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教育学科,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语文学科具有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性,同时又具有人文性以及工具性的特点,这也为心理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利用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思路,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本文主要对心理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心理教育;语文学科;渗透
经济和社会的转型,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压力骤增,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日益加重。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的自控能力、情绪调节能力以及自我认知等方面的发育尚不完善,所以极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对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和引导,可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这也是当前很多学生会自杀或者离家出走的原因。语文是一门具有人文性、思想性以及艺术性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是可行的,同时,通过在学生接触比较密切的语文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更有利于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一、心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作用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工具学科,同时在语文教学内容中融入了思想以及艺术的美感,为心理教育奠定了基础。语文教学内容承载着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知识以及思想情感,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具有深刻的影响。通过对文学的学习能够使人的精神世界更加美好。在我国的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中学语文的教学建议: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需要能够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端正人生态度,并强调了学生的心理卫生以及用眼卫生。这不仅提倡在语文教学中要融入心理教育,同时硬性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升加入到语文教学的目标中。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深化的要求,更是语文学科教育的内容和目标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的融入心理教育内容,还需要语文教师能够在教学中不断的摸索和积累经验,将心理教育提升到教学的目標中,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并全力投入,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心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适应性。
二、心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途径
(一)挖掘语文教材的心理教育元素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教育专家精心挑选和设计的,每一篇课文都能够为学生带来心灵的感悟和人生的启迪,体现出文学的魅力,因此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要善于抓住教学内容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并通过对这些心理教育元素的整理、分析,实现心理教育的目的。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心理教育元素,进而实现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同学们,你们认为皇帝真的有穿衣服吗?”“那些骗子是如何能够骗得了皇帝的?他们利用的是皇帝的哪些心理?”“当皇帝没有穿衣服走在大街上,为什么成年人没有一个敢于承认或者指出皇帝没有穿衣服?”“小孩子为什么敢于说出实话?”“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学生们不仅对这篇文章的内涵了解更深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使学生明确人的虚荣心可能会将自己置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同时保持一个真诚的童心才是做人的根本,才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才能够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外界的诱惑,抵抗内心的虚荣,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通过情感教育创建健康的心理
情感是人类独特的心理因素,中学生处于情感的敏感期和变化期,其情绪状态具有很大的起伏性。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表现为,能够与老师和同学良好的相处,乐于与他人交往和交流,具有同情心,真诚、善良、勇敢。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中学生表现出胆小、害羞、冷漠等状态,这些都是不健康的心理表现。这也要求教师要能够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因势利导教育学生,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心理问题得到有效的疏导。比如,在学习《理想》这首诗后,教师就可以请学生们谈一下自己的理想,同时自己该如何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并制定为理想努力的计划。同时要求学生保持着对理想的崇敬来朗读这首诗。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也能够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环境,使学生树立奋斗目标,并不断的为之努力,展现出青少年应有的斗志,保持饱满的情绪。
(三)通过阅读了解心理常识
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可以利用阅读环节为学生提供一些与心理知识相关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知识问题。比如,可以为学生推荐《虎皮鹦鹉之死》这篇阅读资料,这篇资料中的虎皮鹦鹉最终的结局是死在了林子里,而导致虎皮鹦鹉死去的原因是由于其长期在笼子里由人们喂养,在把它放回到自然后失去了自食其力的能力,进而惨死。虎皮鹦鹉的故事也为现代的孩子敲响警钟,当前孩子都是娇生惯养,成为家里的中心,缺乏独立能力,失去了家长的庇护,很难适应社会的生活。进而使学生认识到,需要从小锻炼自己的独立能力和生存本领,并用勤奋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同时,在学习《醉翁亭记》以及《岳阳楼记》等内容时,教师可以先交代这些古文创作的背景,进而使学生了解到这些文人在受到贬黜后并没有就此消沉,而是能够顺应环境,调整心理状态。
(四)结合写作学会自我剖析
中学阶段是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强,而且基本掌握了作文写作的技巧和修辞等,所以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将重点放在学生的情感表达上,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剖析。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理解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也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教师通过对学生作文的阅读也能够更加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心理疏导。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与心理状态相关的作文题目,以《面对生活的难题》为例,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当前很多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等问题来写作。这样学生在作文写作的过程中就会结合社会上的中学生心理问题现象,表达自身的看法,不但为学生的写作提供的素材和指导方向,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自身想法的剖析。在写作完成后,教师需要对作文进行深入的解析,找到学生们存在的普遍的心理问题,以及在自我剖析中比较特殊的个体。针对这些问题在班级中进行点评,实现心理教育的作用,并通过学生们的讨论来对当前这些共性的心理问题进行剖析和解决,为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敲响警钟,帮助他们寻找化解心理问题的渠道和途径,防止心理问题的扩大,保证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艺术性比较强,为心理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教育素材,同时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非常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加之学业的压力,如果不能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极容易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加强对语文教学中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找出心理教育元素,并通过阅读、写作等方式来提升心理教育效率,保证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立红.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J].吉林画报(学术版),2013(6):158.
[2]吴洪清.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J].文理导航(上旬),2014(8):14.
[3]赵月霞.浅谈中学语文心理教育[J].学周刊:B,2012(1):42.
【关键词】心理教育;语文学科;渗透
经济和社会的转型,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压力骤增,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日益加重。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的自控能力、情绪调节能力以及自我认知等方面的发育尚不完善,所以极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对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和引导,可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这也是当前很多学生会自杀或者离家出走的原因。语文是一门具有人文性、思想性以及艺术性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是可行的,同时,通过在学生接触比较密切的语文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更有利于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一、心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作用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工具学科,同时在语文教学内容中融入了思想以及艺术的美感,为心理教育奠定了基础。语文教学内容承载着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知识以及思想情感,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具有深刻的影响。通过对文学的学习能够使人的精神世界更加美好。在我国的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中学语文的教学建议: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需要能够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端正人生态度,并强调了学生的心理卫生以及用眼卫生。这不仅提倡在语文教学中要融入心理教育,同时硬性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升加入到语文教学的目标中。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深化的要求,更是语文学科教育的内容和目标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的融入心理教育内容,还需要语文教师能够在教学中不断的摸索和积累经验,将心理教育提升到教学的目標中,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并全力投入,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心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适应性。
二、心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途径
(一)挖掘语文教材的心理教育元素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教育专家精心挑选和设计的,每一篇课文都能够为学生带来心灵的感悟和人生的启迪,体现出文学的魅力,因此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要善于抓住教学内容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并通过对这些心理教育元素的整理、分析,实现心理教育的目的。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心理教育元素,进而实现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同学们,你们认为皇帝真的有穿衣服吗?”“那些骗子是如何能够骗得了皇帝的?他们利用的是皇帝的哪些心理?”“当皇帝没有穿衣服走在大街上,为什么成年人没有一个敢于承认或者指出皇帝没有穿衣服?”“小孩子为什么敢于说出实话?”“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学生们不仅对这篇文章的内涵了解更深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使学生明确人的虚荣心可能会将自己置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同时保持一个真诚的童心才是做人的根本,才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才能够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外界的诱惑,抵抗内心的虚荣,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通过情感教育创建健康的心理
情感是人类独特的心理因素,中学生处于情感的敏感期和变化期,其情绪状态具有很大的起伏性。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表现为,能够与老师和同学良好的相处,乐于与他人交往和交流,具有同情心,真诚、善良、勇敢。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中学生表现出胆小、害羞、冷漠等状态,这些都是不健康的心理表现。这也要求教师要能够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因势利导教育学生,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心理问题得到有效的疏导。比如,在学习《理想》这首诗后,教师就可以请学生们谈一下自己的理想,同时自己该如何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并制定为理想努力的计划。同时要求学生保持着对理想的崇敬来朗读这首诗。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也能够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环境,使学生树立奋斗目标,并不断的为之努力,展现出青少年应有的斗志,保持饱满的情绪。
(三)通过阅读了解心理常识
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可以利用阅读环节为学生提供一些与心理知识相关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知识问题。比如,可以为学生推荐《虎皮鹦鹉之死》这篇阅读资料,这篇资料中的虎皮鹦鹉最终的结局是死在了林子里,而导致虎皮鹦鹉死去的原因是由于其长期在笼子里由人们喂养,在把它放回到自然后失去了自食其力的能力,进而惨死。虎皮鹦鹉的故事也为现代的孩子敲响警钟,当前孩子都是娇生惯养,成为家里的中心,缺乏独立能力,失去了家长的庇护,很难适应社会的生活。进而使学生认识到,需要从小锻炼自己的独立能力和生存本领,并用勤奋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同时,在学习《醉翁亭记》以及《岳阳楼记》等内容时,教师可以先交代这些古文创作的背景,进而使学生了解到这些文人在受到贬黜后并没有就此消沉,而是能够顺应环境,调整心理状态。
(四)结合写作学会自我剖析
中学阶段是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强,而且基本掌握了作文写作的技巧和修辞等,所以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将重点放在学生的情感表达上,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剖析。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理解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也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教师通过对学生作文的阅读也能够更加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心理疏导。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与心理状态相关的作文题目,以《面对生活的难题》为例,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当前很多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等问题来写作。这样学生在作文写作的过程中就会结合社会上的中学生心理问题现象,表达自身的看法,不但为学生的写作提供的素材和指导方向,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自身想法的剖析。在写作完成后,教师需要对作文进行深入的解析,找到学生们存在的普遍的心理问题,以及在自我剖析中比较特殊的个体。针对这些问题在班级中进行点评,实现心理教育的作用,并通过学生们的讨论来对当前这些共性的心理问题进行剖析和解决,为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敲响警钟,帮助他们寻找化解心理问题的渠道和途径,防止心理问题的扩大,保证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艺术性比较强,为心理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教育素材,同时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非常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加之学业的压力,如果不能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极容易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加强对语文教学中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找出心理教育元素,并通过阅读、写作等方式来提升心理教育效率,保证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立红.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J].吉林画报(学术版),2013(6):158.
[2]吴洪清.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J].文理导航(上旬),2014(8):14.
[3]赵月霞.浅谈中学语文心理教育[J].学周刊:B,201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