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近年终,又到了这奖那榜多出的时候。
12月4日晚,2013年“鲁迅文化奖”在清华大学颁出12个奖项;12月5日,中国作家富豪榜的文化盛宴也在成都隆重开展……面对形色色的大奖,获奖者不再像以前那般兴奋,入榜则没有激动。因为,这年头这奖那榜的越来越多,多得甚至连中奖、入榜者自己本人都不知道。
奖,到底该由谁来评?榜,到底是谁说了算?
鲁迅在“呐喊”在“彷徨”
以名人来命名奖项,本身是为了表示对名人的尊敬,谨记名人的精神来激励后人,但是,奖项设不好的话,则反过来会被贴上“借名人效应行利己之事”的标签。
在刚过去的10月份,一项以鲁迅命名的文化奖诞生,该奖是搜狐网和鲁迅文化基金共同主办,由鲁迅后人授权,国内唯一以鲁迅命名的文化奖项,该奖还特意设置了两个奖项:年度彷徨事件、年度呐喊事件。主办方征选这次大奖的理由是:传承鲁迅革新精神,支持创新,为中国发现创造的力量。
但是,正如方舟子指出的,鲁迅当年说过“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而在“年度呐喊事件”中,却赫然将“保卫汉字”这一事件作为提名之一。也许鲁迅当时时代环境和当下时代环境的不一样才导致了对待汉字的不同态度,但是单就这个奖项的设置来看,出现此悖论,即是不恰当的。
方舟子用鲁迅自己的话来作为对该奖设置的回应“文人的遭殃,不在生前的被攻击和被冷落,一瞑之后,言行两亡,于是无聊之徒,谬托知己,既以自炫,又以卖钱,连死却也成了他们沽名获利之具,这倒是值得悲哀的。”虽然不乏偏激之处,却或多或少地点出了利用名人的头衔来获利的行为对名人的损毁。
鲁迅的后人要设立以鲁迅命名的奖项显然要更加慎重,在这方面,路遥的家人对于设置“路遥文学奖”的态度则谨慎许多。路遥的女儿路茗茗反對设立该奖,因为“设立文学奖是一件严肃的事,而目前一切条件都还不成熟”,并且,她了解父亲,“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普通的劳动者,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如果父亲在世,也不会同意这么做”。路遥应该倍感欣慰的,因为家人听到了他的心声并且铭记在心。
富豪榜金像奖,这个奖杯要不要
自2006年吴怀柔创立“中国作家富豪榜”以来,该榜单的公布已成为当今中国关注度最高、话题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文化盛事,伴随每年榜单公布而来的是亿万读者对作家群体的热议,作家身处在这种争相攀比、举世瞩目的“荣光”中,写作变得不再孤独。
榜单的前几名莫过于郭敬明、郑渊洁、杨红樱等人,郭敬明更是自2006年以来三次登得该榜单的榜首,今年他在榜单的位置虽然跌至第八,但是加上《小时代》电影票房的疯狂吸金,谁能说郭敬明赚的少?
今年榜单的亮点是奇幻作家江南力压诺贝尔得主莫言登上榜首,而跨界名人的上榜则是又一亮点,柴静的《看见》以1150万元的版税排名第10,俨然成为今年的黑马,刘同、乐嘉、孟非等电视人也趁势出书,纷纷上榜。
在12月5日成都举行的文化盛典上,蒋雯丽、陈坤等影视名人到场助阵,郑渊洁、郑亚旗父子对阵饶雪漫、饶雪莉姐妹,易中天论道吴思,盛典上一片热闹氛围。而作家们或跨界的写作者收着满盆满钵的金银,喜气洋洋。
但是,真正的写作,或是严肃写作却是在这场盛宴之外的,这是一场畅销书的盛宴,却将各种各样的写作者摆在一起来比较,怪不得排在榜单59位的苏童要将这样的榜单比作一场“拉郎配”,并认为读者的阅读趣味是不会因榜单的排名而改变的,苏童自认作品小众,并甘于寂寞。
另一方面,排名榜单16位的易中天则豪言壮语地宣称作家也是劳动者,也该富起来。坐过了十年的冷板凳,就该获得相应的成果。
对于这项奖杯的不同态度,也只有见仁见智了,有人笑纳,有人不屑,但终究还是看你安了颗什么样的心,在做着什么样的事吧!
大帽子压下,真伪毕现
近年来,以“中华”“中国”“世纪”命名的评奖活动,泛滥成灾。当年倪萍获得了一个性质被定义为“共和国脊梁”的奖项受到多方质疑,倪萍和李承鹏的一场笔战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脊梁”顿时成为网络热搜词而显得颇具调侃意味。说来也对,这“共和国脊梁”谁担当得了?谁又有资格担当?就算是评审,谁又能胜任?
记者调查发现,作为此次评奖活动的主办方之一的《影响力人物》杂志“身份”存疑,该杂志并没有登记注册,新闻出版总署就此表示,在系统中无法查找的媒体属非法媒体。
随后又引发了一系列关于这场活动是否是花钱买奖的讨论,到最后,是否花钱也已经不重要了,“共和国脊梁骨”所要承载的价值无法估量,扣这么大一顶帽子,除了是夺人眼球的闹剧外,主办方还亲力亲为地导演了一场戳自个儿脊梁骨的戏码。
当然,观众也不是好糊弄的,真有这种给自己扣大帽子的,想必奖项也没有什么含金量,就像“标题党”的目的一样,只用标题亮瞎你的眼,至于其它,自己琢磨吧。但是,说到底,评奖还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并还将一直有意义下去,所以,扣大帽子的行为必得“令行禁止”。
你的奖项,你买单
倪萍在“共和国脊梁”的质疑中,坚决否认自己花钱买奖的行为,并认为这种花钱买奖的勾当“太不要脸”。“共和国脊梁骨”可能没有花钱买奖,但是与其名字只有几字之差,并同样由中国经济报刊协会主办的“中华脊梁”大奖却要收费9800元。
无独有偶,2012年《中国风》杂志对外宣称由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诗书画研究中心等六家单位主办的“盛世中华”征评颁奖活动,到头来也被证明是一场借主办方名声造势的乌龙。而它的领奖要求便是要交4800块钱的“活动经费”。
“人民大会堂颁奖”,成为“全国十佳”,中央领导接见,如此耀眼的光环只需要一个简单的愿望就可以实现:交钱。得奖似乎成了一件可以自主控制的事,“只要有钱,就可以得奖”成了很多大张旗鼓的奖项的例行规则。
2012年由广东作协操办的第九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从8、9月份开始征集作品到12月评奖结束,似乎陷入泥潭,迟迟出不了结果,黑箱操作的猜想弥漫在参评作家当中。在文学界,也不断有作家在博客中指出“某人的奖是通过什么关系得到的,某人又在评委身上花了多少银子。”
一系列的非正当获奖行为使得获奖成了一种文化自助餐:“你的奖项,你买单”。令人困惑的是,这样的奖项为何还能存在!
12月4日晚,2013年“鲁迅文化奖”在清华大学颁出12个奖项;12月5日,中国作家富豪榜的文化盛宴也在成都隆重开展……面对形色色的大奖,获奖者不再像以前那般兴奋,入榜则没有激动。因为,这年头这奖那榜的越来越多,多得甚至连中奖、入榜者自己本人都不知道。
奖,到底该由谁来评?榜,到底是谁说了算?
鲁迅在“呐喊”在“彷徨”
以名人来命名奖项,本身是为了表示对名人的尊敬,谨记名人的精神来激励后人,但是,奖项设不好的话,则反过来会被贴上“借名人效应行利己之事”的标签。
在刚过去的10月份,一项以鲁迅命名的文化奖诞生,该奖是搜狐网和鲁迅文化基金共同主办,由鲁迅后人授权,国内唯一以鲁迅命名的文化奖项,该奖还特意设置了两个奖项:年度彷徨事件、年度呐喊事件。主办方征选这次大奖的理由是:传承鲁迅革新精神,支持创新,为中国发现创造的力量。
但是,正如方舟子指出的,鲁迅当年说过“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而在“年度呐喊事件”中,却赫然将“保卫汉字”这一事件作为提名之一。也许鲁迅当时时代环境和当下时代环境的不一样才导致了对待汉字的不同态度,但是单就这个奖项的设置来看,出现此悖论,即是不恰当的。
方舟子用鲁迅自己的话来作为对该奖设置的回应“文人的遭殃,不在生前的被攻击和被冷落,一瞑之后,言行两亡,于是无聊之徒,谬托知己,既以自炫,又以卖钱,连死却也成了他们沽名获利之具,这倒是值得悲哀的。”虽然不乏偏激之处,却或多或少地点出了利用名人的头衔来获利的行为对名人的损毁。
鲁迅的后人要设立以鲁迅命名的奖项显然要更加慎重,在这方面,路遥的家人对于设置“路遥文学奖”的态度则谨慎许多。路遥的女儿路茗茗反對设立该奖,因为“设立文学奖是一件严肃的事,而目前一切条件都还不成熟”,并且,她了解父亲,“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普通的劳动者,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如果父亲在世,也不会同意这么做”。路遥应该倍感欣慰的,因为家人听到了他的心声并且铭记在心。
富豪榜金像奖,这个奖杯要不要
自2006年吴怀柔创立“中国作家富豪榜”以来,该榜单的公布已成为当今中国关注度最高、话题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文化盛事,伴随每年榜单公布而来的是亿万读者对作家群体的热议,作家身处在这种争相攀比、举世瞩目的“荣光”中,写作变得不再孤独。
榜单的前几名莫过于郭敬明、郑渊洁、杨红樱等人,郭敬明更是自2006年以来三次登得该榜单的榜首,今年他在榜单的位置虽然跌至第八,但是加上《小时代》电影票房的疯狂吸金,谁能说郭敬明赚的少?
今年榜单的亮点是奇幻作家江南力压诺贝尔得主莫言登上榜首,而跨界名人的上榜则是又一亮点,柴静的《看见》以1150万元的版税排名第10,俨然成为今年的黑马,刘同、乐嘉、孟非等电视人也趁势出书,纷纷上榜。
在12月5日成都举行的文化盛典上,蒋雯丽、陈坤等影视名人到场助阵,郑渊洁、郑亚旗父子对阵饶雪漫、饶雪莉姐妹,易中天论道吴思,盛典上一片热闹氛围。而作家们或跨界的写作者收着满盆满钵的金银,喜气洋洋。
但是,真正的写作,或是严肃写作却是在这场盛宴之外的,这是一场畅销书的盛宴,却将各种各样的写作者摆在一起来比较,怪不得排在榜单59位的苏童要将这样的榜单比作一场“拉郎配”,并认为读者的阅读趣味是不会因榜单的排名而改变的,苏童自认作品小众,并甘于寂寞。
另一方面,排名榜单16位的易中天则豪言壮语地宣称作家也是劳动者,也该富起来。坐过了十年的冷板凳,就该获得相应的成果。
对于这项奖杯的不同态度,也只有见仁见智了,有人笑纳,有人不屑,但终究还是看你安了颗什么样的心,在做着什么样的事吧!
大帽子压下,真伪毕现
近年来,以“中华”“中国”“世纪”命名的评奖活动,泛滥成灾。当年倪萍获得了一个性质被定义为“共和国脊梁”的奖项受到多方质疑,倪萍和李承鹏的一场笔战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脊梁”顿时成为网络热搜词而显得颇具调侃意味。说来也对,这“共和国脊梁”谁担当得了?谁又有资格担当?就算是评审,谁又能胜任?
记者调查发现,作为此次评奖活动的主办方之一的《影响力人物》杂志“身份”存疑,该杂志并没有登记注册,新闻出版总署就此表示,在系统中无法查找的媒体属非法媒体。
随后又引发了一系列关于这场活动是否是花钱买奖的讨论,到最后,是否花钱也已经不重要了,“共和国脊梁骨”所要承载的价值无法估量,扣这么大一顶帽子,除了是夺人眼球的闹剧外,主办方还亲力亲为地导演了一场戳自个儿脊梁骨的戏码。
当然,观众也不是好糊弄的,真有这种给自己扣大帽子的,想必奖项也没有什么含金量,就像“标题党”的目的一样,只用标题亮瞎你的眼,至于其它,自己琢磨吧。但是,说到底,评奖还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并还将一直有意义下去,所以,扣大帽子的行为必得“令行禁止”。
你的奖项,你买单
倪萍在“共和国脊梁”的质疑中,坚决否认自己花钱买奖的行为,并认为这种花钱买奖的勾当“太不要脸”。“共和国脊梁骨”可能没有花钱买奖,但是与其名字只有几字之差,并同样由中国经济报刊协会主办的“中华脊梁”大奖却要收费9800元。
无独有偶,2012年《中国风》杂志对外宣称由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诗书画研究中心等六家单位主办的“盛世中华”征评颁奖活动,到头来也被证明是一场借主办方名声造势的乌龙。而它的领奖要求便是要交4800块钱的“活动经费”。
“人民大会堂颁奖”,成为“全国十佳”,中央领导接见,如此耀眼的光环只需要一个简单的愿望就可以实现:交钱。得奖似乎成了一件可以自主控制的事,“只要有钱,就可以得奖”成了很多大张旗鼓的奖项的例行规则。
2012年由广东作协操办的第九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从8、9月份开始征集作品到12月评奖结束,似乎陷入泥潭,迟迟出不了结果,黑箱操作的猜想弥漫在参评作家当中。在文学界,也不断有作家在博客中指出“某人的奖是通过什么关系得到的,某人又在评委身上花了多少银子。”
一系列的非正当获奖行为使得获奖成了一种文化自助餐:“你的奖项,你买单”。令人困惑的是,这样的奖项为何还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