我家有条床单,比我父亲年龄大,算起来,已经70年了。  床单是“公勤”牌的,“上海公勤实业出品”,双人,橘红色,中间一簇大牡丹,四朵小牡丹分布在四个角,四菜一汤的架势。纱线纺织而成,花色鲜艳,款式古朴,挺括,有质感,肥皂搓洗后不褪色,晒干了也是平平整整的。  谈起它的来历,那还是新中国成立前的事情。那时,我奶奶给城里开典当行的亲戚帮工,亲戚托人从上海买了三条床单,奶奶看了眼睛一亮,试探着说半年工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