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军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军队保障社会化改革成果已经初步呈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因此,需要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果,继续深化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
关键词: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E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01
社会经济在发展,军队也在发展,对军队建设的保障也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军队保障社会化是顺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因此,我军需要依托社会力量办后勤,有必要实现军队后勤由“自我保障”为主向“社会化保障”为主的转变,能依托社会保障资源办的事情都要实行社会化保障,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我军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军队保障社会化改革成果已经初步呈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改革目标,因此,需要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果,继续深化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
一、军队保障社会化的内涵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是指军队后勤从自办实体、自我保障、自我服务为主转变为依托市场、依托社会力量提供保障的过程。它实质上是指军队后勤保障系统与社会服务系统相互开放并进行能量交换的优势互补、有序协调和良性运行状态。后勤保障社会化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军队后勤与社会的分工更加清晰;二是军民高度融合于一体;三是实现高效率低成本保障。军队后勤社会化可以使军队后勤只保持军事性强的核心能力,有利于收缩军队后勤摊子,精简保障机构,降低成本,提高保障效率,达到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的。
二、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发展的现状
经过十几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军队后勤保障社会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效。截止到2012年,全军有超过1600个单位饮食保障由社会承担,涉及军队人数超过60万人,军队被装物资由社会提供的比例超过95%,油料供应实行社会化保障的军队单位超过1300个,参加地方医疗保险就医的正式职工超过10万,小远散直单位中由社会医疗机构提供门急诊保障的军队人数超过15万人。在取得军队后勤社会化改革初步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发现随着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后勤社会化保障改革遇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
一是理论研究处于滞后,运行机制尚未理顺。军队后勤社会化改革没有先进的理论支持理论研究的不足,对现有成果没有很好的理论研究,影响到军队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对改革的深化目标不明确。推行后勤保障社会化后,一些机关和部门的职能还没有真正转变过来,运行机制尚未理顺。
二是政策法规不健全,相关标准调整滞后。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特别是在领导责任、经费保障、劳动人事、质量监督、合同管理、服务仲裁和执行等方面,政策法规还存在缺失。后勤保障社会化实施以来,保障成本转化为货币供应标准问题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拉大了供需间的差距。
三是先期启动经费投入不足,后勤保障社会化的范围较窄。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初期,由于部队基础设施设备与市场化管理要求有较大的差距,更新设备、分流职工及合同管理等工作需要大量的启动资金。但目前社会化保障补偿经费明显不足,同时,后勤保障社会化的范围较窄,涉及后勤保障方方面面不全。
四是改革存在一刀切的粗放式发展。在现有军队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存在、改革模式“一刀切”的现象,在不同的经济发展地区,盲目选择了不适应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保障方式,造成部队与地方保障的脱节和不配套,影响到了改革的深入。
三、深化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探讨
《军队保障社会化“十二五”规划》指出到“十二五”末,我军将基本完成后勤保障社会化。因此,我军必须进一步规范运行机制,巩固改革成果,继续深化改革,完善配套政策制度,加大资金投入,拓展后勤保障社会化的范围,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后勤社会化保障的最佳之路。
一是加强后勤社会化理论与运行机制建设。改革需要先进理论的指导,对后勤保障社会化理论的研究必须围绕改革的深入发展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创新,进一步理顺军队后勤社会化的运行机制,将军队保障社会化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理论创新,同时加快颁布《军队保障社会化工作条例》。
二是健全后勤社会化政策法规,调整相关标准。健全后勤社会化政策法规,包括对饮食保障、商业服务、营房保障以及通勤班车等保障制定政策法规,调整相关标准。由总部制定统一的范围、标准、模式,对改革进一步规范,解决好保障成本转化为货币供应标准问题。
三是加大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资金投入,拓展后勤保障社会化的范围。加大资金投入,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充足社会化保障补偿经费。同时,积极拓展后勤保障社会化的范围,特别是人才培养社会化,后勤设施建设社会化,物资储备的社会化,公务用车社会化和油料保障社会化,真正做到依托社会办后勤,依托市场搞保障,建成军民一体的社会化保障体系。
四是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后勤社会化保障的最佳之路。由于后勤社会化改革涉及到部队和地方,部队和个人,部队和部队之间等诸多因素,再加上考虑到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一刀切”的模式不可取。在后勤社会化保障中必须依据国情和地区特点,积极探索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化保障规模的改革模式,切实提高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能力,使军队后勤保障系统与社会服务系统相互开放并进行能量交换的优势互补、有序协调和良性运行状态,最终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齐泽民,范炬炜.2010《军队保障社会化“十二五”规划》印发[N].解放军报,2011-10-25.
[2]任旭,范炬炜.后勤建设鼓浪扬帆海天阔[N].解放军报,2012-9-18.
[3]张瑞震,吴留戈,腾晔.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面临的困难及对策探析[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5,3.
[4]苏银成,唐向东.铿锵步履 转型跨越——军队后勤建设成就述评[N].人民日报,2012-9-15.
作者简介:周 钟,男,福建浦城人,中国人民解放军96656部队助理工程师。
朱习玲,女,安徽合肥人,中国人民解放军96656部队后勤处助员。
张胜军,男,山东济宁人,中国人民解放军96656部队副主任。
李 ,男,山东青州人,中国人民解放军96656部队后勤处处长。
关键词: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E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01
社会经济在发展,军队也在发展,对军队建设的保障也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军队保障社会化是顺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因此,我军需要依托社会力量办后勤,有必要实现军队后勤由“自我保障”为主向“社会化保障”为主的转变,能依托社会保障资源办的事情都要实行社会化保障,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我军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军队保障社会化改革成果已经初步呈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改革目标,因此,需要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果,继续深化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
一、军队保障社会化的内涵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是指军队后勤从自办实体、自我保障、自我服务为主转变为依托市场、依托社会力量提供保障的过程。它实质上是指军队后勤保障系统与社会服务系统相互开放并进行能量交换的优势互补、有序协调和良性运行状态。后勤保障社会化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军队后勤与社会的分工更加清晰;二是军民高度融合于一体;三是实现高效率低成本保障。军队后勤社会化可以使军队后勤只保持军事性强的核心能力,有利于收缩军队后勤摊子,精简保障机构,降低成本,提高保障效率,达到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的。
二、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发展的现状
经过十几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军队后勤保障社会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效。截止到2012年,全军有超过1600个单位饮食保障由社会承担,涉及军队人数超过60万人,军队被装物资由社会提供的比例超过95%,油料供应实行社会化保障的军队单位超过1300个,参加地方医疗保险就医的正式职工超过10万,小远散直单位中由社会医疗机构提供门急诊保障的军队人数超过15万人。在取得军队后勤社会化改革初步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发现随着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后勤社会化保障改革遇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
一是理论研究处于滞后,运行机制尚未理顺。军队后勤社会化改革没有先进的理论支持理论研究的不足,对现有成果没有很好的理论研究,影响到军队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对改革的深化目标不明确。推行后勤保障社会化后,一些机关和部门的职能还没有真正转变过来,运行机制尚未理顺。
二是政策法规不健全,相关标准调整滞后。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特别是在领导责任、经费保障、劳动人事、质量监督、合同管理、服务仲裁和执行等方面,政策法规还存在缺失。后勤保障社会化实施以来,保障成本转化为货币供应标准问题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拉大了供需间的差距。
三是先期启动经费投入不足,后勤保障社会化的范围较窄。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初期,由于部队基础设施设备与市场化管理要求有较大的差距,更新设备、分流职工及合同管理等工作需要大量的启动资金。但目前社会化保障补偿经费明显不足,同时,后勤保障社会化的范围较窄,涉及后勤保障方方面面不全。
四是改革存在一刀切的粗放式发展。在现有军队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存在、改革模式“一刀切”的现象,在不同的经济发展地区,盲目选择了不适应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保障方式,造成部队与地方保障的脱节和不配套,影响到了改革的深入。
三、深化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探讨
《军队保障社会化“十二五”规划》指出到“十二五”末,我军将基本完成后勤保障社会化。因此,我军必须进一步规范运行机制,巩固改革成果,继续深化改革,完善配套政策制度,加大资金投入,拓展后勤保障社会化的范围,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后勤社会化保障的最佳之路。
一是加强后勤社会化理论与运行机制建设。改革需要先进理论的指导,对后勤保障社会化理论的研究必须围绕改革的深入发展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创新,进一步理顺军队后勤社会化的运行机制,将军队保障社会化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理论创新,同时加快颁布《军队保障社会化工作条例》。
二是健全后勤社会化政策法规,调整相关标准。健全后勤社会化政策法规,包括对饮食保障、商业服务、营房保障以及通勤班车等保障制定政策法规,调整相关标准。由总部制定统一的范围、标准、模式,对改革进一步规范,解决好保障成本转化为货币供应标准问题。
三是加大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资金投入,拓展后勤保障社会化的范围。加大资金投入,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充足社会化保障补偿经费。同时,积极拓展后勤保障社会化的范围,特别是人才培养社会化,后勤设施建设社会化,物资储备的社会化,公务用车社会化和油料保障社会化,真正做到依托社会办后勤,依托市场搞保障,建成军民一体的社会化保障体系。
四是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后勤社会化保障的最佳之路。由于后勤社会化改革涉及到部队和地方,部队和个人,部队和部队之间等诸多因素,再加上考虑到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一刀切”的模式不可取。在后勤社会化保障中必须依据国情和地区特点,积极探索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化保障规模的改革模式,切实提高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能力,使军队后勤保障系统与社会服务系统相互开放并进行能量交换的优势互补、有序协调和良性运行状态,最终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齐泽民,范炬炜.2010《军队保障社会化“十二五”规划》印发[N].解放军报,2011-10-25.
[2]任旭,范炬炜.后勤建设鼓浪扬帆海天阔[N].解放军报,2012-9-18.
[3]张瑞震,吴留戈,腾晔.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面临的困难及对策探析[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5,3.
[4]苏银成,唐向东.铿锵步履 转型跨越——军队后勤建设成就述评[N].人民日报,2012-9-15.
作者简介:周 钟,男,福建浦城人,中国人民解放军96656部队助理工程师。
朱习玲,女,安徽合肥人,中国人民解放军96656部队后勤处助员。
张胜军,男,山东济宁人,中国人民解放军96656部队副主任。
李 ,男,山东青州人,中国人民解放军96656部队后勤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