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卖油翁》二次教学的背景
(一)共同备课与第一次教学
根据象山学校语文教研组的安排,本学期笔者承担了《卖油翁》研讨课的任务。《卖油翁》是欧阳修写的一篇文言笔记小说。小说的教学内容大致有:故事、情节、人物、场景。在上课之前,赣南师范大学的王从华博士带着语文教研组共同备课,根据这篇文本的体式特征和七(6)班的学情特征,确定教学点是“无他,惟手熟尔”和“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作为笔记体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因此,教学内容锁定在“抓住文中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品析人物的形象”,同时品味卖油翁动作描写的特点及作用。因为教学内容选择的重点落在人物上,所以笔者将本文处理成样本,基本上是组织学生在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的过程中,掌握阅读笔记体小说的方法。第一次教学设计的环节主要有三个:(1)读顺课文,注意节奏;(2)读懂课文,了解大意;(3)读好文章,角色扮演。但是在3月29日七(6)班的教学中,笔者在“读懂课文,了解大意”环节压缩了“字词的理解和句子的翻译”学习的时间,学生文言字词掌握得不好,对课文大意理解不充分,也影响了第三环节的学习活动的有效展开。在第三环节“角色扮演”品读关键词句的学习过程中,尽管学生努力在表演“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所表现的人物形象,但是由于对动词、副词和语气语调分析不到位,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可以做出以下调整:(1)第一环节还应重点提示“矢”“颔”的读音、“睨之久而不去”句子的停顿;(2)将第二环节放慢速度,把“善”“以”“释”“睨”“去”“微颔”“遣”“徐”“因”等词意讲清楚一些,将多义词“射”“其”“之”讲明白一些;(3)将课本剧表演改成学生任意选择卖油翁或陈尧咨来表演,在小组内演并说说为什么这么演,展示时也只派两个人上台,演完后说说为什么这样演,其他人质疑、补充。
(二)第二次备课上课
根据教研组的评课和王从华博士发来的课文解读建议,笔者对教学设计作了调整,把选文处理成例文来上,教给学生笔记体小说的文体知识与读写知识,基本环节还是:第一,读顺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第二,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第三,读好课文,品读关键词句。3月31日上午第二节课,笔者在七(1)班第二次执教《卖油翁》,以下是第二次试教的课堂实录。
二、《卖油翁》第二次课堂教学过程
(一)读顺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在读顺课文环节,指名学生读课文后,用PPT放出划好节奏的课文,让学生齐读。这中间有两个问题:(1)“睨之久而不去”到底在“之”后停顿,还是在“久”后停顿?(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如何停顿?
(二)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在读懂课文环节,指导学生先理解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注释,在充分思考后再组织交流。这一环节有些沉闷,给学生呈现的知识比较散。在展示时,一个学生读课文,另一个学生翻译,形式比较单调,对话没有充分展开。
师:所以学习文言文,就要慢慢地积累一些文言字词。那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这些画横线的字词,能不能把它们翻译出来?注意联系上下文。
(生自主翻译。)
师:好,我们一个一个来看。谁能解释“善”?
生:擅长。
师:我们在六年级学过?
生: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射”呢?
生:射箭。
师:“以此自矜”这个“以”?
生:凭借。
师:非常好。这跟我们现代的“以”不太一样。“此”呢?
生:指射箭的本领。
师:指康肃公善射这件事,对吧?“尝”呢?
生:曾经。
师:接下来,“于”,你来说。
生:在。
师:很好!下面一个“释”?
生:放下。
师:我们现在一般解释为什么?
生:解释。
师:“释担而立”的“而”呢?
生:然后,就。
师:这两个动作是什么关系?先把担子放下来,然后站着。表示什么?
生:承接。
师:对,表承接。“睨”?
生:斜着眼看。
师:“之”?
生:指陈尧咨。
师:斜着眼睛看他。“久而不去”这个“去”?
生:离开。
师:我们现在的解释是什么?
生:走。
師:走到一个地方去,去哪儿,是吧?“但”,你来说。
生:只。
师:我们现在的“但”?
生:但是。
师:“颔”?
生:点头。
师:本来它是什么意思呢?
生:下巴。
师:下巴是一个名词吧,这是名词——
生:做动词用。
师:“之”?
生: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件事。
师:噢,这是代词。
师:“知”,我们现在的意思是知道,在这里呢?
生:了解,懂得。
师:“射”?
生:射箭。
师:这里还是射箭吗?
生:射箭的技艺。
师:这里是什么词?
生:名词。
师:“尝射于家圃”那里是指射箭,是动词,词性要注意。“吾射不亦精乎”的“精”?
生:精湛。
师:“但手熟尔”的“尔”?
生:罢了。
师:“尔安敢轻”的“轻”?
生:轻视。
师:本来“轻”是什么词啊? 生:量词。
师:什么是量词啊?“一个”的“个”是量词吧,“轻”本来是形容词嘛。形容词变成了轻视,这是形容词变什么词用啊?
生:动词。
师:“轻吾射”的“射”?
生:射箭的本领。
师:又是词类活用是吧?这个“以”?
生:凭借。
师:“之”?
生:指射箭凭手熟的原理。
师:代词,指道理。“于”?
生:在。
师:“以”?
生:用。
师:这也是“以”,那也是“以”,一词多义。“徐”,他刚刚说了是慢慢地,“以”也说了是用。“之”?
生:指油。
师:这是指把油倒进那个葫芦嘛。“而”?
生:表转折,但是。
师:“因”?
生:接着的意思。
师:接着,表示承接关系。“惟”?
生:只是。
师:我们以前学过一句诗,叫“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这个意思是吧?“而”,上面是表转折,这里是——
生:表承接。
师:这是表修饰。翻译的时候不用翻译。“遣”?
生:打发。
师:“之”字呢?
生:卖油翁。
师:好,这样的话,字词我们懂了。那我们能不能翻译出来?请你们借助注释,结对子,一人读原文,另外一人翻译。现在开始。
师:哪一组愿意来展示一下?一个人读文言文,一个人来翻译,就在座位上展示。好,你们来。
生:《卖油翁》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
生:陈尧咨擅长射箭。
……
师:你们把课文翻译完了,同学们有疑问或有补充吗?
生(齐):没有。
师:也就是说,大家的翻译都差不多。那这篇文言文彻底懂了,那我们再把它读一遍。
生(齐读):……
(三)读好课文,品读关键词句
读好课文环节,依旧采取表演形式,表演完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演。这次学习活动,笔者没有提供玩具弓箭,学生自己用笔来演示,同时也没有提供剧本。上台四个同学,两个女孩子读旁白,一个演卖油翁,一个演陈尧咨。这样比提供剧本反而节省了时间。只是品析语句的形式单调了一些,仅考虑了卖油翁与陈尧咨的对比、陈尧咨与卖油翁的语气,没有想到换词理解。
师:文言文第二步是读懂,接下来是要——
生:讀好。
师:我们要知道语句精妙在哪里,还要明白其中的道理。现在请同学演一演,也可以不全部演,只演表情、动作,演完之后说一说,这样演的原因是什么。
(抽一组表演展示。)
师:卖油翁倒油你刚刚怎么演的?
生:慢慢地。
师:你从哪里看出有慢慢地?
生:“徐”。
师:“徐”,慢慢地。是要表现什么?
生:沉着稳重。
师:你再来演一下。
(生表演。)
师:我们说他是稳重沉着的人,通过动作来表现。你再读一读他的语言。
生:“无他,但手熟(shóu)尔。”“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生(纠正):熟(shú)尔。
师:你们觉得可以这样读吗?
生:不可以。感觉紧张。
师:那你们说,卖油翁紧张吗?
生:不紧张,很平静。
师生:“无他,但手熟(shóu)尔。”“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师:我们来看陈康肃公,“问曰”,后来是怎样?
生:“康肃忿然曰。”
师:这两个人一起比较,你觉得——
生:卖油翁从容自在,沉着冷静。
师:卖油翁倒油的技术神奇不?
生:神奇。
师:这样一个绝技他怎么说的?
生: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师:为什么这个“亦”要拖一拖?
生:谦虚。
师:好的,从题目看出来,文中更多地是要写卖油翁,我们可以看出陈尧咨是一个——
生:配角,衬托卖油翁。
师:但他也有一定形象吧。谁演的陈尧咨?你来再读一读。
生: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师:你为什么这么读?
生:读出他骄傲的样子。
师:看不起别人是吧?
师:卖油翁一句“无他,惟手熟尔”,陈康肃公就——
生:忿然。
师:与卖油翁的沉着相比,他是——
生:暴躁。
师:好的,最后一个问题,你从这篇文章悟出什么道理?需要讨论吗?
生:不需要。
生:我认为有三点,一是要熟能生巧,二是做一件事要反复练习,即使有长处也不能骄傲自满,还有做事要精益求精,不能满足自己已经会了的事。
师:还有补充吗?
生:没有。
师:说明我们七(1)班英雄所见略同。那我想请同学来背一下。
生:背出来了。
师:我请×××背一下。
生:(独背。)
师:注意“以我酌油知之”,此处读酌(zhuó)。
师:那么我们一起背一下结束这堂课。没有背出来就看书读。
(生齐背。)
师:我们七(1)班很棒,第一个作业我们做好了。第二个作业,课后找《归田录》其他作品看一看。
师:下课。
生:老师再见。
三、《卖油翁》课例研究的反思
在整个课例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对文言文教学教什么越来越清晰。首先,文言文一体四面的文体特征集中体现在文本的关键处,教学点是文本关键处,也是学生理解的疑难处,选择教学点比过去编写教学目标更具体,操作性也更强。其次,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围绕教学点展开。如第二环节“读懂课文”部分,字词的理解采用归类的方式,教师不仅要集中呈现一些重要词语,如文言实词“善”“自矜”“圃”“释”“睨”“忿然”“覆”“遣”、通假字“尔”“杓”、一词多义“以”“而”“之”“射”“其”、古今异义词“尝”“但”、词类活用“射”“轻”“颔”等,还需要精选学生常见而又易理解错误的词句如“释”“之”“但”“轻”等,深入分析,并提供更加丰富的例句来强化理解。关于句子的理解也不需要机械地采用翻译的形式,可以让学生采用讲故事的形式,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转述理解课文大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一些省略句、倒装句、反问句和感叹句的理解就可以了。再次,文言文教学重在理解,但不能停留在理解层面。为了让品析人物的神态、动作的学习活动开展得更扎实一些,可以安排学生只做分解表演(分为以下六处:卖油翁看射箭、陈尧咨两句话、卖油翁两句话、卖油翁倒油动作),登台学生表演一次,品析一处(用质疑、补充的方式),运用换词理解“睨”的意思,联系后文“微颔之”(略表赞许)以及“我亦无他,惟手熟尔”(谦虚)纠正学生读出的卖油翁的所谓的轻视。此处也可以引出欧阳修的写作目的。所以,这是一种淡定、从容,这是一副世外高人的姿态。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和学生开展深度对话。反思此次授课,教学目标很明确,教学的内容也比较具体,但是与学生的对话基本上是一问一答的形式。特别是在“读好课文”环节,教师要借助更多的材料,紧扣文本的关键词,与学生开展深度对话,学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体验到语言的精妙。这一方面将是笔者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
(作者单位:江西省贵溪市象山学校)
(一)共同备课与第一次教学
根据象山学校语文教研组的安排,本学期笔者承担了《卖油翁》研讨课的任务。《卖油翁》是欧阳修写的一篇文言笔记小说。小说的教学内容大致有:故事、情节、人物、场景。在上课之前,赣南师范大学的王从华博士带着语文教研组共同备课,根据这篇文本的体式特征和七(6)班的学情特征,确定教学点是“无他,惟手熟尔”和“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作为笔记体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因此,教学内容锁定在“抓住文中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品析人物的形象”,同时品味卖油翁动作描写的特点及作用。因为教学内容选择的重点落在人物上,所以笔者将本文处理成样本,基本上是组织学生在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的过程中,掌握阅读笔记体小说的方法。第一次教学设计的环节主要有三个:(1)读顺课文,注意节奏;(2)读懂课文,了解大意;(3)读好文章,角色扮演。但是在3月29日七(6)班的教学中,笔者在“读懂课文,了解大意”环节压缩了“字词的理解和句子的翻译”学习的时间,学生文言字词掌握得不好,对课文大意理解不充分,也影响了第三环节的学习活动的有效展开。在第三环节“角色扮演”品读关键词句的学习过程中,尽管学生努力在表演“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所表现的人物形象,但是由于对动词、副词和语气语调分析不到位,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可以做出以下调整:(1)第一环节还应重点提示“矢”“颔”的读音、“睨之久而不去”句子的停顿;(2)将第二环节放慢速度,把“善”“以”“释”“睨”“去”“微颔”“遣”“徐”“因”等词意讲清楚一些,将多义词“射”“其”“之”讲明白一些;(3)将课本剧表演改成学生任意选择卖油翁或陈尧咨来表演,在小组内演并说说为什么这么演,展示时也只派两个人上台,演完后说说为什么这样演,其他人质疑、补充。
(二)第二次备课上课
根据教研组的评课和王从华博士发来的课文解读建议,笔者对教学设计作了调整,把选文处理成例文来上,教给学生笔记体小说的文体知识与读写知识,基本环节还是:第一,读顺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第二,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第三,读好课文,品读关键词句。3月31日上午第二节课,笔者在七(1)班第二次执教《卖油翁》,以下是第二次试教的课堂实录。
二、《卖油翁》第二次课堂教学过程
(一)读顺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在读顺课文环节,指名学生读课文后,用PPT放出划好节奏的课文,让学生齐读。这中间有两个问题:(1)“睨之久而不去”到底在“之”后停顿,还是在“久”后停顿?(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如何停顿?
(二)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在读懂课文环节,指导学生先理解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注释,在充分思考后再组织交流。这一环节有些沉闷,给学生呈现的知识比较散。在展示时,一个学生读课文,另一个学生翻译,形式比较单调,对话没有充分展开。
师:所以学习文言文,就要慢慢地积累一些文言字词。那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这些画横线的字词,能不能把它们翻译出来?注意联系上下文。
(生自主翻译。)
师:好,我们一个一个来看。谁能解释“善”?
生:擅长。
师:我们在六年级学过?
生: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射”呢?
生:射箭。
师:“以此自矜”这个“以”?
生:凭借。
师:非常好。这跟我们现代的“以”不太一样。“此”呢?
生:指射箭的本领。
师:指康肃公善射这件事,对吧?“尝”呢?
生:曾经。
师:接下来,“于”,你来说。
生:在。
师:很好!下面一个“释”?
生:放下。
师:我们现在一般解释为什么?
生:解释。
师:“释担而立”的“而”呢?
生:然后,就。
师:这两个动作是什么关系?先把担子放下来,然后站着。表示什么?
生:承接。
师:对,表承接。“睨”?
生:斜着眼看。
师:“之”?
生:指陈尧咨。
师:斜着眼睛看他。“久而不去”这个“去”?
生:离开。
师:我们现在的解释是什么?
生:走。
師:走到一个地方去,去哪儿,是吧?“但”,你来说。
生:只。
师:我们现在的“但”?
生:但是。
师:“颔”?
生:点头。
师:本来它是什么意思呢?
生:下巴。
师:下巴是一个名词吧,这是名词——
生:做动词用。
师:“之”?
生: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件事。
师:噢,这是代词。
师:“知”,我们现在的意思是知道,在这里呢?
生:了解,懂得。
师:“射”?
生:射箭。
师:这里还是射箭吗?
生:射箭的技艺。
师:这里是什么词?
生:名词。
师:“尝射于家圃”那里是指射箭,是动词,词性要注意。“吾射不亦精乎”的“精”?
生:精湛。
师:“但手熟尔”的“尔”?
生:罢了。
师:“尔安敢轻”的“轻”?
生:轻视。
师:本来“轻”是什么词啊? 生:量词。
师:什么是量词啊?“一个”的“个”是量词吧,“轻”本来是形容词嘛。形容词变成了轻视,这是形容词变什么词用啊?
生:动词。
师:“轻吾射”的“射”?
生:射箭的本领。
师:又是词类活用是吧?这个“以”?
生:凭借。
师:“之”?
生:指射箭凭手熟的原理。
师:代词,指道理。“于”?
生:在。
师:“以”?
生:用。
师:这也是“以”,那也是“以”,一词多义。“徐”,他刚刚说了是慢慢地,“以”也说了是用。“之”?
生:指油。
师:这是指把油倒进那个葫芦嘛。“而”?
生:表转折,但是。
师:“因”?
生:接着的意思。
师:接着,表示承接关系。“惟”?
生:只是。
师:我们以前学过一句诗,叫“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这个意思是吧?“而”,上面是表转折,这里是——
生:表承接。
师:这是表修饰。翻译的时候不用翻译。“遣”?
生:打发。
师:“之”字呢?
生:卖油翁。
师:好,这样的话,字词我们懂了。那我们能不能翻译出来?请你们借助注释,结对子,一人读原文,另外一人翻译。现在开始。
师:哪一组愿意来展示一下?一个人读文言文,一个人来翻译,就在座位上展示。好,你们来。
生:《卖油翁》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
生:陈尧咨擅长射箭。
……
师:你们把课文翻译完了,同学们有疑问或有补充吗?
生(齐):没有。
师:也就是说,大家的翻译都差不多。那这篇文言文彻底懂了,那我们再把它读一遍。
生(齐读):……
(三)读好课文,品读关键词句
读好课文环节,依旧采取表演形式,表演完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演。这次学习活动,笔者没有提供玩具弓箭,学生自己用笔来演示,同时也没有提供剧本。上台四个同学,两个女孩子读旁白,一个演卖油翁,一个演陈尧咨。这样比提供剧本反而节省了时间。只是品析语句的形式单调了一些,仅考虑了卖油翁与陈尧咨的对比、陈尧咨与卖油翁的语气,没有想到换词理解。
师:文言文第二步是读懂,接下来是要——
生:讀好。
师:我们要知道语句精妙在哪里,还要明白其中的道理。现在请同学演一演,也可以不全部演,只演表情、动作,演完之后说一说,这样演的原因是什么。
(抽一组表演展示。)
师:卖油翁倒油你刚刚怎么演的?
生:慢慢地。
师:你从哪里看出有慢慢地?
生:“徐”。
师:“徐”,慢慢地。是要表现什么?
生:沉着稳重。
师:你再来演一下。
(生表演。)
师:我们说他是稳重沉着的人,通过动作来表现。你再读一读他的语言。
生:“无他,但手熟(shóu)尔。”“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生(纠正):熟(shú)尔。
师:你们觉得可以这样读吗?
生:不可以。感觉紧张。
师:那你们说,卖油翁紧张吗?
生:不紧张,很平静。
师生:“无他,但手熟(shóu)尔。”“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师:我们来看陈康肃公,“问曰”,后来是怎样?
生:“康肃忿然曰。”
师:这两个人一起比较,你觉得——
生:卖油翁从容自在,沉着冷静。
师:卖油翁倒油的技术神奇不?
生:神奇。
师:这样一个绝技他怎么说的?
生: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师:为什么这个“亦”要拖一拖?
生:谦虚。
师:好的,从题目看出来,文中更多地是要写卖油翁,我们可以看出陈尧咨是一个——
生:配角,衬托卖油翁。
师:但他也有一定形象吧。谁演的陈尧咨?你来再读一读。
生: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师:你为什么这么读?
生:读出他骄傲的样子。
师:看不起别人是吧?
师:卖油翁一句“无他,惟手熟尔”,陈康肃公就——
生:忿然。
师:与卖油翁的沉着相比,他是——
生:暴躁。
师:好的,最后一个问题,你从这篇文章悟出什么道理?需要讨论吗?
生:不需要。
生:我认为有三点,一是要熟能生巧,二是做一件事要反复练习,即使有长处也不能骄傲自满,还有做事要精益求精,不能满足自己已经会了的事。
师:还有补充吗?
生:没有。
师:说明我们七(1)班英雄所见略同。那我想请同学来背一下。
生:背出来了。
师:我请×××背一下。
生:(独背。)
师:注意“以我酌油知之”,此处读酌(zhuó)。
师:那么我们一起背一下结束这堂课。没有背出来就看书读。
(生齐背。)
师:我们七(1)班很棒,第一个作业我们做好了。第二个作业,课后找《归田录》其他作品看一看。
师:下课。
生:老师再见。
三、《卖油翁》课例研究的反思
在整个课例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对文言文教学教什么越来越清晰。首先,文言文一体四面的文体特征集中体现在文本的关键处,教学点是文本关键处,也是学生理解的疑难处,选择教学点比过去编写教学目标更具体,操作性也更强。其次,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围绕教学点展开。如第二环节“读懂课文”部分,字词的理解采用归类的方式,教师不仅要集中呈现一些重要词语,如文言实词“善”“自矜”“圃”“释”“睨”“忿然”“覆”“遣”、通假字“尔”“杓”、一词多义“以”“而”“之”“射”“其”、古今异义词“尝”“但”、词类活用“射”“轻”“颔”等,还需要精选学生常见而又易理解错误的词句如“释”“之”“但”“轻”等,深入分析,并提供更加丰富的例句来强化理解。关于句子的理解也不需要机械地采用翻译的形式,可以让学生采用讲故事的形式,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转述理解课文大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一些省略句、倒装句、反问句和感叹句的理解就可以了。再次,文言文教学重在理解,但不能停留在理解层面。为了让品析人物的神态、动作的学习活动开展得更扎实一些,可以安排学生只做分解表演(分为以下六处:卖油翁看射箭、陈尧咨两句话、卖油翁两句话、卖油翁倒油动作),登台学生表演一次,品析一处(用质疑、补充的方式),运用换词理解“睨”的意思,联系后文“微颔之”(略表赞许)以及“我亦无他,惟手熟尔”(谦虚)纠正学生读出的卖油翁的所谓的轻视。此处也可以引出欧阳修的写作目的。所以,这是一种淡定、从容,这是一副世外高人的姿态。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和学生开展深度对话。反思此次授课,教学目标很明确,教学的内容也比较具体,但是与学生的对话基本上是一问一答的形式。特别是在“读好课文”环节,教师要借助更多的材料,紧扣文本的关键词,与学生开展深度对话,学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体验到语言的精妙。这一方面将是笔者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
(作者单位:江西省贵溪市象山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