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题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同写其他类型的作文一样,要想写好材料作文,也必须认真审题。材料作文审题要做到“四弄清”。
其一,弄清材料的陈述主体
作文试题中所提供的材料可能涉及到许多对象,但只有弄清了材料的陈述主体,才能把握其重点内容和立意方向,进而确定作文的内容和主题。请看下面这道作文试题所提供的材料——
一位母亲每天都让一年级的小女儿独自上学。这一天,女儿出门不久,外面便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母亲担心女儿害怕,追出家门。远远地看到每划过一道闪电,她的小女儿都把脸仰向天空。她奇怪地叫住女儿,回过头的小女儿竟是满脸灿烂:“妈妈,我刚才又照了一张相!”
这则材料的陈述主体是谁(什么)?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材料所涉及到的对象还是蛮多的:有母亲,有女儿,有乌云,有闪电,但是由材料对女儿“把脸仰向天空”“满脸灿烂”等神态举动的具体描述,以及最后那句议论性的判断来看,其陈述主体应该是“女儿”。陈述主体找到了,作文的内容和主题也就确定下来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风雨”“换一种角度看人生”等就是十分切题的,而“要懂得放手”“不能置孩子的危险于不顾”等内容和立意显然是不恰当的。
其二,弄清材料所反映的逻辑关系
作文试题中所提供的材料可能包含着各种联系,但只有弄清了这些联系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把握其重点,进而确定作文的重点。请看下面这道作文试题所提供的材料——
一名画家小时候,兴趣非常广泛,样样都想拿第一,结果却一无所获。于是他的父亲拿来一个小漏斗和一捧玉米,父亲抓起满满一把玉米粒放到漏斗里面,玉米粒相互挤着,竟一粒也没有掉下来。父亲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如果这个漏斗代表你,你每天都能做好一件事,那么每天你就会有一粒种子的收获和快乐。可是,当你想把所有的事情都挤到一起来做,反而连一粒种子也收获不到了。”
在试题所给的材料中,出现了父亲、儿子、漏斗、玉米等人物和事物,而这些人物和事物之间是存在着诸多联系的,其中,“父亲抓起满满一把玉米粒放到漏斗里面,玉米粒相互挤着,竟一粒也没有掉下来”这一现象只能算是“表”,而“父亲意味深长地对他说”的话才是“里”之所在,因此,“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挤到一起来做”才是材料的重点,而这无疑也是作文的重点。
其三,弄清命题人的褒贬意向
在作文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中,往往还包含着命题人的是非标准、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等褒贬意向,只要弄清楚了这一点,也就把握住了作文时的感情基调。请看下面这道作文试题所提供的材料——
一家知名杂志社进行环保征文,由于奖金丰厚,应征稿件堆积如山。其中不乏名家巨匠的作品,也多是真知灼见。出人意料的是,特等奖却颁给一个普通的中学生。那只是一篇寻常的文章,怎么会是最优秀的?面对众人的质问与怀疑,评委会的负责人取出了那份薄薄的稿件,答道:“他的文章也许不是最优秀的,但他是唯一把文章打印在稿纸正反两面的人。只有他真正做到了环保!”
在试题所给的材料中,材料本身的正面意义和命题人的褒贬意向都十分明显:命题人对杂志社的做法是持赞赏态度的,而对那位普通中学生的做法更是持肯定态度的。显然,只要我们坚持从正面来选材,从积极健康的角度来表现“环境保护从我做起”“空喊喊不来‘蓝天碧水’”等主题,就都是切题的。
其四,弄清材料的现实意义
在作文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中,往往会出现寓言、轶事、格言、警句等,对这类材料,我们既要弄清楚它们的本义,更要弄清楚它们的比喻义、象征义等现实意义。请看下面这道作文试题所提供的材料——
在非洲,每天早晨羚羊睁开眼睛所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必须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跑得更快,否则,我就会被狮子吃掉。而就在同一时刻,狮子从睡梦中醒来,在脑海里闪现的第一个念头是:我必须能追得上跑得最慢的羚羊,要不然我就会饿死。于是,几乎是同时,羚羊和狮子一跃而起,迎着朝阳跑去。
生活就是这样,每当太阳升起之时,我们就应当毫不迟疑地向前奔跑。
该试题所给的材料属于寓言,表面上看,写的是野生动物界的“生活”,而现实意义则引向了我们人类的生活:奔跑对于动物来说意味着生存,奔跑对于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弄清楚了这一点,作文的现实针对性也就有了。
显而易见,只要做到了“四弄清”,就等于把“表达什么主题”“写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情感”等问题都解决好了,写好材料作文就会成为一件很容易的事。
其一,弄清材料的陈述主体
作文试题中所提供的材料可能涉及到许多对象,但只有弄清了材料的陈述主体,才能把握其重点内容和立意方向,进而确定作文的内容和主题。请看下面这道作文试题所提供的材料——
一位母亲每天都让一年级的小女儿独自上学。这一天,女儿出门不久,外面便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母亲担心女儿害怕,追出家门。远远地看到每划过一道闪电,她的小女儿都把脸仰向天空。她奇怪地叫住女儿,回过头的小女儿竟是满脸灿烂:“妈妈,我刚才又照了一张相!”
这则材料的陈述主体是谁(什么)?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材料所涉及到的对象还是蛮多的:有母亲,有女儿,有乌云,有闪电,但是由材料对女儿“把脸仰向天空”“满脸灿烂”等神态举动的具体描述,以及最后那句议论性的判断来看,其陈述主体应该是“女儿”。陈述主体找到了,作文的内容和主题也就确定下来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风雨”“换一种角度看人生”等就是十分切题的,而“要懂得放手”“不能置孩子的危险于不顾”等内容和立意显然是不恰当的。
其二,弄清材料所反映的逻辑关系
作文试题中所提供的材料可能包含着各种联系,但只有弄清了这些联系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把握其重点,进而确定作文的重点。请看下面这道作文试题所提供的材料——
一名画家小时候,兴趣非常广泛,样样都想拿第一,结果却一无所获。于是他的父亲拿来一个小漏斗和一捧玉米,父亲抓起满满一把玉米粒放到漏斗里面,玉米粒相互挤着,竟一粒也没有掉下来。父亲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如果这个漏斗代表你,你每天都能做好一件事,那么每天你就会有一粒种子的收获和快乐。可是,当你想把所有的事情都挤到一起来做,反而连一粒种子也收获不到了。”
在试题所给的材料中,出现了父亲、儿子、漏斗、玉米等人物和事物,而这些人物和事物之间是存在着诸多联系的,其中,“父亲抓起满满一把玉米粒放到漏斗里面,玉米粒相互挤着,竟一粒也没有掉下来”这一现象只能算是“表”,而“父亲意味深长地对他说”的话才是“里”之所在,因此,“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挤到一起来做”才是材料的重点,而这无疑也是作文的重点。
其三,弄清命题人的褒贬意向
在作文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中,往往还包含着命题人的是非标准、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等褒贬意向,只要弄清楚了这一点,也就把握住了作文时的感情基调。请看下面这道作文试题所提供的材料——
一家知名杂志社进行环保征文,由于奖金丰厚,应征稿件堆积如山。其中不乏名家巨匠的作品,也多是真知灼见。出人意料的是,特等奖却颁给一个普通的中学生。那只是一篇寻常的文章,怎么会是最优秀的?面对众人的质问与怀疑,评委会的负责人取出了那份薄薄的稿件,答道:“他的文章也许不是最优秀的,但他是唯一把文章打印在稿纸正反两面的人。只有他真正做到了环保!”
在试题所给的材料中,材料本身的正面意义和命题人的褒贬意向都十分明显:命题人对杂志社的做法是持赞赏态度的,而对那位普通中学生的做法更是持肯定态度的。显然,只要我们坚持从正面来选材,从积极健康的角度来表现“环境保护从我做起”“空喊喊不来‘蓝天碧水’”等主题,就都是切题的。
其四,弄清材料的现实意义
在作文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中,往往会出现寓言、轶事、格言、警句等,对这类材料,我们既要弄清楚它们的本义,更要弄清楚它们的比喻义、象征义等现实意义。请看下面这道作文试题所提供的材料——
在非洲,每天早晨羚羊睁开眼睛所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必须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跑得更快,否则,我就会被狮子吃掉。而就在同一时刻,狮子从睡梦中醒来,在脑海里闪现的第一个念头是:我必须能追得上跑得最慢的羚羊,要不然我就会饿死。于是,几乎是同时,羚羊和狮子一跃而起,迎着朝阳跑去。
生活就是这样,每当太阳升起之时,我们就应当毫不迟疑地向前奔跑。
该试题所给的材料属于寓言,表面上看,写的是野生动物界的“生活”,而现实意义则引向了我们人类的生活:奔跑对于动物来说意味着生存,奔跑对于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弄清楚了这一点,作文的现实针对性也就有了。
显而易见,只要做到了“四弄清”,就等于把“表达什么主题”“写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情感”等问题都解决好了,写好材料作文就会成为一件很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