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形势下,语文教学要想取得高效率,首先要革除传统教学的弊端。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理念,意识到目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学。课堂要生动形象,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驱除学生的厌学情绪,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语文教学必须具备现代化特色。本文将从课堂教学的“实”、“活”、“新”三个方面来谈如何实现语文课堂的现代化。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化;实;活;新
语文学科往往充当改革的排头兵,尤其是新课标之后,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改观。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与解读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学科知识丰富,教师要在教学主阵地——课堂教学,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应有如下特征:①课堂的开放性。②教育的恒效性。③思维的多元性。④情感的多样性。⑤学习的合作性。
那么,如何实现现代化的语文教学呢?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中,紧紧抓住课堂教学的“实”、“活”、“新”至关重要。所谓“实”,是指扎实、充实、真实。
首先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扎实,“语文是百科之母”,主要体现的是它的工具性,而学生只有真正对语文的“两基”“学会、会学、会用”了,它的工具性才能得以真正的体现。同时,扎实的课还要看对习惯的养成是否有所帮助,因为习惯出能力,学法出成绩——良好的语文习惯养成教育是踏踏实实的语文教育。
其次是课堂容量和教学内容的充实。课堂的充实,不体现在一堂课教师塞给了学生多少,而是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吸取了多少。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氛围中充实知识,提高能力,心智得到发展。
再次是内容和形式的真实。真实的语文课堂要求不搞花架子,不追求花里胡哨的外在形式,往往是有缺陷的课堂,而有缺陷恰恰是真实的指标。要求在归真的课堂中还原人物(教师、学生、文本人物)的真性情,引发学生同文本产生共鸣,从而得到真实的收获和体验。
如何做到扎实、充实、真实之“实”,主要在于目标定位要实在,学情分析要实际、学法指导要实用。教师的教要有助于学生的学。从教师的角度,必须把功夫下在课前,只有吃透教材,吃透重点难点,吃透学情,分析清楚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注重知识的细节讲解,才能随心所欲地驾驭课堂,使学生有获得知识的满足感,获得知识的成就感。“实”的课堂,能使语文的工具性得以最大化的体现。“活”,就是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生动性、灵活性,学生参与的全面性、主动性、活泼性。即通过灵活、生动的教学让学生轻松自如地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吕叔湘说过“如果说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的钥匙,它是名字叫做‘活’”。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能把课堂驾驭得随心所欲、灵活鲜动。他往往能做到:引入含活势——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形式求活泼——方法多样化、手段现代化;气氛要活跃——情意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探索有活力——思维有深广度,见解有创新度;结尾留活意——留着激情、留着悬念。上课开始时能让人一见钟情,结束时会暗送秋波。课堂小结是括号、问号、连接号、感叹号,绝不是单纯的句号。
“活”的核心实质追求的是学生主体思维的活跃,那么要求在教学中体现“五为主”原则——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主轴、思维为主攻、训练为主线。教师的教学要目中有人、问中有思,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是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思维的权利还给学生,把书中的快乐还给学生,把实践的过程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永远是导演,学生永远是主角,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和打造演员,而不是自己唱独角戏。
所以在“活”的课堂中,“对话”——“讨论”——“碰撞”是必要而必然的。课堂的问题要设计得有价值、有梯度,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欲。讨论活动的时间不能太短(一般不少于4分钟),不能只讨论而不碰撞,有碰撞才会有火花,有火花才会有灵感,有灵感才会激发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讨论碰撞中的引导是必要的,引导要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讨论一定不能有“形”无“实”(这是目前众多课堂中存在的弊病),与其让学生做无谓的讨论还不如教师的讲,语文课堂毕竟是产生人格感染力的场所。
“活”的课堂,能使语文的人文性得以最大化的体现。“新”,就是指教学要有创意,用王蒙的话说就是“亏你想得出”。具体是指课堂教学的形式要不呆板,不能十年一课、千篇一律,课堂教学的内容要灵活,因势利导,学生的教育要注意激发其创造意识、思维精神。
课堂的教学创意体现在“导语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整堂课有1-2个教学高潮”“结语画龙点睛余味无穷”;课堂教学中有一定的理性思考(思想高度),能折射出教者的现代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思维培养、审美教育和人文关怀等。
课堂的创新还在于授课教师能围绕学法指导设计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中除了两基的训练,文本的解读外,还将阅读方法指导、写作技巧提示、解题思路讲解有机地融入其中,培养了自学能力,尤其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有效操作流程。简单说,有创意的课堂,一定是教学生从“懂”到“会”再到“用”的过程,是不仅教会学生“心灵”,还要让学生“手巧”的过程。在和教师们探讨这个话题的过程中,有教师认为,使用多媒体手段才能使课堂的创新性得以更好的体现,我认为多媒体手段,要恰到好处地使用,一般课文PPT数量4~10为宜,这个数量可以避免放映员现象出现。多媒体使用的阶段要求:起初,鼓励使用——能用就用(因为这时大家都不会用);中期,恰当使用——该用的用(此时处于半成熟阶段);后期,理想使用——能不用则不用(因为成熟的语文教师还是首要语言魅力的)。“新”的课堂,能使语文的创造性得以最大化的体现。
“实”、“活”、“新”相融合的课堂教学观,体现了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现了教学的“科學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现了思维的“求真性和创造性”的统一。这是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具体体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形成和完善自己教学风格的过程中,一定要立足于“实”,表现于“活”,追求于“新”,那么,我们相信,他一定会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索中走得更远更辉煌。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化;实;活;新
语文学科往往充当改革的排头兵,尤其是新课标之后,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改观。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与解读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学科知识丰富,教师要在教学主阵地——课堂教学,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应有如下特征:①课堂的开放性。②教育的恒效性。③思维的多元性。④情感的多样性。⑤学习的合作性。
那么,如何实现现代化的语文教学呢?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中,紧紧抓住课堂教学的“实”、“活”、“新”至关重要。所谓“实”,是指扎实、充实、真实。
首先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扎实,“语文是百科之母”,主要体现的是它的工具性,而学生只有真正对语文的“两基”“学会、会学、会用”了,它的工具性才能得以真正的体现。同时,扎实的课还要看对习惯的养成是否有所帮助,因为习惯出能力,学法出成绩——良好的语文习惯养成教育是踏踏实实的语文教育。
其次是课堂容量和教学内容的充实。课堂的充实,不体现在一堂课教师塞给了学生多少,而是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吸取了多少。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氛围中充实知识,提高能力,心智得到发展。
再次是内容和形式的真实。真实的语文课堂要求不搞花架子,不追求花里胡哨的外在形式,往往是有缺陷的课堂,而有缺陷恰恰是真实的指标。要求在归真的课堂中还原人物(教师、学生、文本人物)的真性情,引发学生同文本产生共鸣,从而得到真实的收获和体验。
如何做到扎实、充实、真实之“实”,主要在于目标定位要实在,学情分析要实际、学法指导要实用。教师的教要有助于学生的学。从教师的角度,必须把功夫下在课前,只有吃透教材,吃透重点难点,吃透学情,分析清楚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注重知识的细节讲解,才能随心所欲地驾驭课堂,使学生有获得知识的满足感,获得知识的成就感。“实”的课堂,能使语文的工具性得以最大化的体现。“活”,就是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生动性、灵活性,学生参与的全面性、主动性、活泼性。即通过灵活、生动的教学让学生轻松自如地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吕叔湘说过“如果说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的钥匙,它是名字叫做‘活’”。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能把课堂驾驭得随心所欲、灵活鲜动。他往往能做到:引入含活势——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形式求活泼——方法多样化、手段现代化;气氛要活跃——情意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探索有活力——思维有深广度,见解有创新度;结尾留活意——留着激情、留着悬念。上课开始时能让人一见钟情,结束时会暗送秋波。课堂小结是括号、问号、连接号、感叹号,绝不是单纯的句号。
“活”的核心实质追求的是学生主体思维的活跃,那么要求在教学中体现“五为主”原则——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主轴、思维为主攻、训练为主线。教师的教学要目中有人、问中有思,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是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思维的权利还给学生,把书中的快乐还给学生,把实践的过程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永远是导演,学生永远是主角,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和打造演员,而不是自己唱独角戏。
所以在“活”的课堂中,“对话”——“讨论”——“碰撞”是必要而必然的。课堂的问题要设计得有价值、有梯度,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欲。讨论活动的时间不能太短(一般不少于4分钟),不能只讨论而不碰撞,有碰撞才会有火花,有火花才会有灵感,有灵感才会激发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讨论碰撞中的引导是必要的,引导要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讨论一定不能有“形”无“实”(这是目前众多课堂中存在的弊病),与其让学生做无谓的讨论还不如教师的讲,语文课堂毕竟是产生人格感染力的场所。
“活”的课堂,能使语文的人文性得以最大化的体现。“新”,就是指教学要有创意,用王蒙的话说就是“亏你想得出”。具体是指课堂教学的形式要不呆板,不能十年一课、千篇一律,课堂教学的内容要灵活,因势利导,学生的教育要注意激发其创造意识、思维精神。
课堂的教学创意体现在“导语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整堂课有1-2个教学高潮”“结语画龙点睛余味无穷”;课堂教学中有一定的理性思考(思想高度),能折射出教者的现代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思维培养、审美教育和人文关怀等。
课堂的创新还在于授课教师能围绕学法指导设计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中除了两基的训练,文本的解读外,还将阅读方法指导、写作技巧提示、解题思路讲解有机地融入其中,培养了自学能力,尤其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有效操作流程。简单说,有创意的课堂,一定是教学生从“懂”到“会”再到“用”的过程,是不仅教会学生“心灵”,还要让学生“手巧”的过程。在和教师们探讨这个话题的过程中,有教师认为,使用多媒体手段才能使课堂的创新性得以更好的体现,我认为多媒体手段,要恰到好处地使用,一般课文PPT数量4~10为宜,这个数量可以避免放映员现象出现。多媒体使用的阶段要求:起初,鼓励使用——能用就用(因为这时大家都不会用);中期,恰当使用——该用的用(此时处于半成熟阶段);后期,理想使用——能不用则不用(因为成熟的语文教师还是首要语言魅力的)。“新”的课堂,能使语文的创造性得以最大化的体现。
“实”、“活”、“新”相融合的课堂教学观,体现了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现了教学的“科學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现了思维的“求真性和创造性”的统一。这是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具体体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形成和完善自己教学风格的过程中,一定要立足于“实”,表现于“活”,追求于“新”,那么,我们相信,他一定会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索中走得更远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