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初高中语文教学中,被升学利益异化的写作教学现状堪忧。温儒敏教授提到:“现在的写作教学普遍不受重视,认为不需要教,也很难教。加上教材的写作教学内容缺少系统,缺少方法,教师教写作也心中没有底。初三和整个高中,很多就是满足于应试式的考场作文技巧训练。”从学生的角度看,平时积累不够,搜肠刮肚也没内容可写,又不得不完成作业,于是只能疲于应付交差,根本就没奢望会有什么好成绩,从而产生畏惧、抵触心理,只好东拼西凑堆积点文字勉强达到老师规定的字数篇幅。从教师的角度看,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不得不实施,从主观上难免有消极被动的心理状态。毕竟,跟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相比,学生习作大多干瘪乏味,批阅作文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不啻为一种巨大的折磨,还要绞尽脑汁逐篇写上几句批语。但是,写作毕竟是语文教学绕不开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有必要在作文批改的方式方法上进行一定的探索。
一、作文批改讲评的几种形式
集体讲评 这是最为常用的方式。一批学生作文批阅完成后,教师会针对本次作文的情况做整体性讲评,主要包括优点、问题与缺点、待改进的方向与措施等,再读几篇相对较好的学生作文。这样集中讲评的好处是,能够从宏观上了解本批次作文的情况,发现整体性的问题,对多数同学的写作有共同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于教师的教学进度而言,一次性解决问题能节省课时。然而从实际情况看,集体讲评远不可能“一次性解决问题”,每一批次学生作文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大致是共同、共通、重复性高频率出现的,给老师的印象就是,之前自己屡屡口干舌燥的讲评统统白费了,给教师造成很大的挫败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锲而不舍”呈现的反常现象呢?其一,教师宏观的整体性的作文讲评缺乏针对性,具体到每一个学生,他们未必能明确地自查、反省个人习作中的存在的问题,也就不知道如何改正。其二,多数学生虽然在校受教育多年,但并不等于接受了一贯、较好的文体写作训练和指导,对于文体写作的常识和要求、个人习作优劣长短还缺乏足够了解,导致教师讲评中的那些写作和评价的术语对他们而言如同天书,并未对学生产生多少实际的效果和影响力,从而也就远没有形成改进作文的执行力。其三,部分学生对于作文讲评的兴趣不高,因为不喜欢写作,也深知自己的作文仅仅是完成教师布置的写作任务的产物,产生过程与质量水平自己心知肚明,不关心优劣长短也就不愿意多读,更不会沉下心来琢磨如何参照教师讲评修改提升。其四,教师整体讲评过后,这一批次的作文教与学工作之页就翻过去了,基本上不会再提及。教师、学生的工作学习任务都很繁重,都在忙着不停地向前赶路,少有人肯回过头来做些温故知新的梳理工作。
学生评改 笔者在一线教学时,整体讲评之外常采用学生参与评改的方式。每一个批次的作文批阅完毕后,笔者会根据出现的问题相应地挑选几篇中上游的学生习作,全文印刷分发给学生们,让学生们提前阅读了解,预设任务是发现这些样文的优缺点、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师生们共同针对几篇样文问诊把脉。先由学生们发言,互相补充,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不同意见之间的碰撞和交锋。但学生们都能够正确地指出样文的毛病和不足,且不是仅仅停留在贴上几个常见的术语标签上,而是持之有据、令人信服,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是能力提升的表现;当然,学生们如果能够进一步提出有针对性、值得采纳的改进建议,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这样的讲评课上,学生表现主动活跃,评价不乏可圈可点之语辞,学生的意见相左僵持不下时,需要教师来充当裁判角色并适时引导;学生没有提到的地方、没有发现的问题,需要教师来点醒、补充、扩展。这样的作文评改形式貌似多花费了一点课时,可能多少会影响到教学进度,但是学生们很投入地参与,富有兴趣和热情,教学实效性较好。同龄人的评价观点和视角也许比教师的阐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久之,学生们能够在鉴赏作文、发现短处、改进提升策略和途径方面逐渐形成能力,也就能逐渐把评判其他同学作文的方法和标准内化为自身写作时的参考和导向,从而有意识地避免自己出现某些类似的错误。这是我们的写作教学迫切需要的能力。
个体面批 日常教学过程中这种方法的使用概率相对较低,参与进来的学生数量也就较少,但是比较而言,应该是最有效果的作文批改方式。面批通常有几个要素:作文本身基本情况尚可,有提升的空间;作文本身存在的问题较为典型突出,亟需得到及时、彻底的纠正;老师有时间、有精力、愿意实施面批;学生乐于接受老师一对一的深入交流。日常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或者没有时间精力、或者不愿意付出额外的劳动进行面批,有的学生由于胆怯等种种原因不愿意接受面批,这对于教与学双方而言都是一种阻力。因为对于学生而言,一对一地接受教师对自己作文刀削斧凿、鞭辟入里的批改,往往需要有较为强大的心理气场,而具备这样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比例是偏低的,具备这样虚心求教、执着提升作文质量心态的学生则更少。
二、面批的实效:来自于教师的责任心和恰当的方法
作为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面批作文对于提升个人写作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作用。要克服胆怯心理,在老师时间允许的前提下,要主动联系、提出申请,恳望得到老师细致的有针对性的作文点评。惟有如此,才可能真正认识到自己作文存在的问题,在老师的切实指导下挖掘根源、找准原因,调整思维方式,筛选关键信息,抓准审题角度,在立意上有高站位,结构上更加合理,丰富表达方式、恰当运用表现手法,增强论证的说服力。持之以恒,必然能够全面提升写作能力和水平。
作为教师,应高度认识到面批作文对于提升学生个人写作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作用。在时间精力、身体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加给学生一对一的作文面批机会。面批可以更加具体入微地解剖文本,更容易使写作教学的知识要点渗透进学生的心田,从而收到奇效。毫无疑问,这样会占用教师的课余时间,增加教师们的额外工作量。但是,“为人师表”这种精神内韵特质的历史传承,教师这个特定行业的工作性质、社会定位和职业特点,决定了这支队伍本身更能体现出异乎寻常的敬业和奉献精神。 要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深入充分的阅读和把握,按照写作常规要求对这个样本病号进行全方位的诊断,开出有针对性的药方。坚持集体讲评和个体面批相结合的做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寻找学生易于接受的最佳路径和角度,可以全面进攻,可以点线剖析,都是为了更好地拓展思维、多向发力。即使是出于“恨铁不成钢”的高度责任感,也要注意面批的方式方法和情绪态度,意在治病除弊而不是“整人”,直面问题不足,更要诚恳地提出修改建议,指明努力方向。消除大多数学生与教师单独交流而可能产生的紧张和胆怯感,多一些师生之间平等的探讨和交流,多一份信任、鼓励和善意的指导引领,使学生们敢于、乐于来找教师进行面批,“亲其师”才可能“信其道”。
针对具体样文,了解学生的写作初衷,适度尊重学生的原生立意。因势利导,深入剖析,说透利弊,在学生已有基础上给出中肯的修改建议或者修改方案,并说明修改的原因和可能达到的效果。让学生直面自己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要树立必要的信心,努力掌握提升的方法和路径,并预见到修改后可能达到的高度,鼓励学生反复修改以求进步。文章不厌百回改,修改无止境,学生认真地接受修改指导和训练,在反复修改、不断锤炼、更进一步的持续努力中掌握方法、加深理解、强化运用。这种非常必要的,也是更加凸显实效的可行途径,远比只是写完上交后即不再深究的“一次性”做法要“实惠”得多,“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这个道理。
要结合正反实例的比较,传授、启发、引导学生改变思维方式,转换看待问题的视角,还可能会涉及一些基本的逻辑关系和方法以及辩证法常识。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由于自身阅历不足,身心发育尚未成熟,是非判断辨别能力薄弱,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差异较大等原因,有时候中学生在习作中看待某种社会现象、分析某个问题时难免会表现出认识上的非主流、偏颇乃至于偏激,容易走极端、钻进死胡同而难以回头,陷入简单的二元论、非黑即白、非左即右,还可能会以偏概全,把特例和偶然当成一般规律和必然。特别是在议论文的写作中,论证方法、逻辑思维显得更加重要,选择时代感和说服力强的论据材料就更能够体现出创新、独特、雄辩的行文风格。这需要教师做大量耐心细致的疏导工作,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向着健康方向靠拢。未成年人思想认识的提升、理念价值观的改变往往不是一两次交流就能彻底实现的,会有反复、有波澜,对此,教师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要强化文体意识。高考试卷写作题目中日益宽松的“文体不限”,并不等于不要求文体或者混淆文体特征而呈现出来的“四不像”作文。每一种文体都有其相对固定的范式,相应的特征和要求,也就有着各自不同的适用场合,以便实现不同的价值功能,这一方面不提倡“打通壁垒”的融通融合。写作鼓励学生表达内心真实的思想情感、鼓励表现个性化,并不等于什么真实的想法都可以写出来、都会得到认可,因为这些想法未必都正确,未必都符合社会主义主流核心价值观,个性也是建立在普世共性的基础之上的健康向上的个性;退一步讲,即使正确,也还有语文学科自身对语言文字表述特有的规范、得体、文雅等多方面的具体要求。笔者一向不支持往年高考作文中爆出的所谓古文体裁佳作。一则现代社会鼓励,也更需要学生学习使用规范的现代文、应用文;一则这些所谓“古体文”实质上不过是不文不白、文白杂糅的夹生饭,媒体不遗余力地推波助澜、廉价褒奖、渲染造势背后的实质,不过是借助这些特例曝光,实现其自身市场经济体制下赚足眼球的本原动机和目的。
三、结语
写作水平的真正提升是急不来的,也不是依靠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教学和辅导就能够完全实现的,更需要学生们自身拓展阅读视野,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和领悟能力,掌握写作要求和技巧技法。多读书、爱思考、善感悟、勤练笔的学生,久之必然能够整体提升包括写作能力在内的语文素养。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就是尽职尽心尽力发挥传、帮、带的作用,结合学生们屡屡暴露出来的“试错”习作,持续训练思维方式和反应速度,组织文字的层次感、行文结构的空间感,培养他们在较短时间内构思立意的能力,谋篇布局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经营句子与句子之间、句群与句群之间各种关系的能力,加以适当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的合理运用,向着最终让学生独立前行的目标迈进。
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是个慢工夫,绝不是依靠短时间内的突击可以求得的,因此,作文教学要聚焦语言运用,引导学生积累相当数量的基本词汇、语法知识、常用的修辞方法,重视听说读写的结合,强化学生语文写作的基本能力训练,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注重生活化、现实化、实用性和时效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感悟能力、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加强写作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来反映、表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锤炼语言特色,增强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用好形容词、修饰语、修辞格、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体会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效果,达到自然妥帖、合于事情、生动出彩、文质兼美的效果,彻底消除当前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程式化的弊端,积极运用风格各异的语言去真实表达、正确表达、敢于表达并善于表达。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地方课程规划与管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FHB120466。
[作者通联: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一、作文批改讲评的几种形式
集体讲评 这是最为常用的方式。一批学生作文批阅完成后,教师会针对本次作文的情况做整体性讲评,主要包括优点、问题与缺点、待改进的方向与措施等,再读几篇相对较好的学生作文。这样集中讲评的好处是,能够从宏观上了解本批次作文的情况,发现整体性的问题,对多数同学的写作有共同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于教师的教学进度而言,一次性解决问题能节省课时。然而从实际情况看,集体讲评远不可能“一次性解决问题”,每一批次学生作文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大致是共同、共通、重复性高频率出现的,给老师的印象就是,之前自己屡屡口干舌燥的讲评统统白费了,给教师造成很大的挫败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锲而不舍”呈现的反常现象呢?其一,教师宏观的整体性的作文讲评缺乏针对性,具体到每一个学生,他们未必能明确地自查、反省个人习作中的存在的问题,也就不知道如何改正。其二,多数学生虽然在校受教育多年,但并不等于接受了一贯、较好的文体写作训练和指导,对于文体写作的常识和要求、个人习作优劣长短还缺乏足够了解,导致教师讲评中的那些写作和评价的术语对他们而言如同天书,并未对学生产生多少实际的效果和影响力,从而也就远没有形成改进作文的执行力。其三,部分学生对于作文讲评的兴趣不高,因为不喜欢写作,也深知自己的作文仅仅是完成教师布置的写作任务的产物,产生过程与质量水平自己心知肚明,不关心优劣长短也就不愿意多读,更不会沉下心来琢磨如何参照教师讲评修改提升。其四,教师整体讲评过后,这一批次的作文教与学工作之页就翻过去了,基本上不会再提及。教师、学生的工作学习任务都很繁重,都在忙着不停地向前赶路,少有人肯回过头来做些温故知新的梳理工作。
学生评改 笔者在一线教学时,整体讲评之外常采用学生参与评改的方式。每一个批次的作文批阅完毕后,笔者会根据出现的问题相应地挑选几篇中上游的学生习作,全文印刷分发给学生们,让学生们提前阅读了解,预设任务是发现这些样文的优缺点、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师生们共同针对几篇样文问诊把脉。先由学生们发言,互相补充,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不同意见之间的碰撞和交锋。但学生们都能够正确地指出样文的毛病和不足,且不是仅仅停留在贴上几个常见的术语标签上,而是持之有据、令人信服,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是能力提升的表现;当然,学生们如果能够进一步提出有针对性、值得采纳的改进建议,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这样的讲评课上,学生表现主动活跃,评价不乏可圈可点之语辞,学生的意见相左僵持不下时,需要教师来充当裁判角色并适时引导;学生没有提到的地方、没有发现的问题,需要教师来点醒、补充、扩展。这样的作文评改形式貌似多花费了一点课时,可能多少会影响到教学进度,但是学生们很投入地参与,富有兴趣和热情,教学实效性较好。同龄人的评价观点和视角也许比教师的阐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久之,学生们能够在鉴赏作文、发现短处、改进提升策略和途径方面逐渐形成能力,也就能逐渐把评判其他同学作文的方法和标准内化为自身写作时的参考和导向,从而有意识地避免自己出现某些类似的错误。这是我们的写作教学迫切需要的能力。
个体面批 日常教学过程中这种方法的使用概率相对较低,参与进来的学生数量也就较少,但是比较而言,应该是最有效果的作文批改方式。面批通常有几个要素:作文本身基本情况尚可,有提升的空间;作文本身存在的问题较为典型突出,亟需得到及时、彻底的纠正;老师有时间、有精力、愿意实施面批;学生乐于接受老师一对一的深入交流。日常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或者没有时间精力、或者不愿意付出额外的劳动进行面批,有的学生由于胆怯等种种原因不愿意接受面批,这对于教与学双方而言都是一种阻力。因为对于学生而言,一对一地接受教师对自己作文刀削斧凿、鞭辟入里的批改,往往需要有较为强大的心理气场,而具备这样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比例是偏低的,具备这样虚心求教、执着提升作文质量心态的学生则更少。
二、面批的实效:来自于教师的责任心和恰当的方法
作为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面批作文对于提升个人写作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作用。要克服胆怯心理,在老师时间允许的前提下,要主动联系、提出申请,恳望得到老师细致的有针对性的作文点评。惟有如此,才可能真正认识到自己作文存在的问题,在老师的切实指导下挖掘根源、找准原因,调整思维方式,筛选关键信息,抓准审题角度,在立意上有高站位,结构上更加合理,丰富表达方式、恰当运用表现手法,增强论证的说服力。持之以恒,必然能够全面提升写作能力和水平。
作为教师,应高度认识到面批作文对于提升学生个人写作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作用。在时间精力、身体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加给学生一对一的作文面批机会。面批可以更加具体入微地解剖文本,更容易使写作教学的知识要点渗透进学生的心田,从而收到奇效。毫无疑问,这样会占用教师的课余时间,增加教师们的额外工作量。但是,“为人师表”这种精神内韵特质的历史传承,教师这个特定行业的工作性质、社会定位和职业特点,决定了这支队伍本身更能体现出异乎寻常的敬业和奉献精神。 要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深入充分的阅读和把握,按照写作常规要求对这个样本病号进行全方位的诊断,开出有针对性的药方。坚持集体讲评和个体面批相结合的做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寻找学生易于接受的最佳路径和角度,可以全面进攻,可以点线剖析,都是为了更好地拓展思维、多向发力。即使是出于“恨铁不成钢”的高度责任感,也要注意面批的方式方法和情绪态度,意在治病除弊而不是“整人”,直面问题不足,更要诚恳地提出修改建议,指明努力方向。消除大多数学生与教师单独交流而可能产生的紧张和胆怯感,多一些师生之间平等的探讨和交流,多一份信任、鼓励和善意的指导引领,使学生们敢于、乐于来找教师进行面批,“亲其师”才可能“信其道”。
针对具体样文,了解学生的写作初衷,适度尊重学生的原生立意。因势利导,深入剖析,说透利弊,在学生已有基础上给出中肯的修改建议或者修改方案,并说明修改的原因和可能达到的效果。让学生直面自己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要树立必要的信心,努力掌握提升的方法和路径,并预见到修改后可能达到的高度,鼓励学生反复修改以求进步。文章不厌百回改,修改无止境,学生认真地接受修改指导和训练,在反复修改、不断锤炼、更进一步的持续努力中掌握方法、加深理解、强化运用。这种非常必要的,也是更加凸显实效的可行途径,远比只是写完上交后即不再深究的“一次性”做法要“实惠”得多,“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这个道理。
要结合正反实例的比较,传授、启发、引导学生改变思维方式,转换看待问题的视角,还可能会涉及一些基本的逻辑关系和方法以及辩证法常识。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由于自身阅历不足,身心发育尚未成熟,是非判断辨别能力薄弱,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差异较大等原因,有时候中学生在习作中看待某种社会现象、分析某个问题时难免会表现出认识上的非主流、偏颇乃至于偏激,容易走极端、钻进死胡同而难以回头,陷入简单的二元论、非黑即白、非左即右,还可能会以偏概全,把特例和偶然当成一般规律和必然。特别是在议论文的写作中,论证方法、逻辑思维显得更加重要,选择时代感和说服力强的论据材料就更能够体现出创新、独特、雄辩的行文风格。这需要教师做大量耐心细致的疏导工作,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向着健康方向靠拢。未成年人思想认识的提升、理念价值观的改变往往不是一两次交流就能彻底实现的,会有反复、有波澜,对此,教师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要强化文体意识。高考试卷写作题目中日益宽松的“文体不限”,并不等于不要求文体或者混淆文体特征而呈现出来的“四不像”作文。每一种文体都有其相对固定的范式,相应的特征和要求,也就有着各自不同的适用场合,以便实现不同的价值功能,这一方面不提倡“打通壁垒”的融通融合。写作鼓励学生表达内心真实的思想情感、鼓励表现个性化,并不等于什么真实的想法都可以写出来、都会得到认可,因为这些想法未必都正确,未必都符合社会主义主流核心价值观,个性也是建立在普世共性的基础之上的健康向上的个性;退一步讲,即使正确,也还有语文学科自身对语言文字表述特有的规范、得体、文雅等多方面的具体要求。笔者一向不支持往年高考作文中爆出的所谓古文体裁佳作。一则现代社会鼓励,也更需要学生学习使用规范的现代文、应用文;一则这些所谓“古体文”实质上不过是不文不白、文白杂糅的夹生饭,媒体不遗余力地推波助澜、廉价褒奖、渲染造势背后的实质,不过是借助这些特例曝光,实现其自身市场经济体制下赚足眼球的本原动机和目的。
三、结语
写作水平的真正提升是急不来的,也不是依靠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教学和辅导就能够完全实现的,更需要学生们自身拓展阅读视野,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和领悟能力,掌握写作要求和技巧技法。多读书、爱思考、善感悟、勤练笔的学生,久之必然能够整体提升包括写作能力在内的语文素养。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就是尽职尽心尽力发挥传、帮、带的作用,结合学生们屡屡暴露出来的“试错”习作,持续训练思维方式和反应速度,组织文字的层次感、行文结构的空间感,培养他们在较短时间内构思立意的能力,谋篇布局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经营句子与句子之间、句群与句群之间各种关系的能力,加以适当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的合理运用,向着最终让学生独立前行的目标迈进。
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是个慢工夫,绝不是依靠短时间内的突击可以求得的,因此,作文教学要聚焦语言运用,引导学生积累相当数量的基本词汇、语法知识、常用的修辞方法,重视听说读写的结合,强化学生语文写作的基本能力训练,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注重生活化、现实化、实用性和时效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感悟能力、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加强写作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来反映、表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锤炼语言特色,增强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用好形容词、修饰语、修辞格、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体会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效果,达到自然妥帖、合于事情、生动出彩、文质兼美的效果,彻底消除当前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程式化的弊端,积极运用风格各异的语言去真实表达、正确表达、敢于表达并善于表达。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地方课程规划与管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FHB120466。
[作者通联: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