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子科技大学,四川 成都 611731)
【摘要】:《水泥花园》以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视角叙述的成长经历,展示了荒诞紊乱的成长环境,现实的种种矛盾和伦理道德意识发生碰撞。本文从叙事伦理学角度出发,叙事空间入手,分析人物在欲望追寻中,善恶分明的道德原则的制定界限。
【关键词】:《水泥花园》;叙事伦理;叙事空间
引言
著有“恐怖尤恩”之称的英国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在《水泥花园》中完美诠释了“恐怖”的由来,主要围绕孩子们如何面对父母死亡,以及失去父母管制后独自成长展开。小说涉及了伦理道德及异装癖等话题,故事体现出的伦理困境引出了读者对故事人物的道德意识的深思。
本文试图从叙事伦理学角度分析,通过“讲故事策略”,探究伦理诉求,在个人欲望的实现中,是否已经超越了善恶的界限,伦理悲剧产生的同时,引发人们思考,造成这一悲剧的形成是社会的责任还是个人性情的推动。
一:叙事伦理
小说呈现了个人生命发展,叙事担任了伦理责任,从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教化形式,内含道德教育,从个别上升到总体,使对其教化作用向普遍性提升,达到社会秩序的规范。叙事學和伦理学结合的叙事伦理以两种方式呈现,一种是故事伦理,即在叙事内容上探究伦理思想、观念、主题; 另一种是叙述伦理,即通过各种叙事技巧、形式有意或无意地在叙述过程中展现出各种伦理意蕴以及伦理意识。①叙事伦理学通过讲述个人经历的生命故事,提出生命感觉的问题,营造具体的道德意识和伦理诉求。叙事伦理学关心道德的特殊状况,出于在某一个人身上遭遇的普遍伦理的例外情形,不能编织出具有规范性的伦理原则。②
“叙事改变了人的存在时间和空间的感觉。”③当人感受到生活变得支离破碎的时候,叙事能够让人重返想象的空间,为了谋取幸福,需为自己创造可想象可发展的空间,而幸福作为伦理学的一个基本思考,叙事就可以从另一方面谋取幸福,“叙事可能是人们在幸福之中的时间和空间”④空间秩序的置放,可以看出伦理秩序的关系。
二.空间叙事
《水泥花园》通过叙述者讲述在成长中的伦理困境,通过对其分析,自觉地形成道德意识,试图指引人们搞清楚自觉地生存信念。隔离的空间,倒错的时空显示人物游离在正常的伦理秩序之外,处于人生混沌的状态。
(一)花园空间:
花园本是房屋的扩张,是视野的拓展,同时也是心灵沉闷时放松之地,却引发了家庭纷争。缘由父亲未征得任何人的同意准备修葺花园,引来了母亲极大的不满。花园进行修葺也是一种常规的家庭管理,用水泥铺出小路也是为了家庭行走能够方便,何来不满。
“有数条石板的小径通往才不过几英尺远的花床,却故意造得曲里拐弯。有一条小径螺旋形沿一座假山而上就仿佛是条山间小道。”“高出一堆石头几英尺的位置还有一块牌桌大小的草坪。空中花园的正中央是个跳舞的潘神的石膏像。随处都会突然出现一段台阶,先下在上。还有个池塘。那些小径实在太窄了,你很有可能失去平衡栽到花床里。我们两边的房子都被拆除了,一到夏天,空地上就会蓬勃地长满野草和野花。”⑤
花园里面有数个花床、小径、假山、草坪、石膏像、台阶、池塘。花园承载很多事物,紧密相依,就如同家,需要包容万千,和谐相处才能和睦。故意制造的歪曲小路使得延长了物与物之间的距离,也使得简单的事物复杂化。而故事开头所提及的水泥就是为了让花园的每一个部分用水泥包围着,就是为了让杂草不四处乱窜。就如同每一个地方的事物都需要让其井然有序的安放,用水泥将其隔开,抑制欲望的爆发,也即将杂草掩盖在水泥底下。但是随着父亲的死去,花园无人看管,假山破碎,杂草丛生。使得伦理构建被破坏,抑制的欲望飞泄而出。每一个存在的事物都在尽其全力保存其存在,肆意滋长的杂草如此,欲望亦如此;世间本处于混沌状态,所以需要秩序对其进行压抑。
(二):房屋空间
房屋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显示了自然有序的氛围,而残垣断壁破坏了这种井然有序的组合,打乱了应有的秩序。邻里之间相互的信任和稳定的关系,为和谐的社会秩序奠定了基础。空间的无限延伸,这种秩序相应的更容易打破,所以就更需要努力维护。但是叙述者口中的这种和谐却荡然无存,暗示了空间上的凌乱安放使得距离渐行渐远。这种孤立的景象暗示了心灵的慰藉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港湾,与社会的伦理关系也就荡然无存。
“我们家的房子原本立在一跳满是房子的街上,可如今它就孤零零的立在一片空地上。推倒别的房子是为了建一条高速公路,可现在连影子都没有。”“我们的房子又老又大,建得有点像个城堡,厚墙、矮窗、前门上还有锯齿形的垛口。站在马路对过看过去,它就像是某个集中精力正在回想的人的脸。”⑥
原来一条街上都是房子,两者之间的空间距离被压缩,而随后便只是一座空荡荡的房子,两者之间的距离被无限拉伸,说明与他人的关系被破坏。对房子本身的描述是“又老又大”“城堡”“厚”“矮”“锯齿形”,描述了一种恐怖的氛围,房子内部的巨大空间暗示了亲人之间关系变得漠然;像城堡一样的房子,显得与街道上其他的房子格格不入,与他人之间的交流也变得疏远;而这一堵厚厚的墙更是显示了与外界之间的隔阂被放大,为逐渐与外界失去联系埋下了铺垫;窗户被称作是心灵的窗户,但是却被压缩,就与外界的一切人物或者是自然景光都隔开,心灵被孤离;连最后通往外界的大门都形如“锯齿”,毫不留情的隔断了与外界的联系,也斩断了孩子们与外界之间的伦理关系,同时也为后面葬母的出现做了铺垫。而这所房子却是像在回想,是在回想当年邻里繁华还是在沉思如今的孤独凄凉呢?作为一个加的避风港都不得不表现出悲怆的“脸庞”,凸显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变淡。整体空间和局部的空间被压缩,暗示了社会伦理关系也被压缩。
除了房子的格局,地窖的格局也很大,地窖本身是储存杂物的空间,但是却建造得够大,暗示了他们之间的关系隐藏在这阴暗的角落,它被分割多个房间而且莫名其妙,凸显家庭关系也被莫名其妙的隔离,家庭之间的伦理关系被淡化,亲情被搁置。房子很大,地窖也是出奇的大,这种被扩大的空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家庭伦理被异化。出现在巨大的地窖中有一个巨大的铁皮柜子,而后,母亲的尸体被水泥封存与此,这种荒诞的行为显示了伦理的错位与混乱。
三、总结
在这篇被水泥包围,被厚墙围绕的家庭中,家庭关系被水泥冻结,亲情被冰冷,与外界失去联系,孩子的伦理关系就此发生改变,导致了最后悲剧的结局。
叙事是为了达到一种教化的效果,让只言片语组织起来的故事达到空间时间的衔接,“一种叙述,也是一种生活的可能性,一种实践性的伦理构想”。⑦因此,叙事构建了伦理困境,達到一种伦理述求。《水泥花园》就是在第一人称的不可靠叙述中展现一个伦理困境的生存状态,而且还是发生在孩子身上,告诫我们在这样的背景下和警示下,对生命摸索的重要性,以及对明确自身的伦理定位和生存信念有很大的帮助。作者似乎想要通过孤立的一家让人们意识到即使个人约束和外界以及社会管教的重要性。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家长关注和指导,也必须要制造健康和谐的环境空间,才能在伦理空间塑造健康的人格,个人的身心健康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①伍茂国.从叙事走向伦理:叙事伦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7:24
②③④⑦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7:4-5 3 3 8
⑤⑥伊恩·麦克优恩.水泥花园[M].冯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12-13 22-23
【摘要】:《水泥花园》以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视角叙述的成长经历,展示了荒诞紊乱的成长环境,现实的种种矛盾和伦理道德意识发生碰撞。本文从叙事伦理学角度出发,叙事空间入手,分析人物在欲望追寻中,善恶分明的道德原则的制定界限。
【关键词】:《水泥花园》;叙事伦理;叙事空间
引言
著有“恐怖尤恩”之称的英国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在《水泥花园》中完美诠释了“恐怖”的由来,主要围绕孩子们如何面对父母死亡,以及失去父母管制后独自成长展开。小说涉及了伦理道德及异装癖等话题,故事体现出的伦理困境引出了读者对故事人物的道德意识的深思。
本文试图从叙事伦理学角度分析,通过“讲故事策略”,探究伦理诉求,在个人欲望的实现中,是否已经超越了善恶的界限,伦理悲剧产生的同时,引发人们思考,造成这一悲剧的形成是社会的责任还是个人性情的推动。
一:叙事伦理
小说呈现了个人生命发展,叙事担任了伦理责任,从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教化形式,内含道德教育,从个别上升到总体,使对其教化作用向普遍性提升,达到社会秩序的规范。叙事學和伦理学结合的叙事伦理以两种方式呈现,一种是故事伦理,即在叙事内容上探究伦理思想、观念、主题; 另一种是叙述伦理,即通过各种叙事技巧、形式有意或无意地在叙述过程中展现出各种伦理意蕴以及伦理意识。①叙事伦理学通过讲述个人经历的生命故事,提出生命感觉的问题,营造具体的道德意识和伦理诉求。叙事伦理学关心道德的特殊状况,出于在某一个人身上遭遇的普遍伦理的例外情形,不能编织出具有规范性的伦理原则。②
“叙事改变了人的存在时间和空间的感觉。”③当人感受到生活变得支离破碎的时候,叙事能够让人重返想象的空间,为了谋取幸福,需为自己创造可想象可发展的空间,而幸福作为伦理学的一个基本思考,叙事就可以从另一方面谋取幸福,“叙事可能是人们在幸福之中的时间和空间”④空间秩序的置放,可以看出伦理秩序的关系。
二.空间叙事
《水泥花园》通过叙述者讲述在成长中的伦理困境,通过对其分析,自觉地形成道德意识,试图指引人们搞清楚自觉地生存信念。隔离的空间,倒错的时空显示人物游离在正常的伦理秩序之外,处于人生混沌的状态。
(一)花园空间:
花园本是房屋的扩张,是视野的拓展,同时也是心灵沉闷时放松之地,却引发了家庭纷争。缘由父亲未征得任何人的同意准备修葺花园,引来了母亲极大的不满。花园进行修葺也是一种常规的家庭管理,用水泥铺出小路也是为了家庭行走能够方便,何来不满。
“有数条石板的小径通往才不过几英尺远的花床,却故意造得曲里拐弯。有一条小径螺旋形沿一座假山而上就仿佛是条山间小道。”“高出一堆石头几英尺的位置还有一块牌桌大小的草坪。空中花园的正中央是个跳舞的潘神的石膏像。随处都会突然出现一段台阶,先下在上。还有个池塘。那些小径实在太窄了,你很有可能失去平衡栽到花床里。我们两边的房子都被拆除了,一到夏天,空地上就会蓬勃地长满野草和野花。”⑤
花园里面有数个花床、小径、假山、草坪、石膏像、台阶、池塘。花园承载很多事物,紧密相依,就如同家,需要包容万千,和谐相处才能和睦。故意制造的歪曲小路使得延长了物与物之间的距离,也使得简单的事物复杂化。而故事开头所提及的水泥就是为了让花园的每一个部分用水泥包围着,就是为了让杂草不四处乱窜。就如同每一个地方的事物都需要让其井然有序的安放,用水泥将其隔开,抑制欲望的爆发,也即将杂草掩盖在水泥底下。但是随着父亲的死去,花园无人看管,假山破碎,杂草丛生。使得伦理构建被破坏,抑制的欲望飞泄而出。每一个存在的事物都在尽其全力保存其存在,肆意滋长的杂草如此,欲望亦如此;世间本处于混沌状态,所以需要秩序对其进行压抑。
(二):房屋空间
房屋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显示了自然有序的氛围,而残垣断壁破坏了这种井然有序的组合,打乱了应有的秩序。邻里之间相互的信任和稳定的关系,为和谐的社会秩序奠定了基础。空间的无限延伸,这种秩序相应的更容易打破,所以就更需要努力维护。但是叙述者口中的这种和谐却荡然无存,暗示了空间上的凌乱安放使得距离渐行渐远。这种孤立的景象暗示了心灵的慰藉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港湾,与社会的伦理关系也就荡然无存。
“我们家的房子原本立在一跳满是房子的街上,可如今它就孤零零的立在一片空地上。推倒别的房子是为了建一条高速公路,可现在连影子都没有。”“我们的房子又老又大,建得有点像个城堡,厚墙、矮窗、前门上还有锯齿形的垛口。站在马路对过看过去,它就像是某个集中精力正在回想的人的脸。”⑥
原来一条街上都是房子,两者之间的空间距离被压缩,而随后便只是一座空荡荡的房子,两者之间的距离被无限拉伸,说明与他人的关系被破坏。对房子本身的描述是“又老又大”“城堡”“厚”“矮”“锯齿形”,描述了一种恐怖的氛围,房子内部的巨大空间暗示了亲人之间关系变得漠然;像城堡一样的房子,显得与街道上其他的房子格格不入,与他人之间的交流也变得疏远;而这一堵厚厚的墙更是显示了与外界之间的隔阂被放大,为逐渐与外界失去联系埋下了铺垫;窗户被称作是心灵的窗户,但是却被压缩,就与外界的一切人物或者是自然景光都隔开,心灵被孤离;连最后通往外界的大门都形如“锯齿”,毫不留情的隔断了与外界的联系,也斩断了孩子们与外界之间的伦理关系,同时也为后面葬母的出现做了铺垫。而这所房子却是像在回想,是在回想当年邻里繁华还是在沉思如今的孤独凄凉呢?作为一个加的避风港都不得不表现出悲怆的“脸庞”,凸显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变淡。整体空间和局部的空间被压缩,暗示了社会伦理关系也被压缩。
除了房子的格局,地窖的格局也很大,地窖本身是储存杂物的空间,但是却建造得够大,暗示了他们之间的关系隐藏在这阴暗的角落,它被分割多个房间而且莫名其妙,凸显家庭关系也被莫名其妙的隔离,家庭之间的伦理关系被淡化,亲情被搁置。房子很大,地窖也是出奇的大,这种被扩大的空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家庭伦理被异化。出现在巨大的地窖中有一个巨大的铁皮柜子,而后,母亲的尸体被水泥封存与此,这种荒诞的行为显示了伦理的错位与混乱。
三、总结
在这篇被水泥包围,被厚墙围绕的家庭中,家庭关系被水泥冻结,亲情被冰冷,与外界失去联系,孩子的伦理关系就此发生改变,导致了最后悲剧的结局。
叙事是为了达到一种教化的效果,让只言片语组织起来的故事达到空间时间的衔接,“一种叙述,也是一种生活的可能性,一种实践性的伦理构想”。⑦因此,叙事构建了伦理困境,達到一种伦理述求。《水泥花园》就是在第一人称的不可靠叙述中展现一个伦理困境的生存状态,而且还是发生在孩子身上,告诫我们在这样的背景下和警示下,对生命摸索的重要性,以及对明确自身的伦理定位和生存信念有很大的帮助。作者似乎想要通过孤立的一家让人们意识到即使个人约束和外界以及社会管教的重要性。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家长关注和指导,也必须要制造健康和谐的环境空间,才能在伦理空间塑造健康的人格,个人的身心健康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①伍茂国.从叙事走向伦理:叙事伦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7:24
②③④⑦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7:4-5 3 3 8
⑤⑥伊恩·麦克优恩.水泥花园[M].冯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12-13 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