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一个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ima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北师大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90-91.
  片段回放:
  (在学生初步会认读半时后,教师展示一些半时的钟面.)
  师:同学们观察这些半时钟面,你有什么发现?
  生:分针都指向6.
  师:(板书:分针指向6)还有没有补充?
  生:我还补充一点,除了分针指向6,时针都在格子的中间.
  师:格子的中间是什么意思?
  生:相邻两个数字之间有一大格,如果是半时,时针就正对着格子的正中间.
  师:说得对.这一点重不重要?(略停顿)很重要!有多少同学注意到了呢?(学生部分举手)哦,没注意到的还不少!说明这一点很容易忽略.那我们为了表示强调,用红色的粉笔记下来.(板书略)
  师:现在会认读半时了吗?老师出示几个钟面考考你们?
  (师生互动略)
  师:果然难不住同学们,不过老师还不信,还想考考同学们.(出示图1)现在钟面是多少?
  生:只能知道是半时,具体是几时半不知道.
  师:要想知道是几时半,怎么办?
  生:还要看时针.
  师:(移开纸面)现在呢?知道了吧?
  生:7时半.
  师:了不起!(出示图2)再看一个钟面.能确定吗?
  生:我觉得应该是9时半.
  师:能肯定?
  生:能.因为时针指在9和10的中间,如果分针不错的话,我就能肯定是9时半.
  师:你们呢?是这样认为的吗?
  生:是.
  师:为什么不是10时半?
  生:在9和10的中间,是9时半.
  生:在9和10的中间,说明过了9,还没到10,也就是还没到10点.没有到10点,说明是9时多.所以应该是9时半.
  师:到哪里才是10点?(学生用手指指向10的位置)现在到了10点没有?没有就说明是9时多,是9时半,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还有没有补充的?
  生:老师,我是这样理解的.钟面上有12个数字,每个数字后面都有一格,每一格就好像是时针的一个家,12格代表时针有12个家.(指钟面)9的家是从这里到这里,时针没到10,说明还在9的家里,所以应该是9时半.
  师:刚才这个同学说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同学们听懂了没有?(学生点头)他说12格就好像是时针的12个家.时针第9个家在哪里?
  学生回答略.
  师:(移动时针)现在时针还在不在第9个家里?
  生:在.
  师:(转动时针)现在呢?
  生:仍然在.
  师:(转动时针,指向10)现在呢?
  生:不在了,进入了第10个家.
  师:既然进入了第10个家,还能不能说9时多?
  生:不能.应该是10时多了.
  师:那刚才呢?
  生:刚才都是9时多.
  师:刚才的同学是这样的意思吗?同学们觉得他的想法怎样?(学生鼓掌)老师代表同学谢谢你,你创意的想法,帮同学们解决了一个难题.
  评析:重构一个教学设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以新换旧,而是为了弥补以往设计的不足.
  那么“认识钟表”以往设计的不足在哪里?或者说教学不尽如人意的在什么地方?笔者认为主要是教学难点突破的有效性不足.具体表现在学生认识半时时通常只注意到分针指向6,而时针的具体位置则很少关注.如很多学生认为9∶30的钟面图应该如下(图3左).
  这是其一.其二,如图3右所示,时针在9和10的中间,那么究竟是9时半还是10时半呢?虽然教师反复纠正,但还是有很多学生糊涂.
  显然,教学设计应以有效厘清这两点为朴素追求.如何厘清呢?应该说上述案例能给我们一些启迪.
  具体地说,在学生初步认识半时后,教师有意识地呈现了一些“半时”钟面,引导学生观察,进而总结规律:半时分针都指向6,时针都在“格子”的中间.考虑到学生主要是对第二点重视不够,因此教师将学生的发现板书在黑板上时,特意将第二点用彩色粉笔书写,很好地引起了学生的注意.
  不仅如此,在此基础上,匠心独具地,教师还设计了一个环节——猜时间:只看露出来的时针或分针,你能猜出是几时或几时半吗?在猜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发现,在钟面正确的前提下(下同),只看分针,只能确定是整时或半时,但究竟是几时或几时半,却不能肯定.而先看时针,不仅能确定是整时或整时半,而且能确定是几时或几时半.从而引起学生对时针位置的特别关注,进而很好地突破了第一个难点.
  当然也提前引爆了第二个难点.正如案例中呈现的,图2究竟是9时半还是10时半呢?由于此时观察指向非常单一,只用看时针,学生心无旁骛,自然有利于聚焦难点,厘清疑点.“过了9点,到了10点没有?”“没有.”“没有到10点,说明应该是9时多,也就是9时半.”
  教学到了这里,效果应该不会很差.但教师没有止步,因为案例中的教师知道,过于理性的成人化思维远离学生的最近认知发展区,很难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事实上,这正是部分学生反复纠正反复出错的根源所在.鉴于此,因此当学生把钟面想象成鳞次栉比的12个房间时,面对学生的这一“异想天开”,教师没有置若罔闻,更没有一棒子打死,而是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合理因素,并适时放大:“如果把12格看成时针的12个房间,那么图2的时针仍在第几个房间里?所以应该是什么时间?”这样不仅张扬了学生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深入浅出地、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解释了之所以是9时半而不是10时半的原因所在.
   责任编辑 罗 峰
其他文献
科代表跑进办公室说毕业PARTY开始了,请我参加。  我兴冲冲地向教室走去,远远地看到教室里的桌椅围成了一圈,学生们端坐着在等待。我一到教室门口,便响起热烈的掌声。接着,大伙儿一起朗诵《致三班》。  这是三年前,“流动博客”成功开张时,我送给大家的一首小诗,学生们都能背下来了!顿时,泪花模糊了我的双眼。一帮多么可爱的孩子呀!  初相识,这帮小子率真且调皮,第一次上课就考验老师:上课时,有学生会突然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解题反思就是对解题活动的反思。当解答完一道题后,就要去反思本题的题意理解过程、知识点、解题思路的形成过程、解题方法、解题规律等等。解题反思是对解题活动的深层次的思考,是不断调整思维结构、深化思维层次、提高思维水平的过程,是进一步开发解题智力的过程,是一种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  本学习模式下的高考化学复习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解题活动中的反思能力。教师要为学生的解题反思学习活动创设氛围、条件,促使解题反
作文是语文的窗户,作文教学至关重要。可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常常发现学生对作文存有不同程度的神秘感和畏惧感,总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对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一、重视作文之源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语文的知识80%来自课外。作文之道也应是这样。  我认为作文之源有两点:一是从阅读中积累;二是从生活中积累。  先谈阅读的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
【摘要】传统的投资审计很难进行事先的预防和控制,不断探索投资审计新路子,把节约投资和规范政府投资行为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必须注意把握审计重点、加强质量控制、处理好相关的关系、防范审计风险,量力而行实施好建设项目跟踪审计。  【关键词】 必要性和迫切性思路关系防范风险     建设投资是政府投资支出的重点,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家重点基本建设项目不断上马。传统的投资审计很难进行事先的预防和控制
期刊
“有文采”是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之一。“有文采”包含“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使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四个方面。简而言之,“有文采”就是写的文章内容蕴含浓厚的情感,言语朴实自然,并且有节奏感。文采是高考作文得分的重要“增长点”。考场作文应在“有文采”方面下足功夫,让阅卷教师投入到你的语言中,使其受到感染,从而获得高分。考场作文怎样才有文采呢?    一、妙用词语    在高考
一、题目  (2010年理科卷第20题,14分)已知双曲线x2/2-y2=1的左、右顶点分别为A1,A2,点P(x1,y1),Q(x1,-y1)是双曲线上不同的两个动点.(1)求直线A1P与A2Q交点的轨迹E的方程;(2)若过点H(0,h)(h>1)的两条直线l1和l2与轨迹E都只有一个交点,且l1⊥l2,求h的值.  二、得分情况统计  随机选取290300万份样卷进行统计,考生平均得分1.47
第四次新课程下的2010年广东高考数学试题(理科),语言朴实简洁,构思自然流畅,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新课标理念;细细品味,试题精彩纷呈,难易试题错落有致,解答时如同欣赏一首名曲,时而悠扬婉转,时而激昂澎湃,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这些都无不显示出命题者的用心和智慧,也禁不住让人佩服和赞叹!  亮点一:让数学试题“现代化”  翻开今年的试卷,最令高三备考人吃惊的是在课程改革时新增加的数学知识考查的分量比往年
本文基于旅游评价网站Tripadvisor中西方游客对上海五个地标性景点外滩、东方明珠、豫园、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博物馆的评价,运用内容分析法总结出西方游客对上海地标性景
我校采用北师大高中英语教材已有几年了,它以话题展开学习,在5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里共有 33 个话题,涉及人民生活习俗、文化艺术、自然和环保、社会和社会生活、未来世界等。Strol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