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执行力与领导力成正比”
《决策》:从2015地方公共决策评选情况看,地方在改革落地中的问题不少,改革落地能力亟待提高。从领导力的角度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刘峰:改革落地是当务之急。提高改革落地能力,很有现实性、紧迫性。
当前,改革进入深水期,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央层面协同推进“四个全面”,关键还是要靠地方去执行、落地。地方领导干部要干起来、动起来、快起来。不干、不动,执行能力就是空话。
地方领导干部要有落实和执行的理念,首先认识要到位。地方不仅要执行,还要主动执行。总的来说,执行能力就是习总书记讲的三句话:
第一,要接上“天线”。执行不是被动的,执行中应该更自觉、更全面、更主动,要理解中央的意图,否则就是盲目地执行。
第二,要铺好“地线”。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更重要的是结合正确的时间、地点、时机,结合具体区域和发展阶段来谈执行能力的落地。
第三,要架好“连接线”。承上启下,把中央的意图、基层的创造性、群众的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执行不是被动的,执行要主动作为。主动作为就是要将党性、原则性和灵活性、创造性结合起来。
《决策》:过去,人们总是强调领导力。执行力与领导力是什么样的关系?
刘峰:我们在地方调研中发现,一些领导干部对执行力的理解过于狭隘,过于死板。其实,执行力与领导力成正比。执行力的大小就是领导力的大小。下级对上级要有执行力,但干部不是一个人去执行,而是去组织、服务、引导,带着队伍跟你一起去执行。对下要有领导力,对上要有执行力,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执行力的大小是取决于领导力的大小。领导力越强,执行力越强。
同时,要把领导力和执行力结合起来,才有利于提高执政能力。执政能力既需要执行力,又需要领导力。二者打通以后,才有利于改革落地。
我们不能把执行力与领导力对立起来,二者是一体两面,谁也离不开谁。光说执行没有用,对下的领导力必须到位,对上的执行力才能落到实处。
如果说领导力是战略,执行力就是策略;如果领导力是思想力,管方向,执行力就是重在方法;如果领导力是世界观、价值观,执行力就是方法论。怎么执行,要有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责任状。但要看先后关系,往往是先有领导力,方向不搞清楚,执行起来就比较盲目。
《决策》:那么,如何提高基层干部的执行能力?
刘峰:执行力与执行的能力并不是一回事。执行力是动态的概念,执行能力是静态的。执行力=能力×态度。能力是100,但不积极、不认同,态度不配合,那么态度是0,100×0还是0。反之,态度是100,没有能力,依然是0。
执行能力是潜在的,执行力才是现实的。执行力必须兑现,要做出贡献、做出业绩。因此,提升地方干部的执行力,要从两方面下功夫:一是执行能力,得能干;二是得想干,有使命感、责任感、积极进取的意识。
能力是实在的,态度怎么办?态度既要激励,又要约束。激励是动力,是动机,让他想干。精神的、物质的,给予尊重,给予信任。先激励后约束。约束首先是硬的约束,制度、规章、“八项规定”等;又有软约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风、魅力等。约束是合力,激励是动力,先有动力后有合力。
深化改革“先立后破”
《决策》:对于改革方法论,最近有一些争论。有人说,中央改革文件发太多了,地方执行不了。
刘峰:地方上首先要跟上这种变化,要适应。现在中央的改革方法论,既有两点论,又有重点论。两点论就是强调全面推进、协调推进、总体设计。同时,一定要有重点,重点突破。没有重点,谈什么全面?
对于“四个全面”,首先,必须全面推进、协调推进,所以发的文件多,是从全面的角度考虑。但是,仔细研究中央的思路,是有重点的。二者是不矛盾的,符合辩证法。改革落地难的问题,确实有普遍性,因为地方上适应不了,有时候会无所适从。所以要转变认识,重点是要把改革和本地区、本部门和所处阶段结合起来。
其次,对深化改革要有信心。既要充分看到成绩,又要看到实实在在的风险;既要增加改革的动力,又要发挥基层的活力,动力就是增加改革力度,活力就是激发群众、社会的活力。地方要跟得上思路,有清醒的认识,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看到光明,提高我们的勇气。
再次,要理解中央的思路,搞清楚“破”与“立”的关系。深化改革一定是先立后破。一是立威信,中央的“八项规定”必须说到做到;二是立规矩,学党章、明党规;三是立道德,包括红色基因和几千年传统道德文化;四是立法度,依法治国、依规治党。立了以后,下一步的改革就是按部就班,是有路线图和时间表的。有些干部可能暂时不理解,但长远看就明白了。
《决策》:在深化改革中,领导干部应该着重增强哪些能力?
刘峰:领导干部一定要更有创造性,要意识到引领新常态,必须积极作为、主动作为。创造性、创新性是领导干部最基本的素质。越是改革攻坚,越需要领导有创造性。我们就是要在创造性、创新性上下功夫。
领导干部还要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适应“四个全面”、“五位一体”,知识结构要调整,知识面要更宽,能力要全面。作为地方干部,既要执行,更要决策;既要硬权力,又要软权力;既要有魅力,又要有魄力;既要有能力,又要运用好权力。
共享发展与领导方式变革
《决策》: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地方如何去理解和落实?
刘峰:五中全会强调发展的五大理念,确实是改革开放以来重大的理论创新,也是实践创新。现在老百姓对GDP增加一个百分点、两个百分点不敏感,但对环境、对幸福指数、对权利更加敏感。为什么群众对雾霾反映这么强烈?让大家生活在毒霾当中,老百姓不答应。这就倒逼改革。
五大理念中,共享发展是目的,是最重要的。共享发展不仅是GDP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福利和权利都要提升,老百姓的感觉、尊严都得提升。共享发展哪怕发展慢一点,也没关系,因为各个区域、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能享受发展成果。如果把共享发展理念切实付诸于行动,中国很多难题都解决了。
共享发展是目的,前四个发展理念都是手段,其中创新发展是重点。这一届中央领导对创新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现在讲的创新,不是领导干部自己去创新,而是创造条件、营造环境、提供服务,让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政府不能太主动了,而要靠老百姓,靠社会,靠企业。
落实五大理念,关键是要转变领导方式,提高领导艺术。不能像过去那样靠行政命令,政府包办代替,而是要多引导,多协商,多服务。要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结合起来。所谓优化服务,不仅是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还是一种领导方式的变革。通过服务,进行引导。
《决策》:本刊年度地方公共决策评选已经进行了11年,您一直全程参与指导。从评选中您有什么样的感悟?
刘峰:这些年地方在改革发展中,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地方领导干部在改革开放中,是蛮拼的,贡献是主要的,得为他们鼓劲。广大干部是有奉献精神的,有使命感的,有能力的。改革发展靠干部,深化改革更要靠干部。
但同时,不足之处也得承认。第一,是法治思维欠缺。改革要于法有据,过去我们“摸着石头过河”,注重探索创新,有时忽视了法律法规。
第二,是忽视了民主协商。很多事我们为民做主,但没有考虑老百姓的情绪,没有与老百姓协商。忽视了民主决策、民主政治。领导干部为民做主,为百姓做事,但是做得再好,百姓不理解也是白搭。
第三,是忽视了科学决策。政府决策要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些程序。这些问题导致一些干部,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跟不上“四个全面”的最新部署。这一点必须加以转变。
《决策》:从2015地方公共决策评选情况看,地方在改革落地中的问题不少,改革落地能力亟待提高。从领导力的角度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刘峰:改革落地是当务之急。提高改革落地能力,很有现实性、紧迫性。
当前,改革进入深水期,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央层面协同推进“四个全面”,关键还是要靠地方去执行、落地。地方领导干部要干起来、动起来、快起来。不干、不动,执行能力就是空话。
地方领导干部要有落实和执行的理念,首先认识要到位。地方不仅要执行,还要主动执行。总的来说,执行能力就是习总书记讲的三句话:
第一,要接上“天线”。执行不是被动的,执行中应该更自觉、更全面、更主动,要理解中央的意图,否则就是盲目地执行。
第二,要铺好“地线”。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更重要的是结合正确的时间、地点、时机,结合具体区域和发展阶段来谈执行能力的落地。
第三,要架好“连接线”。承上启下,把中央的意图、基层的创造性、群众的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执行不是被动的,执行要主动作为。主动作为就是要将党性、原则性和灵活性、创造性结合起来。
《决策》:过去,人们总是强调领导力。执行力与领导力是什么样的关系?
刘峰:我们在地方调研中发现,一些领导干部对执行力的理解过于狭隘,过于死板。其实,执行力与领导力成正比。执行力的大小就是领导力的大小。下级对上级要有执行力,但干部不是一个人去执行,而是去组织、服务、引导,带着队伍跟你一起去执行。对下要有领导力,对上要有执行力,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执行力的大小是取决于领导力的大小。领导力越强,执行力越强。
同时,要把领导力和执行力结合起来,才有利于提高执政能力。执政能力既需要执行力,又需要领导力。二者打通以后,才有利于改革落地。
我们不能把执行力与领导力对立起来,二者是一体两面,谁也离不开谁。光说执行没有用,对下的领导力必须到位,对上的执行力才能落到实处。
如果说领导力是战略,执行力就是策略;如果领导力是思想力,管方向,执行力就是重在方法;如果领导力是世界观、价值观,执行力就是方法论。怎么执行,要有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责任状。但要看先后关系,往往是先有领导力,方向不搞清楚,执行起来就比较盲目。
《决策》:那么,如何提高基层干部的执行能力?
刘峰:执行力与执行的能力并不是一回事。执行力是动态的概念,执行能力是静态的。执行力=能力×态度。能力是100,但不积极、不认同,态度不配合,那么态度是0,100×0还是0。反之,态度是100,没有能力,依然是0。
执行能力是潜在的,执行力才是现实的。执行力必须兑现,要做出贡献、做出业绩。因此,提升地方干部的执行力,要从两方面下功夫:一是执行能力,得能干;二是得想干,有使命感、责任感、积极进取的意识。
能力是实在的,态度怎么办?态度既要激励,又要约束。激励是动力,是动机,让他想干。精神的、物质的,给予尊重,给予信任。先激励后约束。约束首先是硬的约束,制度、规章、“八项规定”等;又有软约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风、魅力等。约束是合力,激励是动力,先有动力后有合力。
深化改革“先立后破”
《决策》:对于改革方法论,最近有一些争论。有人说,中央改革文件发太多了,地方执行不了。
刘峰:地方上首先要跟上这种变化,要适应。现在中央的改革方法论,既有两点论,又有重点论。两点论就是强调全面推进、协调推进、总体设计。同时,一定要有重点,重点突破。没有重点,谈什么全面?
对于“四个全面”,首先,必须全面推进、协调推进,所以发的文件多,是从全面的角度考虑。但是,仔细研究中央的思路,是有重点的。二者是不矛盾的,符合辩证法。改革落地难的问题,确实有普遍性,因为地方上适应不了,有时候会无所适从。所以要转变认识,重点是要把改革和本地区、本部门和所处阶段结合起来。
其次,对深化改革要有信心。既要充分看到成绩,又要看到实实在在的风险;既要增加改革的动力,又要发挥基层的活力,动力就是增加改革力度,活力就是激发群众、社会的活力。地方要跟得上思路,有清醒的认识,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看到光明,提高我们的勇气。
再次,要理解中央的思路,搞清楚“破”与“立”的关系。深化改革一定是先立后破。一是立威信,中央的“八项规定”必须说到做到;二是立规矩,学党章、明党规;三是立道德,包括红色基因和几千年传统道德文化;四是立法度,依法治国、依规治党。立了以后,下一步的改革就是按部就班,是有路线图和时间表的。有些干部可能暂时不理解,但长远看就明白了。
《决策》:在深化改革中,领导干部应该着重增强哪些能力?
刘峰:领导干部一定要更有创造性,要意识到引领新常态,必须积极作为、主动作为。创造性、创新性是领导干部最基本的素质。越是改革攻坚,越需要领导有创造性。我们就是要在创造性、创新性上下功夫。
领导干部还要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适应“四个全面”、“五位一体”,知识结构要调整,知识面要更宽,能力要全面。作为地方干部,既要执行,更要决策;既要硬权力,又要软权力;既要有魅力,又要有魄力;既要有能力,又要运用好权力。
共享发展与领导方式变革
《决策》: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地方如何去理解和落实?
刘峰:五中全会强调发展的五大理念,确实是改革开放以来重大的理论创新,也是实践创新。现在老百姓对GDP增加一个百分点、两个百分点不敏感,但对环境、对幸福指数、对权利更加敏感。为什么群众对雾霾反映这么强烈?让大家生活在毒霾当中,老百姓不答应。这就倒逼改革。
五大理念中,共享发展是目的,是最重要的。共享发展不仅是GDP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福利和权利都要提升,老百姓的感觉、尊严都得提升。共享发展哪怕发展慢一点,也没关系,因为各个区域、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能享受发展成果。如果把共享发展理念切实付诸于行动,中国很多难题都解决了。
共享发展是目的,前四个发展理念都是手段,其中创新发展是重点。这一届中央领导对创新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现在讲的创新,不是领导干部自己去创新,而是创造条件、营造环境、提供服务,让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政府不能太主动了,而要靠老百姓,靠社会,靠企业。
落实五大理念,关键是要转变领导方式,提高领导艺术。不能像过去那样靠行政命令,政府包办代替,而是要多引导,多协商,多服务。要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结合起来。所谓优化服务,不仅是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还是一种领导方式的变革。通过服务,进行引导。
《决策》:本刊年度地方公共决策评选已经进行了11年,您一直全程参与指导。从评选中您有什么样的感悟?
刘峰:这些年地方在改革发展中,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地方领导干部在改革开放中,是蛮拼的,贡献是主要的,得为他们鼓劲。广大干部是有奉献精神的,有使命感的,有能力的。改革发展靠干部,深化改革更要靠干部。
但同时,不足之处也得承认。第一,是法治思维欠缺。改革要于法有据,过去我们“摸着石头过河”,注重探索创新,有时忽视了法律法规。
第二,是忽视了民主协商。很多事我们为民做主,但没有考虑老百姓的情绪,没有与老百姓协商。忽视了民主决策、民主政治。领导干部为民做主,为百姓做事,但是做得再好,百姓不理解也是白搭。
第三,是忽视了科学决策。政府决策要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些程序。这些问题导致一些干部,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跟不上“四个全面”的最新部署。这一点必须加以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