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了99房媳妇的床单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h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家有条床单,比我父亲年龄大,算起来,已经70年了。
  床单是“公勤”牌的,“上海公勤实业出品”,双人,橘红色,中间一簇大牡丹,四朵小牡丹分布在四个角,四菜一汤的架势。纱线纺织而成,花色鲜艳,款式古朴,挺括,有质感,肥皂搓洗后不褪色,晒干了也是平平整整的。
  谈起它的来历,那还是新中国成立前的事情。那时,我奶奶给城里开典当行的亲戚帮工,亲戚托人从上海买了三条床单,奶奶看了眼睛一亮,试探着说半年工资不要,就换一条床单。那时候大伯要结婚,床单已备好,自己家纺的粗糙僵硬的蓝布。奶奶不知道哪根筋出了岔子,就想奢侈一把,买一条洋气点的床单。亲戚虽不舍,但是也得给奶奶面子。奶奶揣着床单回家,爷爷却恼了,钱不用在刀刃上却换了一块布,骂我奶奶败家,非要我奶奶退回去。我奶奶说打死她也不退,那犟驴劲,爷爷也没辙,只好由她。可奶奶跟大伯有言在先,这床单只能铺一天,大伯那时候才十八岁,懵懂地点头称是。
  床单铺在大伯的土炕上,破屋子破炕立马亮堂起来,洋溢着浓浓喜气。参加婚礼的宾客被这条床单镇住了,娘家人都忘了饭菜的简单,津津乐道上海来的床单。结婚第二天,奶奶就把床单收起来,说还有三个儿子,得省着点用。后来,大伯的发小姚二蛋结婚,支支吾吾跟奶奶借床单,姚二蛋家穷得炕席都买不起,更别说床单了,奶奶爽快地答应了。
  再后来邻居家娶媳妇,都来借,都很守信用,只用一天,不隔夜,早晨铺晚上还,我奶奶的床单成了“公关”床单。那么高大上的床单农村真不多,那许多年,附近的姑娘都愿意嫁给我们村的小伙子,跟那條床单不无关系。
  有一年,奶奶答应了腊月初六借给对门用,而隔壁村的亲戚也要那天用,奶奶就犯愁了,权衡后,宁得罪亲戚不得罪对门。结果,那家亲戚说我奶奶小气,生了恨,跟我家断了往来。每每提起,奶奶都面露遗憾:没办法,真没办法,要是再有一条就好了。
  1968年,我父母结婚也是铺的这条床单,之前我伯父们结婚也是这条床单。我奶奶做过统计,到我父亲为止,这条床单共娶了99房媳妇。
  我父亲之后,人们的生活日渐好起来,借床单结婚的就没有了,几乎家家都有一条床单。我奶奶发话,这床单就归我家使用,可母亲舍不得用,每年只有春节铺,过了十五撤掉,手洗后收起来。四十多年,床单仅仅磨了点儿边,看不出一点儿破旧的痕迹。2000年,我朋友要画牡丹,借走我家的床单,一个月后送回来时沾染了点颜料,怎么洗都洗不掉。母亲幽默地说,这是床单起了私心,做好事留了名儿。
  现在,各种时髦床单盛行,我家的老床单显得土气,然而我家依然沿袭着老习惯,春节期间,父母的床上铺着老床单,一是怀念奶奶,二是沿袭一种精神,能帮别人就帮一把,再就是,再苦再累的日子也要努力为生活增添点亮色。
其他文献
凉拌白菜腐皮海带丝  白菜、海带、干豆腐切成丝。锅中水烧開,把干豆腐丝下锅焯水,略烫一会儿捞出控干。再把海带下锅煮,煮熟后捞出,控干水。取一只小碗,加入盐、糖、鸡精、胡椒粉、酱油、醋、香油、辣椒油,用温水调匀,倒入装菜碗里拌匀即可食用。  五花肉酥海带  葱、姜、蒜改刀处理,五花肉切片,海带洗净盐分、浸泡后横断,然后卷成海带卷。将五花肉放入热油锅煸香,放入葱姜蒜煸香,将海带卷放入锅中,添入没过海带
期刊
配菜,即根据菜肴品种和各自的质量要求,把经过刀工处理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主料和辅料适当搭配,使之成为一个(或一桌)完整的菜肴原料。配菜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菜的色、香、味、形和营养价值。常见的技巧有五个方面:  量的搭配  突出主料。配制多种主辅原料的菜肴时,应使主料在数量上占主体地位。如炒肉丝韭菜等应当选用时令菜肴,主要是吃蒜苗和韭菜的鲜味,因此配制时就应使蒜苗和韭菜占主导地位。如果时令已过,此菜
期刊
河北武安县伯延,是1961年全中国第一个取消大食堂的公社.这得益于周恩来总理那年在伯延的调研.电影《周总理的四个昼夜》讲述了这段故事.电影中,那位敢于向总理讲实话“放炮
期刊
几年前,我因获得鲁迅文学奖荣立了二等功。父亲得知后欣慰地说,我们家终于有个二等功了。我问,你当年在朝鲜战场上出生入死地修路架桥,怎么就没立个二等功呢?父亲说,只差一点点,被一个处分给抵消了。  桥墩出现裂痕  1951年春节刚过,父亲作为铁道兵的一员,跨过鸭绿江赴朝参战。作为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大学生,父亲不但年轻有为,还非常敬业。在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他和战友们历尽千难万险,不怕流血牺牲,尽全力
期刊
1966年,我的婆婆生病,特别思念在工程部队当兵的大儿子.她对我说:“你抽时间到部队去,把他叫回来,让我看他几眼.”rn我只去过一次丈夫的部队,路途遥远,再说那时社会比较乱,我
期刊
现在想吃猪肉,肉摊或超市的里脊、前肘、后肘、当腰等部位,明码标价,任你挑选,只要兜里揣着钱,想买多少买多少,想买哪块买哪块。这在20世纪70年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那时肉少人多,有钱也买不到,必须凭票供给,吃肉是很奢侈、很隆重的大事。买肉的人都喜欢挑块肥的,越肥越好,肥肉香,還可煸炒“靠”点猪大油做菜,填补花生油匮乏的缺憾。因此,卖肉的营业员很吃香。  1974年,那时的猪肉六角钱一斤,好
期刊
我今年78岁,退休多年了。我做了一辈子的产科大夫,见证了无数个新生命来到这个世界。我最难忘的,是1963年到农村卫生院进行医疗支援的那段岁月。  那年秋天的一个傍晚,我收拾好刚要下班,聽见门口有人急切地大喊着:“陈医生!麻烦您,家里有人难产!”当时一个公社只有一个妇产科医生,我既是医生又是护士,一天下来非常疲惫。推开门,是村里的小焦,他焦急万分。人命关天,我立刻拿上药箱和接生用品,跟着他出发了。 
期刊
上世纪70年代,我二十几岁,从高中语文教师的岗位上调到公社干秘书。我们这个公社有67个自然村,四万多人口,根据地理位置,划成了六个片,每个片十几个村。那时候,公社副书记、常委包片,干部驻村,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两个月难得回一次家,赶上“三夏”“三秋”时节,更是忙得顾不上家。  午饭没着落  1978年秋天,秋分前后,正是抢收抢种的关键时刻,各生产队挑灯夜战,公社当然也毫不松懈。一天下午,第一书
期刊
一晃,唐山大地震距今40年了,老连长的身影还时常在我脑海中浮现。  40年前,我所在的部队驻守在唐山市东南60公里外的小泊农场。灾难来临的刹那,至今刻骨铭心: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秒,我在睡梦中被一股巨大的推力从炕上掀下,来不及反应,凭着本能摇摇晃晃地奔出门外,快速俯卧在如波涛翻滚的营房操场上。天哪!蓝色的地光密密麻麻地像火苗一样直往上蹿,到了半空弥漫成满天金黄。  大地死一样沉寂
期刊
一晃,罗桂英捐肾给患尿毒症的丈夫10年了。那个带着体温和情意的肾,好像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一离开罗桂英,便在丈夫身体里扎了根,演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传奇。一“肾”一世,相守相依,65岁的甘海根和62岁的罗桂英的故事,是我们遇到的最美的爱情故事。  艰难的患病岁月  甘海根国字脸,肤色黝黑,放在几十年前,也是身板硬朗、相貌堂堂的小伙。  20世纪70年代,甘海根的父母从上海被下放到嘉定黄渡的顾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