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实施,革新了传统小学教学体系中的教学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以及教学教材,对于推动小学教学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意义重大。但与此同时,新课改对于小学教学工作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尤其对于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问题分析能力的数学课教学,更需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革新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转变数学教学理念,进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通过数学课的学习实现小学生数学知识以及应用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改革建议
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因此,本人在教改实验中,就改变教学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尝试
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不是教出来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我们在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营造创新氛围,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思考余地,给他们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的机会,让他们驰骋想象,开启心灵;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尝试验证和归纳。如: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第十一册中教学比的应用这一课时,在学生求出了玉米地的面积与大豆面积的比为3:2后,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3:2的概念,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进一步问学生:“你们看到这个比,能联想什么?”在学生回答出:玉米的种植面积是大豆的;大豆的种植面积是玉米的;玉米的种植面积是总面积的大豆的种植面积是总面积的……在这过程中,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尝试,教师则始终处在"导"的位置,学生那怕是有一些误差,也是可取的,使学生真正感到师生间的平等、民主与合作。积极参与、敢于尝试,形成广阔的思维空间,提供灵活的思路选择余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學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各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比如我在讲“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时出示蜗牛4分钟可爬行7米,蜘蛛3分钟行驶5米。让学生自己提出想知道哪些数学问题,当提出想比较两种动物谁跑的比较快时,自己去找寻答案,在计算过程中遇到循环小数的问题时,由于好奇心自己依靠课本这位“老师”找到答案。在讲“三角形面积计算”中出示课件让学生帮助农民伯伯计算不同图形的菜地的面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
“用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程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如我在讲“圆的周长”时,让学生帮助农民伯伯设计圆形的牛栏。激发学生的兴趣,用不同的方法求得篱笆的总长度。再如:公园的门票每张10元,50张可以购买团体票,每张8元,我们班一共有45人,该如何购票?学生们通过计算、思考得出多种解法,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方案。
四、教材的编写具有明显的时代精神,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这为教师的合理利用及创造性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半个学期来,我深深感觉到教材编写更具人文性、灵活趣味性。如《观察物体》这单元的教学内容虽然教抽象,但是教具随手可得,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上课时我让学生在家里找出各种长方体代替正方体摆一摆,学生摆得津津有味、余味未尽。对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初步建立也就迎刃而解、水到渠成了。
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学生的创造力。我不拘一格让学生摆弄长方体,学生们居然能用这些看似简单的长方体摆成了许多有趣的不同的形状的物体。有的同学摆成长长的火车;有的同学摆成可爱的小狗;还有的同学摆成了憨态可掬的机器人,真是妙趣横生。
当然教材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因为新课程要求教师教教材,而是要对教材质疑、补充、变更。
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提倡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里摘几条《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目标的阐述: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的第三条要求是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数学思考的第三条要求是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解决问题的要求是: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我们去听课时发现不少班级的学生善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敢于质问权威(有的学生与教师的意见不一致时,跟老师争得面红耳赤的情景是常有的。)学生作为平等的一员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教学变得活起来,充满生命活力,学生兴趣勃勃、情趣盎然。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善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为他们营造创新氛围,引导他们多角度看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习惯,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思考,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作者单位:贵州省普安县盘水街道第一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改革建议
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因此,本人在教改实验中,就改变教学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尝试
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不是教出来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我们在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营造创新氛围,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思考余地,给他们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的机会,让他们驰骋想象,开启心灵;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尝试验证和归纳。如: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第十一册中教学比的应用这一课时,在学生求出了玉米地的面积与大豆面积的比为3:2后,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3:2的概念,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进一步问学生:“你们看到这个比,能联想什么?”在学生回答出:玉米的种植面积是大豆的;大豆的种植面积是玉米的;玉米的种植面积是总面积的大豆的种植面积是总面积的……在这过程中,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尝试,教师则始终处在"导"的位置,学生那怕是有一些误差,也是可取的,使学生真正感到师生间的平等、民主与合作。积极参与、敢于尝试,形成广阔的思维空间,提供灵活的思路选择余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學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各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比如我在讲“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时出示蜗牛4分钟可爬行7米,蜘蛛3分钟行驶5米。让学生自己提出想知道哪些数学问题,当提出想比较两种动物谁跑的比较快时,自己去找寻答案,在计算过程中遇到循环小数的问题时,由于好奇心自己依靠课本这位“老师”找到答案。在讲“三角形面积计算”中出示课件让学生帮助农民伯伯计算不同图形的菜地的面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
“用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程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如我在讲“圆的周长”时,让学生帮助农民伯伯设计圆形的牛栏。激发学生的兴趣,用不同的方法求得篱笆的总长度。再如:公园的门票每张10元,50张可以购买团体票,每张8元,我们班一共有45人,该如何购票?学生们通过计算、思考得出多种解法,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方案。
四、教材的编写具有明显的时代精神,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这为教师的合理利用及创造性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半个学期来,我深深感觉到教材编写更具人文性、灵活趣味性。如《观察物体》这单元的教学内容虽然教抽象,但是教具随手可得,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上课时我让学生在家里找出各种长方体代替正方体摆一摆,学生摆得津津有味、余味未尽。对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初步建立也就迎刃而解、水到渠成了。
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学生的创造力。我不拘一格让学生摆弄长方体,学生们居然能用这些看似简单的长方体摆成了许多有趣的不同的形状的物体。有的同学摆成长长的火车;有的同学摆成可爱的小狗;还有的同学摆成了憨态可掬的机器人,真是妙趣横生。
当然教材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因为新课程要求教师教教材,而是要对教材质疑、补充、变更。
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提倡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里摘几条《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目标的阐述: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的第三条要求是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数学思考的第三条要求是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解决问题的要求是: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我们去听课时发现不少班级的学生善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敢于质问权威(有的学生与教师的意见不一致时,跟老师争得面红耳赤的情景是常有的。)学生作为平等的一员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教学变得活起来,充满生命活力,学生兴趣勃勃、情趣盎然。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善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为他们营造创新氛围,引导他们多角度看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习惯,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思考,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作者单位:贵州省普安县盘水街道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