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实验”试什么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6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是科学课的基础。但实验较难掌控,它受到材料、时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误差。因此,教师要“下水”做实验。让学生做的实验,教师课前要先去做一做,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随着科学课程新理念的推进,绝大多数的教师已经不再是拿起材料就去上课,他们在课前已经把实验室的器材都检查过一次,也准备了充足的材料,可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会出现探究体会不深刻、实验效果有误差、实验数据不准确、交流讨论不及时等各种问题。下水实验还要试些什么呢?如何让自己的下水实验更有成效,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呢?笔者将结合一些案例,从实验设计、实验材料、实验操作、实验时间四个方面对下水实验进行微探。
  
   一、试一试实验设计是否最佳
  
   一个好的实验设计不仅要与研究问题匹配,恰当地解决研究者所要解决的问题;还要有较好的“内在效度”,即能够有效地控制无关变量,使反应变量的变化完全由自变量决定;实验结果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普遍性,能够推论到其他被试或其他情境,即有较高的“外在效度”。 可以说,一个好的实验设计等于实验成功的一半。
   “空气有重量吗”(教科版三上《空气有重量吗》)实验中,先自制小天平,一端挂上瘪气球,另一端挂上重物,如笔帽、垫圈、橡皮泥等让天平平衡;然后取下气球充气后在挂上;观察天平的变化。教材希望通过这个实验来证明空气有重量。经过多次课前实验我发现:自制天平有些难度,比如按图钉、栓细线、保平衡;将气球充气后挂上,绳子没有系紧还会漏气,影响实验观察。可想而知,三年级学生精细操作能力差,完成这样的实验效果肯定不佳。另外,学生们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实验操作上,分散了对实验结果的关注,他们的探究体验并不深刻。
   细细研读教材,选用自制天平是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基本经验。教材还提到杆秤和弹簧秤,由于它们最小测量值有限,故不宜用它们来称量空气。由此我想到,现在的学生更经常接触到的是电子称,把“自制小天平”换成较“精密的电子秤”直接称重读数是可行的。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这样的实验设计操作起来简单易行,能够有效地控制无关变量。学生看到前后数字,比比大小就可知道气球中空气的重量。这个量化结果是空气有重量的有力证据,也可以说明空气很轻,实验现象更明显,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并记忆深刻。
   比较这两个实验,学生都能得到“空气有重量的,但是重量很轻”这个结论。但后者在“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方面明显表现的更好,达到的效果也更佳。
   设计是实验的灵魂。对于教材的设计,我们在了解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要去审视、筛选、整合和创造,抱着“或许另一种设计更合适”的质疑态度,多做下水实验,从与研究问题匹配的匹配度、内在效度、外在效度三个方面完善教学设计,确保学生的探究体验更深刻。这也是教师践行科学精神的体现。
  
   二、试一试实验材料是否合格
  
   材料是实验成功的基本条件。离开了合格的材料,实验的成功简直就是天方夜谭。科学实验材料主要有两类,一类来自实验室,如温度计、酒精灯、学生实验盒等。绝大多数教师都能进行下水实验,保证这些仪器的合格精确。另一类来自学生身边的物品,如食盐、塑料瓶、回形针等,这些材料被认为是生活中的材料,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带来带足就可以了。可事实却并非如此。
   五下《沉和浮》单元中,大量用到学生身边的物品,如胡萝卜、橡皮泥、牙签等。“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和“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两个实验中都用到胡萝卜,教材认为它能浮在水中,并且容易准备。可是在实验中我发现学生准备的胡萝卜有的沉,有的浮,有的浮着浮着又沉下去了,现场一片混乱,学生甚至得出大的胡萝卜浮,小的胡萝卜沉这样错误的结论。实验以失败告终。课后我多次下水实验发现,胡萝卜的比重和水差不多,加上品质问题,质地疏松的胡萝卜在水中是浮的;质地较密的胡萝卜沉在水底;浸在水中久了,切块的胡萝卜吸足水就下沉了。如果改成和水的比重相差比较大的白萝卜进行实验,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和误导了。
   看来,科学虽然源自生活,但科学实验要高于生活。学生准备的生活材料往往就地取材,这些材料的可变因素较大,实验的可控性自然也较差。实验材料自身的不合格会造成实验的失败,甚至引起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怀疑和误解。
   材料是实验主角。对于学生准备的材料,我们在布置学生收集材料之前,要先试行收集材料,下水检验,去检验、去筛查,确立“生活中的材料并非都是科学的材料”的思想,去掉有争议、不合格的材料,选择更准确的、更稳定的材料,保证实验的成功。
  
   三、试一试实验操作是否顺利
  学生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一环,它将直接影响到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如研究“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教科版五下《摆的研究》)这个实验,很多学生反映操作不顺利,老师也发现得到的数据有误差。于是我进行了下水实验,发现几次测量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都不一样。经分析主要是影响这一结果的因素很多,即使是同一个摆,秒表计时的准确、摆动一次的计算、摆线的放手等操作都会影响数据的结果。因此,在实验中,对于秒表如何使用、计时员和操作者如何统一、摆怎么算是摆动一次、摆线如何拉直、要怎样放手让摆自由摆动都进行规范地指导和训练,这样学生的探究得心应手,得到的数据也准确了。
   这次下水启示我们,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并不强,在我们看来特别简单的操作,他们也手忙脚乱,容易出现失误。如果我们及时对操作要领进行适当的指导和训练,就能将实验误差降低最低。
   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对于实验操作,课前我们不仅要下水亲历,还要思考“学生能顺利完成吗”。这样教师估量实验难度、明确操作要点,对可能出现的影响实验结果的不当操作充分估计,及时指导,扫除障碍,提高学生实验的成功率。
  
   四、试一试实验时间是否恰当
  
   科学探究包括五个要素:提出和聚焦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和获取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实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之后的表达与交流是探究的重头戏。如何合理编排时间,调控课堂节奏,是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
  “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教科版五上《 阳光下的影子》)实验中,教材建议每隔10分钟观察一次,、并记录影子的长短变化和方向。按部就班的教学得到了这样的结果:一节课40分钟,记录4个数据;等待时间过长,学生显得散漫并无兴趣;整理交流要到下节课,贻误了时机。对时间能不能有更好的编排呢?一位教师在多次下水实验发现:选择上午第二节课或下午第二节课来观察记录(如遇到不是第二节课的时候,可以跟其他老师商量调整),影长和方向变化比较明显,间隔5分钟记录一次就能采集到能说明事实的数据。这样就可以将40分钟课堂做如下安排:
  
  
  
  
   一节户外课,不能始终在户外,一定要留有时间让学生静下来交流自己的发现。不然,只看见热闹的场面,而实际上学生没有任何的思考。流于形式的课堂不是我们科学课所要追求的。
   时间是课堂中一个决定性的变量。一节课只有40分钟,下水中我们要充分了解每个实验所需的时间,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控制,时刻提醒自己:学生实验体验的时间够吗?留给他们交流讨论的时间够吗?如何主宰时间,决定探究了探究的程度,决定了课堂的性质。
   涉水方知水深浅,弄潮儿才宜统三军。下水实验的实质就是一种用心的备课,是一种精心的预设,是“以学定教”的教育思想的体现。教师要通过下水实验试出最典型、最纯粹的实验设计,试出最合格、最精准的实验材料,试出最及时、最适当的操作指导,试出最合理、最恰当的时间编排,达到教学的最优。
   【作者单位:古田县平湖中心小学福建】
其他文献
本文对影响光电阴极灵敏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从实践中得出制作技巧。文中还提出了锑—铯和冷锑处理的工艺方法,为提高光电阴极灵敏度指出了途径。 This article analyzes
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该标准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全新的、具体的、针对性
在很多人的想象和猜测里,作为开国劳模的后代,他们的人生或许因父辈的光辉而变得与众不同,或受到权力的荫庇,或受到命运的眷顾在辽阳农村,有一位80岁高龄的老太太,很少有人知
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时候,便按照“小政府、大社会”模式的要求,确立了省直管市县的行政体制。这在当时,不仅符合海南省小、人口少、县市数量少的特殊省情,思路也非常
郭老《甲申三百年祭》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未入北京前,诸王归顺者多受封。”类似这样的话,在口语与书面语言中经常听到或见到,人们习以为常,不以为病,所以应当看做健康的句
7月26日10:00时,北京嘉里中心16层CA公司会议厅内,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计算机病毒防治产品检验中心及天津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发布会,宣告由公安部和国信安办
探索香菇菌发酵蕨渣固态基质生产复合多糖的条件,可为蕨渣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蕨渣为主要原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对生产复合多糖的工艺条件(基质蕨渣比例、基质含水
我是一只黑黑的快乐的小蝌蚪。从小,我就听妈妈说过,人类对我们青蛙吃害虫的行为非常赞赏,还称我们为“田间小卫士”。随着时间的飞逝,我已经变成了一只大青蛙。我拼命地捉害
古代汉语中词汇较少,单音词占多数,这不仅造成一词多义、古今词义有区别的现象,而且也使相当数量的实词在具体语言环境(包括上下文关系以及一定的语法条件)里发生了词性和语
一、引言 验证逻辑设计正确性的传统方法是模拟(Simulation),然而随着数字电路规模和功能扩大,模拟方法已不能保证设计的正确性。与此相对,形式验证(formal verification)方